大家好,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8 V! g7 P% n7 V, C5 Q5 H* B上节课我们讲到了四逆汤。 S L8 d9 s* f+ J
它以附子为君,温通周身表里上下,药力较强能温阳救逆,干姜为臣,温固阳气,使其不因附子的作用而过度耗散。君臣相依,温宣机体的同时有保证了阳气的稳固。
: i, ^1 Z" N0 ^+ z2 l佐以炙甘草,和中补津液,即解决因虚寒水饮不化,又能相对缓和附子干姜峻烈的药性。
8 j6 M8 P! H j三味药配伍,温通周身,化水饮补津液,是小玄武汤的变方。
( e* W% L2 Z0 I& Y$ \7 Y: [9 d关于“四神二旦”六神方的知识,刘云舟老师在本轮课的第一堂课就已经有详尽的讲述,希望大家学到现在,运用所学再返回去看,温故而知新嘛,能够通过方药去体会这种分类方法,进而在自己的学习中,建立起这样一个标准化的知识架构,也就是学到手了“渔”。2 i7 l9 ?& q$ ~* |
经过上次课三个方剂的学习,想必大家对玄武汤类方的配伍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现在回头再看玄武汤,他是六神方剂之一。9 x8 F$ b* S. }
而六神方剂,是以五证的寒热病理量化标准(凉滞、寒饮、烦温、燥热、阴痞、阳痞)来确定对治原则的。那么六神类方的分类原则,便首先基于方剂整体的寒热温凉属性。
# i3 { S. D6 A. H" ^8 @像我们正在学习的玄武汤类方,以热或温热药为主且无寒凉使药,方剂整体为热性,能够针对“寒饮证”的,归属玄武汤类方。这些知识点,大家一定要记清楚。
0 k+ d9 J& Z2 t/ q: X" @( @ Y4 Z上节课我们学完了【四逆汤】,接下来我们继续。
R$ E# P) Q* d& ?: B. g7 n5 g【通脉四逆汤】0 h0 m$ w' N/ ^
甘草(炙,二两)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 ?+ R# _; P) I# S1 x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H! F9 h, @( f0 ]8 ~! S3 ~
汉传经方解析法# V8 r p: W @5 ?) C$ \! i; c
三才解析法
- S- C$ ~5 z# u2 j3 t0 E% f阳性药:附子(热 苦辛)1 干姜(热 辛)3-4
9 B a3 J3 }$ ~7 G9 b2 q* E& } Z平性药:甘草(平 甘滋)2 1 Q+ `3 v( U9 c8 @' }
阴性药:无) R" P" z$ v. ^; w! t* R
四象解析法
: T! G/ X( S6 `9 Q. c `# I8 k7 u" \7 S君药:附子(热 苦辛)1
0 s+ [& |" d! w: @& p, y臣药:干姜(热 辛)3-4
2 V3 C4 {" ^; U4 R! b佐药:甘草(平 甘滋)2
# P7 Y; r9 z- f: _使药:无( \+ U- W$ U( P: N- B+ o( l4 ~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宋370)”
, i. U0 l; a% m1 c2 ]- W' c这个条文其实和四逆汤很类似,但是症状要重一些,他用药剂量也大一些。下利清谷,就是所谓的完谷不化,便的都是没消化的食物,这是典型的寒性下利,并且是虚寒比较严重,入太阴了。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这才是关键。* t) H3 }- j) ~+ n2 I1 s0 w& ~9 I8 s6 o6 A
这个热,内有里寒,把阳气格拒到外面,有可能是全身热,有可单独头部热而周身冰冷的,也有可能心口局部热的。或者全身热,但是手足要逆冷。
1 s. a. t8 C) b9 I- \而且有汗出,是亡阳的那种汗,汗出就把阳气也给带了出来,汗出如油。这是因为阴阳不接续造成的一系列症状,所以这个“外热”是自身阳气,不需要清热,只需要把根本原因“内寒”解决掉,阳气归位,“外热”症状自然就消失了。
5 `2 ~5 b. g# d* T! E% T. K+ x. H附子 热 苦辛
! Q8 m+ X, c' [9 j" A+ K《神农》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 d4 f) {' \( k5 s5 ?4 C干姜 热 辛7 a, S \" h1 c, |! _' _
《神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t; i, v9 p! d% r6 p
甘草 平 甘滋
5 h% ~9 d p, O. U《神农》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5 p" @2 k: e1 \附子生用,干姜也大量,为的就是挽救这个欲脱的真阳。用炙甘草,是有固护胃气的作用。附子生用,药性迅速,适合救急。4 T+ m) c+ j8 e4 |3 _9 t% B0 c
加上干姜,最能助附子的温热,保持持久。炙甘草,甘滋,一个是温胃气,一个是用甘滋制衡姜附的燥烈。甘草守中啊,中焦胃气,是阴阳交接的枢纽,用甘草来守护,使药力保持在中焦,才能保证药力四通八达。
, l: B4 ?, B% H& x8 e$ Q' y【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 u2 Y9 p2 {4 ^( {0 H% s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猪胆汁(半合)
& Y- P- K9 U3 F, T8 i! R! G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纳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 S* O8 J) j, I. ~: ~( @汉传经方解析法
( w3 D1 m1 \; L4 I2 `1 G三才解析法6 s' y2 v& P5 I3 ?; P+ M
阳性药:附子(热 苦辛)1 干姜(热 辛)3-4
+ b4 K7 [. z! n7 K0 u平性药:炙甘草(平 甘滋)2
5 B' w2 T" I- K# S* W& e& O6 a阴性药:猪胆汁(寒 苦咸)1 合
8 t6 l8 r/ u, z6 v) i6 u四象解析法
. [1 B B8 g, {1 A7 W君药:附子(热 苦辛)1
" h9 h, [4 _+ ]' t臣药:干姜(热 辛)3-4: X8 r: L. i3 [# d% P# |
佐药:甘草(平 甘滋)2 ' y5 ?3 M3 q3 O1 h! [5 i1 c
使药:猪胆汁(寒 苦咸)1 合
$ o( r5 W! n$ b# N, ^4 Z11.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S" B/ U5 `+ e8 }( t
条文说患者不吐了,也不泻了,里面津液都吐泻的干干净净,没的吐泻了。然后又汗出而厥,同刚才那个汗出一样,是脱阳汗如油。
. o+ }! P) v: K7 M! w四肢拘急甚至抽搐痉挛,脉微弱至极。7 s: S" M7 C0 n: T5 V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这个时候,加大姜附用量。这条是厥阴病的真寒假热的厥证,所以他加个猪胆汁,寒热并用,沟通阴阳。, |% Z+ C2 g+ W" m, t
猪胆汁 寒 苦咸6 L/ |4 u7 M, B" d. ]. L
《别录》疗伤寒热渴。
$ l8 j; A& T- Q' B P8 U猪胆汁,寒苦咸,能去烦清热,还可以降逆。临床中如果不容易搞到猪胆汁,可用人参代替。
# b7 D. F: Z; \: K3 s% h这一条在《类编补遗》和我们几轮课中反反复复讲述过很多次了,此处不多赘述。
x( M$ T5 E& Q5 |4 q3 u只是一点需要清楚,这个方剂和之前的四个方剂配伍不同,此方中多了味使药:猪胆汁。
4 ]; k5 F: i- i依据方剂配伍第一条原则:方剂中无使药者,为四神类。有使药者,为二旦类。) E+ g2 N4 S( f/ S; r
那么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便属于阳旦汤类方,那为何本轮课程还放到玄武汤类方中讲解呢? X6 B* q7 E; X% Z! m
我们再来看另两条配伍原则:( d- P( u6 I1 c' H7 ~" b" b" l
2.六味药以内的方剂属“小方”,无使药者,为四神类。有使药者,为二旦类,允许四神类方借用。
0 ~) P# H1 v# f( m! a/ T& A3.七味药以上的方剂属“大方”,有一味使药,可以归属四神类;有二味使药以上的,归二旦类,不可以被四神类方随意借用。
; X# J3 @4 I7 \. j: L0 q9 M由上可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四味药,属小方。有一味使药,为阳旦类方,可以被玄武汤类方借用。4 _0 A% X6 Z& S% P! z
也就是说这个方剂守于阳旦汤的配伍法则,并以玄武汤的用药法度为主,对治虚寒饮盛为主的寒饮证病根,同时沟通阴阳,解决阴阳不相顺接的厥阴问题。6 Z$ i9 g6 ?1 E: B& \8 F
本质虽属阳旦汤类方,但其原本是小玄武汤的变方,所以本轮课程仍放到玄武汤类方的课程中讲解。& c0 ^" o6 K1 d$ M, g( }
这样大家就明白了吧。这个概念,一定要弄清楚,以后在分析方及时,才能为自己所用,真正学到方剂配伍的使用方法。: ?5 r1 a# B) [9 \& E; R W
今天就到这,我们下周继续,谢谢大家
E+ r8 I" a5 S7 F' \/ Z
0 T' |9 I% g( I8 o2 x1 D' c#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