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人:张少林
! U; f+ p) X. U3 }1 _
3 v3 J; B0 F2 u4 [( `( T2 v) g- a7 k
244条
0 v4 j% S/ A+ q5 }9 b“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随不止者死;利止者愈。”(宋205)( H3 z9 V8 `9 |% s) S# U
有两种解释供我们理解,一种是阳明太阴合病。外有阳明中风,内有太阴脏结,胸下硬满。治疗上,可以用白虎汤,合并半夏泻心汤,或者理中汤类方,而且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决定方证。第二种解释,就是太阴脏结,这样理解:阳明病(中寒,胃家虚),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随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4 }! \; p) L9 i% j/ D2 s我在学习这一条的时候,我主要是想,阳明病什么时候不能用攻下之法,这样就使我容易想到,阳明外证白虎汤证是不能用攻下之法的。自然也就想到,太阴虚寒也是不能使用攻下之法的,掌握住这几个方面,抓住不能攻下,理解此条条文就顺当一些了。
x' |: c6 U+ ~ b" J阳明病不能用攻下的,有白虎汤方证类,有栀子豉汤方证类,有黄连阿胶汤方证类,等等等等,这样一思考,就容易联想了。还有就是“心下硬满”不可攻下的情况,师父在书中提到太阴脏结的问题,这个不能用攻下法的。这个情况我前一段时间真就遇到过,当时有一个患者,五十九岁,拿着一本什么“古今验方大全”来找我,说他有腹水,要吃什么有黑豆组成的验方,问我行不行。我问他是什么情况,他说他是胃癌。我看他那个情况象有精神病的样子,于是就给他号脉,结果,他的右小臂上还真埋着一个什么针,说是化疗。他还说他的腹部很硬,很胀,于是我也就给他做了腹诊,真是有点硬,胀吗,也有一点。他的情况正是太阴脏结,也就是“阳明病,中寒,胃家虚的情况”,所以不能用攻下。这个患者我没有给他用药,因为他自己老有主张。但是,我可是亲眼看到了,心下硬满不能攻下的情况了,这个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了。一句话,理解此条,一定要抓住阳明病什么时候不能用攻下法。& }! s& H; d# i
245条' I4 ^# k* \( ^3 L/ C$ a$ j; `2 S" J( X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宋254)
z' b, P6 K1 I3 U. Q8 c3 B这一条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汗后,太阳表证没有了,但是,转阳明了,蒸蒸发热汗出。还出现里实证,腹满痛,大便干硬不通,这就需要大承气汤来解决了;另一种情况,发汗后,伤了津液,太阳表证还有一些遗留,同时出现了阳明里实证,腹部胀满疼痛的厉害,大便干结不通。这是太阳阳明合病属阳明的情况了,也是可以用攻下法的。% `1 ], [3 y; _4 j+ \
上一条多想想阳明病什么时候不能用攻下,这一条呢,就得多想想,攻下得具有哪些条件,这样对比着一思考,理解上就丰富了。) _6 r& u# {9 n- _, K" X
大承气汤在临床当中很少使用。我在临床当中,使用到调胃承气汤就基本解决问题了,有一次使用到了大承气汤,因为当时自己的胆识不够,没有足方足量,所以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在使用调胃承气汤的时候,自己的胆子也大一点了,足方足量,结果效果不错。当时是对治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脸生好多痘痘,自幼又有六七天大便一次的习惯,而且便秘,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开始的时候,我也是先用了小建中汤的,我认为六十克赤芍,应该是力量不小的,结果是一点效果也没有,反倒让小女孩的家人找我来了,怎么没有效果。这才使我决定下调胃承气汤,一剂就大便通畅了,脸上的痘痘随之而消,然后仍然让其服用小建中汤,几付药以后大便保持在两日一次,也不干结便秘了。/ U) c: {7 b+ |. N$ I0 C! X: C x
有不少人经常说到临床不敢下手的事,这是一个开始用药的医生经常遇到的事情,我的办法就是,先试量者来,象承气汤吧,有三个,不妨先用一个力量小的,逐渐增加,到后来就胆子大了,把握的也准确了,就可以一步到位了。* Y% S2 V5 L' M+ U& X
7 F- u1 _+ e" P% e246条1 h- h8 m& j7 D$ y6 K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病可下证篇》)
' O) Z# |1 D% U- ]$ }" F关键要抓住“脉沉实有力”的时候,才是内实。条文“沉者,内实也”说得有些模糊了。既然是大柴胡汤,该是阳明病为主,少阳症状是连带的。脉要沉弦长有力。要少阳阳明并病属阳明,少阳症状不重要。这才够实用大柴胡汤的条件。证候,该是少阳的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较重,阳明的腹胀腹痛,大便硬为主。这是在告诉我们使用大柴胡汤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事项了。3 |. f+ S/ F7 u0 }4 Z. V: `/ r7 c
大柴胡汤,虽然使用的频率不高,但是,其它方剂合并使用大黄芒硝的时候是比较常见的。这个在开始的时候,控制一下用量就行,先用量小一点,然后再足方足量。
; _1 q- w: z- r: U247条
9 l2 I* P* ?# S“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宋204)
0 ~5 Q- H$ n& c) J4 n) D0 H: k! o“呕多”,就是强调以呕为主,因此,还是要以少阳为主。少阳不可攻下。虽然有一点阳明症状,也还是要以少阳为主,这一条其实是说三阳合病的问题,所以要用小柴胡汤解决。3 ^) z% d0 P& I7 n0 T
248条
+ l7 m* |( x3 J4 a( K“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宋206)
& r1 x& Y6 c# Y- }6 j% c+ G7 D(《脉经》:阳明病,身汗色赤者不可攻也。比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8 s1 ?3 M) i+ ?( G: j
这一条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阳明中风外证,白虎汤证。身热汗出,满面发红,没有里实证,不可以用攻下法的。另一种情况是阳明病,发热汗出,面色发红,一旦还伴有黄疸者,其小便会短赤不利。这是里热黄疸,有湿热,这种情况不是里实证,也是不能用攻下法的。
, ~* H0 \' p$ W9 D5 h学习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复习一下汉传的治学“六依”之戒。
4 N: Z. h# j4 L- e) k“依古不依今,依简不依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Z! ~2 Y0 H. @
我们通过上边几条条文的学习,我们不难看出,治学“六依”之戒的体现。就248条来说,王叔和的《脉经》是距离《伤寒论》最近的著作之一,而且,王叔和又是整理《伤寒论》的第一人,你看,对他的意见,我们当然要重视了,“依古不依今”其实就有这个内容。就244条,245条,246 条,247条而言,也是依据治学“六依”之戒的“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原则而对条文进行了调整的,这些在《伤寒论类编补遗》当中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学习汉传学术,这个治学“六依”之戒可是一定要深深领会的!
/ |) J$ Q# p' N% U+ _7 x! w249条
4 Y4 D$ V1 ^* v“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若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宋244)
% p9 M8 ~3 v9 Y$ @) Z这一条,师父做了相应的调整。
$ V) S& l8 D! Z! l8 {2 B条文修正如下:
d: g& N1 u4 U* J“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渴者,宜五苓散。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依法救之。麻子仁丸主之。”
1 h0 G3 ~. E5 k. m7 w8 |' Z这样调整以后,就容易理解了。
- E4 [& x+ n5 m$ P Y: j五苓散是治疗中风表证不解,还有里面的太阴水饮和阳明内热的。这在伤寒论当中是已经明了的,依据这个明了的意义,对条文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对于理解条文就有了极大的帮助,这就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体现。有了这个调整,我们再去把握条文,显然就清晰晓畅了。分作两段看,就十分清楚的了。
' [3 ^$ ?% Y! L5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渴者,宜五苓散。”这样就把使用五苓散的方证意义给确定了。
( b* ^- f2 g |* d) C. J' [“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麻子仁丸主之。”这就是使用麻子仁丸的方证意义了。* f2 Q6 S- u( L; r: i0 W- U) g
两段一分,界限分明,各自的意义也就确定了。
) f6 G% k+ K1 }0 `6 Z3 z! m! r- e学习汉传学术,一是要认真读书,再就是临床实践,这两者要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在群里共同学习,重点是就书面意义进行交流,这里有一个窍门,那就是,在你理解有分歧,或者一时理解不了的时候,你记住书中的结论就行了,随着你读书的深入,慢慢地你也就贯通了,那时候你也就理解了。
8 N; q% R$ D$ [3 t7 M2 g' z; Q4 A! s五苓散也是临床当中经常使用的方剂。五苓散是理水的重要方剂之一。抓住“渴而小便不利”就有思考使用五苓散的机会,有时候小便不利也能引出使用五苓散的机会。其中,猪苓这味药是很厉害的,利水的力量是不小的,价格也比较贵,使用起来比较细究。足方足量完全使用五苓散的时候也并不是多么频率高,但是,苓桂术甘汤,泽泻汤的使用,和方证主体确定之后,加用茯苓白术的时候,却是十分常见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掌握使用五苓散的时候,不妨多看看各药症,比较一下,以便于在临床上灵活高效的使用方剂。% X, n4 y7 [* B" m
麻子仁丸,因为是成药。同仁堂出品的,质量不错,多半是给一些老年人便秘的使用。因为是成药吗,怎么也有缺陷,所以是效果常常有,不是很显著。8 d& m2 e5 \. N" ^& U6 L$ m" C' G
250条! z, Q* N, I# o: Q8 g+ c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宋166)
! E/ S. w; { C3 X: |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这是水饮上逆造成的,胸中痞硬,是寒饮凝聚造成的。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又类似厥阴的气上撞心啊。也类似于奔豚证。因此,我们要定性它为厥阴病,系阳明。这个胸中寒饮凝聚上逆,很严重,都不得呼吸了(呼吸有困难了)。需要马上给予涌吐治疗。下焦实邪要攻下,上焦上逆的厉害,就要因势利导,吐出去。这都是泻法,泻邪之法。发汗,也是攻逐四肢肌肤的邪气,也是泻邪之法。都是攻逐之法。利尿也是攻逐,也是泻下之法啊!汗、吐、利、下,四大攻逐之法。
7 l& }0 C& ^+ |0 n% O2 r/ X治病,治病,必须把病治住,治理好才行,这本身就有强制的一面,不允许讨价还价,适当的时候缓和一下是可以的,那也是为了更好的治理。* f+ w2 w0 U7 m1 O9 P
瓜蒂散,我用过。当时是一位半夏泻心汤的患者,使用半夏泻心汤之后,效果很好,结果,病人感觉很好了,于是没命的干活,累着了,劳复了,就是觉得上胸口部位闷,于是我又使用了半夏泻心汤也没有效果了,就是闷!又使用了厚朴七物汤,也没有效果,就是上胸口部位闷。把我也是给逼的有点着急了,就使用了吐法,甜瓜蒂用了七个,豆豉五十克,煮了一大碗药汁,一气让患者喝下,然后过五分钟,用新毛笔扫患者的喉咙,一下子就吐开了,不但吐,十分钟以后,又开始泻。我也没有想到,这个瓜蒂散十分厉害,服用后连吐加泻,所以,我遇到使用瓜蒂散的时候,就提前对患者打好预防针,这个可是很厉害的,得注意的。
& H4 Z# S: p8 s/ T
+ y" W+ y7 i. K5 L# j5 \/ P4 \0 I8 R" P. {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随不止者死;利止者愈。”(宋205)( f2 ^' V4 I6 `) D
有两种解释供我们理解,一种是阳明太阴合病。外有阳明中风,内有太阴脏结,胸下硬满。治疗上,可以用白虎汤,合并半夏泻心汤,或者理中汤类方,而且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决定方证。第二种解释,就是太阴脏结,这样理解:阳明病(中寒,胃家虚),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随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7 g7 [; J- {* y L- J1 N& k我在学习这一条的时候,我主要是想,阳明病什么时候不能用攻下之法,这样就使我容易想到,阳明外证白虎汤证是不能用攻下之法的。自然也就想到,太阴虚寒也是不能使用攻下之法的,掌握住这几个方面,抓住不能攻下,理解此条条文就顺当一些了。& _3 m- Z9 Z4 X. A) N
阳明病不能用攻下的,有白虎汤方证类,有栀子豉汤方证类,有黄连阿胶汤方证类,等等等等,这样一思考,就容易联想了。还有就是“心下硬满”不可攻下的情况,师父在书中提到太阴脏结的问题,这个不能用攻下法的。这个情况我前一段时间真就遇到过,当时有一个患者,五十九岁,拿着一本什么“古今验方大全”来找我,说他有腹水,要吃什么有黑豆组成的验方,问我行不行。我问他是什么情况,他说他是胃癌。我看他那个情况象有精神病的样子,于是就给他号脉,结果,他的右小臂上还真埋着一个什么针,说是化疗。他还说他的腹部很硬,很胀,于是我也就给他做了腹诊,真是有点硬,胀吗,也有一点。他的情况正是太阴脏结,也就是“阳明病,中寒,胃家虚的情况”,所以不能用攻下。这个患者我没有给他用药,因为他自己老有主张。但是,我可是亲眼看到了,心下硬满不能攻下的情况了,这个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了。一句话,理解此条,一定要抓住阳明病什么时候不能用攻下法。
3 z2 g# K. D1 z245条
$ h# p g0 m6 y+ C: c“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宋254)7 [8 n8 e( i: { ~! \- G* v8 J
这一条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汗后,太阳表证没有了,但是,转阳明了,蒸蒸发热汗出。还出现里实证,腹满痛,大便干硬不通,这就需要大承气汤来解决了;另一种情况,发汗后,伤了津液,太阳表证还有一些遗留,同时出现了阳明里实证,腹部胀满疼痛的厉害,大便干结不通。这是太阳阳明合病属阳明的情况了,也是可以用攻下法的。" V [& @' K+ I% a# p0 U
上一条多想想阳明病什么时候不能用攻下,这一条呢,就得多想想,攻下得具有哪些条件,这样对比着一思考,理解上就丰富了。
& ^9 P' [- a- M, V6 i% r9 Z* r; E# l大承气汤在临床当中很少使用。我在临床当中,使用到调胃承气汤就基本解决问题了,有一次使用到了大承气汤,因为当时自己的胆识不够,没有足方足量,所以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在使用调胃承气汤的时候,自己的胆子也大一点了,足方足量,结果效果不错。当时是对治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脸生好多痘痘,自幼又有六七天大便一次的习惯,而且便秘,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开始的时候,我也是先用了小建中汤的,我认为六十克赤芍,应该是力量不小的,结果是一点效果也没有,反倒让小女孩的家人找我来了,怎么没有效果。这才使我决定下调胃承气汤,一剂就大便通畅了,脸上的痘痘随之而消,然后仍然让其服用小建中汤,几付药以后大便保持在两日一次,也不干结便秘了。
0 f) i4 `1 k: Y0 C" Y/ R7 w有不少人经常说到临床不敢下手的事,这是一个开始用药的医生经常遇到的事情,我的办法就是,先试量者来,象承气汤吧,有三个,不妨先用一个力量小的,逐渐增加,到后来就胆子大了,把握的也准确了,就可以一步到位了。% T, J/ T8 y; d, H+ J
4 ]+ z" [* {' `$ Z246条
# N( w4 N a( }1 L5 S7 ]/ e: K* J/ l“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病可下证篇》)# Z" ]$ }( o l# c/ F% W
关键要抓住“脉沉实有力”的时候,才是内实。条文“沉者,内实也”说得有些模糊了。既然是大柴胡汤,该是阳明病为主,少阳症状是连带的。脉要沉弦长有力。要少阳阳明并病属阳明,少阳症状不重要。这才够实用大柴胡汤的条件。证候,该是少阳的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较重,阳明的腹胀腹痛,大便硬为主。这是在告诉我们使用大柴胡汤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事项了。" \8 F% d' A6 j, n C/ M
大柴胡汤,虽然使用的频率不高,但是,其它方剂合并使用大黄芒硝的时候是比较常见的。这个在开始的时候,控制一下用量就行,先用量小一点,然后再足方足量。
* q. ]/ F+ o) n D9 n/ I247条, M9 T& v w1 V+ Y' v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宋204)8 `# i$ H. V" g# r
“呕多”,就是强调以呕为主,因此,还是要以少阳为主。少阳不可攻下。虽然有一点阳明症状,也还是要以少阳为主,这一条其实是说三阳合病的问题,所以要用小柴胡汤解决。
6 R* x' j" D4 _* I3 w8 t248条5 f# n+ F! `; Y2 z# `2 n
“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宋206)5 j5 T ]; m' w6 z
(《脉经》:阳明病,身汗色赤者不可攻也。比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y6 s. W' }2 G) I5 Z ~( |6 Q
这一条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阳明中风外证,白虎汤证。身热汗出,满面发红,没有里实证,不可以用攻下法的。另一种情况是阳明病,发热汗出,面色发红,一旦还伴有黄疸者,其小便会短赤不利。这是里热黄疸,有湿热,这种情况不是里实证,也是不能用攻下法的。( S# b5 c0 g& p* [
学习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复习一下汉传的治学“六依”之戒。
* P& V3 L# u& v- Z9 J" V3 z( a) @“依古不依今,依简不依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 h! [6 H. e- I, [! U
我们通过上边几条条文的学习,我们不难看出,治学“六依”之戒的体现。就248条来说,王叔和的《脉经》是距离《伤寒论》最近的著作之一,而且,王叔和又是整理《伤寒论》的第一人,你看,对他的意见,我们当然要重视了,“依古不依今”其实就有这个内容。就244条,245条,246 条,247条而言,也是依据治学“六依”之戒的“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原则而对条文进行了调整的,这些在《伤寒论类编补遗》当中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学习汉传学术,这个治学“六依”之戒可是一定要深深领会的!
* A* a, z0 S/ {249条' e |4 W) q4 E- q; J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若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宋244)! O0 x' n# e' ]: h0 _: [
这一条,师父做了相应的调整。
) Q3 o# v8 A- ?% y7 C+ F条文修正如下:
6 |$ A! _( J( s9 A6 }! S“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渴者,宜五苓散。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依法救之。麻子仁丸主之。”2 f8 P$ w: }0 \5 {- {1 R
这样调整以后,就容易理解了。) p; |( F8 D+ Z R8 ]
五苓散是治疗中风表证不解,还有里面的太阴水饮和阳明内热的。这在伤寒论当中是已经明了的,依据这个明了的意义,对条文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对于理解条文就有了极大的帮助,这就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体现。有了这个调整,我们再去把握条文,显然就清晰晓畅了。分作两段看,就十分清楚的了。
( _' ~7 H% L) g. Q“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渴者,宜五苓散。”这样就把使用五苓散的方证意义给确定了。
3 C/ i3 J1 A4 E2 v“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麻子仁丸主之。”这就是使用麻子仁丸的方证意义了。
. d; L ?) |: e2 J& w% _9 n q2 h两段一分,界限分明,各自的意义也就确定了。
$ s0 A. u. ]6 b0 D U0 e) \/ N学习汉传学术,一是要认真读书,再就是临床实践,这两者要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在群里共同学习,重点是就书面意义进行交流,这里有一个窍门,那就是,在你理解有分歧,或者一时理解不了的时候,你记住书中的结论就行了,随着你读书的深入,慢慢地你也就贯通了,那时候你也就理解了。
' m9 f; ~- u& f3 s五苓散也是临床当中经常使用的方剂。五苓散是理水的重要方剂之一。抓住“渴而小便不利”就有思考使用五苓散的机会,有时候小便不利也能引出使用五苓散的机会。其中,猪苓这味药是很厉害的,利水的力量是不小的,价格也比较贵,使用起来比较细究。足方足量完全使用五苓散的时候也并不是多么频率高,但是,苓桂术甘汤,泽泻汤的使用,和方证主体确定之后,加用茯苓白术的时候,却是十分常见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掌握使用五苓散的时候,不妨多看看各药症,比较一下,以便于在临床上灵活高效的使用方剂。
5 w, c7 z/ h( S麻子仁丸,因为是成药。同仁堂出品的,质量不错,多半是给一些老年人便秘的使用。因为是成药吗,怎么也有缺陷,所以是效果常常有,不是很显著。
$ X h" f1 b+ W( v250条
: I, ]* n7 e2 P7 H# K5 V* E* d“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宋166)
4 O" ^9 ?( r- H) y0 E' }+ D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这是水饮上逆造成的,胸中痞硬,是寒饮凝聚造成的。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又类似厥阴的气上撞心啊。也类似于奔豚证。因此,我们要定性它为厥阴病,系阳明。这个胸中寒饮凝聚上逆,很严重,都不得呼吸了(呼吸有困难了)。需要马上给予涌吐治疗。下焦实邪要攻下,上焦上逆的厉害,就要因势利导,吐出去。这都是泻法,泻邪之法。发汗,也是攻逐四肢肌肤的邪气,也是泻邪之法。都是攻逐之法。利尿也是攻逐,也是泻下之法啊!汗、吐、利、下,四大攻逐之法。: S. J9 _( L" [: p" w
治病,治病,必须把病治住,治理好才行,这本身就有强制的一面,不允许讨价还价,适当的时候缓和一下是可以的,那也是为了更好的治理。
% \! {% _1 H3 A5 O$ z ^' i: [( d瓜蒂散,我用过。当时是一位半夏泻心汤的患者,使用半夏泻心汤之后,效果很好,结果,病人感觉很好了,于是没命的干活,累着了,劳复了,就是觉得上胸口部位闷,于是我又使用了半夏泻心汤也没有效果了,就是闷!又使用了厚朴七物汤,也没有效果,就是上胸口部位闷。把我也是给逼的有点着急了,就使用了吐法,甜瓜蒂用了七个,豆豉五十克,煮了一大碗药汁,一气让患者喝下,然后过五分钟,用新毛笔扫患者的喉咙,一下子就吐开了,不但吐,十分钟以后,又开始泻。我也没有想到,这个瓜蒂散十分厉害,服用后连吐加泻,所以,我遇到使用瓜蒂散的时候,就提前对患者打好预防针,这个可是很厉害的,得注意的。
; j# C0 r7 t$ t3 o( E6 X( d' E v) h4 O. F* k9 y
251条
, A" Q3 u3 X- [, J# n5 Y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宋40)
S! l" ^6 g" F) A, m6 S, b临床当中,使用这一条,关键是把握住“表证的伤寒开始向里传变,表证还没有消失,起码是发热恶寒为主,还加上了里面有水饮,出现了复杂的症状。心下有水气,是使用小青龙汤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水饮结于心下这个部位,会有一些饮证的典型症状的。因此,学习此条,就一定要对水饮证的判断有确定的认识。师父在书中对辨饮邪立出了四项指标,这是原则,也是标准,我们必须掌握!* U& ]; a0 n7 C, }6 _% z; w2 n2 x
(1) 无论什么病,见到舌苔滑腻垢浊,舌胖大有齿痕,或有紫斑,脉沉、弦、滑。. P- z' Y2 J+ {- i- B5 ~
(2) 形体肥胖,面色晦滞。或以前身体肥胖,如今消瘦,肠鸣如走水。
0 ], [: X9 ?* K% Z/ o, D(3) 局部肿胀疼痛,积聚肿块,包括良性或者恶性肿瘤。; N1 \, `# }; O: j
(4) 屡用温补不效者。
, j! d. T4 H' z# R这四条,在临床当中时时使用,这是指导临床的技术规定,这个是需要我们必须记熟于心中的,至于理解的深度,那就是随着我们临床的深入而深入,没有止境,也不是死的。中医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如果不实践,单纯欣赏的话,对中医来说没有意义,玩花样在中医是要害人的。我的临床实践远远不够,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说,师父订立的这辨饮邪的四条标准,我就是使用一辈子,也是不能说就彻底掌握透彻的,这里也的确存在一个不断深入的认识问题,而且随着使用环境的变化,这四条也是十分灵活变化的。记住这四条也许不困难,只是这个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运用,我们也只能在实践当中去不断理解和认识了。3 W z' D4 m7 v: E9 R
当我们记住辨水饮的这四条之后,在实践临床当中,再掌握住表证的判断(发热恶寒,咳嗽,脉浮弦),好了,我们就可以大胆的使用小青龙汤了。, Z5 o( z1 h1 y
252条# O& R8 a3 V# @ z0 [1 `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宋41) Y" V) {- Q9 E8 R
这一条如果不调整一下的话,也是有模糊的地方。师父在书中将此条的语序进行了调整:. \4 w w: c. U) a* ]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此寒去欲解也。”. U- s7 c! y8 g1 o. p
这样就清楚明白了,几乎不用解释大家也会明白是什么意思的。这一条也是说小青龙汤的使用条件的。外有伤寒,无汗,恶寒、发热,内有寒饮上逆的喘咳,这是小青龙汤的运用标准。不必要具备全部症状。抓住表证喘咳,有水饮,这就有可能要使用小青龙汤了。象表证有汗,发热口渴烦躁,还有寒饮上逆,也可以灵活使用小青龙汤,既然有烦躁口渴,这是有阳明参与了,加个石膏就行。3 b0 g+ \+ \1 y* Q$ B# s/ E
临床当中小青龙汤的使用率是比较高的,喘咳胸闷的病人也是比较多见的,这个时候使用小青龙汤合并厚朴半夏汤,或者合并半夏泻心汤,或者合并瓜蒌薤白汤也是临床当中经常使用的,效果是肯定的。
) }, a: F7 G1 ^ b小青龙汤是经常使用的,有时候自己也告诫自己,不要一碰到咳嗽就往小青龙汤上靠,但是,也得承认,小小不然的外感咳嗽,因为患者急于治愈,多去挂吊瓶,造成外感不愈又兼有水饮的情况的确不少,所以使用到小青龙汤的时候也就多,容易习惯思维,这个在临床当中一定要注意,不能习惯思维的。一定要“随证治之”。
, m& X- v# k0 E6 m因为是针对初学者,在一个晚上,述说九条条文,只能泛泛而述,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不过,现在已经条文的讲述到了二百多条了,只要是有心者的话,也应该具有相当的基础认识了,更何况还有不少人是高手呢,所以尽量扼要的述说,希望大家谅解。
2 g5 P+ @2 @! N* J( g" P
* u% p4 E* Y5 P% T! g" o4 `/ R) n+ g0 L( ^- J4 D+ c1 ]
2:00:28) o" y, C! E ^1 @' I$ }9 E
251条
% K8 T+ w6 i: L+ u/ d( V+ {6 }#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宋40)
9 ^0 E5 `/ T( @! e+ v g临床当中,使用这一条,关键是把握住“表证的伤寒开始向里传变,表证还没有消失,起码是发热恶寒为主,还加上了里面有水饮,出现了复杂的症状。心下有水气,是使用小青龙汤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水饮结于心下这个部位,会有一些饮证的典型症状的。因此,学习此条,就一定要对水饮证的判断有确定的认识。师父在书中对辨饮邪立出了四项指标,这是原则,也是标准,我们必须掌握!1 f) Q* T& T. G
(1) 无论什么病,见到舌苔滑腻垢浊,舌胖大有齿痕,或有紫斑,脉沉、弦、滑。4 M& G/ ~+ @( z7 D) ~* I$ p, l
(2) 形体肥胖,面色晦滞。或以前身体肥胖,如今消瘦,肠鸣如走水。
# l- H8 J: _" l; g5 S F H7 m7 F(3) 局部肿胀疼痛,积聚肿块,包括良性或者恶性肿瘤。' f7 r5 O6 V' G; \8 G
(4) 屡用温补不效者。
) B1 O' D- b7 h j& S! [; g这四条,在临床当中时时使用,这是指导临床的技术规定,这个是需要我们必须记熟于心中的,至于理解的深度,那就是随着我们临床的深入而深入,没有止境,也不是死的。中医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如果不实践,单纯欣赏的话,对中医来说没有意义,玩花样在中医是要害人的。我的临床实践远远不够,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说,师父订立的这辨饮邪的四条标准,我就是使用一辈子,也是不能说就彻底掌握透彻的,这里也的确存在一个不断深入的认识问题,而且随着使用环境的变化,这四条也是十分灵活变化的。记住这四条也许不困难,只是这个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运用,我们也只能在实践当中去不断理解和认识了。7 l9 `( p/ y! ^
当我们记住辨水饮的这四条之后,在实践临床当中,再掌握住表证的判断(发热恶寒,咳嗽,脉浮弦),好了,我们就可以大胆的使用小青龙汤了。8 k, j/ p4 k5 s/ E
252条
( |2 {7 F# ~+ j+ S9 }" B! g“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宋41)& s$ f6 L2 e* ]* ?7 F
这一条如果不调整一下的话,也是有模糊的地方。师父在书中将此条的语序进行了调整:
- ^$ I$ `9 v" i+ m“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此寒去欲解也。”! [7 M. D" R0 j( e) Y; A$ a: B
这样就清楚明白了,几乎不用解释大家也会明白是什么意思的。这一条也是说小青龙汤的使用条件的。外有伤寒,无汗,恶寒、发热,内有寒饮上逆的喘咳,这是小青龙汤的运用标准。不必要具备全部症状。抓住表证喘咳,有水饮,这就有可能要使用小青龙汤了。象表证有汗,发热口渴烦躁,还有寒饮上逆,也可以灵活使用小青龙汤,既然有烦躁口渴,这是有阳明参与了,加个石膏就行。
b6 H, {5 e! O9 V9 ~临床当中小青龙汤的使用率是比较高的,喘咳胸闷的病人也是比较多见的,这个时候使用小青龙汤合并厚朴半夏汤,或者合并半夏泻心汤,或者合并瓜蒌薤白汤也是临床当中经常使用的,效果是肯定的。
( n# Q1 G- u5 p! ~/ `小青龙汤是经常使用的,有时候自己也告诫自己,不要一碰到咳嗽就往小青龙汤上靠,但是,也得承认,小小不然的外感咳嗽,因为患者急于治愈,多去挂吊瓶,造成外感不愈又兼有水饮的情况的确不少,所以使用到小青龙汤的时候也就多,容易习惯思维,这个在临床当中一定要注意,不能习惯思维的。一定要“随证治之”。
8 x8 V t& k. k3 f, U因为是针对初学者,在一个晚上,述说九条条文,只能泛泛而述,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不过,现在已经条文的讲述到了二百多条了,只要是有心者的话,也应该具有相当的基础认识了,更何况还有不少人是高手呢,所以尽量扼要的述说,希望大家谅解。
( o5 C9 q9 e) x, ]9 S& ]' C# I/ q" j+ N5 M* w1 Z% u* O4 B# d
' |0 B, Z9 P+ s' C3 h8 q
e ^- S4 F1 w: U
2 n6 R" C$ L8 B
+ j$ A; `3 b O; J7 u9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