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讲时间:2014.08.22& f% X: G, q! X% U6 F M5 S! F6 P
主讲老师:豫一品堂朱培府
. D0 i1 H" o! i$ a, ]4 S2 d5 k% h主讲内容:中风病的一些概念、分类、以及中风先兆的临床表现探讨
$ h5 W6 r- M* D7 s' P各位晚上好!今晚由我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
. l4 ?0 J0 S. X2 } X" O大家应该都知道了,汉传经方第五期临床讲坛,将在南阳举办,到时恩师会讲一个大课题,要传授给大家治疗中风病的秘诀。9 `/ K1 g( j+ C5 W
中风病一年四季都会有,尤其是每年的春夏是高发季节。今晚呢,暂时不讲病案,我把个人对中风病的一些概念、分类、以及中风先兆的临床表现和大家探讨探讨,先做个温习,大家有啥疑问,在五期班时,恩师会给大家一个圆满的答案。
1 L, h% J2 T5 i v3 ^: A1 I(一) 概述
+ T9 t2 R) N J! O8 q关键词:出处、命名、西医分类、中医分类。3 i+ M) A" E1 S# d
中风一词,最早出自《素问•风论》,指出风邪犯人可导致寒热、热中、寒中、疠风、偏枯以及风病六端。) g% s5 S/ x! ]4 B
《伤寒杂病论》里,更是提到了很多风,如“中风、头风、疠风、漏风、泄风、肠风、五脏中风、产后中风、妇人六十二种风、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病、风水、风湿、风痹”••••••
% f5 e: n" z( m; Y' D9 B$ x7 h: ~这些广义的风,都有特定的定义,这里暂不论述,就当做个开场白,让大家了解一下大概吧。
" ?" d# y! R7 h9 ?仲景在《金匮•中风历节病》里,还有“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身重不胜”、“舌难言”、“不识人”等中风症状的描述。
, |' p- A' t, _! V大家从这可以看出什么呢?那就是这个中风病啊,它会伴随不同程度的语言、运动、感知等功能障碍。在人体的主要表现大多是:突然昏仆猝倒、半身不遂,口眼(舌)歪斜、语言骞涩不利,偏身麻木等症状。
8 H. J0 G0 z7 i! d" O9 _' A中风这个病的名字,是古人以自然界现象,与患者临床症状对比,取类比象而命名。
, R$ }, e9 P* H9 V因其发病骤急,如同自然界的暴风逆袭,摧枯拉朽,枝断树摇,房屋塌倒,故名。仲景临床不谈玄理,只辨其证,这是疾医特色,经方精华,先贤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啊!$ |4 `- m3 N8 ]4 C, j
我们今天讲的这个中风,就是专指脑血管疾病,西医学按病理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 I. Y! q8 a; b
如脑血栓、脑栓塞、小中风等,属于缺血性脑中风,多是脑血管狭窄或闭塞,致使脑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相关症状。发病情况较脑出血缓慢,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等,在血压低时更易发生。抢救及时的话,预后比较良好。而脑出血(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出血性脑中风,多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症、伴有脑内小动脉变性坏死,而形成微动脉瘤破裂出血,在脑内实质形成急性占位性损害。会突然昏迷和瘫痪,头晕痛、呕吐、大小便失禁、发热等,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抢救不及时的话,预后较为严重。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在中医学中皆属于“中风”范畴。我们经方呢,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把中风分为四类,“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 V% t, A/ N( ^
证候分明,条理清晰,可谓要言不烦啊!咱们今晚呢,,就分别论述中风病这几种分类法,至于临床实战诀窍,恩师会在五期班给大家详说细述
+ |! l5 h8 }5 }; t1 a咱们就先从中风先兆开始说起吧。
& V2 x2 y, i/ n6 b) k- }( f( {" U2 B
(二)中风病分类
b+ r9 D) V7 h0 m, D, C; O8 X/ V0 H+ C, F
关键词:先兆中风、偏枯、风痱、风懿,中风病与风痹血痹的区别。
0 b, W4 i, @- E# g. S' W+ o1、先兆中风
8 U- J& g& m& X W/ p4 I古代有许多医籍,都记载了先兆中风,而且描述得颇为具体形象。历代医家呢,对此都有着系统的认识和具体的对治方案。先略举几例如下:2 k& k( `* L5 n; d
仲景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络脉,皮肤表面的血管不通,皮肤肌肉就要有麻痹不仁,这说的就是先兆中风的表现之一。0 z: r% f, }! S1 r8 \1 C. w
《黄帝明堂灸经》黄帝问岐伯曰∶“凡人中风,半身不遂,如何灸之?”岐伯答曰∶“凡人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五个月前,非时,足胫上忽发酸重顽痹,良久方解,此乃将中风之候也。便须急灸三里穴,与绝骨穴四处各三壮。”" D( {$ I# U z- E6 G/ X1 Q. V
附:) m1 `) g7 E! ?: R& ?! }* h9 h6 P
三里穴,分为手三里、足三里。
% Z( [) N: D+ u e0 f5 ` 所谓“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调理上中下三焦,简称三里。病在胸隔上部,要“理上”,针刺或按压手、足三里的时候,正对穴位,要稍稍往斜上方用劲;病在心下、脐上部位,就需要“理中”了,正对穴位,只用往内用劲就行了;病在脐下部位,正对穴位,要稍稍往斜下方用劲,这叫“理下”。——个人理解,这是常法,大家要灵活理解和应用,不要胶柱鼓瑟。7 y: \: G6 w: P' K' q- z
手三里,位于前臂背面桡侧,手肘横纹向下2指、向前3指,用手按就痛之处。! D9 ^$ x3 ?( i2 W, W! j
穴症:治手臂不仁,肘挛不伸,瘰疬。(铜人)甲乙经:肠痛时寒,腰痛不得卧,手三里主之。0 \7 _5 N% r- |
针刺或艾灸本穴,能治疗面神经麻痹,牙痛颊肿,上肢不遂,腰腹痛,腹泻等。
8 n* I! N- D2 ~3 g按:2012年在北京二期班,李桂海师兄讲汉传温灸时,提到师父曾经讲的“穴症”一词。比如,一个方剂是由若干个“药症”组成,同理,一个针刺和艾灸处方中,会有若干个“穴症”组成。我们临床上也可以把每一个穴位的主治功效简称为“穴症”。
Y }# Y. q( x; u2 l受此启发,我把汉传理念指导运用下的针刺、艾灸、包括拔罐等治疗方法,分别称之为汉传六纲针法、汉传六纲温灸法、汉传火罐疗法。今年上半年,在南阳还和张善哉师弟探讨过汉传六纲针法,大家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找他交流。
4 Q% Q5 ?" T3 z) @) T2 H+ k# Q6 C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同身寸4横指,腓骨与胫骨之间。
: n- E N9 c/ b8 W; h/ l穴症:病肌肉痛••••••热中善饥••••••寒中肠鸣腹痛••••••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灵枢)通玄指要赋:三里却五劳之羸瘦;痹肾败,取足阳明之上。* i! D/ j4 W5 i$ ?5 R
这个穴位,又叫长寿穴,“却五劳之羸瘦”,理上中下三焦啊。足三里穴,可以主治阳明、太阴、厥阴病,可针、可灸、可拔罐、可以按压、可以刮痧••••••针刺或艾灸穴位时,一般取两到三个穴症就够用了。# }* x) }- q% X2 o
绝骨(又名悬钟),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T+ q8 }: K* D# D g
穴症:治风,身重心烦,足胫痛。(千金)针灸铜人:治心腹胀满,胃中热,不嗜食,膝痛,筋挛,足不收履,坐不能起。它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髓会绝骨”,针刺或艾灸这个穴位,可以治疗骨髓、脑髓的疾病。/ Y' {" v5 }/ V3 H7 b4 i, k
咱们言归正传,下面继续呵! `$ ? t& h5 l6 g) g/ c9 k% _
对于中风的预防、治疗和善后,古人是以三里、绝骨两穴为例(两仪),双侧四穴同灸(四象),暗示如何平衡太极、阴、阳。
2 T6 r" a* w2 |, ~$ C' f) s+ Q- ^! |若手、足三里,配合绝骨,单侧多按三才、五行取穴,双侧多按四象、六纲取穴,也可以颠倒过来,法无定法,圆机活法。四象真五行都在里面,很有意思,大家可以举一反三。——但千万不要过度蔓延联想
6 H J) `7 B; \0 O9 p孙思邈说:“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夫眼润动,口唇偏涡,皆风入脉,故须急服小续命汤,八风散,摩神明膏,丹参膏,依穴灸之。”
: `0 W# `# n1 _金代刘元素也说:“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
+ T" A! k" p% \' |0 d古人说的先兆中风症状,一般比现代出血性中风为轻,历时短暂,多在24小时内就会自行消失或缓解。但是,中风终究是个大病、多发病,来不得半点儿戏,切不可以为症状消失就万事大吉了。否则进一步出现偏瘫、口角歪斜、或一只眼睛失明等,就真正发生中风了。
3 w6 S. H( V5 L2 ]" i9 p先兆中风,如果用药及时且方法正确,可以很快恢复,如果辨治错误,会给患者留下一生的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c2 t9 v; O# R归纳一下:
/ k8 [" O$ X D8 K先兆中风,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腿脚软弱无力、嘴歪、流口水,或突然感到眩晕,如踩棉花、摇晃不稳,甚至会突然出现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话,它往往与脑血栓形成的早期表现大致相同。 + j0 l8 _) g1 L* a. i* k8 J3 n
2、偏枯
, t! @+ X, H) r( L. a偏枯者,半身不随,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腠之间,温卧取汗,益其不足,损其有馀,乃可复也。* S# G0 m! \8 f4 [: v
偏枯病,俗称偏瘫,就是半个身子不听使唤,会伴随肌肉疼痛。但是言语正常,神智清醒。病邪呢,就在于一侧身子的皮肤肌肉腠理之中。病位浅啊,“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治疗方法就要以发汗为主,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 D! O4 E" f6 N. m9 M" y7 I" \只要治法正确,治疗及时,九成以上的患者,是可以完全康复的。可见于现代医学的短暂性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梗塞以及脑出血轻症(语言神智正常)。
/ x" [2 m, z* ~( t6 J# \# l u s3、风痱
) g, U2 ?) v6 X$ J. p" l 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则可治,甚即不能言,不可治。5 O( w4 j" Y6 l0 S h
风痱病,是指患者身体不怎么疼痛,只是四肢或半身瘫软。神智会有些迷乱,但是迷乱得不严重。言语轻微无力的,还是可以治疗并且恢复。如果严重得是不会说话,治好的希望就不大了。
$ q& q1 q0 `* j; t- h: Z$ \* B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格林巴利综合症、重症肌无力、低钾麻痹等疾病(语言神智稍有障碍)。
8 j, H; K6 `6 ~2 B4、风懿
( o+ l: y- a! C$ d6 u" t. |" E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巢源作噫噫然有声)舌强不能言,病在藏腑,先入阴後入阳,治之先补於阴,後写於阳,发其汗身转软者生,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原作眼下及鼻人中左右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7 L |. {6 |: b
风懿病,患者会精神恍惚昏迷,咽部痰涎堵塞而呼吸困难,舌头僵硬不能说话。这是风邪入里了,内邪引动外风,使风邪先入三阴,从而导致三阳病变。% k- r5 C$ _ R4 i/ M# Q
这个风懿病,是中风病里最危重的一种,主要症状就是昏迷、呼吸困难、失语,会兼有风痹、偏枯、风痱的一些肢体症状。" u0 \2 t$ k5 P, s( I
治疗要用厥阴配伍去发汗,可以配合艾灸或针刺治疗,一般要先温灸三阴经脉穴位,然后后针刺三阳经脉穴位。; C3 } k( o9 `
望诊上可观察一下患者的下眼睑、颧骨、人中附近的颜色,颜色发黑、发红、或者黑红夹杂的、甚至嘴里吐沫的,这是危重病人,基本上是没救了。现代医学的急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重度脑震荡出血等,多有这样的危候。
9 Z2 O" W' W q# W c5、风痹
f! Q5 g, A& l( N" [' n风痹••••••形如风状,得脉别也,脉微涩,其证身体不仁。
/ N! U9 O( l: I; t1 y风痹,症状和中风一样,容易肢体瘫痪。但是风痹的身体麻木不听使唤,会有走窜的现象,甚至局部肢体萎软无力。风痹时间久了,容易入厥阴病位,会有心烦、头痛,感觉两脚冰冷和灼热交替,腹股沟出湿汗等症状。
0 F% E. y& a& U; A( Y+ w% W# E, O那么,用脉象来辨别呢,就是风痹的脉啊,涩滞无力,会兼有细脉、散脉和迟脉等。这里多啰嗦一句吧,就是血痹和风痹也很类似。- E/ A8 z( ^ D: i- P
血痹,是营血痹阻于肌表络脉,而出现的身体如虫爬蚁行、感觉麻酥酥等症状。血痹的脉,多是浮沉都无力(阴阳俱微),寸口和关上,也都无力,尺中细小而紧。3 z3 Z" ^& }# K* Q' _6 @
中风,风痹,血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3 Q' v; {* m- H6 d7 D( n中风在《金匮要略增补•中风篇》,风痹参考《金匮要略增补•痉湿暍篇》、《金匮要略增补•风痹风毒篇》。两者都可以用续命汤系列,辨证使用就行。5 w% j1 ~( Z) q. w- L5 `9 `) {2 m
血痹在《金匮要略增补•虚劳血痹篇》,代表方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后世的补阳还五汤就是以它为基础加药症而成。; M0 r+ B" i/ f6 U1 O( Y
西医的末梢神经炎、脊髓病,肌无力,肢端动脉痉挛,包括一些截瘫等,都可以参考风痹、血痹去治疗。可以对局部经穴浅刺,或者刺络放血,配合经方汤药治疗,营卫调和了,就好治了。& Y! p+ y. `( y2 y+ l
三、中风病的具体治法(临床实战及病案16篇)••••••后面省略三万字•••••• 5 |9 j$ t; ~- F F& D& I' }5 F, q
今晚就先讲到这里吧,具体的临床实战应用以及诀窍,恩师在五期班的亲传面授会非常精彩,大家肯定不虚此行。我也很期待啊 1 L, V7 C: p4 `% Y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