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课时间:2014.06.06$ d! a1 E! u! U
讲课老师:彰機堂主
2 Z: b: {2 U' e3 |; g, b& i$ r讲课内容:急性腹胀
) v& t. T- z8 ~; d' E某男,中年,居北京。
2 V% L% H% a. D) j' n! s3 j初诊:2014年5月29日中午12点多# r& M7 r- ]! ?9 x0 j. B
主诉:全腹胀满、黑便4天
4 b$ |5 @9 B3 _9 U; x& u2 N病史简要:4天前,患者因身体不适而至某处中医就诊,该中医给予中药治疗(具体处方用药不详)后,患者反觉腹胀满,随之大便呈黑色,直至全腹胀满难以忍受,经我徒引导,来我处就诊。
$ V* O# f* ~8 D+ b6 H刻诊:全腹胀满难忍,双手捂腹弯腰,时时痛苦呻吟,伴有腹痛,呕吐一次清水后而时有欲呕症状,大便色黑,呈水样,量不多,一天多次,气味难闻,口干喜凉,烦躁而精神差,口苦,小便短少,色黄,汗出不明显。
! M$ @" w& v1 w4 M3 F5 c5 j面诊:面色晦暗又有青色
( u+ F5 k/ _. C; v5 v0 q1 a& u% j腹诊:全腹胀满如蛙腹,腹壁紧张,皮肤温度如常,左下腹、胃脘部、右上腹均有按压痛,无反跳痛,无静脉曲张。叩诊后疑有腹水。
9 `; S9 [: W; L4 N9 V舌诊:舌质红,舌体稍胖,苔厚腻而黄
# r! F* Y, V6 W' ^ _) O j& ]脉诊:洪大而带弦数。- s$ B" v5 N0 N% b
3 m2 B1 H* i3 v/ u4 ]1 ~3 x. }
辨证:阳明少阳并病(重证): o! [/ E, Q1 i; h9 R5 }& \8 C8 j
处理:
_% ~2 F$ g1 d1 a4 M. B1.针刺三穴,滞针手法,留针半小时左右。$ x: T% J" C' N! V& C$ V9 l
2.中药处方:大柴胡汤,倍赤芍为90克。
# I; ^2 j8 X6 ]/ P- a前胡120,黄芩45,赤芍90,生旱半夏65,
: Z& B; S% _4 E3 @9 ~8 S+ b) r3 `生姜75, 枳实80,生大黄30,大枣12枚。
8 s* F4 m$ }* m* J! d& i1 h/ u1剂,水煎600毫升,分成4等分,每隔3到4小时服一次。$ f; j+ D; N% b9 [& `& o, G" p
: k4 Q9 R- d( k' p- g效果:6 F' Z% j; b" k9 _
使用针刺之法1分钟左右,患者自觉腹胀、腹痛已经不那么难受,但是还有黑便出现。; Q C9 Z: @4 ^9 g/ t$ T
医嘱:服用大柴胡汤之前,到医院查血尿淀粉酶,以排查胰腺炎。第二天晨起空腹查腹部B超,以排查肝胆疾病。8 [/ v3 T9 _5 J" b+ e% p5 m
3 }( ? i9 p* g6 g/ ?1 x再诊:2014年5月29日下午5点多左右9 g+ t+ h' s* e$ `' l
到我徒宿舍诊视患者,发现患者精神已经转佳,自诉服药后呕吐一次清水,但是腹胀、腹痛已经消失,大便已经由水样变成糊状,仍是黑色,余症不变。现在有里急后重感、肛门稍灼热。舌脉同前。
0 N, g; J1 `& } A& B* q" S; H3 T2 m# s# B% _; u
三诊:2014年5月29日下午9点多左右& p/ z0 G7 J2 Z, @, E' l, H6 v
我徒来电,言患者又黑便一次
+ q1 t4 F5 [* _# m+ P辨证:阳明病湿热证(血分)
& U c1 q8 {! r. \6 K$ I- [处方:白头翁汤加龟胶二两
7 u- e3 n% V5 n6 _1 C7 W白头翁30,黄柏45,黄连45,秦皮458 Z# z( J3 H) E
龟胶30(烊化) 1剂,水煎服。
+ g- L( P, S" {2 ~- d在医院B超检查:1、肝硬化、门脉高压;2、腹水(8.4cm*10.6cm)。$ F/ U" d1 a: D/ ?( s/ A \
再次询问病史,原来有“乙肝”多年,遂吩咐我徒:患者是继续中医治疗还是西医治疗,让患者决定。1 q8 s! O% d* |9 D* o; f) q p" K
后面,患者选择西医治疗。此案到此结束。
3 v- b( K, `' z1 F" N! [6 b' Z按语:此案属于西医的危急重症医学中的急腹症,患者以“全腹胀”为主,但是伴有“黑便”,则是相当凶险,由于患者已经病发4天,所以不考虑“穿孔”的可能性,仍需排查出血的原因,为患者作交代。
3 r; }2 V5 m1 V* L/ S9 h在经方辨证当中,此案的突破点又在哪里?此患者以腹胀、腹痛、黑便为表现,是不是突破点就在这里?
; Q& i) K6 n4 n例如“腹胀”一症,在仲景书中有一方证尤为突出“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 f1 T! K# [ d5 P. Q5 u! I如果是初学者或者学习日本古方派的医生,其不免落入“萝卜坑”中,完全割舍仲景的临床辨证核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也是整本《伤寒杂病论》的最高法诀,告诫后学之人摆脱“条文主义”、“经验主义”。
9 f* | W4 _! n& H/ L3 g仲景书中,条条皆是“治则”,到最后,则是立足于“证”,傲视临床,虽不能十全十美,但也可十病九效。
6 C+ k' X0 N1 O2 m如果仔细研读仲景全书,则会发现仲景对“腹胀”的辨证描述已经是尽善尽美,除了上述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还有“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阳明病)、“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三阴病)等等- t) E( K8 [% j! x0 `
实际上就是也后人开示辨证思路,犹如“背寒”症,不仅仅是附子汤证,也不仅仅因胃中虚冷,临床当中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可使用,当归四逆汤也有可能。
: E. O" Q* |% G6 G执着一条文,则不能放眼全局,古人说“一叶障目”即是如此。
% G6 ?7 y |2 ]8 D' l7 m v/ f n当时,在处理这患者的时候,即时舍弃“套方证”的初级思维,也舍去以“主诉”为突破点的思维,改用阴阳之法作为突破点。
" e& V3 `5 d, K& m$ B& ?天地万物万事,均由阴阳而生,因阴阳演变,最后终灭。人体治病,也要遵循此理。大道至简,莫过于此。3 u* }: j. O9 d; t
阴阳之法,在中医辨证当中,主要是辨证寒热(病性)、表里(病位)。
* s" D6 m6 V x, i3 }经过多年的临床,养成首先辨证寒热的习惯。寒热辨清,则用药即使不能完全切合,也不会搞出“寒寒热热”之困境,更何况,危急重症的辨证中,临床证候隐匿较深,虚虚实实,迷惑医者的情况极多,但是,寒热为阴阳之征兆,显露于外,是最容易辨认的。
- q& ^* g6 ^2 M/ {7 ~患者“大便气味难闻,口干喜凉,烦躁而精神差,口苦,小便短少,色黄”此一看,当然会心一笑,阳热证啊,不过如果加上“面诊:面色晦暗又有青色”、呕吐清水,则是迷惑之中,容易使得医生往厥阴病上寻找方证。其实,辨证寒热,也是有步骤的,这点在网络基础班的教学视频时重点提及:遇到阳热证与阴寒证夹杂的病人,一定要分清楚下面几种情况:5 } T7 r( u3 M
1.真寒真热证:厥阴病,或者属厥阴。
8 Y, z) X+ z- S5 x B2.寒热真假证:此是危急重症患者容易出现的证候,真寒假热证,或者真热假寒证。9 f, ]4 G {& c% ?6 e
辨证的关键点在于对寒热的喜好(例如穿衣,《伤寒论》:“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饮水冷暖)、舌脉情况。7 J7 ]) x4 F6 n$ s
在舌脉当中,舌象与脉象一致,则是指示证候所向,若是不一致,则是需要参详“喜好”。+ j" e" L1 s! y" i Z; ]
此案,患者“舌诊:舌质红,舌体稍胖,苔厚腻而黄;脉诊:洪大而带弦数。”很明显的舌脉一致,奸邪不能隐匿,可知是以阳热证候为本质,但是其也有一些阴性症状,可以判断为真热假寒证。
2 f2 l2 E1 L' \$ n' h' y, a& j三阳之中,真热假寒证,当属于阳明少阳并病,如果加此患者的大便情况,再下去,将会有脱阴的出现,最终形成阴阳离决。不管是少阳还是厥阴,都是半表里,主管阴阳的交通往来,所以阴阳离决,都是从这里而出入。所以,真热假寒证,往往是热源阳明,从少阳而脱。(本案患者症状的机理分析,就不讲了,很简单)
; j" K% l' F( n9 g9 ~: e' M+ R治疗上,当去其热,和其阴阳,大柴胡汤最为妥当。(方解在书中,不作评述)重用赤芍,实际上取“芍药甘草汤”之内义,邪热内阻,则气机阻滞,从而腹满痛,赤芍正好除阳明瘀热。
l" Y! s) R8 ^" k/ J) H$ r回过头来,此证也需要与大陷胸证、大承气汤证相互鉴别,三者之间的鉴别也在网络伤寒班的视频中讲过,也不复述了。 J" u2 u$ `# p5 e- b/ u: C
; h0 e! ^: P) x" O) h' ^患者服药两次,“腹胀、腹痛已经消失,大便已经由水样变成糊状”,说明热邪已除大半,气机通达,阴阳得和,所以在三诊时候,重新辨证,以治疗“远血”问题。其实,在三诊时候,辨证上已经没有什么难度。患者仍是阳明病,但是关键在于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与黄连阿胶汤的鉴别。
, }0 j+ h+ P2 q( |& a* e两方证都是涉及阳明病湿热证中的血分证,都可以用来治疗“血症”,但是主要点在于有无里急后重以及肛门灼热感。若是有的话,用的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9 c1 a8 ?; z
在这个患者身上,我去掉甘草,就是因为病情急,容不得甘草缓急、牵制药力,也就是变成“白头翁汤加龟胶二两”。方证相应,效如桴鼓,患者第二天清晨大便已经变成黄色。& j; }8 t4 f9 [- n, u3 P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