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讲时间:2014.04.04( \% \2 w; n* o+ Y) g) c2 G
主讲老师:豫一品堂朱培府
3 N, b' |! y4 E8 X0 `" F* X主讲内容:耳膜充血已穿孔医案
# Z2 [# F D- m: {7 G, L8 b今晚呢,还是和大家分享医案吧!
G+ \. }# h. L6 ?' B耳膜充血已穿孔 经方一周俱安康6 r! C, L0 K, a. L3 _; Q; p( l
龚某某,男,59岁。
# P" `3 {, Y+ C. e初诊时间:2014年1月3日 河南荥阳人,来南阳打工。
5 [# R# O. b) _2 S: c0 r主 诉:偏侧头晕痛,伴耳鸣耳聋。
1 ~1 d& m" Y V+ u病 史:半月前突发左侧头晕痛,左耳流黄水,某院耳鼻喉科诊为:耳膜穿孔——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期。外耳道充血,耳膜处有两个不规则针孔大小穿孔,耳道流黄水,伴有“内耳损伤”。医院建议手术。患者因家贫而未允。后服某医西药及输液十天,不见好转,又没有领到新的工资,故拖延至今。这次,因洗澡感冒加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我门诊求服中药。4 S- `: G3 i3 I* o) W7 P7 `* ?
刻 诊:面色红润,个子偏矮。头晕头痛,左耳耳鸣耳聋,耳道流黄色脓水。口中无味,口干渴,喜饮水,食热则头项汗出,食冷则胃胀反酸。眼昏花,时有胸闷气短及恶心干呕,最近食欲差,发热37.9摄氏度,平时怕冷也怕热。手足不冷。烦躁眠差,浑身酸困,大便略溏,一日一二次;小便稍黄,一日三四次。有前列腺炎、慢性胃病、及颈椎病史。, i( z; ~6 D. R' @1 k( F9 `
舌苔脉象:舌淡红,苔白略腻,中有裂纹,边缘轻微齿痕。脉右寸沉,关弦数,尺沉细;左寸浮数,关弦数,尺弦细。5 I, a' ~* c: d3 m, E) i2 F, h
这个病案比较简单,早该发到论坛了,奈何真的太忙,刚刚把医案草稿打出来,而且相对来说比较典型,就老话重提哈,大家就当温习六纲呵!
* t5 i, v! H* X4 \) B+ ?- _1 x; P( O" ?; N/ U# Y8 Q$ r
汉传夫如何?经方声未了。
; I) _ u& p- ]/ `+ S2 t) z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d! a3 P$ r* j0 e- f/ J荡胸生层云,决眦嘲青鸟。% j1 @( ], H3 }9 k) ~9 W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 i% G* X/ \天下虽大,一人可往;病疾固顽,汉传能痊!! n, f5 T0 Z: S9 C
# a& h9 ?$ S9 T. u& Y
六纲:少阳太阴属少阳' W; A3 V8 b, `/ a' O5 {
五证:饮 痞 烦
- Q( X7 v: T. B+ b# `方药:小前胡汤加菖蒲( x! z8 Y1 y; L5 x: s
前胡80 黄芩30 人参30 生半夏40 炙甘草30 生姜30 大枣十二枚 菖蒲50
, N {! w" _: v' [, \上八味,以水一斗六升,煮取八升,去滓,再煎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三付' z( c* I; D, U
《千金方》里面有个方子,治小儿暴冷嗽,及积风冷嗽,兼气逆鸣,菖蒲丸方。就是典型。
( w1 N* H' A: f, L9 m# L# Q+ B( F$ o
2014年1月6日6 j% A0 ~2 i. p* P
服完药后,身出微汗,大便略溏,一日一二次,但自觉诸症大轻,发热已不明显,头晕头痛基本消失,耳鸣耳聋缓解小半,耳道黄色脓水减少,部分结痂。睡眠稍好,服药期间没再恶心干呕,已有食欲,身上酸困大减。仍有胸闷气短及眼昏花。舌淡红,苔转薄白,中间裂纹依旧,边缘轻微齿痕。脉右寸微浮,关脉弦,尺脉细数;左寸浮弦,关脉弦,尺沉细。3 {: l! G; E* b
小前胡汤原方,菖蒲加至80克。
0 v1 g; V' \" f4 V" j' l处方:前胡80 黄芩30 人参30 生半夏40 炙甘草30 生姜30 大枣十二枚 菖蒲80 [' \$ ?4 e% E% J
上八味,以水一斗六升,煮取八升,去滓,再煎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7 @* t8 B T x/ Z0 @
水菖蒲是正品,大家课后自己考证,就像考证柴胡和前胡一样。4 R& q! A# E* S& |; \8 B4 F
2014年1月11日- c7 A3 g _. n1 l* [
患者未至门诊,介绍一同打工的工友前来治疗颈椎病和鼻炎,谈及患者病情,知道其耳鸣耳聋全好了,胸闷气短未犯,双眼仍有昏花。因实在是经济困难,不想再吃汤药,不好意思前来,欲让工友代求一偏方,以治眼昏花。嘱尽量生活规律,勿劳累过度,常服山药及八宝粥以食养。# M2 V" h$ F( l, M5 c# P
一月前得知,患者目昏已痊愈。
* w3 k8 _. r/ q a分析病机:
0 m; i) U, [, {; v; S0 I. }& P' n+ ?师曰:少阳病,病在半表里,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胸胁苦满,寒热往来,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善太息,腹痛或便溏,舌苔薄白,脉弦等。
3 {/ w6 E s& Z9 t3 {(任何药物,参看神农本草经,至少对了十之八九吧。)
" n* ~1 p/ X+ J+ s- y5 |% w患者的病位呢,是“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对吧?少阳病位:“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这是大方位的一个靶向。5 V) `/ u( _/ K& w
患者“头晕头痛,眼昏花,口干渴,喜饮”。这是不是少阳提纲三症的“口苦、咽干、目眩”呢?答案是肯定的嘛。
+ q f9 M. g+ P4 e少阳本证(提纲证+四大本症):“胸胁苦满,寒热往来,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 y1 Y0 d8 Q8 J' A口中无味、食欲差,是不是默默不欲饮食?胸闷气短及恶心干呕,是不是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呢?平时怕冷也怕热,是不是寒热往来的一种呵?
3 [$ K7 b; a3 i2 Q1 m, U少阳病有个热时汗出,患者食热则头项汗出,食冷则胃胀反酸,这是寒热夹杂了,痞证存焉嘛。还有少阳中风证的些许表现,头痛、身热、汗出、(恶寒恶风、颈项强)等。舌质红苔白。脉弦或弦细,偏数不虚。括号内的不明显,这里要看整体症状舌苔脉象呵!
* m# C8 ?$ `6 B2 |0 R( i少阳病或然症状:“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或然症状很多,很复杂。但是,临床上,少阳病很多的问题就在这里。所以,小前胡汤证,前提也必须要有提纲三症的。少阳病或然症,可以没有,也可以多项出现。符合“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就可以确定少阳本证。尤其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段,临床最常见了。( G8 k$ M9 W3 @3 U- k! K* a
还有一个主要的舌脉体征——就是舌苔薄白,脉弦。这个在临床辨证时候,是第一印象,很重要,一定记住这个舌脉。
& e: W e" \6 \* T% I: m; G恩师曰:“见到患者,你搭上脉,一看,好,脉弦。看看舌苔,薄白!好了,你用少阳这套症状去问吧,保准一半以上他患者都承认的。他会很服你的!”! S1 T7 {4 D3 p- K4 }1 y
“少阳脉弦或弦细,偏数不虚”,患者整体脉弦数(右寸沉,关弦数,尺沉细;左寸浮数,关弦数,尺弦细。)——这都是证据嘛!( R2 A: P+ n7 a3 l$ S3 K
患者舌苔略腻,边缘齿痕,是太阴水饮偏盛。舌中有裂纹是虚劳舌象,象现代社会,不但中老年人会虚劳,年轻人更多,比如,晚上12点以后,夜猫子是不是很多啊?貌似我也是的。
6 f) z2 i2 C4 W8 p患者的病机呢,是津亏热燥,表里阴阳不通,夹杂太阴水饮,符合少阳病小柴胡汤证的运用指征,以少阳病为主,——病位在三阳的半表半里,它体现的症状有太阳、阳明或三阴某些症状参与。其中,典型的,具备少阳提纲三症的,可以确诊为少阳病。不典型的,也可以断为三阳合病,这个在临床上是可以的,大家要学会要通变。) W# j/ u0 h& u4 z' Q$ @
因为,三阳合病,也有个“系、属”的问题。要是系属于少阳的,就要用和解法,用小柴胡汤治疗。
d( F' g# `% c“属”者,谓传变之时,出现一些主要的它纲症状;或未传变但多纲症状主次并存,属某纲,则某纲为主,其它纲为次,以所属之纲方证为主治,参以药症权衡。
' }) m9 {* t; z4 p( D: c而本例病案,以少阳纲为主,病在少阳,肯定是少阳有邪,用“和”法,也是一种驱邪方法,驱邪就是扶正嘛。
; ~* n6 J9 P" |病在表里之间,少阳呢,毕竟偏表,偏上,因此,要把多部分病邪向外,向太阳疏导,再把少部分病邪,向内,向阳明疏导。要清热,要发散,同时还要顾全津液和水饮问题,比较复杂。这种办法,就叫和法。+ W2 b. o) D$ X: W! o% ~) y
厥阴的问题可以以此类推或举一反三······
9 J2 l& v+ b0 ?( ]9 {* E) N7 D3 E& C3 J这里出现一些太阴纲水饮症状,不是主症,有半夏生姜照顾呢,但是还有一个药症呢,就是菖蒲。: V7 i3 j# m7 Y3 G# l/ o) }7 }
《神农本草经》:菖蒲,辛苦,温。药症: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
O# r. [8 c% }6 A O- z' }这个药,主宣发和温通,入三阴病位,和半夏生姜协调,“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能很好的解决耳鸣耳聋问题。
m l+ X* c) t; D附:参考条文:
2 ]: }( N) c0 X% E% I1 D107、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宋 263)
) l; j; l- y0 P110、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宋264). B( k9 c2 K, H! O+ w
11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宋99)
9 F( `4 H/ w" {/ ^/ ?& o112、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宋379). W+ ?* V8 K2 [$ ]/ r4 [
114、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宋96)" n! Q* H7 W# N1 P; F7 x
* S/ I6 v1 Z* s7 l其它药症大家可参考恩师的相关讲课内容,都在书上,我不过是照本宣科而已。
1 t3 I2 ^; |. r: y) g师曰:“少阳病,尤其在寒热上,多表现为在肌表的往来寒热。而厥阴病,则多为在里的上下寒热格拒不调。这是基本和关键的区分点”。
! e6 y! u4 I4 Q+ H" c六纲的总病机就是寒热,一阴一阳贯穿始终,三阴三阳是六重状态,如果再“合并系属”也只是24种吧!
$ `- }1 E: H9 r答问:1、干姜,《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温中化水饮而降逆,对于呕吐、咳嗽气喘,虚寒下利,效果不错。顽固性的水饮咳嗽,缺了不行。
2 Y0 J7 D, Q4 d3 @' C) w- ? Q生姜、干姜,无非一个偏于走表一个偏于走里,《本经》说生者尤良。生的量大也走里,活学活用嘛。
' n% V: ~- }7 N2、中老年人的慢性病,都要考虑虚劳,用到小建中汤。, b9 ?# w6 x- }* |1 c+ _
3、脉弦,偏数不虚,咋理解?你可以反过来理解(相对来说,脉弦杂,偏虚不数的,属厥阴病为多)厥阴少阳是一对阴阳。4 f8 m7 l( i) b1 k% E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