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刘守峰 于 2013-10-24 19:17 编辑
: @ \8 E) P6 d1 b% A* b3 C/ w8 Q" |) @1 P& H! T8 M" y$ H
讲课时间:2013-10-225 B+ n9 h9 q7 b9 s+ [: X
讲课老师:鲁-淄博-张少林8 @, w3 |# e) N! t7 P7 K8 u
讲课内容:基础理论“胃气”
: A/ L. s% K4 I" L今天晚上我们共同学习基础理论“胃气”.汉传中医对“胃气”的理解是有着独特内容的。
) H1 @* q& [4 f3 {$ F) L我们首先把堂主讲解的基础课关于胃气的几个重要的概念复习一下。; v; j7 G3 P, `4 I( V
胃气的狭义定义即指胃中的津液;广义的概念,胃气即:中州者,太极之沖气。曰土者,沖气也。* l' z" v8 }7 C0 F, m8 v4 Y
其形成是指,在胎儿娩出时,“真阳真阴”要重新定位,在这个过程中,当真阴真阳在“中州”相遇的时候,阴阳之气就相互交感,这就是阴阳“沖气”状态,形成新的属性就是土,也具备阴阳的“水”“火”的两重性。
0 }+ c4 y3 z! n7 P有了上边的定义认识,我们也就容易认识理解胃气的生理和病理了" b8 I! k$ w# i( s
胃中的津液,它的本质就是指阳气,主要以阳明及太阴津液为代表,而少阳及厥阴的情况类似于阳明与太阴。) m# u- L/ a4 f/ }( ?5 i- h) i
概括狭义的胃气的病理,一句话,实热则阳明,虚寒则太阴。
* |6 e* @: \% t% G O/ x% I* Z而广义胃气,其生理就是“阳降阴升”,其病理就是阳不降,阴不升。阳不降也就是津液不降,燥,烦,皮肤干燥,大便秘结,还有表虚不固;
0 ~- {& Q: f' [$ h& b# e! G. `阴不升就是水饮证,再就是水火不即济,上热下寒,痞证等等。
: u+ v1 J1 [8 L$ w堂主的胃气基础课讲解,十分详细和深刻,对胃气与卫气营血,对三焦的关系都阐述的周全完善,也深刻地描述了胃气的阴阳本质原理,这是我们学习汉传中医胃气理论的标准范式,大家应该仔细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我在上边只是提示其中的几个定义与概念罢了,大家还是要以堂主的讲课为基准的。7 u A, h/ E4 p4 F7 Q. _8 A
Y3 H' E5 ~" y" `# S* m- h/ x% B+ G I' {下边我谈一下我学习这一课的心得认识,与大家共享。
3 O7 t- c+ \$ B$ I' \6 ~9 [5 x汉传基础理论,师父是分四大部分讲解的。阴阳学说,卫气营血理论,三焦理论,胃气理论。阴阳学说是核心,其他三大部分是对汉传阴阳学说的具体展示分解,最常用到的是卫气营血理论,而三焦胃气又多从位置和机能的角度分别演示汉传中医的阴阳学说。* R% }9 C' [" {7 w8 k
认识掌握胃气,师父指出,要遵循“黄帝内经素问”的原意。1 h) X& V0 V9 \
直接指向我们俗语中的“老饭粒”,也就是吃得香,能消化吸收营养,就能健康长寿。
e3 E4 C$ ]' l5 W胃气强,在俗语就叫嘴壮。
# N: x: v3 \- v+ A! P8 e“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仓公诊阳虚侯相赵章病,有“迵风,迵风者,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法曰,五日死。而后十日乃死---所以过期者,其人嗜粥,故中藏(cang)实,中藏实故过期。师言:‘安谷者过期,不安谷者,不及期’。”
3 b& K5 n7 i$ X0 x( y6 S" ~5 X仓公在这里所说的“安谷”,于汉传所说讲的胃气相近,且,仓公还提到“中藏实”一词,安谷就能中藏实,而中藏实就相对有较强的抗病能力,所以,本来是五天死,结果到了十天上才死,延期了。
6 Z/ B7 @5 F9 I) V6 m& L+ q7 }0 k0 s可以看出“安谷”也就是有“胃气”的意义了。再者,仓公很有意思,仓公在这里是用“中藏实”来解释过期的原因,同时,也就指出了“安谷”的真正内在作用。我们大致可以这样理解:“安谷”者也就是胃气强。/ o" f" I+ V& z! O$ L; c0 Q0 X
中藏实,中藏二字,是指内里藏精。中就是内,这个藏就是五脏藏精之藏。内里藏精实在,肯定就有较强的抗病之力了。从这里我们可以借鉴理解汉传的胃气二字。8 w# h& \9 w2 {4 N
在说到怎样护胃气的时候,师父提到李东垣,我们不妨引用一段“脾胃论”中的“脾胃虚实传变论”的话,来帮助我们理解“胃气”.
& c/ N, J$ q2 L% @- A' P6 g' E“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治病。”
6 }0 r! F/ l5 C. o# u5 n, u* x; p! X我们从李东垣的这一段话中,可以借鉴理解胃气的重要性。
+ a l% B! ~' q% }, |当然,我们要注意的是,李东垣的“胃气”二字于汉传的胃气理论是不一样的。李东垣的“胃气”落脚点更多的牵涉到肠胃,也就是消化系统,这样一来,就靠向解剖器官了。3 K- g/ c7 L+ Z) h: n& |6 L
而汉传的胃气理论则不然,“胃气”这个“胃”是指内在的意思,是内部机能的体现。而这个“气”字,又是指向了广义的,即“人无气不生”的那个气的含义。7 F, S6 K( _( \
像李东垣说的,“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就很正确。! D8 Y! t" f2 K7 H% T0 |, a$ g
二字记包括着消化系统,用此而指代,如此,我们得到一个认识:胃气,是人生存延续的保障供给机能,没有这个胃气,人就没有了保障供给,延续生存就无法进行了。9 q6 P- r3 x8 v+ W# Z& j$ _ Q9 L/ J
这里有几层意思8 v, c6 Q4 T* m
一是保障供给;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饮食入胃。" E% m0 _# U4 B! U7 x4 W; d6 b
因为,并不是说吃上饭就不死。还有一个得保证这个老饭粒之成为真正的现实的,这才有意义。
. {+ B0 K6 g4 ^3 o, @' R李东垣有一句话说的好啊:“---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也---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L" ?3 e( n8 c B& U
其实,我就是从这样两个层面来把握堂主师兄所讲的胃气的狭义和广义两层意义的( P2 Y. L2 e2 i$ _6 G8 ~/ \" j8 Y
第一就是狭义的.而保障其现实就是广义的.. K. ~- d+ F) E% ?# p, v
好了,有了这两层意思(一层就是胃气的狭义意义,一层就是胃气的广义意义)的认识,我们就能掌握并运用胃气理论而用之于临床实践。
1 g- d- a1 N7 y4 b总结一下:胃气,是人生存延续的保障供给机能,没有胃气,人就失去了生存延续的供给保障。饮食的纳入化用,废物的排出,是生存延续的基础代谢转换。所以用胃气指代——人的生存延续的基础能力。两层意义,一层是这个保障供给,也就是胃气的狭义意义;一层是这个保障供给得以实现的完整构成,也就是胃气的广义意义。
8 F7 W6 O* f8 q+ ?' u4 x; C我们就用上边的认识试着来分析一下实践诊疗,用一个病案说明一下。
1 |1 M# c5 {3 [$ e# G: k" r# o6 v7 I$ p扬某某 女 73 岁 2013年9月28日 s0 p$ |- B2 d, d
自述:近来心下不舒,不想吃饭。早晨起来肚子鼓起一个包,过一会儿就消了。(因以前曾找我看过病,所以,想来再吃几付中药。)有冠心病史多年。
' \3 r& W6 E" X Z C1 U刻下:心下闷闷不舒,不想吃饭。当心下,早晨起来有个包,早饭后就没有了。大便,两三天一次,不成形,且觉着有而拉不出来的样子。小便,正常。颈项紧巴巴的,头有点晕乎乎的,而肚脐以下又觉得不动似得,特别是坐的久了。右膝盖牵涉着一段小腿疼,特别是上楼梯时,明显。怕冷。(小腹与腿特怕冷). _' n' X4 C- [0 u; `/ q
左脉:典型的哑铃脉,寸尺高,关低;右脉:中取有弦感,重按力弱,关弦长一点。* S, H9 f1 u9 l$ d0 w
舌短胖,淡红,苔白略腻。
* s9 `( I1 E! c+ L; K3 k精明平和的一位老太太,祥和端慈,面色浅淡。
, q$ ^7 m) a. B1 v$ a7 j- j/ E! ~* z& g9 u/ h3 |; Z6 S
如果运用六纲五证的分析,其大便的情况反映是太阴,而颈项和腿部症状又表明有表证,这里显然是少阴问题,而脉象与舌象也表示病症在阴。综合起来,也有里证,也有表证,上下也都有问题了,是太阴,少阴合病,其实,就其里外上下都有问题,也完全可以考虑属厥阴了。五证是水饮和痞,滞。6 m4 K! M, \/ p4 P
一些,从不想吃饭就看出狭义胃气不足,而从当心下闷闷不舒就可以得出升降不利的痞证,这则是从广义胃气角度思考了。由此就可以抓住这个主症引入痞证为主的对治了。这与六纲五证的结果正是一致的。由此,半夏泻心汤就确立了,“阴不升就是水饮证”,这里加个对治水饮的方证就可以了。思考其有头晕乎乎的症状,苓桂术甘汤也就有了落脚点了。用桂枝汤对治表证。
$ J P$ Q+ t8 H5 j; N六纲:太阴少阴合病属厥阴
8 y( l; x! m5 b+ m五证:痞 饮 滞(较轻). }$ R( k- W- Y, z
方证:半夏泻心汤加苓桂术甘汤加桂枝汤
* [# `' a$ m" D. Z% f半夏40 黄芩30 黄连10 干姜30 生晒参20 炙甘草30 大枣12枚 桂枝30
% c8 r( m8 t6 Y+ _8 ~& L6 U3 v生白术20 茯苓40 赤芍20 生姜30 3剂 水煎服,一剂两日,日三服。3 x2 r& T0 ]6 m: S) j5 h
$ S+ m/ `# R! k! v& ?8 V# A
注意,桂枝汤是可以对治除了阳明外证以外其他各纲的表证和外证的,只要脉不浮紧就可以3 m. q: k5 W; C/ o
等老太太拿走方子后,我看着病案记录我都自己偷笑。你说这人生病,一个人一个样,怎么就有时候与那个药物那么凑合。赤芍,对老太太的觉得有而拉不出来的感觉,不是挺合适吗,桂枝汤是芍药30克,老太太有大便不成形,就用20克吧。三阴都有了,但是,还没有觉得要下附子的程度,所以就干姜,生姜一起用。( R7 [( Q5 N2 n( e
治里也治外./ H( x0 i3 O* o" ?' I# _
s' ]3 {2 X, z
与大家汇报这个比较简单的病案,只是为了说明,汉传理论,圆通周延,你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切入,都能贯穿理通的,同时,也是想说,多掌握一些汉传的基础理论,为你在临床实践中的诊病是很有便利的,很多时候就节省你的时间,减少思考程序,而其效果是照样令你满意的。8 C# [2 U/ R# U, j* ^
这老太太挺笑人的,她吃了三付药,就出去旅游了。10月18日的时候又来找我,说:“现在右腿大腿肌肉疼,牵涉着小腿疼,不是膝盖的事了。吃了那三付后,毛病都差了,现在就是这腿痛了,治治这个就行了。”她还问我:“我是要治不想吃饭,怎么这腿也管事?”
( C$ g) S: B1 d呵呵!能像她想象的那样吗?腿痛不是不能治,不是一下子就好的。6 S# u5 I2 N( \! ]- n( V0 c, e
至于后续对老太太治疗的事,就不在这里说了。! H. ?6 r0 c$ [' z; ?
通过这一个病案,我们也看到胃气与痞证的一个关系,当然,不全面。
, H* Z) A, |, [$ `" m7 g! B下一个月在广州举办汉传第三期培训班,安排我讲述半夏泻心汤的广用,在那时候我将要有一部分主要阐述——半夏泻心汤与胃气的关系,有心的同学们,如果有缘去广州,自然可以当面批评我了,我们也就可以当面讨论了,共同学习提高了。3 E' |, L- W- V) c3 v
今天就说到这里,耽误大家的时间了,谢谢大家!
7 x( U0 X) V0 X0 s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