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闽泉-经方明希+ z$ H+ W$ M+ ]! S# T) ~9 E. ^
时间:20120205
7 K3 V+ ^" i7 f5 b$ p8 M6 O患者女 60岁
4 l3 m8 H% Y* E- t8 }$ F4 g, W病史:有脑梗史
, C: h- W3 Y6 J: U. W; T: D* u昨日参加庙会上香 风比较大,回家后恶寒头痛经西医治疗无效并加重,其家属电话诉说其无法出门,希望我出诊。8 W3 S4 Z) `% t; ~2 ]
刻诊 症见患者躺床上盖被,体瘦弱,脸皮褶皱,面色苍白,头痛、尚可忍受, 恶寒无汗 以背部恶寒明显 加衣被不能缓解, I6 P' [2 W5 y! e( t0 ~, w
微微想吐 喜热饮热食 食后吐 无口干口渴,无腰腹痛,手足未端凉。体温计测正常体温。小便量次可,颜色不知,大便正常。舌暗苔薄白,脉沉无力 寸微浮。% k) f% ^& k0 D/ Y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病案# e9 x* L: l6 A: O# Y( [0 H, |1 S
六纲辨证 少阴太阴 少阴为主! n2 k: b0 m. ?! }6 M
五证;滞 饮0 d* k2 Z' i9 E. l
处方:
( k6 @# e H7 K2 p5 Q+ ]麻黄细辛附子汤合四逆汤3 |) d0 ], A2 n4 n7 q7 t( `
麻黄20 细辛20 生附子10 甘草20 干姜15
5 p9 x# e" J0 y% D这个病患比纯单纯,症状都按书上的长,我们翻开《伤寒类编补遗》第九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来寻找下相关条文就很清楚了。) X) {' Q# t3 h7 s8 A6 i8 E6 I
147.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 }# L- u" J& E+ G- M4 E里的少阴病,欲吐不吐
( m9 t6 H' E3 l% |& C149恩师拟补的少阴病,无热恶寒,无汗。或无大热,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周身骨节痛,腰痛,咳喘,或微浮细紧。但欲寐,名伤寒。里的无热恶寒,无汗,头痛,脉微浮
4 g5 z4 i$ K5 t% B157.少阴病,如得之,手足寒,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3 \) u+ V8 |& V7 j& ]
158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a" @/ V2 ^( b3 s4 U' [8 f7 v b
该病既有表虚寒,又有里虚寒,风寒在表则头痛恶寒,中焦胃气虚弱寒饮上逆则想吐,喜温食。胃气弱 阳气无法达四肢未端。' N3 n" h! Z1 v% t/ A
虽然不清楚小便颜色是否色白(当时情况急,患者自己不注意小便颜色),但整个案看下来少阴病无疑' S) x% U6 \: [/ x* J
脉像沉是里虚寒,微浮是尚存这点阳气努力的抗邪,如果连这点浮都没有那就危险了。# Y4 F$ L: Y+ [5 }. e' |
也符合少阴脉。
& l0 L2 T$ `1 w药物上选用解表温阳化饮,降逆养胃气对治。
5 h8 j, S$ @- h3 [) l麻黄:味苦,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p& h: \* ^3 T. D, U- H, @7 E0 A0 w
细辛:味辛,温。主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7 _: V: {1 T9 [) J3 _+ y! l
这二味药都能对治寒邪束表所引起的头痛。
" }% ^/ y( c6 Z5 G附子:味辛,温。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徵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步行。/ v8 Y2 H4 E; m' T; r
干姜: 味辛,温。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辟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Q6 e) f3 D ~6 [6 m* k% K
这两味能驱寒温化降水饮
3 {. s, L% h3 n& v6 Q炙甘草守中固养胃气
0 E w( l, G" r' p# l可是西医就不一样拉,,对于这样的少阴病来说,止痛,输液,等徙增水饮损害胃气真阳的药物能不加重病情吗
+ g" G) }* ]+ ~9 l* y患者服上方后半小时开始缓解,慢慢不怕冷了。四肢渐渐暖和。第二天就可以起床了。
. a- B/ @' c8 U* p% P值得注意的事。
) @" y0 |) ~/ W* L& J: \恐怕伤津液呀,会不会肢体无力呢,# l. q# P# p0 l. \6 _; I
有炙草阿。表寒束住未解阿。
. n# W2 h" x6 R4 z# C& x( @1 X& B值得注意的事。这个患者之前还得过一次头痛呕吐9 k$ \4 c5 ~8 }- h9 S1 k5 n
与这次区别的是
: l7 o4 ^+ s- \3 w! X: C1。这次的头痛没上次严重。 2。呕吐也没上次厉害。0 x2 U6 O4 j4 H0 v1 K5 W- {7 L( \! i% L
3。一样卧床不起。当时是头痛昏重,不清醒,痛甚则吐。 4。恶寒轻
+ {; P O* a( @0 K7 p9 O我们可以想到另一个方:
$ @& t2 ^9 k) e9 I# P; p9 h: Z吴茱萸汤,我们看看条文怎么说的. U1 \6 h9 ^$ N% r
141食谷欲呕,属阳明也(该是太阴胃虚寒)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茱萸汤。方二十九。
9 N+ s. W" Q d# I" y2 o8 g5 _ 吴茱萸汤
3 y4 g/ g* c- p( k 吴茱萸(洗,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切,六两) 大枣(擘,十二枚)6 Z6 B2 r" `) |+ g9 F, G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y, K9 a" e" H1 S# l! Q- v! p% ~5 _
142.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C: F) B4 I' p% m286.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V2 q3 @3 e, ]! t
记得当时也是一剂知。- `6 j5 L2 V$ B% X
这个患者原本就一直存在着少阴太阴的病理基础,只是激发其病的因素不一。( p% N5 Y5 L+ C# G2 ?# x
所以在临证的时候应该注意跟吴茱萸汤做个鉴别。
0 _2 O' [* R: d& {8 H虽然这里都属于少阴太阴范畴,用了可能也有效果,但是个人认为临床上还是有使用区别的,我们都应该临证的时候力求选方的精准。; K0 O1 | I1 H( n
临床上我们常会遇到两个方证的相似,为选何方而愁苦半天?# A6 {" M* e' j0 V# Y8 @
所以在读恩师书的时候,对于一些类似的条文,主治类似的方证,我们要有心去做些总结,在临床中提高。
+ \! x" }, s! y平时多逛逛论坛,吸收精华。在群里互相交流心得,熏修。 y/ l4 U; F9 z6 M1 W I
临床中也容易得心应手。
j9 B2 L- F) @" ~, E现在大家学习汉传经方的路径特别多,恩师的书,堂主的精彩网络基础剖析,论坛,交流群等2 N& \ r! l5 L/ l6 r
真理是唯一的,熟读恩师的书,你到临床上用了就灵,实在,有是证用是方,不拐弯抹角!
M9 m+ c3 x& _7 i( o, t准备的不充分,简短了,主要是交流一個思路,谢谢大家,耽误大家时间了。' Z0 y, x8 b" r2 M. H4 u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