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无所执着 于 2013-8-1 12:03 编辑 4 q3 B8 U3 e+ ~4 y% }& C" {- X
* v4 H0 E9 z9 m( v. F& S0 r8 u
" p0 [8 a( D1 W' h
% H: T7 u8 V3 s5 U! ? 《伤寒论类方与药症解析》
9 f7 ]0 k, H, v9 u {
) s4 @* d- @ d8 A8 T' R# M# m4 N+ n" c$ ?+ ` E7 z. U2 L
五、 栀子汤类方:7 z% o; r \1 x1 t$ ?( Z
阳明的实证,细分为热和结实。结实可以包括热症状,而热可以没有结实症状。这个问题要弄清楚。
6 O# S+ A( `0 G阳明的热或者结实,都是既可以表现在外,也可以表现在里,或者里外都有。使用的方各不相同。4 K5 r- ^/ r! o# p, D
阳明热,要用苦寒清热的方对治。代表性方证有大黄黄连泻心汤,栀子豉汤系列方。* f5 T% j5 ~ v* z
栀子豉汤系列方是专门对治病位在上焦的阳明里热证,是阳明气分证。
$ R) w- d9 A, z2 u(一)、基础方:
5 I9 r( G9 n/ h( o栀子豉汤:
; v0 w" B% Y v2 H$ O【六纲五证】阳明上焦津亏热燥烦证。
' q9 J/ @6 u! T+ x# _【症 状】心烦失眠,咽燥,口苦,或心中懊憹,坐卧不安、心中郁闷,头部汗出;或烦满胸中窒塞结痛,心中嘈杂,按之则心下软而不硬;或腹胀满大便初硬后溏,或恶心呕吐、咳嗽、头晕、面红、眼赤、耳鸣。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象浮洪或沉实,滑数有力。
8 E! t4 E- S. N: Y; |【病 机】后天阳气不能正常下行,逆冲于上焦,出现火盛于上的症状群。
5 e8 F" l/ @- A' s# H; b4 H6 F“烦”,是阳明热的一个表现。阳明津液不足而里热发烦,干扰神明造成失眠,再严重的,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 u" `" y. T5 [条文讲的“虚”指的是没有里实的意思,也就是指胃中津液亏虚,但还没有结实。不要等同于三阴的虚,
8 c1 T" A- T' H' p# n【治 法】当气机过散时,应该用酸药来收敛它。而由于热邪导致的气机过散,那就该用酸寒的药来清热敛散。栀子豉汤是治疗六法中的清法。
+ l- P3 R1 k4 m) W6 `4 h8 P【药物组成】 栀子十四个 豆豉四合7 A1 i! P5 H" H: E$ Z% g/ Y% s8 s
【药 症】8 Y# F8 W- i# s. X
【栀子】酸苦,寒《神农本草经》:主治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疡。" ?4 Q# [6 }( K6 O4 g/ F2 R; H& g
【豆豉】甘咸酸,微温。《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3 I8 W0 y9 s- \2 Y. Y4 J9 F6 I2 \
栀子酸苦而寒。酸能敛降,苦能下气,酸苦能除烦。
" @* a; Z, |: P" ]0 R) y1 Y寒能清阳明热,包括表里热邪都能清。能除烦满、消黄疸。它对治的病位偏于上焦和肌表。偏于上焦,就是能从上往下清降冲逆之邪热气。
- {. T+ H2 U( m栀子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意思就是说能除里热,这里的邪气指邪热之气,即阳明热,因为它是寒药,是清热的。
0 N& g) d' k& T: t% @/ \要是用它来治疗寒证,那问题严重了,是犯了方向性错误。5 j; X Z. i# F- w" j
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疡。这些都指的是头面部的皮肤病,带有些湿热的,颜色红,或红肿热痛渗湿。它还能治疗阳明湿热黄疸。& P! v4 S- [4 n+ b. d
豆豉甘咸酸,微温。甘能守中、滋补;咸能润降(降下,利下)
, f: ~& \ r. N3 S! ?3 a# v& s豆豉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兼有解表解郁作用。
+ a& g& E" S6 ~# Y7 S豆豉可以降逆,温敛水饮,解除懊憹的症状,同时,配合栀子去针对上焦。: X2 |6 q* x f" t; s
栀子和豆豉都有敛降下气的作用。
( m; V/ t% G5 g# C酸苦除烦,佐以辛甘,守于清收。很合病机。什么叫清收,上面已经讲了。 K0 \9 g6 F( V$ H3 Z: D5 _/ ^
栀子寒,豆豉微温,体现了经方的阴阳之道。; P" P3 [% b( r# t. P
【使用禁忌】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0 u2 C' F0 z4 P8 F- a1 v y
“旧微溏”的意思,就是素有大便溏泻。
% c& }) @" G! U这是栀子豉汤类方的基础方。9 S: t T/ T9 d/ F, z
) [! \1 J- N, \(二)、同类方9 x+ S2 ~4 s7 J. n' x7 r! a2 X( d
同类方,有一个规律,就是在基础方症状以外,又出现了另外的药症。那么治疗上就要考虑对治那个新出现的症状。* v- `# j1 }9 i
1、栀子甘草豉汤: 阳明上焦津亏湿热烦证,心烦失眠,兼乏力,动辄气短。
% H" C/ ?# m2 S+ I# D$ U栀子甘草豉汤,是因阳明热持续不解,热盛伤津,病机上在基础方证栀子豉汤的症状以外,更出现了津亏不足之症,药症上就需要加甘滋药来兹补津液。% \# G7 @0 J& u f/ @5 {; |
“酸苦除烦,佐以辛甘,守于清收。”这个方,加用了甘滋补津液的甘草。8 _! d, r M/ j2 l" h" N
【甘草】甘,平。《神农本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属于滋剂类药物,滋养胃气。7 C O' V6 w, [0 c% v7 C
甘草味甘滋而性平,热证和寒证的津亏都可以用它来滋补。但要注意的是,甘草它能保水,凡里饮盛的要慎重。& I0 N& l2 P; F) o4 _, x
栀子甘草豉汤的额外症状比较简单,用药也简单。
7 {/ u6 S& H1 P
, P0 J# _6 i0 g8 w8 h* N2、栀子生姜鼓汤: 阳明上焦津亏湿热烦证,心烦失眠,兼湿热上逆作呕 。* d) m9 c6 I( d6 n2 w
栀子生姜豉汤,病机上,是在基础方证栀子豉汤的症状以外,更出现了呕吐症状。+ w9 Z8 D& c! k- t3 _# P
呕吐,是因为气逆严重。除了邪热之气上逆以外,还有可能是热渴多饮,导致热与水结,水热上逆。药症上加生姜降逆化水。
: f2 b0 N$ A1 `/ V4 ]【生姜】辛,热。《神农本草》: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9 \4 d4 \- f7 e" v: p5 f5 U
胸满咳逆上气,指气机不能顺降而反向上冲逆,引起咳嗽气喘短气满闷,或者恶心呕吐干哕。
2 _' a/ }1 q/ U但凡气上逆引起咳嗽、气喘、短气、满闷、恶心、呕吐、干哕的,一个是用辛味药发越降逆,一个是用苦味药下气降逆。在这个方里,是利用生姜辛散降逆的功效来止呕吐的。
: B! I, o/ g. m& Z$ ^8 A看看栀子豉汤的症状群,其中有“胸中烦满”。是不是与生姜药症也契合。
' S6 y p2 Y7 N+ I0 W: G
+ g- r2 Y& `0 N! |3 r4 n; r+ C) Y3、栀子干姜汤: 阳明上焦津亏湿热合并太阴下焦虚寒水饮,微烦,心下软,或心中疼热,饥不欲食。
0 @+ J7 }% b+ L+ ]* ~. J栀子干姜汤,这个方证的病机是寒热错杂的厥阴病,上焦的阳明热,中焦的太阴虚寒,出现心中疼热,饥不欲食的症状。
$ w3 [1 x$ s" J: Y栀子干姜汤,去掉了基础方栀子豉汤中的豆豉,换成干姜,只有栀子和干姜两味药。$ J+ c- L1 K8 f8 P9 x) U- P$ [
这两味药一寒一热,一酸敛一辛散。这样的配伍,充分体现了经方阴阳之道。1 n9 R2 _3 b9 }6 a
【干姜】辛,热。《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 U+ S' J* h5 _1 s t饥不欲食是太阴虚寒,津液不足。7 U. w+ i3 v" a$ C# z
干姜可以温中。这里的温中,理解为温里,即温太阴寒。
6 I2 o/ Y& d7 ?5 Q要是用它来治疗阳明热,那就错了。- V/ P d0 F2 I- W X1 o/ o+ b$ i
从干姜的药症来分析,这个方证除了饥不欲食外,还可能出现下利腹痛症状。
1 p/ `+ T) E0 s) m3 ]( p栀子干姜汤与栀子生姜鼓汤作比较:
. s+ _) H/ ]. O* A) k原文:
4 d3 {* K( I! C! O2 h( c1 z“……栀子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u" j4 |4 z3 `2 B1 s5 p( z4 A0 S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3 E8 F" P9 t* \* r/ s
栀子生姜豉汤对治烦证兼水盛上逆呕吐。
; ^* E: ]* P& Q; J栀子干姜汤对治烦证兼太阴中焦虚寒。而且栀子干姜汤的阳明热比栀子生姜豉汤的要轻些,是“微烦”。' U6 A! F: e6 ^" Z4 x
2 m! h, ]2 l1 ?, _" a4、栀子厚朴汤: 阳明上焦津亏湿热烦证,心烦失眠,兼阳明里热气实,腹中胀满,卧起不安 。
9 C. K, b8 G2 u8 m1 z* r栀子厚朴汤,病机上,是在基础方证栀子豉汤的症状以外,更出现了栀子厚朴汤,病机上,是在基础方证栀子豉汤的症状以外,更出现了腹中胀满这个症状。7 O- @& g0 w( u( v: B4 X: p. Q- h
条文讲“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E6 i2 d" K3 ^* P( G
这是误治后出现的一组症状。
2 J! j7 K7 x2 k- I! F, ~5 p- l下法伤了津液,上焦阳明热相对更大了。. ?. ^1 m3 h+ G" \4 Y
热阻气机,腹中胀满(其实应该是三焦胀满),再加心烦,导致坐卧不宁 。
E6 @. ^- R: r1 m+ J' v8 w$ T这个腹胀满只是里热,无有实积 ,因此加用三焦气分药来通畅气机。去掉基础方中的豆豉。8 d0 L6 L4 P: a' D4 _
【枳实】辛酸苦,寒。《神农本草经》: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热结(阳明里实热结大便硬),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g. R; ]5 K! i& l ]9 r9 e
枳实外宣,内收。内除痞结,外清湿热。主阳明、厥阴病位。枳实针对膈上气滞。就是偏于上焦部位。$ \. c# n; F/ q! f! P9 m4 s
并且枳实辛酸苦,寒,它的功效除了跟栀子类同以外,多了一个辛味。辛苦能除痞,散结,比如水与热结。$ T& d0 h/ {1 h1 s$ ~" b
【厚朴】辛咸,温。《神农本草经》: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气,血痹死肌,去三虫。1 A$ p1 ?% _# h, t1 G( d" B
厚朴辛咸而温,有除滞和温通的作用。入太阴、厥阴病位的。升中有降,能入头,定心安神,可以通闭塞。厚朴针对膈下气滞。
. _' P6 F+ h# q# h+ O7 L% o: g枳实+厚朴,即是一对通畅三焦气机的药对。8 B$ A0 N/ e D1 q
下法容易造成太阴下焦虚胀,故用厚朴来温通除滞涨。: D ]4 d2 _* a6 j
* v5 k$ t Q2 j6 Q
5、枳实栀子豉汤:阳明上焦津亏湿热烦证,兼胸胁气滞胀满,舌苔黄。& z2 v! I$ Z8 U9 {& z$ v1 K9 ^0 x
《金匮要略》条文只是说:“大病瘥后,劳复者,”
. ~7 G8 n% h+ V2 z6 e即大病初愈,不慎又反复了。但没有讲具体出现了什么症状。
f' j% }2 @2 `6 ^$ H方证组成,是在基础方证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加入枳实三枚。: ]3 u2 q4 V# C. L' w: N( R
以药测证,此方病机上,应该是在基础方证栀子豉汤的症状以外,出现了更严重的胸满气滞症状,因此加入味辛酸苦性寒的枳实来通畅阳明热造成的胸胁胀满。4 j& c* X9 }: l6 R/ _( N
枳实的药症上面已有,不再重复。
/ F: k$ j" k% U* s' k; Y栀子厚朴汤与枳实栀子豉汤作比较:2 U7 P( H$ S, Y8 l* t) r
枳实栀子汤只是上焦胸胁部位的阳明热阻滞气机造成的胀满。
3 X# ^; d- e4 W; T- `! t' g栀子厚朴汤则存在太阴下焦的虚胀,甚至肠鸣、便溏等。5 B$ @0 W r' c0 F: \/ m! D
(它们同时具备栀子豉汤的症状,别忘了。); d& H6 r$ [4 o; k6 L* W7 } w' W
) z q9 E# H- B* L/ K7 G, ~3 ^
6、栀子柏皮汤: 阳明外证的湿热外结黄疸,内无瘀热,小便通利,无腹胀。
$ ^$ h5 ?$ L3 Z4 `# U+ {8 ^5 v栀子柏皮汤,去掉基础方栀子豉汤中的豆豉,加入黄柏二两,再反佐一味温补津液的甘草。
2 q H# K) V# u+ A) L% M+ H6 K" K相关条文叙述说:“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_; t& v# }% [. ]% D. |
即病机上,在基础方证栀子豉汤的症状以外,更出现了肌肤发黄伴发热的症状。4 o, L0 L- u, D, } ?* f
肌肤发黄伴发热,该是热证发黄,即热与湿结于肌肤。
# a% S5 N1 E: Q" s/ p因此,栀子柏皮汤,对治阳明外热与水结之发黄证,也就是阳明上焦热外发,同时还有阳明外热存在。# x) z8 s: b& O+ ^2 b& U- r2 ]
中下焦没有瘀热。不会小便不利,不会腹胀。因此用药以针对上焦和体表为主。
4 a) m( q( b' {& F) ~/ R【黄柏】辛苦,寒。《神农本草经》:主治五藏肠胃中结气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阳蚀疮。
- T+ @/ L* Y8 t黄柏辛苦而寒,是阳明药,辛味能走表,内外兼治,清里外之热,又能去湿。
! Z1 k9 t9 R3 X" E( n% d栀子豉汤类方,一个基础方,六个衍生方。通过这样的理顺与对比,就不难掌握了。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