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医辨证的内涵,特色及其科学性 1,内涵是什么?
 辨别各种疾病的共同规律,将不同的症候群进行综合有机的归纳分类,得出最终结论,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对证治疗。
 2,特色是什么?
 --整体观,天人和谐观
 --变化多样的治疗手段
 --注重身心调整的健康养生理念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辨证观
 3,科学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严格----严格制定分析法则和辨证方法
 --严谨----方剂配伍严谨
 --可重复性----“有是证用是药”即可达到显著疗效
 
 中医的学术体系与发展史
 一,两大派别
 医经派
 经方派
 二,医经派的特点
 1包含了全部的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框架理论体系,气血,经络,脏腑的解剖,生理,病理)
 2论述了五脏辨证理论和经络辩证理论
 五脏辨证理论:
 --理论依据:五行学说
 --论治原则:以脏统腑,五脏虚实补泻
 经络辨证的理论:
 --理论依据:对经络采用阴阳的分类,五行,营卫气血理论
 --论治原则:八纲辨证,经络的“六经辨证”和“十二经络(奇经八脉)”辩证
 3特色
 五脏五纲辨证与经络辨证联合运用,针药并施
 4代表作
 《黄帝内经》《辅行决》
 三经方派的特点
 1--理论:以阴阳的三阴三阳为理论依据
 ---辨证方法:六纲,阴阳,卫气营血,五证病机
 ---治法:汗,吐,下,温等
 2特色
 --辨证的清晰灵活
 --方剂配伍严谨固定
 --强调方证相应
 --辨证准确疗效确实
 3代表作
 《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四三大体系
 五行理论体系
 阴阳理论体系
 经络理论体系
 五四大辨证
 五脏五纲辨证
 三阴三阳六纲辨证
 经络十二纲(奇经八脉)辨证
 经络六纲辨证
 发展史
 一中医雏形
 《神农本草经》---经方体系形成基础
 《桐君药录》-----医经体系形成基础
 二发展与鼎盛
 商周时期
 医经派---《内经》
 经方派----《汤液经方》
 三中医散落与散落的开始
 医经体系变化:内经——金元四大家——温补派,温病派等——中西医结合学派——学院派
 经方体系变化: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散落
 散落后分两条路线发展
 一条:王叔和整理掺杂——成无己经典伤寒派——通俗伤寒派(温病的参杂)
 一条:孙思邈的《千金方》,陶弘景的《辅行决》,民间中医秘传
 四经方体系苏醒
 胡希恕学术
 汉传中医师承学术
 回归传统方证的重要意义
 中医历程三阶段
 一汉唐时期(古方派或广义的经方派)
 古籍散落,体系混乱,但仍具有方证相应的理念,机械套方
 二宋代至晚清(时方派)
 方证相应理念丧失,崇尚理学,以运气学说为工具
 代表---金元四大家
 三民国至今(学院派)
 金元四大家理念和温病理念合西医内容糅杂
 四振兴中医的出路
 正本清源,回归古汉唐之前的中医学术体系的理论,树立“方证相应”的中心理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