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2 s/ m4 e* O' l: h9 J$ ^! a, n
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讲述朱雀类方。
0 f$ _# x" d" h5 |0 v朱雀类方属于四神方之一,用药单纯,以咸寒药为主,无使药牵制。
$ O: L, B2 C2 X0 B4 z; a主治五证中的燥热证。能泻表和里的燥热病邪。六纲上可以治疗太阳和阳明的燥热。
! n( A# U6 K1 m( n烦温证大多伤及津液,燥热证热邪的力度大,进一步匮乏津液,导致热痰结聚和血液干枯,除了伤津液,还伤营血。 U0 A* U1 T% L5 o. m8 [8 K# w! V
方药除了泻热养津液润血分,还要在寒药的基础上多配伍保津液、养血分的药物。7 ^. E' Y- x, ?, d$ e" n9 h
我主要讲解的朱雀类方有:
( L8 Y8 H" Y, F# Y1黄芩汤
; u; Y" |1 q; q1 C0 `* p2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
: s3 e1 E! b+ E: X3黄连阿胶汤$ w2 {9 W$ @& w
4葛根黄芩黄连汤4 h N1 t' W% X
5大黄黄连泻心汤 R8 n( ?& L: n: p C
6泻心汤) ~6 Z& U! A4 B
7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
0 L# ~/ L r/ \0 P, A4 [) }先看第一个方子
$ U x+ Y+ p" F- D w, V【黄芩汤】; e$ k" ^6 w; p1 ?) L9 S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 O D' M6 a! u6 [3 g! i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8 Y; z/ m: j) Y" f5 S( e! t用“汉传经方解析法”分析一下。
! {6 o! f, \% j6 r t& K s【三才解析法】
) E. S; }2 }" `% ?' l7 Z) s: s- Q1 n阳性药:无2 n7 I8 b/ n+ D7 L
平性药:炙甘草、大枣, N# b! _0 R! p( q1 ^
阴性药:黄芩、芍药( T% n/ H9 @9 s4 {6 Z- d6 e, ^4 B
【四象解析法】
& H* y3 P7 D( e& y君:黄芩(寒 苦)3两
/ A1 F& c9 t! f# B臣:芍药(凉 酸苦)3两- O8 G: D- ~* a- ?
佐:炙甘草(平 甘滋)2两
1 N' N" \/ R: l5 A, ^ 大枣(平 甘滋)2两
; I" |9 H$ r' t使:无
$ I: J; P4 N2 q; L$ Z2 @. U【药症】
1 a" o5 \. z; j7 X9 X! | q黄芩 寒 苦
# S# n6 R' _. l' \《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0 h, x3 |5 Z+ d- Z% i
赤芍 凉 酸苦& p e {3 ]% L X
《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 \) O3 _6 {9 w# z' f5 Q- A8 E甘草 平 甘滋+ Z7 f U, @' T: ~
《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6 \/ _* f/ K2 a1 _2 a大枣 平 甘滋
, H- J6 l0 N' w/ s% Z! f《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 b" Y. [ P$ p! ?8 p+ Z0 V/ w3 g+ u从上面解析中可以看出,黄芩汤方共有四味药,属于小方。
6 k5 u/ c, H1 g6 p由两味寒凉的阴性药配伍两味甘滋的平性药组成,无药性相对的使药制衡,君药药性为寒性,偏性大,属于朱雀类方。对治的方向是燥热为主的病证。六纲属阳明。* W0 ?6 v; Z! w. o P
黄芩苦寒,偏性最盛,药力最大,药量也大,为君药。; g- z( V- @; G1 \$ p Q
芍药凉酸苦,偏性明相对平和多了,为臣药,辅助君药解决病症。
% q! x2 T: m8 C1 r9 T) X9 |% r甘草、大枣甘滋,滋养亏虚的津液。
" T) n8 B0 K: C$ w: o我们结合条文来理解:
+ R# ~; e) M5 c: R1 A" [, y1 C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宋172)* \6 S" }* `. T( q9 X* G
条文表述的比较模糊。
) Z5 _0 A* f7 ^. O8 J/ v从“太阳与少阳合病”看有两种情况:
8 w( `9 o' S. x! h0 f/ ?) i- }- v2 X一种是太阳本证表实热,合并少阳病热多寒少,自下利可以看成是少阳的邪高痛下,会有虚寒参与的,方子中就要有使药,方子也当选柴胡汤类更适合。/ V$ j( z5 h8 d6 [" T0 }, l
只有少阳病解,病证进一步转入阳明,水热互结,而无明显结实症状,才能用黄芩汤解决。2 ], W- ?1 c5 M9 s9 @4 P- p
一种是太阳外感表证,合病少阳证。如果外证未解,可选用柴胡桂枝汤。1 Y5 Z7 C' ^! b h2 J* ~0 z
只有太阳外感与少阳病证已解,病情内传阳明,水热互结而未结实,才可以用黄芩汤。% P1 E* ?3 D9 o0 t
不管是什么情况下,都是在病证出现传变到阳明,出现协热利了,才是黄芩汤证。也只有出现转归了,才更符合条文的描述。
6 [, u7 J+ b" x) X9 o阳明病,里实热,有热未结实,与体内水饮互结,出现下利,称为协热利。
\" D8 h3 `; k6 D5 X水热互结,下利频繁,气滞血瘀,气血不畅,可表现为阵阵腹痛。可以用黄芩汤治疗。
/ S7 V6 R. }$ C4 t黄芩苦寒,寒能清热,苦能涌泄水湿,既能祛水热结于肌表的黄疸,也能解决水热下注肠道的下利,还能祛热邪重引起的血液运行郁滞,内外通治,对于水热互结正对症,清热逐水,祛肠澼、瘀滞,顺畅气机,故为君药。
2 |( R% A% x5 e ^9 n9 n* Y2 n芍药,善除血瘀和水热,还能治疗血瘀、血行不畅的腹痛,亦能清热利水,解小便赤涩不利,为臣药,帮助君药解决兼症,增强黄芩的疗效。
% A6 f- j$ B* U佐药大枣、甘草,平性药,味甘滋而助阴,能起到固护中焦,滋补津液的作用,
- g3 ]$ R) d, t* {$ h/ s* m滋养机体因热邪而损伤的津液,使机体生化有源,避免津液过分损失,) a: ?0 N0 V+ G* M
津液恢复更能帮助苦寒药清除燥热之邪,进而促进机体康复。' I% a2 x1 F+ R" i
协热利的方有好几个,黄芩汤证算是最轻的一个了,归纳一下。* Z& V) j$ P; ?8 p! q+ z
黄芩汤2 S9 i8 d! s+ d
六纲:阳明病。
' v. c; J1 M6 p2 d五证:燥热证。
$ O- C4 e( @) F: F- O( h病位:以里为主。
* _$ l4 J8 E" \5 q病机:水热互结,下注于肠道成协热利。
6 M a# @! D- u7 w. D2 }常见症状:下利频繁,腹痛,肛门灼热,口干口渴,严重者还会出现里急后重、便脓血等。舌象多为舌红、苔黄腻,多有齿痕。
% D- L+ r7 d9 Y9 e) p0 d. B, F便脓血了,伤到了营血层面了,就要用到下面这个方子了。7 ^$ d6 b4 n* i# `+ `3 S h, R8 K
第二个方子。
$ A, V# c0 g% I: D8 l# B【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
0 Y+ D1 s: d5 I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阿胶(一两) 甘草(一两)0 n" c1 j& {, h4 E6 t$ S# j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三味,取四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
6 |, D7 f0 H5 I- _3 O; u& ^0 ?用“汉传经方解析法”分析一下。
* I) `' O8 {% u5 T【三才解析法】
3 K1 Q; a- I: ^- j阳性药:无7 l9 b( m* A, S8 d2 |. t% ]
平性药:炙甘草、阿胶
- T2 u; _4 a' R$ {) v( {+ r/ r7 P阴性药:黄连、黄芩! s# r7 z; a% Z0 D3 m
【四象解析法】' o6 x+ V5 k1 C; {0 j$ n1 |
君药:黄连(大寒 咸苦)1两
: M, V. g( h; \, N3 O# k$ t臣药:黄芩(寒 苦)1两
. a3 A/ a* y+ z佐药:阿胶(平 甘滋)1两
1 A- f& x! C% ~, n- o甘草(平 甘滋)1两
( ?# k8 m4 m% I2 v使药:无+ C% q) J7 @. N' i0 B$ t
【药症】
9 y5 Q9 n# A7 V0 g黄连 大寒 咸苦
n- N' @+ ~; p3 r4 }《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8 v6 B6 L- O, o' {/ k4 b A! {$ P黄芩 寒 苦
0 a4 G: k1 n0 d0 O# ]9 T. \" b《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 X- A6 v6 Q$ n+ _7 ?& S甘草 平 甘滋
( r5 W7 Q& t* L《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 B1 S' ?/ @$ s# q阿胶 平 甘滋咸
/ V# W, @ E' F; z* W) n" a( |1 ~, I《本经》: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 D+ G. }) f0 C
从上面解析中可以看出,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方也是四味药的小方。8 q; T) h) \& U) e6 w1 J6 w
君药为大寒的黄连,再加臣药黄芩,整个方子的寒性更强,说明针对的热邪更重一些,
. S- @! ?* U, Y* u# R5 l! e# y邪热伤到了营血了,故用阿胶为佐补养血液。
( Z. K* Z# |( X我们结合条文来理解:
* i8 x$ j3 D, C7 L6 f病温,舌赤,咽干,心中烦热,衄血尿赤,脉急数,上寸口者,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主之。(桂本《伤寒论》)7 y4 [9 X9 j6 r% z: }" O- T
这个条文与方子都是选自桂本《伤寒论》。
$ v3 \4 f- r# Y5 n4 T“病温,舌赤,咽干,心中烦热,脉急数”都是阳性热盛的症状,; l) O; P0 g$ S4 G5 f
热邪重,伤到了血分血热妄行,出现“衄血尿赤”,
* o% W9 O; k- B% w2 D! K; m! G脉急而数,是个急症,但正气损伤不重,邪热未结实。. v% W k9 x0 k" \
因为正气伤的不重,邪热一去,就会很快恢复正常。" x8 Y- [3 C; V
要是气血伤的重了,会出现脓血下利。5 w3 |4 ~4 m' t+ I5 k( ~/ ]& a, U
方中以大寒的黄连为君,清泄热邪,止腹痛、下利。
. o% ~( W T2 ?( n4 Q$ Z: E黄芩为臣,协助黄连清热邪、祛水湿、瘀滞,顺畅气机。
: f/ |; z9 c. F- n" P2 E佐药阿胶滋补血分,甘草滋阴润燥,养护胃气。) x3 l1 z$ p* p3 f
甘草最好用生甘草,既能护养胃气津液,还有清热的效果。1 a) L7 v) b% L. ]- {( S, d
方子用量较小,用于病情相对较轻的早期阶段,营血伤的不重。7 E8 E: ]$ u* o) h; c; r& {# W$ \
归纳总结一下。0 `8 B: l3 u0 S3 |: S \
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
! b- `- V, x4 |# I _8 }六纲:阳明病。
' I% z: i7 |4 _) |0 p# ?" [9 X; d9 W五证:燥热证。# Q) |9 I( p9 p4 U
病位:表里同病,以里为主。, x/ g4 Y3 t, l7 t# T/ Z& O1 w
病机:热邪盛,热伤津液营血。6 s( o5 U8 k: B+ q/ _: A
常见症状:热邪炽盛导致的口干渴,多饮,咽喉干痛,目赤,烦躁。水热互结于下焦,小便赤涩,尿血,腹痛下利,便中带血,舌红、苔黄厚腻,脉急数等。
3 ^3 U* |# i5 ~9 ]/ y3 R这个方子的病机虽伤到血,但是还是比较轻的阶段,下面的方子就进一步加重了。- n% ]7 y) Y9 d( [; `/ g
第三个方子。4 _) l5 {( ?3 |: S( T
【黄连阿胶汤】
X, f @/ N+ Y7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一云三挺,三两)
' z5 Z( Q4 w4 B9 X; r0 ]$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 l6 H* [; W7 e2 u4 ~2 r* s U用“汉传经方解析法”分析一下。; f7 z8 S: t% |/ c0 g2 Y
【三才解析法】) r& P6 b# y8 a+ X0 ~, k& V
阳性药:无
% Q# {- u5 @3 l5 R8 f平性药:鸡子黄、阿胶
* P) w. z+ {) w: S阴性药:黄连、黄芩、芍药9 Y Q7 M/ g1 M/ ]1 d: N3 N* M
【四象解析法】
8 P, w* q; b' F. d ~君药:黄连4: R0 {! D3 d0 G( |6 t5 l6 T
臣药:黄芩2、芍药27 U1 [9 q( G9 H2 d9 s0 y
佐药:阿胶3、鸡子黄21 K! w$ v0 ]9 ^ I2 o/ ]
【药症】
* u2 E) v% a' K+ l2 R) `鸡子 平 甘滋咸( i. ~% a. W! H ]: O1 [
《本经》除热,火疮,痫痉。
1 c% p( n- ]% D% T5 @其他药症上面都讲了,大家参考着看就好6 c# ~* C: }. F; g0 e
从方剂解析中我们知道,黄连阿胶汤比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多了芍药、鸡子黄两味药,药量也加大了。* j) {. V: ?) j# u% G' n* z: w
整个方子可以看成是黄芩汤与黄连黄芩阿胶甘草的组合,加大了君臣药的剂量,也就加强了清热燥湿、止痛的功效,说明热邪比前面两个方子都要重。
- q e+ b) P, L! i! q! U# T佐药也不用甘草、大枣了,而是用阿胶、鸡子黄。说明热邪已经伤到了营血的层面了,而且伤得较重。 s+ k7 r/ _+ s
鸡子,即鸡子黄,就是我们常说的鸡蛋黄。古时用生的鸡蛋黄入药,因为生鸡蛋黄具有凉性,有清热作用。
. Y6 W+ S. B# T$ ?- g4 J% `* b" N现代我们不宜用生蛋黄了,那样不卫生,而且生蛋黄服用后,实际营养成分吸收不了多少。而煮熟的蛋黄吸收的更充分,滋养作用也更好。
' V5 N# v1 w' b( D1 ` ~熟蛋黄性平,养虚劳、滋津血、护胃气,具有甘滋作用。
; M7 y0 r" k, r5 }; |, P- H另外,凡是动物类药都有“咸味”的特性。咸味是五行当中水的先天本味,有潜镇热气下行的作用,可以协助清热。
7 l8 p( ~( F3 G$ k& G2 z! {: P9 ^在方子里虽然熟蛋黄清热力量不大,但是其它几味药清热力度强,已经足够了。熟蛋黄在这里的主要功效就是养津血、补虚劳。( u" ~3 N6 t/ }, e, y" {0 i7 G
阿胶性平,甘滋养津血,尤其是味咸的动物类药,多入血分。
& O( b8 \% {+ H8 m2 _阿胶可以养血止血,对男科和妇科的虚劳损伤,也都有良效,并非是妇科的专利药。 d. V3 g7 Q( B2 E- H3 p
凡是出血证,以及虚劳羸弱、津血不足的,都可以用它。2 z! q* U$ d5 s6 _$ t4 c! w
再强调一下,真正的阿胶是用牛皮熬制的,现代称“黄明胶”。阿胶的使用演变大家可以看前面课程的讲解。/ ]! B, e. M/ J+ l' j) u
下面查看条文:) o7 Y; ~2 }* r" o% m3 a' c1 \
29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宋303) 4 V5 M( P; N# I5 U* n1 T
这条讲的是病证从表虚寒证转为里热证了,说明身体还是比较强壮,才容易从阴证转为阳证。
: z l7 Z _8 v; P& o* v" B8 P! y本来是少阴病表虚寒,两三天后出现心中烦、不得卧。
/ R/ u- g7 O2 D. ]! F0 A那么这个烦证是栀子豉汤证的烦,还是少阳小柴胡汤证的烦呢?因为条文给的症状少,描述的不够具体,我们只能从方剂的组成来反推。( u- L+ q8 d) Y: g! o* ] p& w
从方剂组成上看,是阳明里热的烦。这个病的病机,该是少阴病表证,津液不足了,传里而造成阳明里热,热伤津血了,津血不足而燥热,出现心烦不安。4 b* C; [ U7 H. f2 t
还会出现其他症状,如腹痛腹泻的协热利,甚至热伤血络便血。
+ }: T( M5 A) N: Z. f津血不足还会脉象细而沉数,包括前面两个方子的条文症状都会出现的,
# N; u0 e# }2 n8 D5 }# K+ F$ u只是每个人的个体不同,症状的多寡有所不同而已。- f$ {) f5 ]# O/ D
归纳一下:
0 k, i7 O/ k2 z9 h$ O; f2 A( K) {黄连阿胶汤
" L+ u2 i. s. b; E: v六纲:阳明病。1 I* s0 E5 L7 [9 W. H3 I& d+ ^
五证:燥热证。
* _! }) E) @5 O& P6 L+ D, X病位:以里为主。! F+ y6 x* N( p! t+ B
病机:热邪盛,湿热下注,热伤血络。1 C7 F& `# H+ c- v; i- u
常见症状:热邪炽盛导致的口干渴,多饮,咽喉干痛,目赤,心中烦躁,坐卧不安等;水热互结于下焦,出现小便赤涩,尿血,腹痛下利,便中带血等;舌红、苔黄厚腻,脉细数等。
: c/ u3 Y- k. c' _今晚就先讲到这吧,下周接着把剩下的方子讲完。
E0 a! f C/ a4 D) }( j, h, J! a. `谢谢大家! * ?5 R4 L$ B; A O/ }
( Z% n4 O! i5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