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讲时间:2014.07.29
5 H; N3 {+ U! H主讲老师:蒙-王秀娟+ p* P1 K8 A. U4 Y
主讲内容:太阴病
- V! |% [/ q) y/ f8 Q, w大家好。今天由我和大家共同复习太阴病。
. Z3 P6 x. x( p首先看一下太阴病的提纲:# Y! c" \% L6 L- g+ k x- o
1、太阴病:太阴为之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8 W; ]/ n. x. s1 o9 _* b$ H" n
2、太阴中风:太阴中风,四肢烦疼,恶风重而汗出,身重。或微发热,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或欲嚏不能,脉浮弱。甚则风水血痹,脉微。黄芪桂枝五物汤类为主。 i# e; u! e7 o+ L
3.太阴里证
4 t% e# H* A% C# Z6 x3 I% \(1)中焦: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其人不能食,饮水即哕,欲嚏不能,此人腹中寒。理中汤。
1 T2 A( O- m, a/ o- b* g(2)上焦:食谷欲呕,干呕吐涎沫,头痛。胸胁支满,目眩,胸满而咳。吴茱萸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9 d& v+ q: T. F# a, r
(3)下焦:脉弱,其人续自便利,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
! P, @8 O* t+ d; e(4)太阴病,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 d9 l0 C7 M; _' c% B% z+ H/ ^3 b; u0 z上焦,包含胸痹,中焦和下焦,包含腹满寒疝。
' h6 a- S2 v. z' \4 ~, {阳明的里热,也就是湿热,有水湿,但是要归入阳明病,按阳明病去清热。" X a9 d. Q9 N R# _& Z7 k3 B
那么太阴的虚寒水饮,会不会有微热参与?也会的。
3 {9 N, g0 `( K( Q4 R4 A但是,没有单独列出方证来。为什么?没必要而已。用点人参,就解决了,补一下津液。& Q: i6 F5 t; u$ `5 J
并且,那个白术也可以化水饮为津液,微热自除。
+ A1 Y/ J0 G- u, B) V太阴的位置,是三阴之里,和三阳之里的阳明,是相对的。
) O, `9 {* t+ }7 w4 r! ~5 e4 c阳明病,是胃家实。太阴病,是胃家虚寒。
1 c" Q* a5 J0 [$ V# S+ b两者的病正好相反,所以太阴病也叫阳明中寒。中(发终音),是指中焦有寒饮。
" ~9 s! d' P' C+ j! H# N0 T为什么这样叫?意在和阳明病进行区分,这是告诉我们,阳明病的反面,就是太阴病。
6 z3 b$ ^* E9 O5 T' w: c中焦虚寒有水饮了,吃了东西不消化,就要难受的。
: I9 N' T$ g- v: {5 r* V5 I) j师父说要在心里加上一条太阴提纲病——太阴病,阳明中寒,胃家虚是也。
# y* O3 H% c. X# ]- C; U$ _太阴病,阳气不足了,出现一派虚寒之象
. v: n6 R c+ J# X7 O' o: U. R病位:里;病态:虚;病性:寒。
4 g. x5 y* W% q+ R- u4 Q太阴病位的“里”,相当于腹部,相当于三焦中的中、下焦,
6 c' h6 C9 q& W, F; N! G在临床,中焦和下焦的证都可见到。) k4 C- L$ F- H0 z3 Y8 @8 |$ B/ ]: Y
有它自己的一系列的症候群表现。水饮上逆,咳嗽,不能食或食不消化,时腹自痛,腹胀满,下利,等等。
) y7 A# Z' W6 q- B4 v太阴病是个虚寒证,阳气虚胃气不足,中下焦寒,不能蒸化水谷,津液不得化生,) P7 t& i# o' Q8 z
整个气机也就因为这个虚寒和水饮瘀滞不通,则腹胀满。
0 n1 f# d4 k3 S8 O/ b水饮盛了,中焦不固水饮就上逆就要出现呕吐,
6 T0 @1 r, X. j$ J或者心悸,头晕目眩,或者头痛或者咳嗽,气喘等……。5 k$ q2 b/ E# B$ I" h) {: m" I
太阴虚寒,寒则收引,气血运化不利,气机不利则腹胀满时时腹痛,再加上满肚子都是水要腹痛拉肚子的。
+ ~! Q5 I3 O3 F2 X' ?3 ~2 q! D' H下面总结一下常见症状:
: S/ L- e |5 d7 H头晕头痛,* r/ h$ J) d0 U. @; |
胸下结坚,胸闷短气,心悸
7 w5 s6 I" ?2 \# q' r心下痞塞胀满、冷痛,噫气,呕恶,
4 x- }& v, |6 j& m b胃中凉,食欲不振,口不干或口干饮水不多,喜温,
( r9 O! j* {& P+ ?腹中凉,腹胀肠鸣,矢气得舒,% S. V! v3 H0 z% d+ h$ d9 b
四肢烦疼,身体沉重。
* Q/ L2 F* P2 E% Z4 F大便溏泻不爽,食油腻及生冷之物加重。 ]: v3 S9 n3 g$ y A: Y6 e
妇人带下清稀。
3 D3 u$ A2 }( _' L' F舌质淡有齿痕,苔水滑。+ m4 b, r( E) }' n5 H" ~# e
脉象沉弱或浮弱,无力。
+ T! i: G! _3 x4 ~% Z! l7 ~$ x0 W- a2 n8 T- k; C0 c1 U
简单总结一下太阴病的基本方证,有下面几个:
/ K( p' w: B7 R4 a8 W1、黄芪桂枝五物汤:太阴中风
. Z5 y {) G! p8 Q! e: S* X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伤210金184)3 p4 @5 R+ P5 E& q A1 v
这里说明一下,条文后面括号里标的伤210金184,伤是指师父的《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此条文在此书中的页数。金是《金匮要徊增补》师承课堂实录里的页数。这样给大家标出,便于查找和学习。( T# U I3 M7 N- p9 J$ [
黄芪桂枝五物汤
o1 p: `+ K% p+ }9 J0 |2 {" q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6 @- v+ m7 m# c! U J" A% M, t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P* g# q0 _2 |3 \% B
血痹,就是太阴中风的重症。太阴中风,必有水湿参与。
x/ C8 s; ~" I8 q( Z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祛风和营卫,黄芪补虚祛风。
. f0 Z3 U6 I) s: x0 t b: K# I: F. T他这个方,加大了生姜的用量,重在解表祛湿。7 n0 W% u, ]- A2 H! ^% m( u
黄芪,对于汗出,伴有严重的恶风症状,疗效很好。
6 A% P6 |* X( j4 _; V可以用到90~120克,甚至更多。师父说黄芪,在临床上的经验,用量大些效果奇佳。2 A+ L, x8 h: V) t% G' S @! Z
2、理中丸:是典型的太阴里证,中焦虚寒,水饮上逆下趋,津液不足。其人不能食,饮水即哕,欲嚏不能。7 I% F5 t0 f7 p! Q; C0 n
【活跃】蒙-王秀娟(445042953) 20:29:16
4 n6 T7 u* I O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金61)
9 m1 `7 L& N0 d0 F% [4 X霍乱已,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金105)* N C7 j q5 P1 a0 H
下利,(不)欲食者,就当温之,(刘师拟补:宜理中丸)。(病可温证篇)(伤213)$ ^0 V# B2 r& _9 a8 m& [/ L
理中丸方4 ~9 e4 c& @3 ^+ }$ {. [2 V6 n: ?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 E6 {2 V; _: B9 J0 ~; C$ A5 p+ s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9 H% {' h, m" X% @2 E
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 ~; h! Y0 M4 `! E这条的方子,是师父根据条文本义拟补的。因为宋本太阴篇条文,没有理中汤方证。
/ s: S& T6 }: r, `+ [# Y& r理中汤,顾名思义,是治理中焦的方子。它不足(虚寒)了,下焦的水饮就会泛滥,上逆就会胸闷头晕呕吐的. t# }+ l% G5 ^( G3 x& [" e
下趋就会下利、白带多,阴囊潮湿等
1 D2 S: H( K: ^7 M, N* W这是太阴病的病机,因此说理中汤证是太阴病的典型方证% p+ P( L# Z' z- q+ ^
这个药,养胃气津液,补全身。慢性的,用丸剂,急证用汤剂。
2 g3 P; J1 c0 B4 K4 K慢性的,用丸剂,急证用汤剂。5 }0 z$ h( Y) x' `7 Z" }
这个方子,一方面驱寒、温中焦,止吐利,化水饮;另一方面补充下利丢失的津液。
* j1 f3 h: u }4 K这种情况下的虚寒下利而丢失津液,会有口干,有渴,不欲饮。) Y2 j& k& _; A8 {0 h: x7 V5 k
要是慢性的轻症,津液没有损伤的,可以去掉人参。" u m- P% l1 B' O. z% S# @
理中丸方证一般不涉及真阳不足的问题,或者说是真阳损耗不严重。
+ K! W Z' Y/ ~9 j: S! ^如果有真阳不足的一般都带有少阴病症候。
' a, L( A- [# Z: M临床上太阴饮与少阴虚寒会同时出现的情况很多。1 S+ p0 U2 P8 B) N3 d5 M
3、赤石脂禹余粮汤:中下焦皆虚寒,水饮下利,下焦虚极不固。; j9 j6 Z/ g/ n, m" c6 v: @
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拟补)(伤215)
Z$ Z( V& a5 c9 x: R) N& M赤石脂禹余粮汤 9 B9 }7 q# v0 O4 i
赤石脂(碎,一斤) 太一禹余粮(碎,一斤)
% ~5 i2 E! ?9 x* K5 b, M5 k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 U5 L2 C" o" n, c这个利在下焦,特有的症状就是腹胀,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4 [0 ~* u# T5 ]0 T因为不在中焦,因此呕吐的问题可以不存在。食欲也一般不受影响。
1 p4 |% ~1 u1 e这种情况,往往是重病才有,下焦虚极不固了。# {0 _* m! p6 x
再下去,就要合并少阴四逆而脱阳了。
& Y0 R' i, W% i( Y3 m这个方子很有效。师父说以前遇到过不少,用理中汤无效,用了这个方子,马上就见效。无论什么余粮,对于这个方证,保险的话,还是加一味干姜保险。1 J4 K* v% n; d8 W
4、吴茱萸汤:寒饮上逆,头痛、眩晕呕吐,饮食不下,因为呕吐不食,损伤了津液。
3 e0 ?0 [* M) l2 H/ L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金317伤219)- c: ]* l, c* o/ j. y& ]* Y* X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金317)3 T! u0 ~+ {4 e* c' a! g
治久寒胸胁逆满,不得食。千金吴茱萸汤方。(金299)# W" f. ^, _+ g. A* F' _
吴茱萸汤: }& W: W' a, \% P4 c
吴茱萸 半夏 小麦(各一升) 甘草 人参 桂枝(各二两) 生姜(八两) 大枣(二十枚)
( y" T& k) c/ e& ?上八味 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 @1 h* `* A* Z( b1 H$ s; j
这个方是千金吴茱萸汤,比伤寒论上的吴茱萸汤多了半夏 小麦 甘草 桂枝
+ R9 n4 ^% p2 m! n$ ~6 N& M- k: u: [0 l久寒,胸胁逆满,不得食,是寒饮上逆问题,会有呕吐存在的。
3 [' A% v4 B; m9 n长期进食减少,也要发生津亏的。
3 b9 [6 Q9 a0 V3 i9 N这个方子,有些类似吴茱萸汤。% f3 q+ h) W6 D8 ?6 ^
吴茱萸,可以下气,治疗胀满的。
2 ]" c1 }8 A" P7 u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7 _* `7 h) M% `" A5 o+ v: i5 N
半夏,降逆止呕,去心下水饮。
" N' u0 a: V( w; F6 f2 z/ T: t小麦,就是养胃气,还清心。% i( ]; m& f. b+ H) V6 |
加上桂枝,发越而降逆。* o1 d0 b* _7 m6 k9 b6 w
其他的,都是降逆养胃补津液的。
1 q& _% R! p8 O4 C/ c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虚寒不盛,水饮上冲,胸胁支满,头晕目眩,水饮直冲胸胁和头部。
" Y1 T) E/ Z' k# W+ G( }1 W+ N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151)
7 x9 \- m+ A% \. b" _4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金283伤219) p% T; a5 g7 c+ H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桂术甘汤)
6 ~. @/ |- S) H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r3 { X/ \; i* J% e: x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k" s! n+ |" x$ \ E5 T4 f
心下有痰饮,就是我们说的胃脘部这里有水饮。水饮的形成是虚寒造成的。
* x. ]3 O1 p8 y这个方子,一看就是针对太阴水饮去的。
# O4 {- U) ` G. D! O5 E0 k水饮要温化,因此这几味药,除了茯苓甘淡渗湿外,其余的,都是辛甘温散药。2 g% B' {& n3 G' J% a2 o
但这个证,虚寒还不是很重,水饮上冲,胸胁支满,头晕目眩,没有伤津液。
& \( y8 a" Z* F& z吴茱萸汤是寒饮上逆,头痛,眩晕呕吐,饮食不下,因为呕吐不食,损伤了津液。临床上这两个方证要注意区别。
8 c* W* h$ M, B, E4 f- f6、苓甘五味姜辛汤:水饮蕴积于上焦,导致顽固咳逆。' |' A, E, s. O1 V; S l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Q4 G2 M0 ]4 w2 |8 ~* s4 s
痰饮,胸满而咳者,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以治其咳满。(拟补)(伤220金279)1 L/ h9 y5 C6 C5 z
苓甘五味姜辛汤! r; O! I6 @$ \' ^6 d+ J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半升)
3 |7 S3 a1 [6 \! X) H- w; n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0 p5 O% s( y! m. R( \
太阴的虚寒水饮射肺,可以导致顽固咳逆。
/ E8 u: }4 ?; a0 `水饮射头,可以头痛、眩晕、呕吐、不能食。射肺,可以胸闷咳喘。
* m4 G5 k, Z. G/ C3 o8 O: o3 c6 x虚寒水饮俱盛,上逆胸肺,气不降,而不是气冲逆的厉害,只是胸闷,同时咳喘的厉害,这个时候,要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来治疗。' n- V% G% i _4 b* o, I% K8 \
师父说很多人感冒后,经过治疗,遗留下了咳嗽症状。这是有水饮的原因。要是属于虚寒性质的,就用这个方子,还是效果不错的。; w! r! R1 V) ^, Q& U7 I& D
7、甘草附子汤
8 W4 [2 V( F& f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伤372金96)
# }+ {2 G( ?/ L: @4 L6 f甘草附子汤
' X/ l! g' K/ U8 n% @, R: ^6 r$ y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去皮) . e" t' y s8 _/ A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R0 r2 e$ o5 W5 F! p
甘草附子汤方,桂枝去芍药加白术、附子。
+ T& r/ m. g6 Y1 h桂枝四两,加重解表力量,还要降逆。白术、附子,化寒饮,去湿痹。
/ k6 X1 \: I3 q H2 O7 o) T' Q1 p/ [7 Z甘草缓急止痛护胃。也是服后要微汗。里有虚寒,一般不能用芍药。附子一枚。为的是侧重降逆去里面的水饮。
$ [4 P" X; C q& P8、千金附子汤
6 D+ P1 \9 c& P治湿痹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折,肉如锥刺刀割。(金97)
! v3 F2 S$ A# p" E6 C! Y9 Q千金附子汤
, j- g& x0 \( T: d) U附子(三枚) 茯苓 人参 甘草 桂枝 芍药(各三两) 白术(四两)
( {7 o2 y. y% P' r- O: [3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
1 a7 j5 c2 H, \6 I% _湿痹,我们知道了,第一条里面说了:“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I- A2 \8 L6 r0 Z# a8 p- t
缓风,就是类似于柔痉的,手足行动不便的一类情况。9 F. `6 l8 `. Z3 s/ D
内外湿邪痹阻,不化津液,不养筋骨肌肤,还有中风证。* F, R/ F5 U6 K8 m+ j; B- W
这也是阴证,少阴太阴合病。' ?" }6 E& [4 F) v
身体疼痛如欲折,肉如锥刺刀割。这个症状很重,虚寒表证,还有里面的水湿。5 D8 k9 y* x& n4 ?# }6 C" |2 f N
津液还不养肌肉筋骨,出现了这个证候。
. x: G3 ~6 I6 y很多急性的感受风湿的,都有这个症状。
/ @$ V- Z- V4 @* ~5 h看看这个方子:附子,温阳化气的,除痹止痛。人参,补津液。桂枝,白芍,解表祛风止痛和营卫。白术,利水湿化气,除湿痹。甘草养胃缓急。茯苓,利小便,化气降水逆。
% x: F, U7 d) ?, n! e* j# t/ E; y& c每味的药量,也是遵循经方制方章法。这样的风湿病患者常见。9 x3 p2 Q# l/ k5 v/ ~
9、真武汤
6 F6 I" l4 _.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金152伤348)+ {! ^3 F2 y& ^) h4 W3 X: \! x) g) [
真武汤
3 N7 g9 N& Q4 g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切,三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A. |7 n* _! ]: h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4 V$ a* K- k- O- P1 T3 [
真武汤方证,比较有名,临床运用也较广。
% x$ \2 K+ ~6 l" N这个方子,不但能破水饮凝聚,还能化水饮为津液,是个双向调解作用。
6 n$ f4 V8 y1 D4 W" T2 j看这个配伍法度。酸甘除饮。茯苓甘淡,芍药酸凉。很好的利水配伍,去水饮,利尿,破水饮积聚。) a5 `. b$ @. @. u' A3 c. H, r
简单的几味药,含义很深。后人管这个方剂叫治水饮的祖方。+ w1 o8 v7 ~0 }4 t7 b0 F
下面是彰机堂主师兄总结的真武汤方证标准,现在转帖给大家,让大家更好的理解:5 g' }8 ~" @7 H* e6 P
1、特征症状:心下悸,头眩,身润动,腹痛。四者其中之一。( L. [/ }: g' s- V* m
2、主要症状(少阴病+水饮证):(1)少阴病:素来怕冷,以胸背部尤甚,常常自觉困倦感;
5 x: O" m9 F5 | u! M1 C; r(2)水饮证:小便不利,或者胸胁胀满、短气或腹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或心下痞满,或者头面、肢体浮肿。
5 c- a5 K, N4 P0 U$ m, M; m+ L3、可伴随症状:(1)桂枝汤轻证:发热汗出,恶风寒、头痛(或者头晕)项强,鼻鸣,鼻塞流清涕。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 }8 a! e3 h& I! e* y$ S# \
(2)或者咳喘,或者呕吐,或者小便数,大便硬,或者小便不利,而下利,或者腰痛。- `. q+ \( D/ ?$ ^6 K( `$ G4 Z( x" ~
4、舌苔脉象:舌质淡,或舌体胖大8 [7 o! a# ~: ^, |: f4 v* `
/ Z S+ Z- m6 z8 I1 a
10、附子粳米汤% v$ g+ g4 \4 ?- Z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金298)
: b( }+ O+ d: o3 u7 N) h, O附子粳米汤
3 m. D* M2 b' z; t: X' L, D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7 K4 j8 _! ~7 d. E: x& i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i6 k5 k) z$ c这个,就是虚寒的问题,属太阴病。; B- L, ]# j3 _) N
这个病证,也可以说是太阴的提纲病证。5 e0 R6 V7 p( c2 b( _6 b( I& k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 F# \! ^, i) ^* y z+ `腹中有寒气,也胀得厉害,雷鸣切痛,肚子里咕咕乱叫啊,还像刀剜的那么疼,还会腹泻的。他给省去了。5 o6 O( |3 i7 ], Q V: B E
气胀的厉害,寒饮也多,上逆而支满两胁,上涌而呕吐。气胀,呕吐、下利。* Y {% J0 V ?/ \% L3 l
《千金》用它治疗寒性霍乱。! R0 A% b- d6 N/ x u
我把太阴病常用的基本方就总结了这些,其实还有很多,这个大家可以做为课后作业继续整理,整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4 D" v5 c# c7 R$ i0 V- a$ J特别是现代人饮食结构不合理,盲目相信西医的营养学,空调、冰箱的利用,使得太阴病或含太阴病方的使用机会大增。
6 I( T+ S0 s; d由于时间关系,我讲的不细,师父的书里有详细的讲解和药症,大家可以多看书。8 v6 o9 W3 _# `9 X, i/ H# w% `( U# Y
我都把相应的条文和方证标出页数了,大家可以对照着看
; n8 n4 X% C% Y基础是地基,只有地基打好打牢,才能起万丈高楼。
0 ^6 N( b/ i1 J( Y) s& F今天就和大家共同学习到这里,祝大家学习愉快,工作顺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