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时间:2014.03.25
+ P1 t. p* h7 k) f主讲老师:粤-莞- 郑峰6 W/ O& R0 X, Z9 W
主讲内容:鼻炎医案, S: o6 E/ Z( C
大家好,今晚由我,和同修们一起学习' [% [% a1 r' d
20140226,XXX,男,43岁。深圳居住。咳嗽,一周。开始感冒发热,服药后热退,服罗汉果止咳颗粒枇杷膏陈皮等,有鼻炎病史。咳嗽越来越严重,口干渴,睡觉时咳嗽严重时呕吐或欲吐,无痰,咽异物感,咽痒,咽后壁滤泡淡红,气上冲,精神较差,头昏沉,鼻塞,食纳稍差,素有怕冷,大便干硬,日一次,屁多,舌淡胖,苔白厚腻,右脉沉弦细,左脉沉细,关稍弦。
' X3 E* R+ x, T$ v1 [ E(大家先讨论下)- V% M5 i; t7 E; U0 U* o% p
经方派,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汤液药物治疗疾病的学术。以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远古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为圭臬。以阴阳的三阴三阳为理论模型,用六纲框架为基本辨证工具,结合阴阳、卫气营血与五证病机,采用汗吐下温等方法,辨证清晰灵活,方剂配伍严谨固定,强调方证对应,辨证准确,效如桴鼓。, Z8 f0 F7 K8 N5 q
广义的经方派,泛指运用药物来治疗疾病的学术体系。包括医经派的五脏五纲辨证体系。狭义的经方派,单指六纲辨证体系。因此,一个完善自洽的框架理论,才是一门科学的核心所在。《伤寒杂病论》的辨证框架理论,也就是其核心理论:六纲辨证。中医界经得起循证医学的,也只有汉传中医了,而时方(包括中医学院)中医已名存实亡,连做养生都不配,错的理论体系能养生?
! u5 D' M- P7 h; z2 ?* h! g# ]5 y连做养生都不配,错的理论体系能养生?看现在看养生节目或瞎听的人不少都快养成精神病了。见人都说上火,听到我都上火了。
1 e/ }6 e5 d4 w8 X- L t4 ^特别是广东这边,其实广东这边上火的最少了。5 o2 J% R$ J4 F+ V+ ]
对病状的产生机理在这里就不讲了,主要是讲辨证过程中,注重由病入证,由证求方,继而细辨药症,于高级的方证辨证中,无汗,2月,有汗那就更不正常了。
2 w9 \2 J3 ? M" F, o" {参合药症,对方剂进一步严格配伍加减,以取得最佳疗效。汉传中医经方,采集四诊后,首先要对疾病按照表里、虚实、寒热,以及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等进行规律分类。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对四对盾是相对的,又是相互密 联系的。
" ^5 b* _3 j. w" Y* d那么我们从四诊可以看出是,表虚寒、里虚寒的一个病案。定出病位、病态、病性后,进一步辩六纲病。: q. g( V' A& ]
看下这个病的太阴病提纲及相关条文:
0 e. G" v% I/ ~+ Q* X0 b《伤寒论类编补遗》118、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宋273)
/ h6 @* \8 m" Q6 h* c120、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金匮)0 h1 s, L s6 l1 G: m. ]& ~
133、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金匮)) D9 k6 A" Q5 ]. c" K* u
“有鼻炎病史。开始感冒发热,服药后热退,服罗汉果止咳颗粒枇杷膏陈皮等,咳嗽越来越严重,睡觉时咳嗽严重时呕吐或欲吐,无痰,咽异物感,咽痒,咽后壁滤泡淡红,气上冲,口干渴,喜温饮,精神较差,头昏沉,鼻塞,食纳稍差,素有怕冷,大便干硬,日一次,屁多,舌淡胖,苔白厚腻,右脉沉弦细,左脉沉细,关稍弦。”
' |$ n' i4 N1 H) B太阴纲病已经定出来了,那么我们还要进一步查看还有没有合并其它纲病呢?
( j+ K2 m5 K. u$ e就是少阴病,属于阴,三阴之表。在阴阳的分类上,三阳在外,三阴在里。所以少阴又有所谓的里证(本证)存在。在表的话,它是最外边的表位,和太阳病相对。整体的阴阳,阳在外,阴在内。少阴属阴,相对“阳”来讲,它是在里。
+ G3 \3 x6 \4 c$ V2 x提纲及相关条文:( C8 H! A) B6 }
《伤寒论类编补遗》146、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宋281)
2 [% J( g; C- G0 Q4 y% x* H147、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虚故引水自救。(宋282)7 r0 {6 g$ f+ l* R3 r
“有鼻炎病史。开始感冒发热,服药后热退,越来越严重,睡觉时咳嗽严重时呕吐或欲吐,鼻塞,食纳稍差,口干渴,喜温饮,精神较差,素有怕冷,大便干硬,日一次,屁多,右脉沉弦细,左脉沉细,关稍弦。”少阴,真阳不足,水饮不能蒸化。* _( J, u+ I9 E/ o6 g2 U$ u" N" z
这个病定为:太阴少阴合病。
+ C0 X9 n) D& C' h4 D) }太阴,可以没有真阳不足的问题。可以单纯的水饮泛滥或者寒饮积聚。不会有大的危险。少阴搞不好,会真阳离绝。三阴的死证,都是太阴少阴合并出现的。- }& T! D+ M; Y0 A1 l
五证象六纲病一样,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几 证同见。要根据寒热虚实的详细辨别,来进行对证治疗,单独出现的,可以用单方治疗,几证合并的,可以用各自的对治方药去合方治疗。六纲辨证是“狙击步枪”,五证病机,则是“校准仪”。! B1 Y* h5 Z* x: w6 O
五证是指痞 烦 燥 滞 饮。: x& b# U( h" M ?# w7 G" E' F0 q" C
那么这个医案有哪五证参与?
) w* |' O% s# c& b" W9 I; F饮者,水饮荡泛也。正阳不足,水无所化。治宜佐以辛咸。是本寒也属于寒,由于真阳不足虚寒阴阳不和,五谷精微不能正常化为津液,变为水湿停留,治疗上以温化为主。可跟据临床灵活选方在上者不能温化,可用涌吐之方,在下者不能温化,可用泻下之剂。
1 V- {5 M! l2 P2 p2 |) p' q痞者,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通。治宜辛苦,佐以酸甘。诸泻心类是也。是本寒热也。这是个阴阳互含的证,寒热错杂,结于心下,在六纲上面,可以对应为少阳厥阴病。治疗的方剂就是小柴胡汤和泻心汤类。# f9 m* \7 Q5 d' w! J% h+ m
五证辩证:饮、滞、痞。
- M# N2 C/ I% A2 C1 D Y方证:???
& L) Y/ c8 x' G! G2 y9 O3 O这个痞,是咽中痞,无明显热的参与,或只有微郁热参与。大家看什么方较合适的?错了也不怕,不错临床上怎么能开出最佳的方呢?: o) a- |3 B& y
方证:《千金方》旋复花汤合白术茯苓汤加五味子; U# X! g9 q7 u/ v3 ]* x/ f
复花20细辛40桂枝50生姜80半夏60茯苓40乌头5白术50前胡20炙甘草20五味子30当归20陈皮20。四剂。
" d7 ], m) R8 D8 Z, D64、治胸膈痰结,唾如胶,不下食者方。旋复花汤(千金)
$ `9 Q4 E; K, O7 g% J旋复花 细辛 前胡 茯苓 甘草(各二两) 生姜(八两) 桂心(四两) 半夏(一 升) 乌头(三枚)# t$ @/ B- _ B; T) R6 [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 X) Z- U& G# P( u% q& J! o5 S前胡性微寒,涤痰破结下气。乌头细辛,少阴家药,开寒结而降逆。
9 u$ V8 J5 @. f9 a0 }( r1 B: Z7 {
大茯苓汤
8 u9 K1 u5 D2 W" w: u, c6 A( _《金匮要略增补》57、胸中痰饮结,脐下弦满,呕逆不得食,亦主风水方。大茯苓汤(千金) / p0 |! t' N) R) W# j
茯苓 白术(各三两) 半夏 桂心 细辛 生姜(各四两) 橘皮 附子 当归(各二两) 8 T, K. d9 F% |6 z7 v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服三剂。良。(一方白术五两名白术茯苓汤)
9 v0 @& p0 a3 T+ j这个方我认为不是大茯苓汤,三两的茯苓称不上“大”,我一般称“白术茯苓汤”。; l5 g2 x: D- R8 T) a9 }
一方白术五两名白术茯苓汤。; r0 v% O/ b$ C
胸中痰饮结聚,是上焦寒饮,脐下硬满,是下焦寒饮。寒饮上逆的厉害,呕吐恶心,饮食不能得入。胸中痰饮结聚,是要胸闷气短,甚至是咳吐痰涎的。从方子配伍上看,是太阴少阴并病。4 P3 a, y N+ S6 L* F
有细辛和附子,就知道,寒饮是很盛的。
- n* T; M& Q6 ~: u# g# Z& K茯苓、白术、半夏、生姜、橘皮,去太阴水饮,降逆止呕。附子、桂心、细辛、当归,温化太阴的寒饮,当归降逆,温通血脉。橘皮,也有降逆豁痰理气的作用。因此,橘皮和当归呢,是一对气血药。是的,因此这个病,是虚寒为主的病。
$ n. j9 R' }7 X/ ^# r《金匮要略增补》34、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 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4 w, S% _. C& I! x' S F4 n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 t1 p7 Q2 w& @, V
茯苓(四两) 桂枝(去皮,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半升) + |9 E& I7 }9 a' Y" j% @& F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b6 K# G4 @- V2 Z
36、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 " ~. U/ k' F+ e$ x3 p) p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2 c3 z5 r$ F; r1 V' v2 |茯苓(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 u# S: M( N# y% F+ @% B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 ?. V" |- A' J( `& E
7 _1 T( O) @% r* ]) e4 z% R$ g$ c问:大便硬又何解?见到大便不通就要用,大黄、芒硝?
$ c! M6 V& z* a+ c8 z! ^' ?) J答:这是饮逆太重,不能化生津液。
# N; m+ X3 V2 a1 h
7 ~; A' d- p; X4 D5 w讲完,谢谢大家!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