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珊珊老师:古无“痰”字,到了晋代,才在葛洪的著作中,始见“痰”字。汉代以前均以“淡”字命名。淡,薄味也。形容滋味的厚薄以及液体浓度的。水液的浓度一般,称之为“饮”,水液的浓度偏高,可以称为“淡”。后世把浓稠度偏高的水液,称之为痰。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或冷、或热、或结实、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满、或短气好眠、诸候非一,故云诸痰。4 Y1 {7 w1 R/ X4 j
刘云舟老师:) L5 A l# e' k/ M9 |: N
咱们汉传对病机的理解有三因、四本、五证、六纲等的分论。这个痰饮,是属于“四本”的内容。8 j* r, Y# P, X. d% D7 _
四本者,气、血、饮、食也。
7 T) Z5 }! x& A; d也就是四大病理产物。
/ ~, U" e( G( q5 S7 s而这四大病理产物都是分寒热的,也就是说,寒、热之邪皆可产生病理产物。
: |; Z! @, A2 _. E今天看大家还都有兴趣,就给大家简单讲解一下这个“痰饮”。 W8 {% w! ^% w$ a3 c. g
所谓“饮病者,痰凝、水泛也。”——《汉传经方辨治学》& s3 v) a& l6 I0 _! j
这个痰饮病,古代称为“饮证”,在《金匮要略》中就有四饮的描述,有知道的没?1 T1 j' M6 Y+ B( W3 K$ b U" F$ c
即悬饮、溢饮、支饮、痰饮。# k, X" `' u5 J4 j- R( J L$ ^
珊珊师姐在上面也提到了,这个痰饮发展到隋朝,巢元方对饮证有了更深入和明确的阐明。 u0 Z. z' A2 {/ y& ~
也提到了古代无“痰”字,汉代以前以“淡”字名之。
+ V% } R: D T1 u$ L* F8 r具体的分类法珊珊姐也说了,这里引用一下:淡,薄味也。形容滋味的厚薄以及液体浓度的。水液的浓度一般,称之为“饮”,水液的浓度偏高,可以称为“淡”。后世把浓稠度偏高的水液,称之为痰。
$ s- f" L8 r$ H" e6 r- G8 D1 t痰饮,泛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驻于体内某一处而生的病证,这是广义的痰饮。
+ w5 R; r" k* e0 I; x3 i这其中呢,痰和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E T- b) t" m. h* _7 R首先,他们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 S1 t( j9 p& c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E7 W* a. w$ |- v
其次,它们又可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
3 g1 h) ?: O& b C1 g( m+ l一般以较稠浊的称痰,清稀称饮。
6 H: I7 w5 O, H; n' e8 S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 J& G' F$ ~6 f+ q
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7 p0 ~ V1 {5 e- Q( I' ~3 j5 u
至于痰饮的产生机制,我在最开始就说到了,这四大病理产物都有寒热之分,我们就分别来讲一下。3 U$ ?+ C& G, o3 f
汉传中医,以阳气为参照物,阳盛则热,阳虚则寒。1 ^0 e# l9 H0 P7 B7 E
寒,则水液不得蒸化,产生痰饮。
) e8 L7 P0 t; O% Q轻者,水液代谢失调,产生停滞,称为“留饮”,类似于气滞和血瘀一样,留结不散。
) Z5 [$ w: e" v3 K2 a) r) M+ ?3 F; N它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在汉传五证上,称为“凉滞证”。. c/ J3 I+ Z5 F" p! q3 \1 {
而寒性重者,则大范围的水液不化,而成水饮泛滥,发生喘、呕、眩、悸、及水肿等。
& U2 H5 o$ L. Q$ m更甚则水饮结聚,如同结“冰”,成为癥瘕积聚。
0 H! t& M0 \3 P& y6 G6 x; P' ^在五证上,称为“寒饮证”。& ?& @/ I+ k1 D. {( ~
汉传中医理论框架有对称性,那么热邪所致痰饮,也分两种情况。1 K/ b: |4 x+ i9 c
一种是温热之邪,一种燥热之邪。3 n- d- W7 v" F5 n; Z3 {( g
温热之邪煎熬津液成痰,五证称之“烦温”证。
2 X1 B1 {, O5 w燥热之邪,则是将代谢异常的水液熬干,甚则将未及时排出体外的代谢物质积于一处而成“结石”、“宿便”一类的产物。5 M0 G% }1 T9 i) H2 R6 y/ `* Y& Z
; X# y6 D, P2 Q* N) X9 t说到这个结石,多是有重度的寒或热邪所致。5 f2 m- [) g+ s; E7 I
一种炼液凝结,一种寒邪集聚。 K# }) A2 `" }1 i! a# a) F1 ~
还有一种,温热之邪也会导致水饮泛滥。) f6 f5 q% b- B# a5 c3 m
为什么呢?0 q7 I- `" A: R4 A5 A
5 X- X' u# X2 `0 x, X& Q" _
因为温热之邪,耗伤津液,多数会口渴,从而大量的饮水,导致了水液集聚难化。
/ t6 \7 L+ p. ~《伤寒论》称之“水渍如胃”。
3 f3 X w# n) {4 c) f# w如-入
3 e. \: E. q8 a* y' k; i* }7 Y4 y5 M3 Z0 P. a
又如,白虎汤证的饮水数升,水液不化,导致的水饮泛滥。
! |, ?/ P8 _) O5 ?$ p, A) i$ x: H- c/ K方中的知母,就是解热利水的,知母有“下水”的功效。) `2 g. p9 V# o. k; r6 r
因此啊,水液泛滥,我们也要分寒热。2 U# d+ h1 g; S: q1 \; h
痰饮病,轻度的,常称之为“微饮”。因为痰的根源是水饮,所以,我们常把痰饮简称之为“饮”。: l! o7 i Q1 @1 X/ g) G
4 i1 J! U8 R( U9 M* [
所谓“积饮成痰”就是这个道理。4 D8 C2 Q8 O0 i- b
痰饮病,可以产生无数种症状和疾病,可以说,临床辨证上,大多数都离不开痰饮的参与。/ J* Y2 W, y& A: \3 t. d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古今医鉴》中对痰饮所致症状的描述,我就不一一列举了。8 ]/ R: w E9 X, T8 W& P& V* s
李时珍说的好,“痰生百病食生灾”。! E! j/ z1 T F- s
' {" q( w7 g( [0 Q2 |( w
" Q- ]% g0 o! v6 q然后后世的许多医家干脆就干脆把治病的着手点直接放在了痰饮上。
# N# l2 b1 I6 U6 R: B5 }还说“百病无非是痰”。常常用二陈汤啊,《外台》茯苓饮啊这些方剂为常规方进行加减治疗多种疾病。; x V+ a* M; i
6 U/ ]* Q" O& f! r2 N虽然说临床疗效不错,但是这种思想不可取,未免偏颇了一些。好比金元四大家以及火神派、黄元御的扶脾派一样。5 O$ V$ h! A! @
我们临床上一定要避免这些偏颇思想,要坚持“有是证用是方”的铁定法则,允执厥中才行。' ?$ s4 B; G# A M4 w0 R* z* Z+ z
明显的血瘀证,你也按痰饮证去处理,疗效不会满意的。% o, p" w6 c$ i9 [% X6 z& Q
无论是什么样的痰饮症状,我们辨证上,都是要辨清寒热,才能治本。简单的用祛痰药对治,不辨寒热,病虽一时减轻或者症状消失了,因为寒热的这个致病根源没解决,不久还会复发的。
3 y- P8 S5 B6 q6 e: G6 D: f就讲这些吧,说多了我该挨骂了 4 Z! R( _4 B$ Q" N6 C& n% R
2 e' K% v3 ^2 {$ {0 b2 Y0 u
) `' a; p0 O, H, u4 z/ [1 y谁再说汉传只谈伤寒论,今天讲完起码还有《诸病源候论》和《古今医鉴》吧
, H: I% R9 S) s% G e食生灾--“食病者,食积结聚、完谷不化也”。四大病本之一。# K) L6 v3 i. R; ?5 p
归纳起来,不外乎暴饮暴食,饮食停滞,纳运无力;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胃肠;或恣食生冷,寒湿内停,均可损伤肠胃,气机通降不利而发生系列消化不良症状。3 P6 {) c2 k2 n) F/ U' `! k1 f- |
这个就不细讲了4 J3 b& s' h2 D- d$ D% J, ]
不光是痰饮有寒热,四大病本气血饮食皆有寒热。
! }5 S( X7 s/ j3 [* A8 t&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