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夜晚之心 于 2015-7-4 20:28 编辑 1 ~5 ?- o( x5 M/ W% ~
" A& H5 U! A3 Q7 x. j" T- ]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类编补遗》第322-325条。, \/ ^4 z3 v; U g
本课学习的方证有以下三个:麻杏石甘汤、文蛤汤、桂枝汤。7 `# r/ w3 W, W9 r+ n
首先来看第322条:, u5 F( v# V" Q2 s- ~9 \
322、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宋63)
8 O0 h B# Y% T, T# n# L【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K2 N3 e. B% H麻黄(去节,四两 40克) 杏仁(去皮尖,五十个 13克) 甘草(炙,二两 20克) 石膏(碎,绵裹,半斤 80克)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 Y. Y% A5 T) [% y# {6 w
, D# \& |0 g/ _9 J: R4 N 大家都知道,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方法,就是“辨证论治”。也就是《伤寒论》所说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P/ v) |2 m2 N9 x# l6 B" B) C, ` E) o
也就是说,要求方证相应,处方和患者的症状群与舌脉体征的总和——病机相应。
! A; H& \' B) I 大家也都知道,目前传世的《伤寒论》历经历代医家的传抄和整理,条文的排列有诸多变化,有按治则分类的(王叔和),有按三阴三阳寒热病理进行分类的(孙思邈)......真正《伤寒论》全书的原貌已经不可重现。
+ u( g [" T/ C: v+ O" g2 s- v1 g& N 条文虽不可重现,但幸运的是,伤寒论中的方剂组成基本都原原本本的保存了下来。因此我们现代人研究、学习伤寒论的好方法,为从分析方证入手,从而体会仲景原书的精神,这也是符合中医学临床实用精神的。
! }6 h8 D( G; K( d1 | C 打一个比方,每一个现存的条文,都好比一盏明灯,而每一盏灯下,都难以避免的有一小片暗影,只有当诸多灯聚成一个灯海,灯灯护照,才能“无幽不烛”,明察隐微,达到“无影灯”的效果,从而准确的照见病灶,并有可能直击病灶,药到病除。: z: K5 ~4 I* F$ Z4 T/ Z5 }. m
将诸多的涉及同一方的条文碎片汇总通观,才能看清这一方剂的全貌。也只有透彻的解析了方剂,才能明白仲景条文的真正内涵和言犹未尽之处。 7 ~/ u2 s) m# S1 m$ k3 q' B* J
本着“方证相应”的原则,我们把322条的讲授顺序做一调整:# A, I5 D6 p. w& T& \- g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r' j9 g5 y3 s* O3 T麻黄(去节,四两 40克) , x A; u5 |, V) C6 B/ F7 T2 k4 w% @' ?
杏仁(去皮尖,五十个 13克) 6 V8 q" |& o6 _+ V( x3 y! ^, @2 a
甘草(炙,二两 20克)
+ h& t/ |. |: Q8 ` r8 b" w- ^) {石膏(碎,绵裹,半斤 80克) 7 [5 U* T4 A# ^6 i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5 n& B! a s3 U1 G# A7 a9 Z1 t9 u
322、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宋63)
. D M3 H; y. _9 o/ j- J 首先用恩师刘志杰老师的方证解析法,对此方剂做一解析:# Z2 G6 \3 L" b- t
本方以麻黄为君药,对治主症。麻黄性温,对治凉证;味辛苦涩,辛能发散,苦能涌泻,涩能渗湿。杏仁为臣药,对治兼症。臣药的寒热属性需与君药一致,杏仁亦性温,对治凉证;味微辛,苦,有一定的发散作用,并可涌泻病邪。甘草为佐药,辅助君臣药发挥药力,并可护胃气。甘草经蜜制后,性平,味甘滋,养津液。石膏为使药,为沟通阴阳的信使。使药的寒热属性与君臣药相反。石膏性凉,对治温证,味酸,可收敛并制化病邪。7 }1 _, `- [/ c
综观全方,在五证上,主治滞证;六纲上,主治太阳病本证合并太阳病外感风寒湿证(中风、伤寒)。
+ k! h/ O; P( J( j/ I 我们来看看伤寒论322条(师父修订后)是怎么讲述的:
* o- b+ _7 x+ e6 g& a3 B* m {322.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E8 X* ?* n. r: \& y 病人有表证,用了汗法,但发汗不得法。汗不得法,表证一定不解。表证不解的同时,还出现了汗出而喘,没有大热。其实,这个“汗出”、“无大热者”,就在告诉我们,这里有表证存在。
3 [$ g. D* R6 M. S* y& E0 a 同时,这个“无大热者”,又在暗示还有热象存在,但是,还没到严重程度。& y% b* G! j9 n' `7 q
本条有太阳外感证,同时又有太阳病本证——表热证。太阳病外感证,要用麻黄汤或桂枝汤,但本条夹杂了一定的热证和津亏,单纯的辛温发散解表已不合适。太阳病本证,要用白虎汤,但本条夹杂了外感风寒之邪,白虎汤证也不典型。: Q: n2 P; y4 C: @: A8 M, Z; F
因此要用麻黄汤和白虎汤合化,以麻杏石甘汤对治。
4 G2 _ J/ F8 m; C9 Y6 n 麻杏石甘汤证的必然症状,有太阳病本证症状(白虎汤证):发热、汗出、口渴、心烦;
5 [. M/ d9 E# e" }/ e L; r! H 太阳病外感风寒湿证:发热恶风寒或不恶寒;- U, i4 _4 g$ |) o# g
以及气逆证:喘。
+ _3 k; g: M9 C% f 同时有可能出现咳嗽、胸闷短气、头痛、身痛、惊痫等或然症状。. |1 u1 O# ^/ q" M% o
把握好以上几点,在临床中就可以较准确的使用好麻杏石甘汤了。
% m9 y# v y3 d7 f" C; x+ l 夏天,一般小孩子感冒了,出现了肺炎症状,喘咳、汗出,麻杏石甘汤用的机会就多。还有的肺炎等,用了输液抗炎治疗,遗留下来了水湿蕴热不化,汗出而喘咳的,更要用它。; v. h. |( b M! X5 H
8 v/ M1 `% n! x0 D
+ V, S; t* ~5 i a. {& z: H' n【文蛤汤】
0 E3 D/ p5 j, u, E; N9 \麻黄(三两 30克) * v9 w* s/ b( o' A: v
生姜(三两30克)
) K' L; Q- E% o杏仁(五十枚 13克) & K& z) f5 B" |' D9 f+ D
甘草(三两 30克)
8 w/ c4 ?+ Q3 I大枣(十二枚 20克)% _/ ]8 D1 k1 V8 d7 V3 T
文蛤(五两 50克)
% Q. O' N: r1 Z: {9 L石膏(五两 50克)
% q5 _$ A) J/ W. C# J1 i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H4 Y' U9 h% }
323、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汤;8 S% b# l7 t r/ d# w& l- p
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若不瘥者,与五苓散。+ U6 r' j1 M& D6 ~1 Y
文蛤汤以麻黄为君药,对治主症;以生姜、杏仁为臣药,对治兼症;以甘草、大枣为佐药,辅君臣而护胃气;以海蛤、石膏为使药,沟通阴阳。! a. q8 o! D" B' u1 y
在五证上,文蛤汤主治寒凉多温热少的滞证;在六纲上,主治太阳病本证合并太阳病伤寒证。, {7 O; a. n/ m; a8 D
323条讲述了本证的一种发病经过:患者患太阳病伤寒证,本应当以汗法解表,反而被用以了冷水外喷或内服,因此导致热邪郁闭在内不得发散。风寒之邪束表,热邪在内,郁热更盛,因此内热症状更加明显(烦躁、口干渴),太阳病外感风寒证也更严重(恶寒(欲引衣自覆)、发热、皮粟不解、无汗),并且因为饮冷产生了水饮内停,虽然津液不足,但并不想饮水。3 L0 f7 G Q" h5 {
以上这种情况,要用文蛤汤治疗。文蛤汤证的必然症状,首先要有太阳病伤寒证:发热恶寒、皮粟或皮疹、无汗;
0 N5 n4 U+ g9 a以及太阳病本证:心烦或烦躁、意欲饮水;并夹杂有轻微太阴水饮证:意欲饮水,反不渴,也就是病人感觉想喝水,但是还喝不了多少,不是真渴。$ S8 M4 n/ F5 o" S
文蛤汤内含了刚才讲过的麻杏石甘汤方义,并加了生姜、大枣和海蛤药症。生姜性大温,对治寒饮证,轻微的那一点太阴水饮可以解决。海蛤、石膏清热除烦,并可利水解渴。麻黄、杏仁、生姜辛温发散,解除在表的风寒郁闭。诸药合用,使得这样一个复杂的外感内伤夹杂坏病得以痊愈。
& w/ \; B/ G+ M6 p8 X$ h0 ]6 C8 } 服了文蛤汤,汗出了,表热解了,出现了“假令汗出已,腹中痛”的,要加“芍药三两”。这就该是内有阳明轻微的里实了,出现了腹痛的症状,所以要加芍药。: l) r9 y D( C# Q+ f3 r
方剂的随“症”加减,需要在精研药症后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方证广用,达到不仅“方证相应”,而且“药症相对”的经方学最高境界。然而在对五证六纲的把握尚不准确,方证相应尚难达到之时,还当守规矩、守原方,不要随意加减药症;并且学习的重点,也要放在基础理论和五证六纲学习上。
9 B7 b% E2 @2 @& c& P; t) }
: S( O0 Z5 [* p; |+ X3 @+ w* ?- Q! {* a$ _
【桂枝汤】 + @3 M" A4 F5 d9 H% k4 ?+ B9 h4 L F
桂枝(三两,30克)" [) s" z3 _9 _. q+ |2 g/ p
生姜(切,三两,30克)
; x9 E+ o0 B5 z2 N& f3 A/ c/ \8 Q甘草(炙,二两,20克)
0 n. C3 P8 B7 f; u大枣(擘,十二枚,20克)
7 ^$ Y% S3 U8 O# w- R* N芍药(三两,30克)4 I2 H2 K2 U! \
324、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宋45), H" `' u b. W) e, `
32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宋15)
1 c8 Y! T0 g/ w! E1 }; m) t桂枝汤以桂枝为君药,对治主症;生姜为臣药,对治兼症;甘草、大枣为佐药,辅助君臣药,保津液而护胃气;芍药为使药,为沟通阴阳的信使。( F! U& A: _$ a- S
全方寒热并用,主治寒凉多、温热少的阴痞证;在六纲上,主治太阳病外感风寒湿证(中风证)或厥阴病、属厥阴病。6 g; `$ V+ A( P3 V8 G: [" B' Z% g
324、325条分别指出了脉浮、气上冲这两个使用桂枝汤的特定症状。: l0 |4 \+ h# b9 [
结合桂枝汤的五证六纲定位,桂枝汤可治疗寒热错杂,寒凉多、温热少的阴痞证(厥阴病),以及太阳病中风证。太阳病中风证的特定症状和体征有:发热、汗出、恶风寒、头痛或身痛、鼻鸣干呕、气上冲、脉浮(缓)等。而厥阴病的症状纷繁复杂,不一而足,在具体临床中要从总体病机和药症处进行把握。; X) m7 q- D: \( ]; L0 h
324、325条条文比较简单,恩师在书中已经进行了非常透彻的讲解和拓展,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3 _8 S F4 _3 t) d8 J& x8 E3 K 以上是我对322-325条麻杏石甘汤、文蛤汤、桂枝汤的简要讲解。有关五证、六纲、刘志杰经方解析法、汤液配伍法则、方证标准和临床应用等的具体讲解,请关注汉传中医下半年的课程安排。 特别需要指出的,本次课程使用的刘志杰方证解析法,为恩师解密后的第一次对外公开宣讲,感恩恩师!7 H7 g1 `3 H) W" _# B: O& p* c
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 n8 h' a' a! H7 C) J- i
+ V$ v/ E; ?0 a( S
5 R. N' f4 J7 u& h
0 V2 d$ q- ]$ P1 y) E! j4 E F3 b9 X7 W4 z# L4 M" y+ N
% t# x1 y& T3 j. @8 i6 H" Z: e
3 m/ @- ?) ~5 N, a#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