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unjianchen 于 2016-11-30 13:08 编辑
8 L- Q+ X3 Z, r* `+ R3 z1 C1 O0 X% s+ u7 [ |
2016年11月29日廖冬阳老师讲《张仲景方剂化裁全解》麻黄汤化裁整理% D5 }$ I# w) k
) [2 \# Y5 G) S6 n4 o& \
大家好,我们开始上课吧4 \ f) L$ w# N2 `
从今天开始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麻黄汤的化裁。4 s N3 x/ V- o
这节课和大家一起学习麻黄汤这张方子。5 T% f9 k0 n9 u# t" U! T
麻黄汤这张方子,在上一轮《类方讲伤寒》中,李明国老师已经很详细的讲了。这一轮,我会结合临床,以串讲的方式来讲讲这张方子。" M6 i( ]0 K* T/ y+ S
大家都知道,在伤寒论中,麻黄汤这张方子对应的证与条文是太阳伤寒证。: m: S" C( B# o* P
按我们汉传的理论来分析,这个是有问题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伤寒论对太阳伤寒这个概念讲得比较模糊。
1 ]" r% Z9 J4 f' R下面我们针对这个疑惑来解析这张方子。
6 }7 H0 w; _# { ^我们先来看看麻黄汤的药物组成
: E* r) t% x4 G+ z; U5 V/ ^【麻黄汤】
+ F L: O: ~9 ~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 a7 I' a6 ~3 r7 e% E7 y9 f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4 z! W) L4 }! }4 `4 w& C7 M
上一轮的讲课中,我讲杂类方的时候,讲过一次有关经方的大小方,不知大家还有没有印象。
1 {# f! S$ Q& f3 C6 t# B; Y& j标准的小方是四味药,大方是七味药。
, Z" v$ a! t3 Q" G" Q6 z那么这里是四味药的组方,其量最大者是麻黄,麻黄在四象五行中,归属青龙类药。故伤寒论的麻黄汤应该称之为“小青龙汤”。
9 Y- J# N) w" D, g6 k& w0 Q9 F而伤寒论的小青龙汤应该称之为“大青龙汤”。
% G- C6 X' Y! X6 {6 A按照标准的四神方来说是没有使药的,所以应该去了芍药才是标准的“大青龙汤”。" M6 {* k0 |5 ], q( ]+ F
这些都是恩师在辨治班提到的内容。
: c. ^9 \! y/ {3 g; |* W有人说,我们把仲景先师的东西改了,有依据吗?
4 t- r# g' f* p" H8 B2 h当然有,咱汉传的理论都是有理有据的。" A$ O0 I9 ^3 n9 V* O
在《辅行决五藏用药法要》一书中,就有这么一段文字:
/ g, Q+ }5 |) G( G+ U“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辟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变录而识之”。- d4 \$ g2 Y" X2 F
从这段文字,不难看出《伤寒论》的组方是依二旦,六神大小而来。只是仲景先师把方子的名称更改了。
* X' H' s3 U3 O" V- v" g% B而《辅行决五藏用药法要》一书中的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成就是《伤寒论》的麻黄汤,而大青汤的组成也就是伤寒论里的小青龙汤。
9 T m- S( T; d2 E; m0 O) z {4 r我们先用恩师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分析一下《伤寒论》中的麻黄汤。0 J5 r2 j6 @+ }- ~* Q
三才解析:
5 w( E8 N! h$ v. A: E阳性药:麻黄、桂枝、杏仁
2 Q1 n, ?" ^- |0 z: c平性药:甘草0 B: k0 R2 x5 a. ]- h0 H8 c
阴性药:无
; N! T( X/ w% N3 c A: g7 { R9 k: D" A四象解析:
8 x% w) g, c1 y$ I& X. G$ r君:麻黄3两(性温,味苦涩微辛)
& c9 y& r! b1 y5 G0 J$ v臣:杏仁70枚(性温,味苦微辛)、桂枝2两(性温,味辛而甘滋)
8 q; M1 M& A2 t& ~+ U; z佐:炙甘草1两(性平,味甘滋)
, n j2 N! j- \. Y# q使:无
/ U) h! i* _, w J% K% o由分析我们知道,此方无使药,三味阳性药,皆为性温之品。温能除滞。那他对治的证应该为少阴凉滞证。根据以方测证,那应该是个少阴的外感伤寒证。. N$ L0 r/ E* k1 ~, ?
那么麻黄汤能不能治疗太阳伤寒证呢?
2 ?2 X9 m) X/ M* N* N; T5 N照前面的推导是不太适合的。' ]+ L! [! q/ f- \
但条文提到了太阳伤寒,那怎么理解呢?
0 I0 W6 H; |: {6 B# b1 W这个太阳伤寒应该是初期,要抓住这个用药时期,这个时候津液还没有损伤,我们发一下汗,中病即止是可以的,然后再通过机体本身的调节功能自愈,这些对于体质好的人,是完全可能的。) t, G m! h% N* O7 g( j& T0 k0 m& n
就像我们用西药阿斯匹林,扑热息痛等来治疗一个外感发热一样,有的人服一次,发个汗,不烧了,机体就会通过自身的调节功能来慢慢自愈。' m2 \, k& R4 t3 f
但有很大一部份人吃个西药发热后还是会发复发热。
- H4 s }, M2 l$ i8 T2 u这个就产生了变证,伤津液了。- D# E$ G c3 X2 v! @' i: I
那下一步就有可能出现一个太阳阳明的合病,或是少阳证,或是太阳中风证。3 y7 Q+ w' @8 i
临床上以前两者常见。$ N6 i, D6 r8 X
恩师在《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第二版中已经澄清了太阳伤寒证的概念。" K5 W I1 |- ]) ] C
太阳伤寒当是解理成一个合病。既太阳本证加上外感伤寒了。
" w2 P3 M1 T9 b我们还是来做一个推导。# y0 i8 o ^4 A
按六纲病位来分析,太阴为里虚寒,阳明为里实热,少阴为表虚寒,那太阳为表实热。
$ j' g D/ v/ s1 i' x+ \3 V表实热是一个什么证。
% \- Z y9 h9 V- F实际上就是一个阳明外证的白虎汤证。发热,汗出,不恶寒的温病。6 L* N8 S/ A9 B% _, f( V
所以太阳伤寒证,当是白虎汤类与青龙类合方才对。也就是说是一个太阳阳明的合病才对。9 ? t0 y3 V# q) z2 A
伤寒论中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方子,麻杏石甘汤。
* K; `$ a+ ^% E' T- d& t这才是治疗太阳伤寒最适合的方子。6 c) y! ]9 v5 H. a9 Y) p
当然你说你用麻黄汤加石膏或是用白虎汤加麻黄,或是白虎汤与麻黄汤合方可以不可以?
2 O' Z1 W% T7 N* R6 @如果临证时有这个需要是完全可以的。7 x) g Z8 Y) Z4 L. e: \
关于麻杏石甘汤这张方子,再后面的学习中,会有老师给大家再讲,这里我就不讲了。* K* L& F/ j: e. A: e3 l0 U0 C
我们再回到麻黄汤这张方子,来看看这张方子中各的药症。
% b0 U& p0 ~+ m5 L1 `各药的药症
! x2 X F4 I, e: {4 ^ ?3 m" R君药:
4 u. C, ]; y/ H8 W; l麻黄 性:温 味:苦涩,微辛" z$ j# r$ F& }0 k, C$ h; p4 `, e- F0 P
《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 Y8 y- `) h, n( P2 z) I' N, P# r9 I3 t) M《名医别录》:五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
5 A& {( Q: C, O% l: h8 l# p$ a麻黄这位药是一个很好的药,时方却把麻黄看成虎狼之药,不敢用或是很少剂量的用。
! G+ G' S5 H. r* m4 V' t6 i Z. Z有的甚至还搞得因时节而用
+ l9 U T+ l* Q& b* ]4 |麻黄性温味辛而苦,辛能发散外邪,苦能涌泻病邪,有明显的发汗解表作用,是“攻表”的猛将。5 j1 F4 u3 I Y
它能把体内津液(卫气)输送到肌表去抗御外邪。通过发汗的形式来驱逐束缚在肌表的外邪。" V2 J+ a5 h/ ]( I/ J
尤其是体温越高,则发汗力越强。
8 A9 C5 y# v- x; k凡是在表的一切病邪,包括风寒湿邪,气滞、水饮、血瘀等,麻黄都可以攻之,随汗而解。/ k& i; ^* G" l
麻黄治疗头痛,身痛的机理,主要是通过发散聚焦在上焦,肌表的津液或是水饮来实现的。: c1 `: P+ A( a- U8 t! z
也就是说让气得旁流。/ W; @" D _! S5 j1 Z8 d: O
当机体受到外邪的侵犯后,机体会通过自身的调节功能,调动其他地方的津液输送到肌表来抵御外邪,不让外邪继续向内侵袭。
/ F# Q3 i `9 _) q" y这个时候,肌体就会出现表的水饮,气机不化,形成一个在表的“痞”。( g( o: l! h/ [) O+ {. t% L( t
就会出现表位的一些症状,头痛,身痛,畏寒等。/ e; t, N1 @% i% J/ a. J
由于肌表的痞结不通,津液,气机不能通过毛孔往外散,就能有往上走
; S. L! i- ?) E* O+ E所以就会出现咳嗽,喘息,甚至呕吐。
; u: E# y# X4 K# @/ ~7 V我们可以概要为四个字“气不旁流”。
3 L+ A$ Y( f6 J, m. u所以太阳病或是少阴病也会出现呕吐这一症状。
4 @& I7 C, J* r% K应该来说,六纲皆会有呕吐一症。# V- b5 c' J: c# `5 r& L
但临床上一看到呕吐,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少阳病。: I f6 A2 F L; f( K/ t4 m
这也是我们临床值得要注意的。
0 [9 P$ U1 E8 K) ]6 G; q5 F! n头面与四肢皆属于表,所以麻黄对于治疗在表的痛症,用对了,用准了,效果非常好。$ N* m; k9 }2 n3 U4 h' N
2013年,刚接触经方不久,治疗一个头痛剧烈的患者
4 w. B$ Q! B% V/ ?' r1 r当时病人在株洲,没办法,自己两口子都是学西医的,痛得吃罗痛定,吃完约半个小时后患者发生休克,面色苍白,紫绀,喉间痰鸣,口吐泡沫(可能是量大了点)。
: p R/ f9 | F! T3 j h7 R急打株洲中心医院电话。至医院血象,CT各项检查正常,输以氟桂利嗪等输液一天,次日出院,诊断未明。但头痛依旧如故,问我有何好办法。# g4 ^" I& O) I$ f# i3 {8 h
通过详细的问诊后,当时处了个麻杏石甘汤加柴胡,芍药,黄芩,川芎。
- o C+ a! F5 c/ R; S; d. N当时麻黄用10克,让他抓三付一起煎,分三次服。
9 ^ J) B+ j6 E' g次日电话言,当晚就基本不痛了,后来就让他自己再抓了六付,分两天服。患者这几年也没复发过。5 J4 b6 r: F% W
另外麻黄擅长“走表”,可以用其来治疗很多顽固性的皮肤病,
2 N$ R' t" [- X这个临床上要值得注意。
( X* f7 q9 Q( `# K. a比如说用得比较多的方子是各半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7 q( f) q; p! e9 \0 ~7 {' y
麻黄还有醒脑的作用,4 b$ G: ^/ Y5 p& r5 B3 { |5 }3 q
麻黄汤古方中也称“还魂汤”,
$ W) k+ f4 S r* y; W东方青龙藏魂之故而名之
$ e7 Y9 x9 H! J# B% c9 Q4 o0 f' k看看续命类方,基本都用到了麻黄
2 }. {5 Y' s8 E还可以利用麻黄的这个醒脑作用来治疗小儿的尿床(遗尿)
- a! l/ j9 x+ h- y比如说下焦水饮的,可以在肾着汤的基础上加麻黄( }/ V1 L: p$ T0 N+ w; d, Z8 l
我曾经用麻杏石甘汤治疗过两位10多岁的小儿遗尿患者,效果相当好4 y; J9 W& Q; `
所以对于遗尿,包括西医说的尿崩症,麻黄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药,临床要注意使用。2 B Z! V: r- e! C. i: {
辨证准确的话比时方说的什么缩泉丸疗效要好得多。' \( k6 O5 { {0 T! }) ~
麻黄可以把体内的津液向外输布,可以导致下焦的津液不足
. w( j$ B/ j. V7 Q# i7 P利用这个原理,对于一些伴有表证的腹泻,效果也很好
" z Q. |1 w) g% N* ^+ ^( i十一在长沙讲课的期间,一个以前同事的小儿,腹泻好些天,后来又开始发热,我让他拍了个舌象,问了些情况。处了个芍药四物解肌汤加麻黄,次日热退泻止,效果非常好。* \+ }2 _: N$ q9 u: ~( X1 L
麻黄另外一个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降逆止咳喘。4 q4 Y. r3 d$ y
无论是外感导致的咳喘,还是内有痰饮上逆导致的咳喘,它都可以解决! Z! ^9 I* b0 d6 c# C8 E
它的这个降逆作用同桂枝一样,是宣散邪气而降逆。
" h+ W+ u* R9 r r) l& |4 ^关于麻黄的煎法,在《伤寒论》里大多要先煎去沫# q) d. A" P, a
这个就是为了去掉一些挥发油,避免服药后出呕吐,心烦等不适。
* n- A/ |1 S, c* z3 L1 G如果我们采取这种古法煎,麻黄去沫的时间一般是开后10分钟左右9 G$ `% m; Q( |- |. ?
这个我做个实验,要水边煮边去6 n$ O4 a2 `, G5 l- L/ \2 n+ b
在罐子的四周能看到明显的沫子,可以用汤匙轻轻掠过一层。
* ]1 F) G3 D3 |! E3 e# ^8 b临床上,我一般都是与诸药同煎,煎的时间长一点,一般沫子就自然没有了
/ L6 G7 R" n) y$ G) E/ m而且麻黄比较鲜者煎时沫子明显。放久了的,不太明显。
. g9 d1 q; ` J/ d 麻黄虽是个好药,但临床上有些反应还是要注意避免
3 m8 }3 d# r4 _4 U比如晚上喝多了容易失眠
5 s. J5 [5 n) G% p* ^& k4 N" J这个个体差异性大,有的量小也失眠,有的量大也不失眠
. d: B+ e4 S; e3 m/ [( ^/ b这个我们建议患者晚上一次药尽量在睡前四个小时左右喝
! M. W; e6 ]) Z2 z: J: _" Y# \9 F另外就男性病人,尤其是老年男性有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容易出现小便难出的情况; u) C( L4 w) _$ r: C
所以老年男性用药的时候,宜从小量开始用。$ H* R! V8 [7 \. g. v( R
时方喜欢用荆芥来替代麻黄
" l8 O( q4 o2 k如果单纯发汗解表还行,但其他功效荆芥是没法替代的
, h& Q# Q6 \" c2 M且荆芥要解表发汗,我临床观察,药量必须大+ q* s: `0 K+ O2 \6 l4 _6 U0 t9 c- z
时方说的解表要轻清之剂,如果真是风寒束表的伤寒证,非得大量不可- j* E% s* g7 M8 o
最好还得配伍羌活,防风,桂枝,生姜等温散药物
4 T6 F/ V) N x! Y0 k6 b没学经方之前,我喜欢看一些民间医生的中医丛书( s: g: f0 I2 ?! `5 u$ K+ |
其中有一篇就专门提到了荆芥解表必需大量,40克到60克左右
7 Z# a) i9 }. [9 b# @后来我用过一个外感发热的病人,用的荆防败毒散改汤,效果相当不错,一剂药就搞定了% ?0 _. n# D. V, e0 e
大家如果有兴趣,课后有时间可以用咱们的经方解析法去分析下时方的一些方子+ C5 f7 j5 s; y; `3 g) f T
比如说荆防败毒散,九味羌活汤,柴葛解肌汤,二陈汤,温胆汤等等,都是很好的方子。
: L* ]2 R+ _1 B; @/ S配伍方面其实也是遵循了经方法度的。只要把量用上来,效果也很出奇。' [" Z1 B. d3 w" M
有中医医生对咱汉传有偏见,说只知道经方,不承认时方
( _$ L2 |! z' o9 N& `* _这是没有深入的了解我们汉传的理论框架" ^: |# o( q/ v3 e# J1 ?+ m
师父经常说时方里有很多宝贵的东西
0 a- k6 @' e% A% a$ j4 H& x但师父强调先让我们一门深入搞懂经方,再去涉猎各家
) Q D, C* \6 E0 f1 E& M \- e师父用心良苦啊!
: n" q0 y0 s* G$ F% d: s经方是根基,你把根基扎好了,时方的这些枝叶如何开的,你自然就会明明了了
" B3 V% Y' D' G" B, P9 P+ q说远了
8 m7 N' D% E- M( O, Z我们再来看看治疗兼症,协同君药的臣药:
5 f. c# g, ~3 l桂枝 性温 味辛甘滋1 W# E+ l' o# G& \4 w3 n
《本经》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r5 m% ?+ \/ c: m$ h* W6 d3 A
恩师补充“治伤寒中风”
/ z: k/ D0 ]( f/ p《别录》主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
( Y; i2 e- {0 n) X6 V8 n1 |5 B性温能祛寒,味辛能发散,甘滋 补津液。# v% U$ O; J3 h0 w
治上气咳逆,说明桂枝能降逆气
; y, b6 H- b0 L8 l这个降逆气还是和麻黄一样,是通过解决气不旁流来体现的
, B1 }' j$ ]5 t" H, Z: R* I0 i) y桂枝还能发汗解肌,能利关节。& g& o1 M; n4 \2 D/ \% X
与麻黄配伍,能增强其发散风寒的力度,又能协助降逆气止咳,平喘
; H% B2 `- q }0 b' Q还能利节而解决身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I# z$ a3 T" H3 Y( q! J) f$ t
桂枝辛而升散。此处用二两,取主降之意。
0 W8 ]6 d. j# `' _# ~& x用降的量,做到升中有降,助升散的同时降逆气。1 I. @/ O8 H+ X4 J
还入肢体深部通气机,解决体痛
, m6 S! h1 A Y再来看杏仁:
6 b; m( ~, q; y$ l: l4 w9 x杏仁 温 微辛苦
! Y i$ m. `0 u3 i8 r4 K《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奔豚。) O4 O6 E% a( p8 A0 K' ?4 ~& ?) s
《别录》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
: n# j# d3 I U/ P+ |0 C/ Y温能散寒,微辛能发散,苦能涌泻。. ^7 X! ?% u" @. l0 F2 D
杏仁当用苦杏仁,甜杏仁不行,最好是生的,没去皮的。
" M; M; A& t4 z/ }原文中有“去皮尖”字样估计为后世所加,我们平时用都是带皮的,捣碎一下再煎。/ i e! |3 G: F+ y( d3 C3 T/ o0 C
现在医药公司进的杏仁一般都是开水烫后再搓去皮的,叫做燀(chǎn )杏仁* C, Q. ^, U6 i/ M; N
这个“燀”就是用热水烫之意. z; f7 {+ C5 H$ i: P- }6 Q; h( _! g
这个字也读dǎn音
) b& t& U; b1 {+ k我们益阳这里还保留着dǎn这个音,意思也是用热水烫一下 H1 p, r( }! ^% p
通过样处理后其作用明显减轻,所以不适合用5 |. m; c T: }; p9 C* s
包括经方中用的桃仁,市面上也是燀桃仁,我们也当用生而带皮的。
# w% m0 y9 r4 ^" ]" R2 U/ ?) |杏仁也能散寒解肌,能治疗头身痛,降逆气
4 p0 u' F: M4 |$ [" j药症说主“咳逆上气雷鸣”,说明这个咳喘是比较严重的,不用听诊器也能听到明显的痰鸣音或是哮鸣音
$ y: d" N3 {8 ?3 D& A3 s7 D治疗这个症状要用量大
3 c# x5 G+ z' f9 \比如《金匮要略》中的厚朴麻黄汤,杏仁用到了半升3 j. W& s; I: Q9 E1 x
还有《千金方》中有一个方! B% S8 B. U7 _6 q3 b" O
治上气胸满麻黄石膏汤方,杏仁也是半升
; z4 g! E1 F( g H( g8 W5 i* A麻黄汤这张方子,用到的量是七十个,七十个是多少
% a- k2 |- f1 a; h: R% G* \我测量了一下,十个杏仁,小者大概4克左右,大者大概6克左右,七十个杏仁大概是30--40克
. s7 W' C0 @3 F$ R' ?( y相对半升来讲不是太多,所以杏仁在这里,治咳喘只是一个兼症
0 M9 {, i. ~) i2 t& O. j$ g' g如果咳喘厉害,可以用到半升
: }# p: d2 H' @2 [ P! j% k半升我也测量了一下,大概60到70克的样子
8 _% y" B$ Q* i8 V8 z) x师父也说过,40-60克为显效量,经过水煎,可以显著降低毒性。: b+ G) [1 U5 p- C% I J
杏仁还有一个好的药症就是治喉痹
; L& a# q1 b. t" T比如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慢性喉炎,说不出话来,或是声音嘶哑得厉害
+ L- b4 G3 d7 \2 s" `《千金方》有张小续命汤加杏仁喉治痹方+ l9 v" p& P. c: s7 {
这张方子把小续汤的杏仁一两加到了三两,来治疗喉痹, F) b- _9 l# ~3 ^) H$ m
这张方子把小续汤的杏仁一两加到了三两,来治疗喉痹。这张方子我用过两个患者,辨证准确的前提下,效果特好,大多一两付药见效。
2 z9 [/ K, B* P# H, ~2 L8 o, Q' _杏仁因富含油脂,能下气润肠通便
/ Q3 E2 G3 g; _% [0 ]比如很大一部份病人,尤其是小儿,服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会有大便偏稀,次数增多
' a# N! H$ I% n另外麻子仁丸中也用到了杏仁来润肠通便。
9 X2 U J' ], S. l佐药:
1 R8 P" U, m+ x# k5 D& n: q; k 甘草 平 甘滋 . [$ ^" Z7 V8 l4 [# a/ t
《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 }$ @- Y! e9 |- F
甘草,伤寒论中多指炙甘草,可以护胃气,养津液,调和诸药。
# h4 [, N' K( e" l' R( G再来看看服药注意事项
8 s! S r, V# Q. z服药后,要盖上被子,微微发汗,和桂枝汤一样
8 d, O, E( ^ H( C- R但不用喝粥助药力6 x. B y' F0 N* v7 C- {
因为麻黄本身有发汗的作用
+ Z- \ d; v! p* F/ R不象桂枝汤,本身发汗作用不强,要喝热粥,助热发汗
' M' K) Q3 V; E9 A$ X# n- z" @禁忌呢,同桂枝汤。服法,也是和桂枝汤一样,不必分遍数,中病即止。
# k$ R, l. D7 @* P5 Y+ \我们再来看看《伤寒论》中与麻黄汤有关的条文:
2 p3 x- Y% w' |. c5 M: X在《伤寒论》中,麻黄汤这张方子是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子,所以讲条文的话,就少不了太阳病的提纲条文。: E: ^) |4 b U. L( \
3.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宋1). ]1 y: @' B6 m' t: z% Z0 e' H
31.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伤寒。(宋16)
% d' g( q! }9 P3 A( E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宋35)
1 r- B# m/ N$ }) I以上三条,如果综合起来看,把太阳伤寒的症状讲得很详细了3 x7 D; D1 |4 o' T6 m" R4 {
后世根据35条,说太阳伤寒症状称之为“麻黄汤八症”0 l) U/ }& Q2 e2 M4 \
这一条也没说全,必须要加上前面的两条提纲病状
9 B4 h9 s6 v4 a5 s- W其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三症其实已经被“体痛”这一个症状给涵盖了
: B; N# p3 H6 L' G所以恩师根据这三条,去掉一些重复的症状,总结如下:6 x: F3 S( C# E# R3 o
太阳伤寒证:脉浮阴阳俱紧;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恶风;体痛;呕逆;无汗而喘。
, q0 m5 I( g" E8 _8 {上面才是标准的后世所认为的“麻黄汤八症”# d! Y1 Y) R3 M& `+ z/ |' y6 S
当然,这是根据条文机械的总结。临床上不一定全然如此。+ C7 O/ P6 b$ v
比如说提纲说的必恶寒,体痛,呕逆等,也未必要都要出现6 J! P( Y8 ?0 p: S
这“必”字,古文中除了“一定”的意思之外,还有“假如,假设”的意思! H8 F' e* s6 c" I m
所以临床要完全套条文的话,那临证起来就会狭隘了。
$ D }% g2 E9 i" y3 \- _' {. h3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宋46)
) q! ?# [/ P2 ~& T这一条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是一个典型的太阳伤寒证。8 H& k. v0 H: V* }
过了七天,到了八九天的时候,伤寒表证的这些症状还存在,那就不要考虑其他方,还是得麻黄汤发汗。
% H, C) W( e' n2 ]这条,能有力反驳用《素问.热病论》的“六经经络”病传概念解释《伤寒论》病机的那套谬论。! D' x$ X8 O! G/ g" o
这个时候,津液就会自寻出路,皮肤发散不了,就会往上走,找个最薄弱的地方往外透
7 W% E. L% o: v# \& j: T6 E: P* L所以剧者必衄。从鼻粘膜的个薄弱的环节透了出来,所以就出鼻血了
& t" ^, M5 P( A# o- U鼻血一出,津液就通过出血的形式排泻了。所以衄乃解。
$ g8 ~( c0 e* l9 e/ V0 a所以有时候高热,我们可以通过十宣,大椎,耳尖,耳垂等放血来解决,也是同样的道理。
2 b5 j3 z6 b% W3 w我们先休息十分钟,有个急腹症病人要处理
6 P; Y3 L% d7 R% H1 L4 W等下再接着讲吧: O7 I" a5 Q! l) I# _5 }0 ]
不好意思,耽搁大家时间了
! K! l; s. R: S# |我们接着讲麻黄汤的有关条文) d3 ]7 H1 [' S; H+ l$ p
22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宋37)& y# n. f1 t; B& X0 P9 a) I2 h
这个条文,恩师说要分开理解,语序也要修正。
, H x- z" B8 u/ z! `% F3 r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h/ j# A- I8 ^" e( W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j9 I3 s3 ?0 z6 g5 i8 n3 c+ p- \4 M) P3 c
太阳病,十日以去,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9 K& Z: ?/ A2 \( i) i$ x( ?+ {
太阳病,当为太阳伤寒讲,和前面八九日不解一样,过了十日,还有太阳伤寒症状存在,还是要用麻黄汤发汗。& a" z+ \' F4 j# J& B
如果太阳病,经过十余天,伤寒已解,出现了胸满胁痛,提示病入少阳或是合并了少阳病,当与小柴胡汤。& @3 D- H h L) }& M
218.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宋36)
/ k( n$ @4 l" `2 k这一条说的是一个太阳阳明合病,系在太阳。
( A l" i/ u: W- S* Q& b阳明的里实热合并了一个外感的太阳伤伤寒,出现了喘而胸满
' Z+ n* r/ X: i# A3 N/ k多了一个伤字
. L! |, y* U# G5 P7 z此时不能先攻下,攻下会使表邪内陷1 t( V6 A6 t$ Z4 k1 x5 ^ s1 ] Y" A
所以必须先用麻黄汤解决在表的伤寒,再去攻下。后世所说的“下不厌迟”就是这个意思。, U6 j. R6 N" G- ]
其实临床上也可以表里同解的
# p8 P7 G; ~; Z Z4 D比如麻黄与大黄的配伍黑散方,又如时方的防风通圣散。都是表里同解,临床这个情况用常见,这个大家要值得注意,不可太拘泥。
9 d3 z7 i: d z1 R- o" j231.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宋235)* c K2 X& V2 ]/ m: z! Z
这条《伤寒论类编补遗中》师父给予了修正。
' o9 W0 y7 E: H* A (太阳病),脉浮,无汗而喘,(欲作)阳明病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D3 n" }6 y ^1 s7 q7 B2 L
也就是说这一点轻微的阳明症状,先不用去理他,用麻黄汤发汗后,机体会通过自我调节的能力自愈。5 t$ c. c( k k8 ~7 b
33、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宋51) 6 z$ M8 K6 X/ r+ ^1 R; F3 b
34.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宋52)
6 @9 y8 O" C- V+ P& F这两条,都是把太阳伤寒的症状给省略了,都应该具备有太阳病提纲证与太阳伤寒症状才行。
5 U' {9 f2 z8 K; E2 M像这样省略的条文,《伤寒论》里出现的比较多,不能单一的去理解。
' m+ v- v$ p# D+ b+ j257.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宋232)1 l2 `5 _5 b. k0 R' @
关于这一条的理解,大家可以课后参看《伤寒论类编补遗中》合并系属病脉证并治篇,因为理解起来要联系其他条文,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细讲了。, q7 W9 x7 U1 p1 B- ~% Y: @
37.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宋55)7 N- ?7 F: J# _. D& J& q% ^" E
这条和(宋46)条意思差不多
9 ^( I1 [% q; s% A! `) l- T5 g7 o太阳伤寒证,没有给发汗治疗
( h8 c; \2 a9 |+ W/ ~% Y, n" [ }表束严重,津液聚集于肌表,气不旁流,导致鼻衄了* d$ |' A- F9 d7 f2 W
怎么办?
, Z: ~! s+ o1 L# o4 B0 m+ x& C" A- E麻黄汤给发下汗,让津液(条文说的阳气重)从表发散,气得旁流,鼻衄自然就会止住。
7 S3 q" z( L) a4 w5 S5 Q! g8 Z这个我们临床上是可以看到的. r& [; N7 r$ x* [% M# P
但时方医生见到出血的毛病,不敢用麻黄
$ V" A# Q. [/ }' y1 R看到咱用麻黄汤治疗鼻出血,非得被骂得狗血淋头不可
' ?! t& D0 h2 E8 r3 r' D; U我就曾在一个群里被人骂过
% P, Z- c: Y2 o- U我们想想大续命汤治疗脑出血性的中风,用大剂量的麻黄,是不是也是这种机理呢?
7 ^, _' Z# B% K( Q% N6 A$ S 由于时间关系,条文就讲到这里,具体还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再课后看书或是群里交流。
; h6 n! h: O) s' |; Q我们再根据前面的一些讲解,结合条文的学习,来总结一下麻黄汤这张方子。
7 |% |" b Z C. l六纲:少阴外感伤寒,太阳外感伤寒' _4 ~$ f6 L. n9 J0 v
五证:滞证* @. u( |0 b7 y
病机:少阴凉滞证(表虚寒)
" B# j) `/ I$ y: i* U常见症状:如无汗、发热、恶风、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喘而胸满,衄血等。
( _; G1 Z( U7 r- O# Q常见体征:脉浮紧或浮紧偏数。
4 ~; p9 c/ F4 b+ ` S' Y1 {: x6 b好了,今晚的内容比较多,讲得有点繁琐,大家见谅。
# N1 g. B+ y" L8 d; N* {+ k今晚我们就不再做病案讨论了,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甘草麻黄汤与麻黄加术汤。到时我们再和大家一起分享病案。
4 v* D1 q* O. P& n3 @感谢大家! c) i: |) ?) @* f; t& {, `0 F
: }# y1 [* `0 M& c3 K8 J0 |
1 y# l: G& H8 b2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