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家好,马上到点了,我们准备开始上课吧4 l. B& O1 c9 o, I- X: A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栀子豉汤化裁后面的课程。% ~$ _+ b5 J5 A
今天把后面剩下的方子全部讲完。; X y! T6 q; l9 I! p, ]! I
首先来看:6 H! e' I z( B, n% w
枳实栀子豉汤3 o8 q6 M2 N q1 Q
枳实(炙,三枚) 栀子(擘,十四个) 豉(绵裹,一升)
* f4 V) A! ~5 X2 I: x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 t C( m- I7 W7 M! w) _! r这个方子是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加了一味凉性药物枳实3枚,一枚=20克,三枚就是60克,差不多四两;把豆豉用量加大到1升,一升=124克,差不多八两的样子,因此整个方子的寒热比例也随之改变。
4 l3 \$ B' u5 }8 N% e* l2 k$ d下面我们来解析下这个方子
# c( L1 u: X" C$ i) ^( X5 t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三才解析法1 g% z) \7 ]7 d) y6 U. M
阳性药:豆豉
" t& q: _6 _: F平性药:无
+ a- L9 P+ T5 N阴性药:栀子 、枳实* j1 J/ t" l$ ]' I/ S8 q
用药上,寒凉药多温热药少,五证上,对治烦温燥热证为主,夹杂凉滞寒饮证,五证上归为:阳痞证,六纲为:属少阳病。- z6 Z$ @8 S5 M. b1 c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
6 ?/ @' ~/ [/ b8 R, F君:枳实4 (凉,除烦)
' X1 L- X, y2 f4 d( l5 x* v臣:栀子2(寒,除燥)
' o5 \" h/ |) s0 E+ }佐:无
. m3 J* ~7 b# M1 f. ~$ t使:豆豉8(温,除滞)
; u* Q( |" y% c0 b4 u @. N# Z- [看一下配伍。
# _+ r$ z; N/ I2 N0 h7 `9 l这个方子别看豆豉是8,好像比较多,其实它称重,看起来没多少,整个方子也偏寒,因此君药是枳实。" ^6 L" X1 y% u3 `0 U
地平师兄在金匮一期班讲到,经方用的枳实就是现在的枳壳,不是现在的小小的枳实,这个大家要知道。! ^9 T5 U# C& y8 O
枳壳的品种也多,以江西产的酸橙枳壳为最正宗,效果最好,这个大家知晓就行。- s6 r2 e7 I6 a) B- R
君药:5 M/ E- u( i7 c6 S! |
枳壳 凉 酸微辛苦8 a9 t: A. O" r, K
《神农》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藏。益气轻身。7 G, l2 j5 C& ~) O$ l3 |
《别录》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 O1 _5 j, V! [ E$ x$ ^9 Z+ J. \* O, M
臣药:( w& m1 Q+ l7 K- y+ W; ` \, F
栀子 微寒 微酸苦/ N! e1 B( B1 Q; }
《神农》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_9 E" j/ B$ u$ b《别录》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5 ^# f7 c% O' I
栀子为臣药,协同枳壳清阳明烦热,敛化涌泻上焦的湿热邪气。 W( B: q& C1 V; n/ X
栀子也有山栀子和水栀子的区别,山栀子正宗效果好。
( K2 \% T) W4 G3 Y- ?9 P$ K3 _7 T这个方子没有佐药,临床上我们可不可以加上一两味佐药?
4 ~- V f) I9 O" Z% r完全可以的) L/ [& G: g5 L8 {" g
比如加炙甘草,甘滋可以养胃气津液。
# v2 s& d2 B2 P( I* ?! ^+ Y再比如加茯苓,甘淡可以渗利水饮湿气等* k( S5 w7 N7 d4 z
但是这个方子用甘滋药的时候,要注意,甘滋助湿,如果湿重的话,就不要加了。
5 \( T3 D% b& Z2 ?; S- s3 y使药:, g+ z5 f" b+ M; j- Y! S% f; B F
豆豉 温 辛微咸酸甘滋# d0 m% n" [, B0 w7 a3 P
《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1 a: C( K5 S! Z" ]
豆豉辛温反佐一下枳实栀子的寒凉,而且它还有甘滋的作用,能够缓解一下没有佐药的弊端。7 z- F5 e: U2 x) V( X( I) C5 M
枳实栀子豉汤,属阴旦汤类方。
4 x: d2 Q4 N4 q' L9 O三味药,两味寒凉,一味温药作为使药,治疗热多寒少的属少阳病证。& n7 F9 b$ g( S5 O2 n& E
它对治的,是烦温证夹带凉滞证。1 S: u9 r$ i; j, M7 B9 W3 v) Z% F
主要的症候群,都是以烦温证为主。9 t8 D( s$ c, i, D# }8 f# ^, `" z
大家看看药症主治。这个方,还能治热多寒少的湿热性皮肤病,以及长期的喘咳等。
9 {( h0 _& N4 q. w: o% |/ O由以上解析对枳实栀子豉汤总结如下:
) p6 O/ G1 }& `- P9 A) r R H' V六纲:属少阳病6 I. o" n# v' F6 R/ n* G2 w# |1 m
五证:阳痞证(烦温燥热多,凉滞寒饮少)8 m3 u2 I v1 ]" r% w
常见症状:烦热,足冷,郁怒,懊憹不眠,胸中窒而结痛,腹胀便干,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等。
' N( O# o5 |: i6 i2 ~7 L3 X方后说:“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 G/ E0 r& X! T) r也就演变成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这个方剂; k" n6 l0 v% b% J+ P9 v* v
这个方子是在上方基础上加了大黄1两,这里加大黄,该是内有宿食积聚,有的要下利,有的是大便硬而不下利。都可以加用大黄,通过泻下来解决。) y5 M& a ~% }# M0 F% }; K, ]
用这个方子,还有一个重要指征,就是看舌苔。舌苔黄腻的,更加对证。
; O+ V6 j* O$ H' [) d) ?: ?0 D来看看这个方子的解析
1 K9 b- i6 P" g/ S ~$ B1 c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三才解析法
, l0 P- U% f4 g阳性药:豆豉
/ {6 r! T) g3 h* L6 y/ G9 \; V: w3 N& H平性药:无, R( F% y* a {1 F) r9 K ^+ }
阴性药:栀子 、枳实、大黄9 }2 U. t4 u6 T6 @# \: X& Z
用药上,寒凉药多温热药少,五证上,对治烦温燥热证为主,夹杂凉滞寒饮证,五证上归为:阳痞证,六纲为:属少阳病。7 i* w) P) ^. K/ @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
1 q/ q- K, G& U0 K; D# n+ l: ~君:枳实4 (凉,除烦)
$ E9 H/ e: X7 V' E5 C: K臣:栀子2(寒,除燥)大黄1(寒,除燥)
8 M7 ~$ L$ i5 v- j \ n佐:无
; L8 X% n7 D, I# W: m) x! L( Z使:豆豉8(温,除滞)
3 g9 Z# b% f6 x9 S+ p; B其它的药症之前都讲过了,这里看看大黄. z0 ?5 @% o9 W) i. Q" P
大黄 大寒 咸苦) T+ Q# c0 ?# W9 n! u
《神农》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 w1 Q8 h# f2 B- i1 F7 X大黄,专门入里清泻“瘀热”,解决根本问题。
4 u$ @3 m# ]! K8 u: t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属阴旦汤类方$ }) A) w, @* u7 X, h
四味药,三味寒凉,一味温药作为使药,治疗热多寒少的属少阳病证。$ i+ d2 C% t1 q, s( R
它对治的,是烦温证夹带凉滞证。/ T; Z# r6 g2 Z& N- T8 ^
主要的症候群,都是以烦温证为主。
7 Q0 z2 d2 C) J: U相关条文:
8 V; t6 _3 I3 I* i0 P2、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
$ s6 D( V: b- }: J$ }5 z: {3 t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个,擘) 豉(一升,绵裹)
4 v1 ]$ s1 e1 X1 ^1 D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纳大黄如搏棋子五六枚,服之愈。[宋本伤寒条文393条]【金匮要略增补.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n+ C7 W5 C- [. S
师曰:病后不注意保养,包括饮食问题,称为“食复”,劳累过度,房事过度,通称为“劳复”。不注意保养,因为胃气没有彻底恢复啊,这一折腾,就要伤胃气,津液不足,胃肠运动不畅了,要有一些热的。这是阳明问题,只是有热,还不重,没到大便硬的那个情况。发热,心烦,腹部胀气,舌苔微黄也会有的。有很多患者,好了以后不注意,就这样,舌苔又开始发黄,也有太阳本证出现的可能,但是这个方子是针对里证的。这个方子是栀子豉汤的原意,除烦的,还有腹胀,加了枳实通阳明之气。盖被发汗,有桂枝汤的意思。为什么发汗?因为病后体虚,劳累后更虚,外邪多是要侵袭的。因此,他搞的这个方法太巧妙了。: B$ T5 J$ Y/ i3 `" ~0 L2 N
“若有宿食者,纳大黄如搏棋子五六枚,服之愈。”有宿食,类似阳明本病实证的大便硬了,舌苔也会黄厚而腻的。棋子五六枚大概有15克左右,就是围棋那么大。这就类似承气汤了,没有里实不要轻易用。用大黄的指标有两个:1、舌苔黄厚而腻;2、脉要实。这条说的是阳明证的劳复。5 S2 g2 n0 m8 ^6 y
下面我们来看栀子大黄汤- {* B: P1 u$ b: l# c7 q1 ]
19、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金匮要略增补】
7 R1 C6 \1 V- F3 Q( F9 P栀子大黄汤. U. c. i9 C2 Y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 O/ `: C9 t' E0 G+ z$ t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6 J; e" G4 |, a! _+ T7 k& U
这个方子是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进行了化裁,增加了寒凉药物的比例大黄、枳实,同时将豆豉增加到一升,其方义对治方向发生了明显的改变。6 l% q- F8 m) t- X% v
下面我们用解析法来解析一下* r' _, s8 i& _% _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三才解析法:
- c( T$ A1 `! m4 I) E7 Y阳性药:豆豉
+ L' s U, }* G! P平性药:无7 J& G2 S6 H( t5 ]
阴性药:栀子、大黄、枳实
/ w, ^) Z/ D$ K: w( H9 R用药上,寒凉药多于温热药,五证主治上,治疗烦温燥热为主,夹杂凉滞寒饮证,五证归于:阳痞证,六纲为:属少阳病。
7 n ~$ o0 s; o* x3 J) J& l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 ~1 [( Y; L8 b+ m! H d
" ^ T, Q- X# U6 V6 r君:栀子(微寒,除燥。): T* A% x9 p. Q& P4 j
臣:大黄(大寒,除燥。)枳壳(凉,除烦。)0 T6 K7 @+ f+ \( f) d! W
佐:无9 `, U" C+ p7 L4 V1 u! C
使:淡豆豉(温,除滞。)7 j; B; r3 S+ M) Z9 @- g8 a5 ?
君药,治疗的是主证,条文的主治是“心中懊憹,或热痛”。正是栀子所主对的药症,因此,方子的君药该是栀子。
. s( b+ L, `% \君药确定了,臣药、使药就都能确定了。佐药就要视情况而用甘滋或甘淡之品,胃气尚可的,可以不加佐药。* g2 T" N' _: t8 g/ K! o u
师曰:酒疸,是阳明实热与水饮结于心下,蒸蒸而黄。因此体现出一些痞证来。“心中懊憹,或热痛”。治疗要泻热去湿除烦。
2 q/ R& T+ a. G; _' Z0 |- ]下面看看药症
" e2 U+ w" O! w栀子 微寒 微酸苦5 G% @ {1 q8 V2 p5 v* J% I
《神农》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炮,皶鼻,白赖,赤癞,创疡。
* p) N) P0 i4 F |! h
* i% g( A5 u4 _* Q9 w1 f枳壳 凉 酸微辛苦
3 |: a# I' j4 i2 X《神农》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0 z" J4 r5 [* {6 z大黄 大寒 咸苦
7 u/ N {) o1 r0 Z《神农》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 V6 B/ r1 N1 ]% R& O* y& ]$ P, V" B; z% Q# w
豆豉 温 辛微咸酸甘滋
3 j. F/ Z& k# n《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1 i( ^# J3 X6 q* O+ T/ r
栀子除烦,清阳明热烦懊憹。枳实,内除痞结,外清湿热。大黄,泻阳明实邪的。$ E1 J. F7 t% s: c" A
三味药是酸苦的配伍,酸苦除烦啊。
% t+ H$ d) i. V; q- o: \. Y这个方子含有栀子豉汤和承气汤的意味,配伍的很巧妙,很有经方的特点和气象啊。豆豉味酸,也是解烦的,还可以有解表的作用。
& T4 k( q% V" M: S9 i: Q栀子大黄汤总结如下:# Y( z9 `- l( y& ?5 g
六纲:属少阳病' Q1 h+ N; p% u9 F9 e0 b4 z) L
五证:阳痞证
5 V U3 P, \; j& b常见症状: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等4 ]2 _' t5 V$ R2 f1 Y1 a1 C
下面来看
) p* g3 q8 r m3 p2 P' {, h茵陈蒿汤
: d6 C% j# I6 f- i4 d( B; n茵陈蒿(六两) 栀子(擘,十四枚) 大黄(去皮,二两) ! m b: u+ A- a8 j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8 E4 l& b3 r- W, F7 o( ^; R
茵陈蒿汤是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去掉了豆豉,加了寒凉药物大黄和茵陈蒿,由此整个方子对治方向改变。
: I' U& P) Y- r! h$ |8 z V/ O下面我们来解析一下:$ X4 ^. {5 i. B$ {9 t3 [: e( `7 q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三才解析7 }3 r; g" u2 d0 F& n: Q$ C# b
阳性药——无
W' K" P% X7 ?+ i9 V" D平性药——无
+ U# X; A, n& W/ s. C3 {5 ^阴性药——茵陈蒿、栀子、大黄# G' Q# N; U- q' `
用药上无阳性、平性药物,全是寒凉药物,五证上对治的是烦温燥热证,五证上归于:烦温证夹带燥热证,六纲为:阳明病。
# Y# X6 z7 [. j4 }! ^/ |8 r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
+ w& B8 c& A6 A0 X君:茵陈(凉,除烦。)
6 J/ U$ H" U! L; t4 \6 c- k臣:栀子(微寒,除烦、除燥。)
$ V6 x# s0 Y# }. Y a3 v9 a1 I大黄(大寒,除燥。)
* v0 n1 {0 s0 N# }% `佐:无+ R' p7 ^( B: a
使:无
: B& C2 t g$ g, a, A" g+ Y) \/ }君药:( O& ]& y4 d, ]' \
茵陈 凉 辛苦0 i3 V; U4 ^4 h! J( l" h3 F
《神农》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Q- o* w4 Z- C( |$ Y% M. `3 L* B
茵陈,凉能清热,辛能发散瘀热外出,苦能涌泻病邪。, z3 H4 ?) f( m# l
臣药:
- o: n8 P* V+ r; [栀子 微寒 微酸苦! Y& |- c* p( S
《神农》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9 F6 v' W( L1 `4 s- Q2 B/ P- z G. W《别录》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 V. s% G1 _- t6 r* k, }* C: V
栀子,清热。也是通治表里的。
2 l# B! V5 C* V3 n4 C9 O大黄 大寒 咸苦
" m' j1 k* a/ N4 V8 [ @/ [+ c《神农》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 l5 O; z% ~. ^/ {大黄,专门入里清泻“瘀热”,解决根本问题。
% x9 d7 A5 J4 a$ S0 ]8 ?茵陈蒿汤,属朱雀汤类方,三味药,三味寒凉,治疗热性的阳明病证。它对治的,是烦温燥热证。' q7 d$ U9 x& I8 U- c8 t: d" I
该方除了治疗表里俱热的黄疸病,还可以治疗其它表里俱热的皮肤病。因为栀子能治“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只要病机符合,用了就会显效。' m# E o P- K
相关条文:: l' Z% x' f7 ?2 ~( a. X
98、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宋236)5 |; a/ G% T# U
师曰:这条,是阳明里热证,接近里实了。阳明病,有蒸蒸发热而汗出不止。这是热邪能够外发,没有阻碍。如果只是头和脖子部位出汗,身上不出汗,这可是有了阻碍,热发不出来了。小便不利,口渴饮水,这是津液不足,里热很盛。他说,此为瘀热在里。瘀,原意为积血。这里指的是郁结。热邪不得外越,郁结在内。为什么不能外越?一定是有东西隔着。# h# _$ u: D! }* W+ x W, U
阳明里热证,有水饮的,叫水热互结。时方派叫做湿热。身体有水湿包裹,热透不出来,就会发阳性黄疸,灿灿如橘子色。$ _4 V/ M1 o7 K
那么,这个阳明里热黄疸证,就要用茵陈蒿汤来治疗。) S |# R$ d0 o; j% n: t
这个方子,用苦寒药去清里热,去湿邪。酸苦除“烦”,辛咸除“滞”。 烦,是有热的表现。里热盛,就多饮水,反而会造成水饮不化,增加湿热的程度。内有郁热,外有湿裹,要清利内外湿热,才能解决。- k9 V) l6 r1 m
“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湿热从小便排出了。“腹减”,说明有腹胀,用了大黄,也会通大便的。因此这个方子,是内利大小便,外清湿热,是表里兼治。凡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一类清里热的药,热都是从小便走。
/ n6 b6 E) ?+ `# p% V99、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宋260)
* B3 z1 C. p9 a; o3 B6 P) H" U3 J【茵陈蒿汤】(见98条)$ c1 g0 \. n4 C, q0 R7 _
这条大家参阅下师著《伤寒论类编补遗》里面的讲解吧
3 F, ^9 l& f0 H" V8 a) N) U16、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师著《金匮要略增补》.黄疸病篇
' O3 L, x9 E3 Y( x# [茵陈蒿汤
N8 Q9 y. H7 r1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7 b9 Q S; I3 q3 w/ C7 u- U# U) s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3 [6 r, }& |: b$ O: a, J, s但是这条的治疗有问题,等一会讲到了再谈一些看法。谷疸,寒热不食。这个寒热,指的是阳明有热,太阴有寒,是寒热错杂。不食,是饥饿而不能多吃。因为阳明热,能消谷善饥。太阴虚寒水饮,就不敢多吃。吃了,轻的就发胀不消化,重的,就要水饮合并食积上逆而晕眩。同时,也要心胸闷胀不安,难受的很。这是湿热食积互结,加上小便不利,水湿不能正常排出,就要发黄。/ [7 [ Z( t9 T2 l2 b' f _) W- V
它说,用“茵陈蒿汤主之”。茵陈蒿、栀子、大黄这三个药,都是针对阳明实证的,都是苦寒药。那么,太阴问题怎么办?
( _) p9 j( a& p ?) t/ V我们看看前面条文里的一句话:“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风寒相搏,谷气不消,食谷即眩,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G. b" W( _% j- t7 X3 `
茵陈蒿汤,是治疗酒疸的,酒疸就是治阳明。酒疸的那个水湿,充其量只能说是系太阴,不明显,可以不考虑。- U* V" O/ S) i D
而这个谷疸,还有明显的太阴参与。这个方子啊,要加上个方子,要用复方才行,加什么方子?
9 L& p! m4 U3 p$ U8 ]$ X4 L考考你们。。。, | F5 \5 A7 w! G$ q
有小便不利,有太阴水饮上逆······五苓散啊!2 Q1 y- l. @! r" _9 C
我们看一下茵陈蒿汤和五苓散的配伍:. e+ t3 z( v0 S9 R+ D6 g
茵陈蒿汤+ Y. C3 X1 I# Q$ n
君:茵陈(凉,除烦。)+ a2 Q" E: c+ G& {
臣:栀子(微寒,除烦、除燥。) $ J# |8 C( c% x( f" I9 S7 n# p! U
大黄(大寒,除燥。)
1 D+ F A, s% Z佐:无! b) T) C# ^' f; X. K& q
使:无; _' `' G7 {* w9 c7 a5 l/ L
五苓散
% D: j9 Z5 n9 m$ S* k君:泽泻(凉,除烦。)
& X+ P6 c" F& t, ^4 n' y5 K臣:无' ]. z N8 N& V) L" m
佐:猪苓(平,甘淡渗湿。)茯苓(平,甘淡渗湿。)
! K* }/ x- h: r使:白术(温,除滞。)桂枝(温,除滞。)
1 d9 ~4 M- o5 P) i8 R茵陈蒿汤与五苓散合方,可以简称为茵陈五苓散,两个组方综合起来如下:
7 O$ Y4 P n) G" a1 B4 o+ a茵陈五苓散方
+ J) @/ l5 I" Y+ e$ D6 {$ q君:茵陈(凉,除烦。)
( ]1 ?" x9 I; [& f" A臣:栀子(微寒,除烦、除燥。) 大黄(大寒,除燥。)泽泻(凉,除烦。)
" y, _) { w# }$ w9 M佐:猪苓(平,甘淡渗湿。)茯苓(平,甘淡渗湿。)3 ^6 C* f) A9 G: g& L3 F
使:白术(温,除滞。)桂枝(温,除滞。)
# P$ A6 t8 r1 s) |; e* T: d下面这些药症的性味,是恩师刘志杰先生修订过的,在这里分享给各位,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1 H0 A$ q6 M: R5 n* z2 m
茵陈 凉 辛苦) y8 t0 s5 V" K1 _3 G
《神农》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g) ?( D% t/ K2 x( _) A
栀子 微寒 微酸苦: |4 i& k/ L( X# S
《神农》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 V. {3 D! u7 z大黄 大寒 咸苦0 m6 ?4 x8 z; |: {5 n% n9 K: A! Q
《神农》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 X/ Y9 k2 Z) W/ [+ j2 e! u泽泻 凉 咸3 c/ `5 Z8 i; c9 P1 j) K
《神农》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3 Q1 `( e+ G- l% v2 L M1 ]' u
猪苓 平 甘淡
3 M4 e. p% ^- D/ n; e; b6 G# I《神农》主痎疟,解毒蛊注不祥,利水道。1 @) W7 j( P5 m" r6 W
茯苓 平 甘淡( S* i( @0 I: r# V4 v
《神农》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3 L/ _/ s6 e+ m$ L& @# d! R# ~: D白术 温 辛甘滋微苦/ `7 W- b: v+ @3 V& x0 r
《神农》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i2 d2 d" j' X2 j% R
桂枝 温 辛 甘滋, ~9 x0 I' v& ^" t
刘志杰:治伤寒中风。# e) D) r3 {" W. y0 n8 s; ^
《神农》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4 p- G. a6 ^7 ~0 |9 E) s
大家看看,是不是很合拍?# g4 h! v' z' a! o: e
茵陈专去湿热黄疸,栀子清湿热解烦,大黄去食积,两方合起来面面俱到。8 z. d" [; _1 @5 S2 `* c, |5 D
食积的阳明热,水饮的太阴寒,水湿不化的小便不利,都解决了。
" x: D3 t7 y3 K# g7 m4 }/ P担心过寒,才用白术和桂枝来平衡。
/ K0 ^3 z, C k茵陈蒿汤,要加上五苓散,才能够治“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q0 Z5 w( C* r* F! K* L0 s: k0 [: S
师曰:这一条,有人用过之后骂的很难听。说黄疸是解决了不少,可是病人腹胀的厉害,下利不止,更加上呕恶,畏寒。最后骂金匮。这条一定要修正过来。
2 a8 i: U& M+ s$ j9 E最后我们来看
6 I& l: {7 B9 Z6 f【栀子柏皮汤】
2 A% T0 ]) R$ p) ~2 q& [, R肥栀子(擘,十五个) 甘草(炙,一两 ) 黄柏(二两) 4 d3 {& Y2 P: A/ t" H& o! d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 M0 a" u7 d f v2 u栀子柏皮汤是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加了味寒凉药物黄柏,同时加了一味滋补胃气津液的炙甘草,去掉了性温的豆豉。用药都是些寒凉药物,同时夹带津液亏虚。9 G# L. M& s4 Y# A, T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三才解析9 d" D9 U) C0 _: c* p. b5 b
阳性药——无4 ^2 G8 G* `5 n8 E6 Y- r
平性药——炙甘草
4 z% T# ]2 e* B- B3 R! c; _阴性药——栀子、黄柏1 |; D' X$ {! N& g# S
用药上,全是寒凉药物,同时照顾胃气津液亏虚,五证上对治烦温燥热证,五证为:燥热证,六纲为:阳明病。
; f2 `2 w* e5 r, T# _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
$ ^3 P/ h/ |% Q, W _# b* ?4 o君:黄柏- G/ K# u& J& x5 J
臣:栀子
' x ?2 K( T& o6 ], A1 [佐:炙甘草: I7 T8 s8 i( P0 z
使:无
( T; S+ {4 n e' l2 x h9 N君药% N6 k1 f! G8 q/ N
黄柏,微寒 辛苦。+ C4 l) Z" S$ \; C4 |. ^' o
《神农》:主治胃中结气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阳蚀疮。
1 B9 W3 E% \3 Z0 |2 Y( Y9 I6 Q黄柏是阳明药,清热去湿。内外兼治。& T" t6 i+ E4 p+ G1 e
臣药) X, t4 g" c$ q! B% _9 g
栀子 微寒 微酸苦
8 g7 y/ _* \ g C5 y+ Q《神农》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8 z# u3 H2 K5 P2 \: K
栀子,清热。也是通治表里的。
/ z9 Q, {" I: p% ]& t/ T) R T佐药:
! x9 {* Q& {7 I+ W炙甘草 平 甘滋8 v; K2 l" Q/ T( l' l4 S
《神农》: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3 P) S4 a- C. I3 ]" P
栀子柏皮汤,属朱雀汤类方,三味药,两味寒凉,一味平性甘滋药物,治疗热性的阳明病证。它对治的,是烦温燥热证。; }; [, h' ?& y% Q' e
相关条文
# j2 M7 t- k) y. ` ?3 S100、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宋261)
9 h P4 }. E3 p9 l: \7 T# a' C6 W【栀子柏皮汤】) ~) f) m' I+ [9 V0 x# G" J
肥栀子(擘,十五个) 甘草(炙,一两 ) 黄柏(二两) ' @8 S# h9 c, q7 x6 p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8 K+ v. D1 s0 O- m! e) I5 M太阳或者少阴伤寒后,传入阳明,里未成实,就是外证的阳明发热,和肌表的水湿互结,出现黄疸。这个黄疸,也是很鲜艳的,如橘子色。同时,这个热,是蒸蒸的热,不恶寒了,要恶热的,象白虎汤的那个热。白虎汤是津液亏虚的大热,这个是湿热互结的大热。用栀子柏皮汤。8 Q( M3 t ]6 [# k" |9 u. @
这个黄疸的方证,和茵陈蒿汤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没有里面的瘀热。不会腹胀,也不会小便不利。- a/ b0 Z3 C+ f$ ?
病位在哪?
) ?9 ?+ M: l1 t0 i在表。
9 `+ _2 t$ h& i S5 B里实证,三个承气汤对治。/ h! O f! O' v$ }- E* R
里有瘀热的黄疸,有茵陈蒿汤对治。
. Q; E, C& J% L# u+ v表实热的水热互结黄疸,没有里证的腹胀和小便短赤,怎么办?
- i" A: y T* r就用栀子柏皮汤。! _& y. w" X+ t6 w4 }
表实热的发热,根源在于胃中干。
, z% s; P- g& Y% ?) o. ]5 ?- M; r有里热的。里热轻的,表现为外热,重的,就是里热,再重,就是里实证,大便硬,甚至燥屎。5 c- g1 P' |) l" _
里热,必然还要带有水饮,口干渴,多喝水不消化。
, G" Q& U" T2 D* z9 f9 p' T这里面,有一味炙甘草。为什么?
9 ]6 H) s1 d* k- p1 s, j2 b解决胃中干的。0 _+ `; Y* L' I" \/ W! e9 q" u+ }- y
它能养胃中津液。$ p5 ^7 T! p& O$ z* O- C" c
你们都去解决外部问题,我留守,养胃中津液,提供保障啊!) _ g, b2 X/ j
由以上解析将栀子柏皮汤总结如下:
$ T0 m B W Z五证:燥热证6 h) Q* ^2 ~/ n' V) t: o$ P5 s! ]
常规症状:身黄发热等。
! i; u% ~( y* {& c- S' l到这里栀子豆豉汤化裁部分的课程就全部讲完了。- _1 w2 G, R+ r
我今天搜了下汉传中医师承论坛,有廖东阳师兄分享的茵陈五苓散的相关医案,大家课后可以去看看。9 Y" b, U. m! c' c" r. P
与这节课的内容有关,这里就不去贴出来了。" d2 a' b0 I+ v8 B/ g3 Y s
下周二将由许璇师妹给大家继续讲解白虎汤化裁的课程,感谢大家的参与。9 [8 v J, f8 _' ~
$ }+ ^6 p6 N5 E/ U* v0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