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冷建波 于 2013-3-29 19:58 编辑 ]
8 V, ?4 ]3 _- O! u' F) X' p8 K1 A6 j! x( u7 S1 s# t1 Z
大家好,今晚由我来同大家共同学习。上次讲了如何学习汉传经方,如何奠定扎实的基本功。这一次就把我如何学习医案的方法同大家分享。这一次讲课病案节选于《刘志杰师徒经方医案集》P15顽固口疮案
: q9 ~2 ?6 Z" ^5 e8 w+ N3 z6 E% j) j$ n; t7 E
王某,女,46岁。) P, g" [" j+ R
初诊:2009年11月2日
& ^+ X9 D8 @- m% g" I, H病史简要:患口腔溃疡10余年,反复发作,百治不愈,妨碍饮食,痛苦万分。/ F+ N/ `7 [% c5 M+ l1 g2 o( J
刻诊:舌体及口腔数处溃疡,肿硬疼痛,影响咀嚼,惧怕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i7 e \) B9 N: v; G! D) P# C4 U1 ^
因而郁闷不舒,食欲不振。伴口苦口干,心烦,睡眠欠佳,心下胀闷不舒,噫气# V& I7 _5 [% w. `
。多年便溏痔疮,尿赤。舌尖深红,舌边齿痕,苔腻微黄,舌头上有一个指甲大的一块疮面,肿硬疼痛。脉弦数,两关浮滑。" j _7 y$ }! z2 h8 R
7 m) n7 |5 [( j0 [( {- a, c(阅读完后,第一,我就在想这都有哪些症状,想象一个模拟人把这些症状都赋予在模拟人身上,在一个人身体哪些部位,病人急迫想解决什么--脑子里形成一个病人立体图,我这样做基本能看一遍就清楚记得病人有哪些不舒服了。第二,假设一个口腔溃疡病人的来找我看病,我会怎么问?怎样才能把症状收集全,而不遗漏其他兼症?具体可以参照十问歌或者报名学习彰机堂主老师的四诊讲课。我现在临床上就按照彰机堂主老师讲授的方法采集病史。第三,我自己如何辨证?病机是什么?选择哪个方子合适?,具体的辨证思路请大家去论坛参看以前的讲课内容,也可以报名培训班学习第四,自己处方后,接着就参考医案讲解,对比差异。" k. E9 D/ Z' E2 E5 [- z
此处省略师兄姐们处方(具体请参看刘志杰师徒经方医案集P15)8 z* j7 h3 `) f. B
$ r8 {9 y+ B2 z1 D H5 k0 c师说:大家给的方还行,服后都会疗效显著的,因为主要的方证,甘草泻心汤证抓对了- q" d% N8 o, N* M2 O
。没有用甘草泻心汤的,病机也抓对了,符合病机的方子,也是对证方,也会疗
! B7 I& [* j$ |5 r) P# l9 b效明显。(可以看出抓病机才是第一要务,是突破点。我们要学会分析病案的病机,还要掌握各个方证的病机。)
! ?0 v% x- Q. i! q. A这个病,以口腔疮疡为主症,当时第一考虑的,就是“狐惑病”。
8 W2 y. u% K* t W" s! {
7 V. O3 Q% e8 M$ M* f6 }(这就是第一印象,此时我就翻开《金匮增补》找到相关章节,把其相关内容再阅读一次。时时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8 N! K/ n4 a/ H: k/ K0 F
" d( G2 M9 R( B6 i* C1 J我们看看《金匮增补》关于狐惑病的一个方证表述:1 c7 ^/ Y( ~) y0 _+ H
“狐惑之病,并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白、乍黑。其毒蚀于# v% @ ~: E G N, V
上者则声嘎,其毒蚀下部者,咽干。蚀于上部,(甘草)泻心汤主之”“其毒蚀于上者则声嘎,其毒蚀下部者,咽干”,其毒,《千金》说是温毒之气。我不这样认为,单纯温毒可以按温病去治疗的,这个病不行,不能用3 R7 L! a6 e) j/ Z
温病去理解。这个所谓的毒,是
, H2 x/ X3 ?1 `
7 M: V& m4 w3 C( C( Q
7 B/ P5 b E% E J(请大家阅读医案集后跟帖回答)(治疗溃疡肿痛的方法了,这个就是思维捷径。)3 Z2 Z: E3 [4 q6 {: s- q
5 R0 S; B) q4 u3 O
那么,病人口腔溃疡,同时,还有多年痔疮,这就符合了“其毒蚀于上者则声嘎, B7 ]( h3 W1 T8 T
,其毒蚀下部者,咽干”这一症候群的表述。: v1 O2 v) M3 w# f1 U5 q* U8 [
“其毒蚀于上者则声嘎”,声嘎,是指病情很重了,伤了咽喉部位。没有“声嘎
$ @2 G# l) Y2 |+ J”的,就是口腔溃疡的,不等于就不是狐惑病。读条文,不要僵化理解。哦,病人口腔溃疡,声音没变,不符合“声嘎”的要求,一定不是狐惑病,你这样理解就错了。既然符合了狐惑病这一条文的表述,我们就初步选择了甘草泻心汤为主治方了。
' |1 m8 N* J5 J* z4 E2 z9 T
8 {( z% r% @. ?我们再来看看患者其它症状。, s; s& j+ x' p! A# n' g U
“郁闷不舒,食欲不振。伴口苦口干,心烦,睡眠欠佳,心下胀闷不舒,噫气。
" x8 g4 s8 U/ O# k4 a) Q$ [: t多年便溏”。我们抓住她的“心下胀闷不舒,噫气,多年便溏”这几个典型症状来看,这是个
6 U; g( b v5 P) L# h9 X2 @: B痞证啊!那么,治疗痞证的方剂,有多个
# L8 l$ F# v$ L! J( ]( [" a(有哪些呢?这些的区别点是什么呢?)/ D( i$ G, r. `
其中,甘草泻心汤就是一个,我们就先看看甘草泻心汤的方证条文。
# N8 d. x" f# Z9 |. c7 n“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N1 r/ u7 @4 f7 t; @- H; @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
6 v2 s8 f: O6 S' U* z+ @* p) U,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 }- {) v7 c" p5 r- P是不是很符合患者的伴随症状?既然甘草泻心汤能解决“心烦不得安”,我们就没有必要去用栀子豉汤了吧?如果患者说,心烦失眠的厉害,那就要考虑配合栀子豉汤了,但是,患者这个症状不严重,是个伴随症状,因此,栀子豉汤可以不予考虑。(精简,能少则少不累赘)6 W5 u+ `" B2 [6 T6 U1 [ Z0 r
, \) `: z1 U1 {' |
还有,为什么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 Y4 E2 ]; Q# Z2 N: O
, V8 v6 V( E4 U& E; D Y9 Y9 }% K m- X$ x# x! f; B
(大家可跟帖回答)(这个就是方证之间的鉴别诊断,当然还是得去复习下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相关讲解,掌握了自己以后才能够区别2者异同。大家可以利用三丰师兄的中医天地网站,分别搜索这2个方子,然后对比药物组成 剂量 每个方子都涉及哪些条文,条文讲了哪些症状。总结方子的病机是什么?这个病机还可以产生哪些症状?这个方子涉及六纲中哪几纲,五证中那几证? 然后再背诵每个药物的神农药症,把 条文 六纲五证 病机 症状 各个药症 结合起来融汇贯通,贯不通不要紧 记着先,平时多听佛经修心开智慧,让潜意识帮我们贯通)
& u. |& F2 J; m2 x# u8 [) i/ M
9 k% v$ g* ~0 ~% Z; t6 ~5 f! T8 n患者郁闷不舒,是病情折磨的,方中的半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半夏降逆下气( V3 f) x$ V' H2 x- M' G5 o
,把心下的阻滞散开了,胸中的郁闷之气,自然就通下去了。“尿赤,舌尖深红,舌边齿痕,苔腻微黄,脉弦数,两关浮滑”。这一系列表现是阳明里热很重,而夹带太阴水饮。两关浮滑,是典型的痞证脉。
0 F7 L" ^. W6 d" M# C7 I2 S5 i) e A今后大家要记住,·····
+ H1 Y5 b' T/ l; J# T r(记住什么呢?)。--(这个就是捷径,刘师的经验学了就会用,准!)8 c2 S/ I1 }# d/ ~8 H' t
- u3 G& A1 e+ _% B: @ k. H7 a
这个病人的长期便溏,也是属于阳明热偏重,夹有太阴水饮的协热利。- P2 R$ X$ d5 I& y) z& t/ |
因此,辨证上看,我们认为,这是阳明太阴合病,属厥阴。6 }4 r( F4 l" I& o2 o, \
五证病机上,则是痞证为主,水热互结。8 o) N9 l) z i' T5 C6 Y: @: n
痞证,我们讲过,“痞者,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9 o" q! f7 X9 E4 t! G0 U
闷塞于心下而不通。证属少阳、厥阴。治宜辛苦,诸泻心类则之。是本寒热也”+ K& m5 r/ I. s. Q0 [5 }
。上面的热下不去,下面的寒饮升化不上来。
7 W5 w; M8 o6 d0 e厥阴和少阳,多管辖孔窍的。因此,上焦的孔窍和下焦的孔窍,都要出现异常,一旦水热互结而生浊毒,则会发生疮疡。包括一些上下孔窍的湿疹等,多数都是这个病机。有很多顽固性的多年的阴囊湿疹病人,病机符合了,用了甘草泻心汤,就短期内得到了根治。/ W6 j( H% [. ?8 f+ d+ D
为什么这个甘草泻心汤能够治疗疮疡?因为啊,黄连和黄芩起到了主要作用。9 l% i# {$ U% ]! e1 Z o
这两味药,不但可以治疗协热利,还能去湿浊之毒和阴阳疮疡。
6 F* ]9 J: H" Z, C( X. n黄芩,苦寒。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y" P/ ?" G/ V1 U
“恶疮疽蚀,火疡”。
( x5 U) P4 s6 l& o1 R
+ q a! g s* c, w0 q. H黄连,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
; E) t$ [; V+ {。“主热气、眦伤、妇人阴中肿痛”。眦伤,代表的是上焦孔窍的疮疡损伤。妇人阴中肿痛,代表下焦的孔窍疮疡肿痛。要引申理解,不要僵化认识。# M* Q+ T* S u$ A- P
这才叫严谨的逻辑推理。(学习老师的思维,而不是自己天马行空)( K2 k% o, X- V- U8 E/ W$ E
, S% r, L- c! r& F) l9 A; @
美国的一些中医爱好者说,“不需要懂什么(医学)学术,基本的逻辑判断即可
6 n4 ^; O1 |0 o2 B/ b7 W; u”,这个论断就是十足的谬论,要不得!会毒害了中医,中医是抽象医学,更加8 p/ V5 o3 n- r/ {9 @: ?
儿戏不得,“想当然”的理念,不是中医人的职业素质,那样做,就是肆意的草
) L; l* f" ]" u. t. ?菅人命。(学习汉传经方必须具有一颗严谨的心,对处方做到有理有据)3 g( `" J& q2 Y
2 u) o$ U( X( o3 Z
处方如下:
5 Q$ w& J* t! F4 s炙甘草60 黄芩45 干姜45 半夏60 黄连30 人参30 大枣12个+ a+ F0 H2 E. b# t
四付水煎服。. R. v0 H3 ?0 K8 q5 v2 \& B0 f; m
二诊:2009年11月8日- y6 T7 F' b$ g! f0 d
刻诊:患者欣喜万分,自述10余年来的痛苦,服药后,畅然若失,唯独舌体尚有
# S- f6 T" s8 y# ~: C. ~0 B一处轻度未愈合的溃疡外,其余均已痊愈,饮食恢复正常,因近日多食辛辣,胃. n# Y1 ~( i, X0 D3 y+ x0 o2 W# r
部不适,大便已基本成形。要求继续服药巩固。
. G( ^; i9 \0 A6 }嘱注意节食,勿食辛辣刺激食物。
* ` T5 W4 d. T+ }原方继服四付。
: D. d2 r: p/ ^其后告知,诸症痊愈,至今未见复发。9 Y) k5 `1 ?3 z6 Z2 k
10年顽疾,八付药痊愈。这是我也没有想到的。感谢仲圣先师!8 n0 o6 s! s5 t; Y3 Q
* V. X0 ~/ q) f! F4 L1 H) E M" u& m9 S( y% P) M
每次阅读医案集都有一种感觉,那个感觉就像口渴时喝着一杯温开水,美极了!上面这个医案只是部分节选,具体的还是请大家参看医案集。其他老师晚上也讲了很多医案,建议大家在学习医案的同时不要丢掉基础,要多回过头去参看类编 和金匮要略增补这2本书,同时充分借用中医天地这个好网站。二天一个医案,把一个医案相关的知识点都翻出来再学习一次,你就会把他变成为自己的东西。大家看医案集就知道,刘老师在讲解病案的时候也是把书里的条文不厌其烦的讲述,并和病人的症状,病机等结合讲解,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要选这个方。老师同时给我们拓展思维,讲一个口腔溃疡的同时给我们讲述了如何着手治疗疮疡,其病机是什么。还给我们传授了很多临床行之有效的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不用自己再瞎摸索。打个比喻,学习条文讲解等基础知识就要比修炼武功,医案就好比切磋武艺。汉传中医就是一门上乘武学!感恩师父!最后希望大家积极回帖回答相关问题,同时也可以跟帖提出问题。大家都是热爱汉传经方的,让我们一起主动学习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