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后三个方证:
+ w* { g1 }* J6 Y【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 L8 H5 {; i, W% Q0 e+ \$ n" h" H
桂枝 一两(君)! p& |/ J( w" F
龙骨 二两(臣). a% G {) G$ C w8 A
甘草 二两(佐)8 X9 i* p" n0 L, `2 z; t
牡蛎 二两(使)
. u" D/ A, Z" ^$ V! u% X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0 h2 R1 \# v. a3 P5 l" K4 F* l- c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h' Z8 B7 H' W% v1 U
这一条讲的是“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的治疗方法。
) r, y( G7 |4 g) u0 a/ z“火逆”仲景解释说:“脉浮,当以汗解,而反灸之,邪无从去,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此为火逆”
- m5 E I2 J' s1 t1 b8 U+ V“火逆”仲景解释说:“脉浮,当以汗解,而反灸之,邪无从去,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此为火逆”) n1 f: A0 e: \4 g! k) k
本着阴阳相对的法则,也会有“火逆”,也就是火热不在本位而下逆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x- N% A% ^" s9 y/ e; R- c
本着阴阳相对的法则,也会有“火逆”,也就是火热不在本位而下逆产生的一系列症状。4 D9 ~% F: j' n o; v( M' \" \* g- T
“火逆”,医生以为阳明实证,又用了下法、火针来泻实,因此津液受伤而烦躁。+ t% @3 o/ T f7 {# @& ]+ S$ v, {
“火逆”,医生以为阳明实证,又用了下法、火针来泻实,因此津液受伤而烦躁。9 S6 u2 F* e3 N9 B* V" e
仲景先师所撰的《辨伤寒》、《评病要方》等著作虽然属于经方学(中医内科学),但也讲到了忌火、宜火、忌灸、宜灸、忌刺、宜刺的诸多医经学外治法的辨证使用要点。% f( [1 ?/ J( h$ A3 @2 Y. E4 m+ ?
中医学的灵魂就是“辨证论治”,任何药物、任何外治法都有它的偏性。因此运用得当可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运用不当,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的严重后果。
; a. I- |$ c$ s' n2 Q$ o0 k不能因为以艾灸为代表的中医外治法简、便、效、廉就滥用和乱用。
; Q6 j4 }, I2 R' A7 Q! ?& @' m+ g当前的中医混乱之象,令师父刘志杰老师忧心忡忡。真理迷失,乌云蔽日,需要有人不断振臂疾呼,才能让真理的声音日益壮大。
2 N/ O/ J& W. [- l- q为此,恩师刘志杰老师将于2016年11月启讲《汉传医经辨治学》。这是刘志杰老师对汉传医经医学的首次系统宣讲,内容包括医经学基础理论、经脉映像系统、取穴法、十四经腧穴、常见穴位及主治、针具针法、灸具灸法、诊断方法、临床各科治疗学等。+ \7 f# \. h% t; r- H) g8 {7 q6 f
《汉传医经辨治学》,将会彻底澄清《素问》《灵枢》《黄帝明堂经》等存在的诸多问题,重新恢复古医经学系统辨治框架,让针刺、艾灸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 l R4 g5 {- v! g这个方桂枝用了1两,值得怀疑。1两桂枝,不过能微微解表而已,在本方中药量最小,起不到补津液,降逆气,定心悸的君药作用。然而,是否为错简, 已不可考证了。汉传认为,应当遵循桂枝甘草汤之义,桂枝该是四两。
' i; K) b: w- t a龙骨,甘温。《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 d4 a2 k" g) S7 g! k* Y9 ~8 O牡蛎,咸凉。《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
- N# j# w9 h+ B) L$ w' F经云:“重可祛怯”,龙骨是化石类,牡蛎是贝壳类药,主要化学成份都是碳酸钙,质量较重,祛怯镇惊,专门交通精神,去结气,化瘀浊。, f# D- n4 t9 O* j4 W
龙骨和牡蛎,一个性温、一个性凉,温凉并用,是一对对药,开方时候,常写作“龙牡”而合用。
6 G7 H2 L: I4 A1 p4 {“火逆”,复加下法、火针使津液大伤,会烦躁不安,再严重一些,水饮无所制化而泛滥,会出现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发奔豚或者惊狂、卧起不安:$ l& v0 U# d$ c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 r* N! c: m2 E: N! H桂枝 三两(君)
% ]8 E+ U/ F+ h龙骨 四两(臣)
. x" j: D% T' c& h( {9 W: g蜀漆 三两(臣)5 Q' t4 Q4 B5 `7 J4 {* {
生姜 三两(臣) 2 q: ?* F1 E1 c( p# K* [" J8 ^# J n
甘草 二两(佐)
, [& \ }6 l+ j7 h. W# ~& G大枣 十二枚(佐)& F; [9 m4 t, X N" M. P, k
牡蛎 五两(使)& r' }& ]2 P# w9 w k; s! y' }; z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 r' n6 W5 R W" U3 E&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 d( i9 }& f- H' Y) D2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5 {3 Y+ {" L7 S' Q0 U5 Q
火邪,包括“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即“脉浮,当以汗解,而反灸之,邪无从去,因火而盛”,更包括含火针在内的一切温热熏蒸疗法误用而致。有几种情况:
; u" h% i9 q7 |, D第一,是因为火热攻邪,大汗亡阳。第二,是用温灸等,寒邪没有排出,反而内陷,就是《伤寒》里说的,那个火逆,腰以下痹痛。那个寒饮都被逼到下焦作乱去了。第三,就是火针没用好,整感染了,发奔豚。第四,就是因为火热散血,导致津液不足,而发惊悸。
. Y4 ?: C1 F6 a% b这几种情况都有神志的异常,或者惊悸,或者奔豚,或者谵语发狂,或者便血衄血。还有,就是痉证,痉挛抽搐,这也是“惊”的范畴。
' d+ _8 }) d$ ^9 h( T宋本《伤寒》第112条讲到了其中一种成因:本来是外感病伤寒证,恶寒无汗,脉浮病位在表,应当用发汗的方法解除在表的风寒之邪;却判断成了内伤病的畏寒,采用了“火迫劫之”的方法,从而“以热益热”,导致大汗出,津液大伤,甚至亡阳(津液);不但表邪不去,还大伤了津液,内里的水饮乘虚上逆,脑无所养,心受饮凌,就要惊狂不安,躺着不是,起来活动也不是,有点声音就吓得了不得,甚至狂躁而大发脾气,也有的直接就是痉挛抽搐。
S/ p" c- B$ P( ?' H! p这个证比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更严重,要更加蜀漆、生姜、大枣三味药而成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对治。
1 X& |9 p; j9 I0 n4 B蜀漆,辛苦,微温。《神农本草经》: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结聚邪气,蛊毒鬼注。; U& q+ p8 d. s/ ~ ]
蜀漆和龙骨,《本经》记载都是性平,实际上,它俩有温性。历代中医文献关于本草药味的记载是最乱的,这一项恩师也已经在《药症本草经》中做了正本清源的讲解。
+ x* z8 i# }4 U( A( c. l蜀漆温降而散水饮,更加生姜三两,协助桂枝加强解表和化除水饮的作用。加大枣十二枚,保胃气,养津液。
S7 E; @2 [( ~3 p$ h1 z+ @蜀漆、龙骨、牡蛎,都是镇惊去水饮结聚,交通精神的。加上甘草大枣养胃气津液,桂枝生姜解表和降逆。可以看出,这个方治疗津液亏损、寒性水饮内结冲逆而表证不解,六纲属太阳外感病合并太阴本证和阳明津亏。
& {1 p& {$ o5 h6 _- R0 z) J$ s寒饮结聚成实邪,是本方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因此,要用有攻破力量的蜀漆对治,恩师的用药经验,搞不到好蜀漆的,可以用生附子,或微量巴豆霜代替。
4 f( {/ Z1 e2 X' h【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V: B6 R/ {- g, |
桂枝三两(君) & {/ R& ], k' C/ O: B* J6 e
龙骨三两(臣) G+ t: n4 G* m3 c4 w
生姜三两(臣)
0 i4 n! P* T5 {1 K" t. ?& L- U甘草二两(佐)
, v7 J$ G3 w6 O5 A) M! L* V大枣十二枚(佐)1 i; D! L# s8 R1 T! a
芍药三两(使)) M2 ?* v! r# ]
牡蛎三两(使)
. k. o8 b3 F6 |,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K& g W, {( q2 g; B/ A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6 o! Z( r- U+ R1 t
这是典型“平脉辨证”的典范。
0 c, ?1 ]4 U& ~) B' f% X芤脉,势软而中空,好似手指按葱管的感觉,主气血亏,是脉管内血量减少,充盈度不足,紧张度低下导致的一种虚弱不足的脉象;) [/ G l( g7 z$ m c* U" z: q
动脉,是大如黄豆而独显,主交结不通,阴阳精神交结不通而郁结。+ C1 J2 g r# f
微脉,指脉象微弱,是气血极度不足,动脉搏动似有似无,按之欲绝的脉象。 D8 L+ e D3 R! y1 C
紧脉,是把琴弦绷得最紧张的程度,用手按着后找到的感觉,是比较硬的,属于饮病的脉象。% E! |; C8 y6 r' {, Q+ Z$ `( `
“脉得诸芤动微紧”,这样四部脉的兼脉,是一个气血不足,虚实夹杂的复杂脉象。# d& k! K1 A) w& ^# A2 s$ j1 J
《金匮》说:“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脉极虚,是气血不足,主虚劳。脉大,即浮而有力,但是重按会现芤象的,这也是虚劳脉象。
, W o7 z. ?7 m% {4 ?9 d虚劳,临床非常常见,尤其是都市人,夜生活而丰富,熬夜加班,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消耗多,虚劳患者很多。
/ R' E6 f- G8 k. P1 U1 m6 e虚劳的定义,就是正气不足。凡是正气不足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群,通谓虚劳。8 ^1 d# A, o1 D7 d4 {) J; ?
虚劳的定义,就是正气不足。凡是正气不足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群,通谓虚劳。& m$ @$ V' K0 D! S0 T. c* R
脉虚沉弦,是浮按虚弱气血不足,重取则沉弦水饮内停。这是表虚而里有寒饮的脉象。
1 z/ y4 D% I) l0 o1 @) e& l8 |见到这个脉象,没有见到明显的寒热表现,但是面色白、经常头晕眼花、气短,这是气血不足,不能够荣养巅顶面部了,甚至气虚不能摄血而自溢,出现鼻衄、齿衄等出血症;身体内部拘急疼痛、小便不利、小腹满胀,这是里虚寒,经脉收引不通而痛,水气不得阳气温化故泛滥壅滞。仲景说,这是“劳”使之然。" @) u: D9 @; ]1 m7 b; Z, P+ J0 e
劳,繁体字为“勞”。上面两个“火”,比喻你的两个眼睛,比喻精神,下面一个“力”,比喻伤体力。伤神伤力,匮竭身心,则为劳。甚至“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 u# R; H$ p- d! _阴寒,是指生殖器官说的,发凉发冷,遗精,伤了精气,肌肉没有足够的精气来养,要两腿酸软无力。遗精、滑精等,都是津液亏伤,阴阳格拒,阳气所逼。
7 e, N) v+ z$ g4 H在讲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之前,仲景进一步详细解释了“失精家”的表现: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这些系列症状都是长期丢失体液、血液、精液等人体精微物质,导致的虚劳、正气不足表现。4 f; P. K( h. e, S6 n: M9 f
这种情况,不仅常见于男子的遗精、滑精等“失精家”,也会见于男子或女子的“梦交”,这就要用桂枝汤再加龙骨牡蛎来治疗。
5 @2 p2 Q" S' ?4 ^桂枝汤,前面讲过,是小阳旦汤的变方,可以扶阳化饮益津液,治疗营卫不和、魂魄不交。
; I c. H8 z3 `# k# t在此基础上,再加龙骨牡蛎,祛怯镇惊,交通精神魂魄,去结气,化瘀浊,对于虚劳精亏导致的心神不安、阴精不能固摄,有专门治疗作用。
$ F' g- X# ?+ V# K# E# j以上,桂枝汤类方的25个方证,就全部讲完了。仲景先师以桂枝汤的灵活、随症加减、合方为例,示范了方证化裁的方法。
& j v5 H# ^" n) ]可以看出,仲景先师,是第一个教我们方证灵活化裁的人。某些妖人方剂不能加减、不能合方的歪理邪说,自然不攻自破。: R$ E5 P \1 [. U- Q! B) t: l
张仲景要我们“量体裁衣”、随症加减,没有教我们刻舟求剑、死路一条。张仲景的著作,是先师示范给我们的“例题”,处处授人以渔,教我们随证活变,要我们举一反三。
4 F& Q N/ z' K8 }3 Y“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恩师刘志杰老师,透彻阐释了中医经方学的病位病机病理与治则方药,解释了医经学的经脉本质、映像系统和诊断治疗方法,并可与现代医学科学对接互释。
9 F/ S4 _% K0 k4 |/ W1 I4 K: A5 p7 b系统完善的汉传中医学术,向世人展示了中医学是科学,是循证医学。中医和西医的最终目的,同样是追求真理。真理应当成为两者的汇合点,亦是沟通两者间的桥梁。尽管真理唯一,但通向真理的路非一。中医和西医是完全可以互相发扬、相辅相成的。
0 F; Z: ]! A0 z8 B& o- t真正的研究不需要号召,不希求名利,一切自我繁殖,而不需要温室和被培育。然而,正如蕅益大师所说: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恩师刘志杰老师以大悲无私之心,复现经方本来之面目,发明往圣未传之隐义,艰苦卓绝,为法忘身,普传学术,培育桃李,并不希求任何名利与回报,只希望毕生的努力与奉献,能得到尊重。
w! o+ o" ]* b到这里,我的授课任务就全部完成了,今后会同大家共同学习。下周二开始,将由刘云舟师兄为大家讲解小建中汤加减,欢迎大家继续学习。$ u i- S% f: Q! P+ J. Z
下一课由徐朋吉师兄讲小建中汤加减,欢迎大家继续学习' _1 `" g8 ?$ m4 a2 [8 M+ F
7 z3 D) n; _: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