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家晚上好
9 A. G( {( o8 e' h# u# p今晚由我与大家共同学习恩师刘志杰著的《伤寒论类编补遗》条文435-439条。
$ I4 q# k; \, Q" z* x# P第435条:
- ^6 }/ t& d7 X8 s) O1 i" d大怒无刺,已刺无怒。新内无刺,已刺无内。大劳无刺,已刺无劳。大醉无刺,已刺无醉。大饱无刺,已刺无饱。大饥无刺,已刺无饥。大渴无刺,已刺无渴。无刺大惊,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身热甚,阴阳皆争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无刺病与脉相逆者。上工刺未生,其次刺未盛,其次刺正衰,粗工逆此,谓之伐形。
; w, f: `: d1 C# O
0 c3 |4 V& w1 |' ~: ^( ]这条,不是仲景的原文,是王叔和《脉经》里补入的,可以作为针刺禁忌证的补充,对学者也是有帮助的。' s1 R) _$ S) Z- X2 x v" T
) Z1 k3 @" I2 E' c
“大怒无刺,已刺无怒。新内无刺,已刺无内。大劳无刺,已刺无劳。大醉无刺,已刺无醉。大饱无刺,已刺无饱。大饥无刺,已刺无饥。大渴无刺,已刺无渴。”0 f- i3 Q( A8 a" U9 o
/ j7 ~/ K8 W) J
这条是说,在发怒,房事后,劳作,醉酒,过饱过饥过渴时不要给针刺治疗,告诉我们要在身体相对平和的状态下针刺,且针刺后要注意保养。
" ~/ b7 ]6 Q! s/ t6 R0 `& `& T* \8 `- T. k
无刺大惊,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 _2 ~7 J l- p
这句是说,大惊之后,血脉逆乱,大热不止,津液匮乏,汗出如油,是阳气欲脱,浑浑之脉 ,是阴阳离绝欲死之脉,这些情况下,不要给针刺,会发生危险的。% P3 L0 u+ w. ?+ B1 \- E. q
6 @/ n6 ]" u* F; X7 E2 w) J7 G身热甚,阴阳皆争者,勿刺也( v! n0 V3 U$ i: ^, `. \
此句为为厥热往复,阴阳严重不和,不能针刺。否则易逆乱经脉之气的。
# ~$ J" y3 t, V% ]* Y; X2 B) X/ `8 ]* |* r
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则泄。
' o/ P) d% }! d+ [1 @5 @7 Z# X/ s适合针刺的疾病可以针刺,在表的汗解,在里的下利而解,这是针后调动经脉正气至于病灶,病邪得以排除的原因。( _9 E' l3 n4 k
# j9 X# c2 j, b- w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8 ~1 L2 V8 O7 a8 G有针刺禁忌者,是不可以刺的,病与脉不相符的,如厥阴之类的,要注意了,不要用针刺治疗。
1 k& g. p8 J( Q
2 e$ {0 E7 t0 R; }- ?- ?上工刺未生,其次刺未盛,其次刺正衰,粗工逆此,谓之伐形。) [# ?0 `: _% |* q
这句是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那种观念。套用一句大家较为熟悉的话:“上工治末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意思。这种观念,从临床角度讲,是不对的,从养生角度讲,则是圣旨。+ ]' j3 c6 T# { H$ ^/ n. l0 Z
# U- I6 S# F- k/ T
436、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宋304)# [8 u) P$ P1 |3 s+ b! v* {- s5 _, j
【附子汤】(见307条)
) t8 h6 }& D% N' b附子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1 z; d& p* a. {7 }* T5 f0 J* Q0 r! v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a W A$ d7 P
. i+ _ x0 ^# Z5 i2 I# B: y8 }' |这条啊,《脉经》原文可是没提用什么方剂。只说了“当灸之”。
! W8 h6 O* A- N% s那么,孙思邈在搜集整理王叔和原稿的时候,附上了这个方子,到底原来是否有方,已经不可考证了,既然有了这个方子,我们就要按照这个方子的方证思路去考虑。- h0 h4 P9 W3 q! {3 Y0 {
: w' \& m: u% [7 n. d
$ p7 ^$ ^6 C2 R: Q+ z/ i0 Z0 t9 F少阴病,指的是少阴表虚寒证,包括伤寒和中风。
. Y4 p, r7 f/ O: W两三天后,出现了口中和,后背恶寒很重,注意,这个恶寒,该是指的畏寒,甚至蜷缩。
* W. A# w6 P* b/ K* \* j. c0 J0 e+ ^/ i: S
口中和,是里有寒饮造成的,% _ n4 N. S$ [5 e+ D4 ~2 k
后背这块地方恶寒、畏寒独重,是中焦有停饮造成的。
4 b& g& c& X) [- [4 i3 g6 `4 v* o
这个病,虽然没说有自利呕吐腹痛,但是,也是太阴病,轻微的而已。因此,这个病是少阴传入太阴的病,也可以叫属太阴病,因为可能还有少阴表证不解参与其中。' E6 h% h, X! ~5 [
0 _: e4 Z, ~! J, a( [
如临床常见到后背巴掌大一块发凉怕冷的病人,都是内里胃中有寒饮造成的,这个很准。/ M) a/ f5 K* z9 ^
, G6 v* Y& g0 W口中和,是什么意思?
. }3 M0 I/ P/ J* b) T% {是口不苦,或者说是口中不干燥,也不多唾流涎吗。如果成立的话,那就是正常了,条文还要特意提它干什么?
" P& e6 g0 [' V8 O T
# ~. V9 l5 |7 ]6 i6 v1 t2 z“和”,有和混的意思。
9 C/ s2 [; A& D, ^( t. O这里是指味觉不灵敏,吃什么都没味!食欲不好,是阳明中寒者不能食的缘故。口里还粘腻不爽。要用热药利水温阳化饮。
5 I$ Y/ C2 [! [/ s; e5 F
! v# T1 ?4 _2 c6 X书上条文说了,当灸。灸哪里?0 c. R# @/ g5 b0 J
胃里水饮,表现背寒一块。就灸中脘和阿是穴两个部位。不是下焦虚寒,不用灸关元。1 X' X' a' J2 c$ I; @% E2 R+ a
灸,可以温中驱寒,化水饮。配合药物,疗效快速。" |( `) |8 V3 M
6 b7 U' u' c' S4 Q, G1 J3 y6 P条文后面又来个附子汤主之。这个附子汤,和真武汤配伍相比,是把真武汤的生姜,换成了人参。我们看这条:$ X& Z' K2 ^2 V, L# I
“307、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宋305)”
0 ]% v9 A) ?$ q1 e$ \1 u8 y9 p* R) C, y 附子汤证,从方子来看,病人还会有津液不足的。水饮不化津液,出现了些许的热证,口中干渴。还会出现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或身微肿。这个病,严格讲,是少阴太阴阳明合病。2 N/ W1 h1 {5 D5 z0 e
' U+ s/ n% I' K. }% M) ?/ Z% _那么,这436条,只说了“口中和,其背恶寒者”,没再详细叙述其它症状,* ?$ d6 P( R& t M1 }2 b# f
我们就只能从附子汤的药症组成去反推了。如果是少阴太阴合病,或者属太阴病,可以用灸法治疗。5 T& M- |; M7 y6 I, W
如果是还夹有一部分阳明津亏里实的,就是附子汤证。可以温灸结合附子汤治疗。+ q4 A8 k. N% E* u
! n& O' _+ y3 } C/ L6 Z" W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千金:病患肩息上引。)
4 h& j" d* Y& M/ X% b ]% g8 O9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7 q) V( C' I- z# V" E) m7 }2 d8 I
在师父那里使用“刘氏温灸”现在已经十几年了,经过对无数患者的治疗。虚寒水饮证,即使存在部分里热的,用温灸也不会发生问题的。更不用说是一派虚寒的。
5 e+ J1 J% d3 F$ s( o, v$ l所以不要因为有点阳明热,而存疑虑。! r, M2 U4 k6 S+ s1 A2 o
" ^2 w5 V) L7 m7 b2 R
437、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宋325)
1 i/ k s+ @' V这条,就是少阴转太阴了,下利、呕吐、汗出。三个渠道往出泻津液。* @5 l, p0 [' i ~
1 p! \$ A: p6 T [. }
“必数更衣,”是拉的次数多。
, ]* ]5 y7 ~0 r3 `4 v% W1 ]“脉微涩,”脉无力,弱的很,涩,是血少。) q/ e" d: i) U# |; s$ u
津液都快脱没了,哪能化血呢?血也就不足了。
* y% O$ a: T* k$ A就是个寒症的虚脱。
! F3 ^" P6 f) P$ X+ }, i“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T0 U$ [1 c: i. i' D" F$ m
脱得差不多了,没有多少体液再排了,大便反少了。2 }8 D. q+ b7 ]$ w5 s1 V) K- v
这个时候,就要温补真阳了。; ]/ |; g1 E7 j; ~4 A& \# t
6 P, O9 ]' h: r1 l/ `$ ]/ G3 n他说,“当温其上”,其上,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脐上,有人说,是“其土”。
8 N# [' Y) ]. {6 U这个问题,说不明白。或者说,有脱漏字。; s" b1 m7 C e. w' J, q5 z
. I* a9 k4 [$ R3 \( a8 l但是,从临床上看,温灸神阙、关元、中脘、上脘,可以迅速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注重临床实践,不要在“其上”到底是哪里的问题上纠结。
# [$ H6 b* }2 ?/ E
2 C( Q) V$ S4 Q) c# ?: g) h438、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足)者,灸少阴七壮。(宋292)2 Y% W. @2 {6 X- O0 O; U0 n
* \/ P$ M0 Z( C$ E
少阴病传太阴,见到吐利,手足不厥逆,反而发热,说明阳明胃气盛,死不了。* b6 O* B2 M n+ i0 b# B
; l) g2 a" A3 A* t0 G
“脉不足者,灸少阴七壮。”# z, m* j. m) ~
宋本这条,记载的是“脉不至者”吧?桂本也是这样。孙思邈记载的,是“脉不足者”。《脉经》记载的,也是“脉不足者”!- ^' R% Y( w2 k, | h& x- d
1 D8 I* Y( w. s, N这个脉,该是寸口脉,脉短而偏弱。称为不足。: f2 y% v4 I2 u& _( t+ X- H
也可以理解为少阴纲的脉微细。, O( A) b, M; b' i6 f
2 a- m8 ^" H0 D: X
灸少阴七壮。
1 F3 B2 z- A) \就是灸关元,这个部位上叫少阴,少腹部位上的穴位都可以。
) y2 U1 D$ |1 t5 c/ F) u% K% _同样道理,太阴病也可以灸神阙和中脘。& R: f) b# I. T! _ u
少阳厥阴可以刺灸季肋期门。4 M$ T' k5 ]9 K+ |
* D) y* M+ m9 w2 |/ `1 n- K1 J服药的话,可以参考用真武汤。不必拘束于什么“少阴七壮”,用温灸法,灸少腹1-2小时就行,有的还需要连灸几天才有疗效。
: q* m: ~- S; T
9 E3 b' z3 K$ y439、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宋349)1 E3 d2 f. z* d# M( |
这条,《脉经》这样记载的:“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为可灸少阴、厥阴,主逆”。# e0 N3 _( ~2 B: N, G; V
0 n- Y9 m% Q; E7 o
后面这句,“为可灸少阴、厥阴,主逆”,怀疑是王叔和的注解。
/ L/ w2 q3 G. P/ k a' s" B; C5 s
伤寒出现促脉,寸浮,关以下沉弱或沉弦,是有表邪,
9 y" v$ n3 E) B4 Y* ^同时下焦寒饮上逆,还出现手足逆冷,是阳气不足,寒饮盛。5 j C" `# [" r1 J( Q
! d; S* @3 N- X2 d用温灸法,灸阴交或者关元。或者直接用师父的大号温灸器灸神阙穴。
& y1 p3 P0 J- _2 f( Y9 l0 M
- H! W9 ]; i: M4 x/ G: J- p# F这里再说一下促脉的脉象,
$ e( u9 e" c2 O6 B" ]9 }/ ]& b, r促脉,就像一个蝌蚪,头在寸部,尾在尺部。还有一个比喻,就是人群被锁住的门拦截了,前面出不去,后面的人还是继续向前涌。
+ ^+ h) Z5 S4 ^3 E# b
) k3 U: t$ ^: Q, |8 z. j这种脉,一个是说明有表邪不解,同时还有中下焦的气上逆。还有一个就是典型的结胸证,会出现促脉,因为上焦实邪闭阻。+ N3 ~7 S9 m3 `- d
# e" s% ^5 F% u) ]2 D T
“为可灸少阴、厥阴,主逆”这句话,说的也是对的,
/ W$ T: N; e$ }; w9 P& B* Z, p主逆,主真阳不足的厥逆,因此可以灸足少阴和足厥阴,& e, Q! O2 w, R J v" d5 f5 I
- d- c" L6 j1 s7 ` J* `' [- f为什么取足经?因为真阳在下焦的缘故。' ]9 k. P% _7 q1 p- r# x
膈下病,多取足经。( I; u7 B7 y: G6 I- D5 i
" q5 H9 }0 W# ]+ u4 j9 M3 W
阳明和太阴都有典型的三焦分部病证。: R& u: `8 n1 D
少阳和厥阴病呢,少阳偏于中上焦,也有下焦证参与。3 Y# F$ N5 F' z4 o2 G
厥阴多主中下焦,也有上焦证参与。8 Z: m8 C6 i& f
那么太阳和少阴呢?太阳病证多表现在上焦,' ?3 n8 l, Q4 X( |; `' F1 |6 X
少阴呢,多表现在下焦。
( A, K7 L* @7 a二者有都可以主全身的皮肉筋骨。为什么说少阴多表现在下焦?% l' a/ J4 w4 n
3 D( `4 O% d: j) S这里有个说法,那就是少阴主真阳,真阳藏于下焦的道理。& R+ b" }9 u, h3 f
凡是出现脉微欲绝的四逆,欲吐不吐等,这都是下焦真阳不足而寒饮上逆造成的。4 K; h- {4 i; t/ F, n2 u& Z
不要以为是什么上焦心阳不足了,那是时方辨证的看法。
: A6 `$ p5 r# a% y% ]% H3 `+ L9 n0 D
今天晚上讲了针刺的注意点和灸法的部分适应证。
6 c$ u; t# |9 `) ?医家治病,内用药物,外用针灸。孙思邈说,病在外,用针灸,病在内,用汤液。两大辩证治疗,要互补。汉传经方学术,也有经脉针灸理论。& _: W+ j4 m+ d4 S9 G& |! v- g* P- c
2 Q& U6 f& A" W2 z4 k& l5 R师父说,实热的用针法开泄,虚寒的用灸法温通。& H9 E/ R! `* Y" {+ R
我们可以从上述条文中感觉到,而且在临床上也体会到,灸法,主要是针对的三阴病,而针法主要针对的是三阳病或急症。% n- d1 D. R5 X
在《伤寒论类编补遗》中也能经常看到一些可灸不可灸的条文
$ f# g, t( C# N6 x% U# g9 M, k* _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大家在看书时留心就是了。6 W% m t4 }0 z( a. D( {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在此谢谢大家的参与., c4 v0 C, E- q: S
深深感恩师父的无私传授和教诲。/ _) S7 G: w. e; D9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