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7、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宋23】4 P. A4 u2 }% U6 g4 }4 ?4 L
【桂枝麻黄各半汤】" P% |7 x/ V1 H1 |8 K- X- ]9 Y: {2 }9 X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掰),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Y4 W3 w/ H% Z$ U8 W3 h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c0 ?& J% d6 _' O3 k; H/ W8 G
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 _! F% @+ ]8 a4 J. T0 r这个条文应是太阳伤寒与太阳【太阴】中风的并病。应当驱寒与祛风,调和营卫。因此是桂枝汤和麻黄汤的合方。
% @, p% o1 L$ @0 g- Z; v2 f“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病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现在已经八九日了,应该好了,但是现在还有恶寒发热的症状,象疟疾一样,一天发作二三次。疟疾是往来寒热【先热后冷或者先冷后热】,而这里是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并且热多寒少。表证的特点就是发热恶寒。恶寒越重,寒邪越盛。而病人现在恶寒少,说明这个寒邪不多了,不呕,说明没传少阳,少阳有个心烦喜呕的主证。清便是指大小便,欲是想的意思,大小便没有不适的感觉,就是没传阳明,阳明有个胃家实。一日二三度发。病人不是一直恶寒发热,一日也就发作二三次,平时正常。这是余邪未尽证。身体自己要清理它,才会这样。我们一看脉象缓和,这是病快痊愈了。# L5 {$ |# }7 M/ {5 c2 z1 @# w V& Q1 M. H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脉微而恶寒,没有发热,这是表虚不能抗邪,邪气入了三阴了,并没入少阳阳明,说明里也虚了----阴阳俱虚。所以不能更发汗、更下、更吐。8 |7 A. P1 ~& \) C& `' e5 Q0 ]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这条的语序应该这样: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 d! @ G6 t- v6 B2 a- [* {2 E他有第一句话的症状的同时还面色发红,这是体表又受点寒邪,津液在肌表郁住了,津液郁在体表,想出又出不来,就会有身痒这个症状。严重了就会起荨麻疹一类的东西。所以要把汗排出去,就用了这个方子。
7 i: I' Q# K; z4 {+ b无汗用麻黄汤就行,为什么用桂枝汤呢,因为它还有一个如疟状的一天二三度发的定时恶寒发热,桂枝汤有一个可以治疗定时或不定时的发热恶寒,调和营卫,这个身痒也是风邪的一个表象,所以两个方子合在一起,取少量来发一下寒,驱寒祛风就好了。
- r8 H2 q" W" r `- y208、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浮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宋25】! l! @( W6 c! [* L* Z7 i
【桂枝二麻黄一汤】( r, Y) g9 L3 b/ C9 `$ e" B% c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掰)$ | }5 X- p: L2 E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 C4 R" Y1 w& }0 c! x2 G& O! L; D
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后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6 K3 h4 P% C% ]% ]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浮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这条说的是太阳中风,由于用药不得法,大汗了,应当微似汗。还好,津液受损还不太严重,脉浮,病还在表,继续服用桂枝汤,按照桂枝汤的服用方法就行了。
2 H l. |& w6 \! a p# B' U& s. X“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一条是紧接上条207条说的,发热恶寒,象疟疾一样一日两次按时发作,但是,体表由于受了点寒邪,津液在体表还没有郁滞,因为没有面赤、身痒的症状,所以用桂枝二麻黄一汤略微发汗就行了。
7 [8 j9 n; S! ^- x9 X& l209、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宋27】
& K$ T( M5 ^" v) s& w) G& N, Y7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3 Q* _2 w3 \! r9 v- X& O8 R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铢,大枣四枚(掰),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1 {% a: k$ \7 b; P& z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 M6 w6 e0 g+ ~/ p% P' v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分,越婢汤一分。, f+ ?& a% C4 Q. }7 w
这条是一个太阳阳明的合病,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浮弱,这是太阳的表证已经衰退了,正往阳明里走,在表的津液严重不足,再发展要津亏燥热形成典型的阳明证。津亏会导致血少而水湿盛。桂枝二越婢一汤药量十分小,目的是微汗解表,微清里热,表里双解。桂枝配麻黄出汗,麻黄配石膏止汗,这个微汗比微似汗更轻,为的是解表不伤津液。石膏还有一个微清里热的作用;津液亏了,桂枝汤就有调和营卫,滋补津液的作用。】6 i% `* ^, Z4 ^. `5 [- v
210.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宋14】 8 R6 i" g9 y$ E2 R1 ~1 T4 h" a
桂枝加葛根汤
4 h2 s5 ?; K4 U* h0 s! L葛根(四两)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 ?7 l( L1 G( E7 l% m0 m1 A3 M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9 y7 z4 |1 E/ [- G1 H$ R' t K" G太阳病,恶风汗出,这是太阳中风的桂枝汤证。太阳病汗出过多,搞不好就要“胃中干”传阳明,现在是伤了津液还未到阳明里实,只是项背肌肉不能得到足够的津液濡养而紧张、酸痛,再发展就要痉挛、抽搐了。2 R3 m1 n0 [, }8 Y- l3 f
葛根,甘苦,微寒。《神农本草经》: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1 ]; a5 Z0 [! Y7 E( ?/ ]7 B% A% B这个药入阳明病位,生津液,除热,尤其对项背这个地方的痹痛有专门的治疗作用。在这条也就是加了葛根一味药症就解决了。0 c. j0 K1 R( V
21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宋31]
" x9 _! N: D3 n葛根汤方& Y& D' y+ b/ @$ n2 ]1 v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2 k# s2 U. c e- j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 p' m1 R* p: P" ~+ ]
这条和上条正相反,是太阳伤寒证加了葛根这个药症。在这里加了麻黄发汗,同时减轻了桂枝和芍药的用量。目的是调和一下营卫,同时减轻一下发汗的力量,毕竟是津液不足。桂枝和芍药还可以通上下表里,助葛根提升津液。, H: ^9 t+ m. r2 ~' M
今天的讲课就讲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参与。
( {, M! } k+ Z2 M/ I+ A( a8 m4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