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到我们上课的时间了
8 q& z) z1 N# d2 b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桃核承气汤与抵当汤,抵当丸这三张方子。
; }" s2 s) X( N4 ?【桃核承气汤】" i0 |/ Y# [7 ^' Z1 [
桃仁(去皮尖,五十个 15克) 大黄(四两 40克) 桂枝(二两 20克) 甘草(炙,二两 20克) 芒硝(二两 20克)
9 x+ g3 Y+ _# ` y2 M, r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 \" T5 G+ a g3 f先用经方解析法分析一下。
- k4 h: [6 B0 t; P. }8 V三才解析法:
- k: w* x2 g) j/ N' n# P0 ]5 p阳性药:桂枝 二两 桃仁 五十个
2 j! S( S" f0 ]2 E3 w0 c7 m8 t平性药:炙甘草 二两
3 ~" w9 T _3 T2 {+ N阴性药:大黄 四两 芒硝 二两
9 H3 v) L9 K u! @四象解析法:+ Z3 m9 m. c( u+ k" d
君药:大黄
; ]7 R2 i; W# m; X臣药:芒硝7 O8 @8 `( Y) ]3 L/ w# b" ~ s
佐药:炙甘草. \" P7 ]5 U# i
使药:桂枝 桃仁
3 j$ N# f: g$ K4 H这个方子是承气汤的变方,大黄,芒硝,清阳明热,推陈出新;这个桃仁和大黄,也去血瘀。桂枝,一个是为了解表,在这里的意义是和甘草固中气,甘能缓急,桂枝辛温,还能制约寒药,辛咸除气血瘀滞。9 c) ]& B3 P7 H0 U$ m4 R6 l/ x
从组方上来看是寒凉药明显多于温热药,列入阴旦类方。. A5 R, {3 O% Q% @. \1 _
这个方子各药的药症,我们之前的课程中基本都讲到了,我们就简单的回顾下。) K7 L5 D! K8 D/ A7 f4 f
大黄 大寒 咸苦
" R2 w4 w0 f. z* r4 C《神农本草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 S& w% [# ^8 C《名医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0 W" V/ X& y7 m* M8 f3 a药症主治十分相应。气、血、饮、食,一并祛除,更可以“调中”,可以开通中焦格拒而泻热。
. D9 B7 Y3 n6 k0 N, u 芒硝 大寒 咸苦
0 p$ K a, O% l8 Y S3 p 《神农本草经》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
* E) ^- J3 \4 v# U 芒硝也是寒凉的攻下药,下燥结,除气血饮食结聚,配合大黄增强疗效清里逐瘀之功。4 W1 [. ?/ }, G8 q" N
甘草 平 甘滋, Z) i3 g6 y& u- {
《神农本草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c) O7 C! b9 F% p5 A/ K- i7 G* _: H
养胃气,保津液,调和诸药。, ~ D6 z( e+ M$ k2 a" e
《神农本草经》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q% j/ Z. I& k# G) H9 ?8 n
《名医别录》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
$ O D; R$ G5 r3 d" }" N8 y《神农本草经》说它“利关节”,《名医别录》说“温筋通脉,止烦出汗”。对于少阴病的关节不利,经脉不通而重痛,无汗或少汗,都有疗效。$ F, M1 |% ~- [$ u/ p5 s
所以恩师说桂枝这个药及治伤寒有治中风。/ Y% s2 |8 i+ B3 L' Z
这个桂枝,临床上最好用桂尖,气味浓,疗效好,一般当地医药公司进的都是个比较大的枝,没什么气味,大家临床注意下。
, c2 b8 |8 y' `6 p: W桃仁,辛苦温
1 n5 I2 x2 d) Z0 f《神农本草经》:主治瘀血,血闭,瘕,邪气,杀小虫。8 P9 ~2 w ]' @ |" X6 v0 D
这个药建议用的时候用生的,没去皮的,去皮者多用开水烫过,有效成份会丢失很多。5 W) T4 e) y+ M& k1 ^
从各药的药症来看,方子以攻下逐瘀为主,兼有表证未解。主要用来治疗太阳表证未解,兼下焦的血热互结之证。是个太阳阳明合病的方子。$ G% d% Y, y8 S/ l
这个血热互结,如何产生的?
% G8 r4 n) y! F/ R( ?& b- t3 d两种情况,一种是热邪极盛,灼伤了血脉。一种是本有瘀血停留,热邪与之互结。* p- F7 F7 G$ ~0 Y! f; n
我们来看条文:
( N# b& n" B* i) e2 t% K: z.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脉经:属桂枝汤证);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宋106)
5 a( s1 ~* q2 u+ N; d, B$ u! R) F按《伤寒论》的常规说法,当太阳表证和阳明里实证同时出现,需要先解表,表证解了,才可以攻里,不然,会导致表病内陷,变成坏病,导致病情更为复杂。
! e% n' Q y0 }, D但是书中却也有表里兼治的方子,如桂枝加大黄汤等。
6 ~) h8 E9 E! _7 {1 K/ C$ o5 [5 @% Z% D后世时方也有防风通圣散等方子。也是这样表里同解的配伍,没有见到有表病内陷的。& W0 V( U( Z0 r
这种情况下,临床上还是要衡量轻重。
6 M! Z k3 _9 N! H表证为主,出现了轻微的里证,要先解表,后攻里。不然真的会导致表病内陷的。主要的表证一旦解除了,轻度的里证,会自然消失。5 _& v0 P2 s3 ?6 o0 l( T d$ u
若是表证变得轻微了,而里证很紧急,则要以攻下为主,同时可以顾全一下表证。不顾全轻度的表证,也不会产生大的问题。
, u$ A, P3 m e+ l0 \如果表里证都很明显,可以表里兼治,这个从后世的经验来看,是不会发生问题的,反而会疗效很好。
. i9 N* P' [( @因此说,书中的先解表后攻里这个法则,也不是绝对的。不要过于拘泥。/ T/ Z, @2 P- X; o3 \4 ~
太阳病不解,这里说的太阳病,按照《脉经》的说法,“属桂枝汤证”。因此,当是太阳病中风证。太阳中风,汗出发热,伤了津液,导致“胃中干”,里热极盛,结于膀胱。
! J0 }* U7 q7 h$ B这个膀胱,不要理解为脏腑的那个膀胱,是专指少腹这个部位。
" b- `' j/ [$ @1 S! G5 h0 |& A6 W7 S对于腹部的定位名称,《伤寒论》常用膀胱、关元、血室等来描述。) ] e, `, {8 U
血室,是在血分,关元,是在气分。膀胱,范围没有血室和关元的大,特指局限在小肚子那个小区域,在部位上,偏于里中之表。
# h W( {4 ~, N2 S' s这里的膀胱,和脏腑的膀胱,经络的足太阳膀胱经,根本没有必然联系,不要被经络气化学说等所迷惑。& s" Q m7 g* T( ?
要是热结脏腑的膀胱,灼伤血脉,会尿血的。而这里用的方子,却是通大便的方子。! j& C6 n" j2 i4 f
更直接的证据就是,“但少腹急结者”。 直接就是指明,膀胱就是少腹。热结膀胱,乃为少腹急结。和那个排尿的膀胱无联系。) a- Q7 {& n' h; Z, c ^8 W: x
太阳中风,转入了阳明,热结少腹,灼伤血脉,因此,“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热结厉害了,就要发狂了。这个热伤了肠道血络,要便血,是阳明极证。( m @- Q/ z. b1 T# E; f l ~
这个小肚子,佛家密宗有叫脐轮的,有叫气海轮的,先天一切信息在这里。我们中医啊,叫它元神先天之位。这个地方扰乱了,要影响神明的。这个血如果下来了,热也随着解了,就会好了。
* \" w# e; M. w& d) j2 y2 s“其人如狂”为什么说,不谵语,而是发狂了?谵语与发狂,也有表里的分别。
1 Z- [' x9 `) d8 m* q谵语,是典型的里实证,病位在里。发狂,是里证偏表。7 M/ k! _1 K. d% A
头,在上焦,属表,脑髓,是表中之里。那么,少腹这个至下之位,在下焦,属里,膀胱这个部位,就是里中之表。偏于里的,要相对安静,就谵语,偏于表的,要相对躁狂,就发狂了。因此,大家看看,续命汤治疗脑中风,在解表的同时,要用阳明清热药。) ?% Q. P5 o# } B1 s" o8 }
那么,这个桃核承气汤呢,在攻里的同时,也会有解表药。他药里就用了桂枝。
' }1 R2 Q( O' Z/ U( V“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他这句,就是一个宗旨,阳证,先外后内。阴证,要注意先温内,这是大规矩。1 l9 i0 w5 n' n* u" `
对阳证,下不厌迟。也不是绝对的,要灵活理解和运用。如果自己便血了,就会热也随之而出,就会安静了。这个,和那个太阳病伤寒证的鼻衄是一个道理。鼻子一出血,表邪随之就表出去了。
; J: K( t$ ^, q& [0 t* |$ J+ f如果不便血,少腹急结,发狂,还有太阳中风表证的典型存在,他说,要先解表。用桂枝汤。' s" x( c- I0 |, y, }; r# c2 N
当然恩师认为啊,这种情况下,很急的,不要再用桂枝汤去解表了,直接就用桃核承气汤。再用桂枝汤解表,徒增其热。
' f# v! B/ r( |0 V4 h3 ^桃核承气汤里面就有桂枝,可以兼顾表证的!这条,也是全书唯一在辨证上令人不佩服的一处。
" }7 U( p7 z- N: d3 S5 w血热互结于这个阳明里中之表的特殊部位,少腹胀满急痛,发狂,要急治。为什么不用大承气汤?
! N# Q! q' i! u! k) M因为不是大便硬,没有燥屎,不谵语,不潮热。这是热和血结到一起的里实证。除了大便硬,谵语的大小承气汤证,还有血热互结的躁狂症。
' g( H( i4 Y& X3 ^5 p+ s3 ~2 i这个证的治疗,不可象大承气汤证那样的攻下燥屎。要轻度的攻下邪热,同时要活血破瘀。还要顾全津液,要养胃气。5 Z. w* j8 Z! U/ X3 E; e
这个证还不能大下,大下解决了肠道宿便瘀滞,解决不了深层血瘀问题。你们看看方子各药的用量,再看看服法。“当微利”这三个字是用药关键不能峻下。 ! L5 h) E2 W% }1 G8 R
许多慢性病,包括慢性哮喘啊,脑血栓啊,大便秘结为主的,或者是精神病人有大便秘结的,都很好用的,只要存在里实证,并伴有血瘀证的,效果都会很好。
- S/ t6 v" y: U2 ~【抵当汤】
( _( }9 a/ N: ~, `' t B5 R水蛭(三十个,熬) 虻虫(三十枚,熬,去翅足)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浸) ! d: x; H; X* b# Q
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3 S t9 ^3 e: Z9 j「抵当」的方名意义,说法不一:一谓非大毒猛厉之剂不足以抵挡其热结蓄血之证;一谓抵当乃抵掌之讹,抵掌是水蛭一药的别名(陆渊雷引山田氏语),本方以其为主药,因而得名。但也有谓「抵当」为「至当」者,如王晋三曰:「抵当者,至当也。蓄血者,至阴之属,真气运行而不入者也,故草木不能独治其邪,务必以灵幼嗜血之虫为向导。飞者走阳路、潜者走阴路,引领桃仁攻血,大黄下热,破无情之血结,诚为至当不易之方,毋惧乎药之险也。」(《古之选注》)或曰,本方有攻逐蓄血之功,可宜抵当攻之处,故名。: w+ ~' ]$ t! b9 S
而河南方言把水蛭叫抵挡,这个应该有其道理。全方以水蛭三十枚,其量大来做为方名。* t! o. @( x' D
但《金匮要略》中有却有一条文:“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这里乌头桂枝汤前加了个“抵当”二字,就不好解释了,方中没有水蛭。可能是错简,这个问题我们暂且存疑吧。
) G7 p) k. |/ B* j- J汉传经方解析法:7 w5 I7 g4 u$ u
三才解析法:
1 T! N+ ]" Q0 `1 o0 q阳性药:水蛭 三十个 虻虫 三十个 桃仁 二十个
; P4 }2 _ r9 D# f0 x9 M平性药:无6 `! x* F7 I9 u2 d& |( J7 ~3 b/ J
阴性药:大黄 三两* f) d1 u$ ~$ p3 p. m
% s. d* ?3 R) ]$ L) R+ K0 O0 ?8 c8 i四象解析法:
$ _; B$ e; S6 r* I1 V君药:大黄- q2 G; t' Y6 [+ l C4 ^- `
臣药:无
$ b* J1 O- U# T2 w: X5 K佐药:无
- o$ x& i6 S5 j6 B! `使药:水蛭 虻虫 桃仁
# Y k/ S+ c# n0 U7 w( s; a这个方子看上去温药多,寒药少,但水蛭,虻虫皆微温,量也不太大1 n. S) g& Q8 V! N7 q6 p! c
我测量了下,水蛭三十个约40到50克; 虻虫三十个约5克左右; 桃仁二十个约8克左右。
( Z4 C2 C5 j$ }. r3 y+ l而大黄大寒之品三两,其性猛# Q# l2 Y$ {& o( ~0 `, H
故而以大黄为君。所以六神方中列入到阴旦类方比较合适。
& S4 _5 D% k, J% [% O大黄,苦咸寒8 R9 L8 O, ^1 N$ E/ M8 Z/ A' ]
《神农本草经》: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b5 A/ \. L8 h# W
十分的对证。酒洗,增加辛散力度,散气血瘀滞。五证的滞证,包括瘀血证,对治的方法,就是用“辛咸除滞”。 那么,为了加大破除瘀血的力度,就又加了两味很霸道的虫类药来活血破瘀药。; x# z4 A0 a$ N( @5 h
水蛭 微温 咸4 d4 f2 W1 P6 Q, i: x
《神农本草经》: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1 b1 \ Q+ m# [5 M9 R
水蛭这味药,十二剂里,通闭之剂多用。通什么闭?通血闭,脉闭。1 a3 x3 H! s2 u; {) L7 |% G% G
热闭,有大承气汤。
7 F5 m0 P! {4 P" x' \ g# l我们也可以在用续命汤治疗脑中风的时候,加用一下,提高疗效。如果用蜣螂,效果更好。水蛭偏于下行,蜣螂专门入脑破血的缘故。
- D9 B5 s6 v0 G. k7 A5 ^5 H虻虫 微温 咸
) r) l% L: l% J' {9 P7 i《神农本草经》: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癖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 e# j* W' k- w+ B- ^$ U
通利血脉及九窍,也入脑。这个药,和水蛭是一类的功用。内外上下的瘀血,它都管。
2 z' m) F7 `) @6 b2 @9 k" J1 V桃仁这味药我们就不重复讲了% `2 u# L0 e, Y: X% }* v9 A3 S
前三味药皆是有咸味药,能破坚攻下的作用。1 n9 \3 t$ F7 ^# p% w
经方药性,一般把动物类药,具有血腥之气的药,都归属咸味。咸味药,有的偏于破坚化瘀,有的偏于攻下。有的,二者功用同时具备。就像大黄一样,能化瘀,能攻下。这个方子,充分体现了辛咸除滞的配伍要求。! b6 a: I: k+ ^. Q2 L' K' I0 e
另外,像这几个虫类药,也治疗方向大家临床值得注意。如在表的血瘀,虻虫为主;在里的血瘀,土虫为主;血水互结的,以水蛭为主。. E5 D+ h! @# P: n" @: H
这个方子其实也是个桃核承气汤类的一个变方。大黄泄热逐瘀,推陈出新,桃仁活血化瘀。大黄酒洗,增加辛散破瘀的力度。甘咸除燥,为什么没有甘味药?甘滋药,守中缓急,药力无法直接下趋。况且病情紧急,要急下,釜底抽薪,就是救护津液。配伍的十分巧妙。: n+ s( l9 u; j. ^2 j) a
加了虻虫,水蛭两味虫类药,其药性峻猛,善于破积聚恶血。从加的这两味药可见,其主要治疗的侧重点在于瘀血。善治下焦血热互结所致的瘀热之证。
, z! u- U# L# u* a0 @" x# c1 k }# ]接下来我们看看相关条文:; z' g& K% l" m: m: Q* _/ n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宋124)
# l# {8 D i" T5 K8 e: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宋125)
$ A# e# E( a$ h) y7 |)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宋237)
$ }5 n- u% w; k1 B* L7 r1 n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脉经:宜大柴胡汤)。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宋257)% x5 E# K' O* z. |: J9 j/ N& H
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亦治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金匮要略》
& C9 U0 \& ^+ x& }以上是涉及抵当汤的条文
1 ?: s1 g& m6 u/ R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宋124)! D! K% t" A! `8 N% u/ s. D
太阳病,包括太阳伤寒和中风。病了六七天,表证不解,还有些存在,并且脉象微弱而沉。这是病邪入里了。
8 T! ^! B1 f* T4 p! ^脉微弱,还沉的很,表邪内入了。“反不结胸”,没有结胸的症状。8 `9 y2 k" Q) y: B
结胸证,前面讲了,要胸痛的,脉要寸浮而实,关上沉才对。这个病人,没有出现这个问题。
+ f Q8 ?- H$ p$ L6 @“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病人出现了发狂了,躁狂啊,并且少腹,小肚子这里硬满的厉害。躁狂,是阳明里实的一个典型症状。只要发生了躁狂和谵语,就要直接考虑阳明里实的问题。
- A+ l7 c$ ^' ~! O. Z“以热在下焦”,意思是说,阳明下焦有里实了。) ^/ Y; z$ F3 P; n8 w* s: o' E+ @
这个肠道啊,在下焦,它是先天的神明的根据地,它有热邪闭阻,就要影响神智的。$ s5 e4 i( s- p9 W
阳明里实,有腹胀拒按的现象,他这里强调了少腹,也就是小肚子,解剖的那个膀胱所在地。他这里硬满的厉害。大便也会硬的,不一定要干硬的很严重。
5 r$ _; z% w+ N) P然后,又交代了一句很关键的话,就是“小便自利者”。
* z' ~2 k! R, K" ^7 Q/ q# s& W而这个病人,小肚子硬满,小便正常,很通利,就不是热结膀胱了。他说,要下血乃愈。说明这是热邪伤及血分,把津血给熬干了。热邪结聚下焦,肚子硬满的,要看小便是否通利,不通利,是简单的热邪里实,通利的,一般是按照瘀血对治。这是书中讲的的辨别要旨。
0 c7 V, l/ n6 n膀胱,关元,血室,这个概念书中分的也模糊些,都是指的下焦。血室,可以特指女子的胞宫,膀胱和关元,特指的小腹部位。男子不叫热入血室。叫瘀热结聚膀胱或者关元。最后他说,这是“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是太阳病,传入阳明了,里面有实热和血瘀互结造成的。
9 K9 |( N7 b9 g- \6 S2 Q" p随经,指的是病传,经,是借用名词,说的不是经络,这里的“经”,做界线讲。清代的柯琴指出,这是“经界”的意思。“经”字是仲景对医经名词的借用,与膀胱无关
# y3 F& s$ d* v0 [+ Y2 M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宋125)
[: x0 x+ s, A7 T0 l; R9 x“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太阳病,出现了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少腹硬,有实证,脉沉结,结,有结代的意思,有间歇。也是有阻滞的表象,身黄,也是血不养身,也是血脉不通彻的原因。这个黄,有血瘀的身黄,血瘀的黄疸是暗黄,也有水饮多而血虚的萎黄。 v7 h! S2 H7 m+ S& g
“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不利,尿的费劲或者尿少,这不是有血瘀,是水热不化而留结在下焦。这肯定在舌苔等问题上有不同的。“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小便正常,人发狂了,这才是有血瘀。
9 K& P" V$ t+ `; S: E4 {8 X5 A这两句要分辨一下。有下焦水热留饮,小便不利,是太阳病合并内有阳明水热结聚。下焦血瘀,小便正常,发狂,是太阳病传阳明的瘀热互结。1 j6 X0 A1 d0 R9 r/ G+ h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宋237)
, z- q5 y* B/ `0 G" Q4 F5 O患者有阳明病里实证的大便硬。然后,伴随有“喜忘”。 这个喜忘,就是易健忘,记忆力十分差,严重了要掉头发的。
* b8 C% d% q5 ]/ ?6 I9 v' |他说,这是久有瘀血蓄积而造成的。瘀血阻滞在什么部位?不是脑部,在下焦肠道。在脑部就是中风了。下焦有瘀血,会造成健忘,包括妇科的胞宫瘀血,都是如此。( y' }7 s/ P. I6 _6 \3 @
而他这条说的瘀血,该是很重的,是胃肠道出血了。% b) Q( N* ^ ]9 `8 ?0 b
大便硬,但是便出容易,还发黑,就是西医说的柏油便,发黑,发亮。大家要是想体会一下,就去饭店吃点猪血或者鸭血,第二天观察排便。血,可以润肠,大便就不会干燥的难以便出。同时,见到了黑便,就证明内有瘀血。
6 i& k' G5 x: O* d) e大便硬,说明有阳明津亏内热,黑便易出,说明是有瘀血。) n) t" N3 P9 r5 ?) i
大便硬,说明有阳明津亏内热,黑便易出,说明是有瘀血。那么,如果该人健忘,没有黑便,是不是也有瘀血?上面我们讲桃核承气汤时已经详细讲到了瘀血证的一些表现。这里就不重复了。
5 ?3 I( v2 j; e8 J7 @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脉经:宜大柴胡汤)。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宋257)
1 ]" I2 d! L* P. @2 f' a无表里证,就是没有恶寒发热,也没有里证不恶寒反恶热,烦躁、口渴等。脉象浮数,别以为就是表证脉,这个浮数,是浮滑有力的。同时,还发热六七天了。他说,可以攻下。
& G1 q9 s3 X6 C发热不恶寒,这是阳明的一个征象,同时还脉浮滑而数。但是,没有阳明里实证的充足证据。因此他说,无太阳表证,无阳明里实证的表现。那么,这个热,是阳明热,这个肯定了,热了七八天,会如何?会伤到津液,并且七八天还不大便,一定会有大便干的问题。可以用小承气汤试探一下。看看是否有燥屎。
- r/ \% f! [, P: `《脉经》说用大柴胡汤,不严谨。* D' C# w+ Y) x2 y( R
如果用了小承气汤一类的,见到了有燥屎,就可以攻下。假如攻下了之后,还是脉数,热还是不解,并且能吃,还总是饿,这是里热没有消除啊,并且又是连续六七天不大便。他说,这是有瘀血了。这种情况,怎么就能定为有瘀血?要见到瘀血症状才行。( q. g1 f1 B" _" k
对于瘀血的判断,除了237条所讲到的一些症状外,《金匮要略》中这么一段诊断瘀血话:' i- z# s! ~2 Y" U; @* ~+ D5 L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5 D$ T$ Z: s! ]( Y5 V我们根据以上条文,再结合临床总结一下瘀血证的症状大致如下:
1 x2 Y. ?( k/ f) b J4 J0 S @1、舌质青黯,或者有瘀斑。: A: ?: |$ ]# K/ w; L- ?; M2 c: q5 ~% g
2、口干唇破,口唇紫绀。口干口渴,漱口而不欲饮。# Y6 o% E9 H% D1 x2 H4 D7 f
3、喜忘,睡梦纷纭,有疼痛者,痛如针刺。
+ q; B; n6 Z [; V, J4、腹不满胀而自云满胀难忍。) j: e% z: Y3 W; T, V
5、脉弦、紧、重者脉迟(不通造成的)。% T% F" C6 G+ f2 Q. X6 d
这些啊,都是瘀血的暗征。0 A4 x' Q$ {( S T+ e3 t: o
另外还有明征如便血、尿血,局部淤肿等等,眼睛都能见到。
: d1 I/ i8 ~4 _2 L6 ]! i6 F! E/ O还有一点,就是眼睛的白眼球上,就是巩膜了,有瘀阻的血管和黑点的,这都是有血瘀啊。
# Q+ y$ G7 o2 a. G) Z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亦治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金匮要略》
! @; ~2 P$ [0 u妇女月经不利下。月经不通利(不一定是闭经),憋胀的难受,带有瘀血块。这是典型的瘀血,并且脉象不虚,是实邪。阳明病滞证。用抵当汤下瘀血。6 P* Y5 L' }* L+ \* r
当然,男性下焦的血热互结也是可以用的。比如瘀血性的前列腺炎,膀胱结石等。 [, d8 N$ y2 V+ K: k4 U, E
【抵当丸】0 q9 z# j* H; Y# {# r. M- I- t* {
水蛭(熬,二十个 ) 虻虫(熬,去翅足,二十个 ) 桃仁(去皮尖,二十五个) 大黄(三两) " {) Z. B5 p* m0 B
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8 _7 j' c) \: f; \$ W9 P( q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宋126)9 \# q3 @& A: X, Z8 \% d$ p
这个抵当丸,就是抵当汤改成了用丸剂水煎,为抵当汤证较轻者而设,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重复讲了。2 I2 Y3 I3 f5 e5 @+ x2 f( E1 f
另外还有一个方子--下瘀血汤,临床也用得很广泛。
1 z) B% j5 }* t( {+ R ^+ X. w; P这个方子,也是承气汤的类方,和抵当汤接近。治疗阳明血瘀里实的。包括很多妇女闭经的,都可以用它治疗,也可以变成汤剂使用。喝的时候,兑入蜂蜜。不用做成丸剂再煎汤。古代,可能是为了投药方便,才这样做。预先做好,用时煎汤。
/ |1 ~3 q/ G6 h- @【下瘀血汤】
+ f9 I1 [" b* }大黄(二两) 桃仁(二十枚) 蟅虫(二十枚,熬,去足) 3 Q! Y! P4 [- d& s/ r! q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E" z+ {: }- A( [
这张方子从组方上面看,也可以列入到阴旦类方。2 K; G' a& {. P
蟅虫,就是地鳖虫,咸寒,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
8 P7 C' T p/ }6 _祛血瘀闭结的。
8 D ]; p$ y6 Z+ H/ c; a全方辛咸除“滞”,佐以甘苦。蜜,是甘平,补虚的。
K3 U( u9 v% K7 N' f这个方子,吃完,一般会有轻度的腹泻,或者比较重些的呢,可以减量服用。对证了,一般四五天就可以打下瘀血,都是紫黑色的血块,之后就恢复了。
+ s% l* R3 G$ g! G: }有虚寒夹杂的,可以加干姜、附子。干姜、附子,可以各用20~30克。
$ c" a3 s% l; h% E相关条文: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f' I! }- u2 j( ?$ x
张方子由于没有列入到教学要求,但临床用得比较多,就在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下,具体就不细讲了。
# t2 ?& T" A& ~' q: B以上方子,其病机都是一个阳明里实的燥热加上下焦的瘀血证,临床上根据燥证与瘀血的具体程度来权衡用方。% h' [* P$ g: ?/ X4 ^7 p% |% g% p
临床上大家要注意,一些出血症,如崩漏、产后的恶露不尽、习惯性流产、鼻衄、中风的脑出血后期等,在用止血,摄血或是温阳的情况下疗效不佳的情况下,要考虑的用祛瘀的方法来止血来治疗。7 T% q4 I7 d2 L- F& P. L7 T
对一些躁狂性精神类疾病,要注意查看有没有瘀血证的指征,如果有,可以考虑下焦的瘀热互结。可以考虑用今天讲的这几首方子。! h4 ]/ u5 s: n# H! Y* Y: w
另外妇科祛瘀血类的方子临床上比较常用的还有如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等,大家课自己按解析法去归类。
4 Q" `$ s) Y0 M/ J8 h0 A$ T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感谢大家!, @9 i* u- f- I h
由于内容比较多,所以讲的稍快了点,请大家见谅: X! y' n2 m6 a
还是给大家分享个病案吧,上周的病案
) v% f: _. @: ?- G- W段X珍 女 74岁
! ~+ n, H. W& v% @# v头晕目眩十余天,2018年9月4日请余出诊诊治。0 K3 D: T! |* E7 F
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精神分裂证。
# @' Z: F( P( n, K患者诉一月前走路滑倒后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当时于人民医院住院两周后让其出院调理。患者出院后每日不能起床,只能平趟,医院处以两处活血化瘀之的中成药,加上平时吃的药高血压药,护心药,降脂药,精神病药,一共十余种。
2 Y7 S( H. r. p* W/ g约十天前开始头晕目眩,感觉趟着时床在旋转。患者要求本人先解决其眩晕的问题。% O; a, N- M% c# @% P1 e& c
刻诊:体型偏胖,不敢睁眼,恶心欲吐,心烦眠差,无明显恶寒发热,易汗出,皮肤粘腻湿润,眩晕以来,口苦粘腻,饮食明显减少,腰痛不能起床,双下肢不痛,小便黄,量不多,大便不吃麻仁丸或是凉茶的话,五六日一次,腹部按之稍紧张,无明显压痛,下肢皮肤粗糙,血压150/100mmHg.舌体微胖,微有齿痕,质红,舌下青筋明显,苔黄腻,脉弦紧有力。
3 K7 W5 d8 b' ?7 f3 Z" g/ W大家可以发表下自己的意见. M+ i/ A0 x8 Z; g
这个病人必须考虑到瘀血的问题,外伤,精神疾病,再依据舌象与脉象。其实很明显的。
$ E: {2 \* x! n! f! G3 S+ d六纲:少阳阳明太阴合病
) `5 s0 E3 V0 T5 D) {! G N% N6 d五证:烦,滞,饮证(热多寒少之阳痞证)
/ M1 J" D9 }6 D; e8 i! \$ I类方:阴旦类方
1 w0 e8 U" A1 y处方:大柴胡汤合下瘀血汤合泽泻汤(一两五克)
% I3 g7 J, x5 X前胡 40克 黄芩 15克 制旱半夏 20克
5 |* h7 O- l* f% Y生姜 25克 桃仁 20克 泽泻 25克
$ f) q; d/ H9 E2 L% k大黄 10克 枳壳 30克 黑白芍 15克
3 O4 v& y2 w. j7 _大枣 6枚 土鳖 20克 白术 10克 ! G; W, G; F. R$ i4 v
中药共取 6 副 代煎成18包 一次一包 一日三次。
8 w. E& s. Y5 f: c7 E今晚上课前做了回访,眩晕已愈,还有一两天药没喝,老人家说好了就不想喝了。
b. E' u/ M# K6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