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传免费课程之伤寒论类编补遗318-321条 2 M# i4 B* v8 \7 j
主讲人:张恩江* `( e+ ^2 Y! o5 \9 n) g+ J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伤寒论类编补遗》的318--321条。
" v* t3 e/ V7 {. _3 l) b/ F& J+ `4 V% z! u# H
〈31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宋88)
6 s: S3 x5 X& o; M: x; s禹余粮(四两 40克) 人参(三两 30克) 附子(二枚 20克) 五味子(三合 10克) 茯苓(三两 30克) 干姜(三两 30克) 上六味,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 0 l7 @) b0 D, ?5 ^1 M* g* K9 O! m
“汗家”,指的是以汗出为主的各种病症。“重发汗”,就是用汗法去治疗,并且是大发汗。大家看这个“重”字就明白了。那么病人为什么会出现“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呢?是因为医生的错误治疗造成的,具体说就是汗不得法,伤了病人的津液。5 R3 X! A" Z5 U8 W% H6 K% I
“恍惚心乱”,有两个原因:一是病人流失津液很多,津液无法养心脑;二是水逆。“小便已阴疼”,就是小便后,整个尿道都疼,这个同样是流失津液很多,津液无法养阴窍。
; w+ \% D/ z, e5 p# T: p1 D条文列了“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两个主症,或然症有:口渴欲饮,眩晕,肢冷,或者咳逆下利等。方剂用禹余粮丸。
0 q$ j: c, [; R( F7 R8 R8 \大家看看药症:
$ V- ]0 g! C/ v6 g禹余粮(甘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痢赤白,血闭,癥瘕,大热。书上说,重镇清热,止利而破瘀滞,阳明药。热利或者脓血痢。
: x& G8 P; E, T五味子(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恩师说:还是敛降水饮,补精。入三阴病位,主温收。
4 G% C- x' h0 m" q% a人参,止咳补津液。茯苓,止咳降逆安神,化水饮,利尿。干姜附子,温阳化饮,降逆。6 T6 z' W! G( v
六纲分析,结合药症,本条是阳明,太阴,少阴合病,属厥阴。
. U, i+ j1 C" @这个方,清热养津液,驱寒化水饮,降逆安神而利尿。) o) H* I5 v0 j+ g$ S- b
我们读条文,不能陷于条文,要知道条文解释的病机,也就是经方条文的“神韵”。本条的主要“神韵”是:汗出多伤津液。汗家如此?那么?淋家呢?吐家呢?血家呢?利家呢?同样存在误治流失津液的问题,我们临床必须注意。
; g2 |1 {$ x; l& y. Q1 i+ c关于津液的问题,大家认真学习基础知识与其他老师的讲解。我这里在不累赘了。
0 {% ?! J# N) I, B8 D
) U) C2 h/ H8 ~: l& s9 e〈319〉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宋75)
; d" H) C* H7 r" L, s“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看是否痛?痛则按胸痹胸痛或胃脘痛对治;不痛,则按心悸处理。; q9 m4 N2 t6 G" D5 d2 n4 e0 w/ I
“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这句话解释的原理与上条318一样,同样是津液流失过多,无法养窍的问题。
1 ^7 [2 @, a- U# E, q$ O“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是因为“重发汗”,津液流失多,里必干或燥,本能的去饮水自救,喝多了,又引起喘症。“水灌”应理解为逼迫喝水,现在的输液也应该为“水灌”。总之,发汗后,以少饮令胃气和为上,万不可暴饮蛮灌。2 Q; t* x3 C* b7 i# Z2 @: P0 J
关于耳聋问题,多于少阳或厥阴有关。临床上,六纲皆有,一般年纪人多考虑少阳,以小柴胡汤为主;老年人多考虑厥阴,以柴胡桂枝干姜汤,真武汤等为主。4 e& H0 L# ]9 G
% S% t- E3 T: X9 x' ^' t
〈320〉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宋71) + e# D ~% W9 Q( a7 B
〈32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宋72)
: g* B9 I) e+ S- c
. K5 a/ L( S7 ?, y3 O; r这两条合讲比较好,其实说的是一道理。
- W8 n" h* i$ v; \/ s5 K7 z# w9 O病人“发汗”或“误汗”后。因为津液流失,出现阳明的“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此时要饮水自救,应该“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就是说要少少给水喝,让肠胃慢慢得到滋润,不要暴饮蛮灌。" A" k% W4 e1 d( x- [4 G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必须联系上文。汗后出现阳明证而暴饮导致的,水喝多了,胃里有了水饮不化,才出现“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 _1 p$ b: U$ o五苓散证,是表证未解,内有水饮与实热,可以是太阳太阴阳明合病,也可以是太阴阳明合病。临床上多见,因此要善用广用。
! s! @! X( W4 M2 N$ I" l讲到这里记起上周的一个医案:男孩,7岁,咳嗽10多天了。医院输液3天,反而咳嗽加重。详细问其奶奶说,一热就咳,喜欢喝冷水,但舌体胖大,咳喘有白痰。六纲分析是太阴阳明合病,用五苓散汤,3剂而愈。
6 `8 p7 f2 d2 e" y, a. H" B
0 n5 d, p( a9 x% l+ ~今天的课就讲这里,谢谢多家的捧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