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枝加附子汤】 
/ N1 e8 g; ?( X0 R& |6 ~附子 一枚(君)7 L) m6 e6 U: M2 A4 r3 |/ d( S 
桂枝 三两(臣) 
0 y9 |; g5 G8 x% @( M; g! ]生姜 三两(臣)) g  ^% s% Q. }( |6 W' k 
甘草 三两(佐) 
. i/ Q. c* f1 o  [. E( o大枣 十二枚(佐) 
" B' u( ^; t/ t5 L+ }芍药 三两(使) 
' k$ }5 L0 n) ~; a少阴病,身冷,汗出多而恶风,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手足冷,脉微浮无力,为中风。# p+ K8 b& N5 @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3 |: M% C( L' n9 P4 k4 ~3 P, i2 m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v; n$ k  `- O  |9 |) Y9 k: p% r3 k2 i桂枝加附子汤,是桂枝汤加个附子药症,所以对治的就是桂枝汤证兼见附子药症者。 仲景说它治疗发汗过度,漏汗不止,极度恶风、津液大亏的情况。 漏汗不止”,作为一个独立的症状,也是要分阴阳的。比如《千金》漏气汤,也名泽泻汤,治疗“汗出如漏”的严重汗出情况,阴阳属性就和桂枝加附子汤相对相反。' v/ A, B" \# u% q 
桂枝加附子汤,五证属青龙类;而《千金》漏气汤,五证属阴旦类。如果不辨五证,死套方,方剂用反了,会出现严重后果。 对于桂枝加附子汤证在表之阳欲绝、表里阳气津液都不足的,以寒增寒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对于漏气汤证实热津亏的,也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于外”,伤及阳气根本。桂枝汤证我们再复习一下:2 k/ Z$ v1 m+ o' z 
 附子药症: 附子,味辛苦,性热有毒。入少阴、太阴病位。主滞证、饮证。 
8 u/ e1 ~5 i" ?- F3 }/ M$ M+ T7 X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y: H( t8 {8 I5 J3 h* k0 |( A 
师父刘志杰老师在《药症本草经》讲附子药症: 
3 d+ i. G3 B/ q$ D5 b1 y+ w% [/ ~5 A 
附子这味药,是我们经方常用的药。在药物的寒热温凉归类上,属于热药,居于北方玄武之地,因此真武汤里面,以它为主药,是热性药的代表。 
3 V' T, o/ ~; @7 e/ v8 T' _ 
! Q; m) ~4 \! l2 ~北方属水,病则为寒饮结聚,要用热性药对治才行。  
5 m! a, y: _( h; H/ }2 z4 B: u- n8 V8 q. d" A  \ 
附子,目前炮炙手段和工艺各异,导致其毒性含量不一,有的甚至是失去了毒性,失去了疗效。在临床使用上,很难掌握,常常出现中毒现象,所以,很多医生都不敢使用。 
' v& E, D+ L5 `) x1 @2 c0 P! M! y2 q( c; ?8 m  q7 y4 m9 y8 u: t 
这个药,我们建议使用没有炮炙过的生附子,避免了炮炙工艺不统一的问题。 + S/ o+ W2 E: f9 c0 g' j 
另外,最关键一点就是,要使用四川江油的附子,而不要用陕西汉中等其它地方的附子。% a9 H( E0 }2 \* A: J$ T6 w" M 
 
: V6 v; p* i' {% }" T汉中的附子,不容易掌握,很容易中毒。  
. G. w( W( [% b& |) ]% }* Q( N# ?8 c江油附子药性淳厚,成人一付药10克起用,口舌以及周身微麻,疗效好。 
# a6 |: [$ I9 [4 x5 o! w) G* l 
( E0 Y( d- d* k+ Z6 S/ {* X2 L, h而汉中附子要是用了10克,那个反应会很大,甚至有中毒情况发生,药性偏的很。不是江油的,就都危险。 
% A- M7 D2 k) P0 }! P 
, G; G! U5 R0 k% k" x还有煎煮时间问题,要久煎,不低于一小时才行。 其实,凡是辛热有毒的药,都要这样久煎才行。  
  Z5 @0 V$ {. u+ h/ r4 I 
$ |- [' z6 b5 [! f8 u5 M附子的药性是大辛大热,辛辣麻舌,苦味也不小。辛主发散,苦能涌泻,热能祛寒化饮。麻的特性,能麻醉止痛。 
5 M4 r' t0 G+ a4 H7 e" U- ]% e 
. Z$ s4 C9 t) B& S这个药,在病位上,是先入里,然后行周身而散达肌表。能入太阴和少阴,并且是先入太阴,后入少阴,由里达表。 6 p1 Z$ D* r9 E+ `# Z 
* M; {. F0 @3 |" q+ S; U' I 
附子辛苦大热,能祛寒饮,更能通“滞”。它的苦味,能涌泻,涌泻的是风寒水饮等。 很多水饮盛的人,服了附子,会出现短期的腹泻,就是这个原理。, }6 }0 P# {$ @/ T2 |+ ` 
 
! k2 m$ S, C2 O5 q# v% z桂枝加附子汤,方剂配伍上有一味使药赤芍,所以症状上要具备一定的阳明表现,并不是纯寒无热的。因此,它治疗的是少阴病中风证,夹带微微阳明热的情况。$ n. D+ g5 Z3 F+ T  f. T7 I- u2 g 
# }, ^  d( Q* s6 } 
少阴病中风证的治疗标准方,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 }" A) ]2 i3 l9 _6 J" E) _2 k 
  t$ s' f7 D1 ]2 \' v7 K. v【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3 Q  {7 h( e; B0 p附子 一枚(君)  
& |1 E% ?' O( S. ~& B. \桂枝 三两(臣)   
6 O6 S% j5 J# d6 L) d+ ]' \生姜 三两(臣)  
7 M/ y: ?7 o* k2 y3 b$ Y& p' C$ P甘草 二两(佐)  
$ o6 t9 G; M7 i7 F8 o  P大枣 十二枚(佐) 
; R9 l1 C4 I4 Y/ g2 D5 s+ r: X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8 }/ M7 @: Z& u$ x) T% p4 T4 \1 c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4 h/ y9 X$ _3 ^* G: J 
7 q/ k7 q' B* O9 G9 h1 f 
少阴病中风证的常见症状为:恶风,不发热,汗出多,身冷手足冷,四肢微急、难以屈伸,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体征上,表现为脉微浮无力,舌质淡。0 h3 |+ e1 p$ D- D4 g 
* R( o; G4 x* p2 W7 q 
少阴病中风证的“汗出多”,并不是一定的。少阴中风,可由太阳外感病发汗不得法,过度发汗,散热过多导致,表虚寒而不固,就会虚汗不止而恶风甚,这是暂时的阳虚逆冷,恢复起来较快;也常见于寒性虚劳患者,长期阳虚寒重,这种患者复感中风,由于本身的阳气津液都不足,出汗并不会太多。+ J% `  A' u3 U4 ^" I 
 
4 _9 _3 H# R) T/ i3 C5 K. ^这里用附子,是用它治“风寒咳逆邪气”的作用。 
8 i( _) Y3 |2 Z+ F% j0 @" T9 J0 W7 T; o: v3 i 
风寒,包括中风、伤寒等,这都是滞证范畴。 咳逆,指的是寒饮射肺导致的咳喘。 饮证的四逆症,是喘、呕、眩、悸。邪气,在这里是指的寒邪,包括寒邪导致的饮证和滞证。  
) _# A* N& a6 |4 ]0 X$ `6 J; P3 l+ @" C$ Y- | 
附子辛苦而热,外能发散风寒,内能祛寒饮上逆而止咳喘。 这是其能治疗风寒咳逆邪气的病机原理所在。 ! Q( p- y+ }! h+ L  |" l 
 
9 h/ s- L9 c; C/ Z0 @- Y因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以附子一枚(约15g)为君药,发散束表的风邪,温散在表的阴寒,对治少阴病本证合并中风证,方证相应、药症相对,疗效确切。 
# d8 d  s+ |/ a7 A- b3 P+ W: O. L) d1 t/ |) o 
经过以上讲解,大家就知道了,小青龙汤证的外感风寒、痰多咳喘,如果阳虚的厉害,手足寒凉畏寒甚,是不是就需要加一味附子药症呢?. u" ^: T3 x2 q+ K9 t3 u 
 
2 Q8 s6 X% T% B仲景就讲了类似的一个方剂: 
! r$ ?$ N6 i( Z8 Y* F9 Y1 A# P' Z& ^  P% O3 B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j5 E0 }" i  l8 q 
附子 一枚(君) 
& g( C- _9 p, \7 b麻黄 二两(臣) - A1 o" q- E1 [& ^! f$ F  M" G 
细辛 二两(臣) 6 g; v9 W5 c, t8 Z7 \  y4 c 
桂枝 三两(臣)  
% a3 Q. m  E4 i生姜 三两(臣)  
6 O- X( [- `! N8 o1 n: C甘草 二两(佐) 
$ ~5 `$ E0 w( d大枣 十二枚(佐) 
$ Z% N7 I2 c. F" }8 P8 D7 v' _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5 t0 c& k* O( C/ e4 X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K& i8 Q, h' B 
0 T# {2 D  _5 P" L) T; o 
这个方,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再加麻黄细辛;又可以看做是小青龙汤去半夏五味子赤芍,加附子大枣而成;或者看做是桂枝去芍药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合方。2 n& J7 n3 f5 Y9 G9 y$ S& ?2 Z* _1 S 
6 M* ~! U+ h5 e% V1 \- G 
可以看出,仲景使用方剂是多么的灵活,说仲景不加减、不合方,无异于画地为牢、守株待兔。& J( q7 R8 r6 C6 O8 G) y5 o* r9 E 
 
$ `& A8 Z9 ]8 A/ Q中医的发展历史,就是各门派之间“百家争鸣”的战争史,中医“窝里斗”,无异于仰天而唾、逆风扬尘,损伤的只有自己。 
1 Z6 h9 v% {0 C6 f/ B% D 
" U# ?4 x$ d0 J0 a然而,真理不辨不明,掌握了六纲五证的辨证框架,看各家学说都将是清清楚楚,且不会偏执一家而致敝帚自珍,更不会学过百家而致杂乱纷繁。得鱼忘筌、见月忽指则可,切不可弃本逐末,认妄遗真,盼望学人,敬希慎之。 
+ ]5 R( _& s1 \9 H$ `说到这里,就有很多感慨。中国传统的学术,都是从智慧心流露。古来的大德反复告诫我们:一切众生所以不能成就,犯了一个很大的毛病:好高骛远,喜欢作大通家,好像采过百花,样样都通,样样都知道,这样搞只能得到“世智辩聪”,得不到真正的智慧。; K! h" K5 o/ @ 
 
& S. X2 s; B* E, E4 u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大学问家不是“一门深入”而成就的。现代资讯发达,现代人浮躁贪婪,喜欢夹杂,认为非夹杂不能有成就,这个观念就是病根。 
5 D% ?# K  s+ w/ x2 o# X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治疗“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还可能有“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的症状,仲景说了,这是水饮结聚造成的。 
/ ~) g$ ]; [. t- j% K0 F& a2 r2 h* v" C- Z# S+ g5 g$ f 
这一条方后说:“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喝完药是会发汗的。桂枝、麻黄辛温发散、开腠理,能够去表水、降逆气;细辛,还是辛药,降逆气、去水饮;附子,性热、味辛苦,能够温散寒饮,发散风寒湿邪而通经脉,更能“破癥坚积聚,血瘕”。& G; b+ m$ A7 y) s1 T( i2 N 
- _0 f3 i$ ?" e, l 
癥坚积聚,指的是有形的肿块或者肿瘤。血瘕,指的是尚未结聚成形的瘀血病灶。 气滞、血瘀、痰凝、水肿,结聚在一起的,就会形成积聚癥瘕,很多肿瘤,良性的、恶性的,都存在这个问题,这是肿瘤的根本病机。附子可以入气分、血分、水分而破癥坚积聚、血瘕,因此,心下的水气结聚,当然也能够解决。 3 J& Q2 ^( D* U* M; U. ~4 {" n& Q 
 
& y. z/ N8 M8 W0 u$ a【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 
, I* C" t) p( S- X附子 一枚(君)  
, V. |4 b3 p" Z7 ?& ?/ M+ v  m桂枝 三两(臣)  % `% d  N) O* g  \8 P# b0 D 
当归 四两(臣) 7 R- u& z2 T" R$ S 
干姜 一两半(臣)" T" @! h9 K2 h( l/ v 
细辛 一两(臣) 
6 G/ u* m1 |( Y生姜 三两(臣)  
, _/ g; E; @7 C, e9 j4 z* X2 E5 ?$ `甘草 二两(佐) 
0 G+ z& o- T/ l1 H5 L大枣 十二枚(佐)9 K( i8 W7 Q' k 
人参 二两(使)   : u3 V+ e7 D+ S; N: d 
芍药 三两(使)* Y, A  h$ E5 h9 Y7 e5 p 
痉病,手足厥冷,发热间作,唇青目陷,脉沉弦者,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主之。 
! T5 w/ n* X( d# M( ^8 X$ m( K! w, ?右十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5 T) ~* m0 v1 c4 }. {+ V/ ^ 
, ?4 l5 D# f) |$ X/ i* R 
这个方是桂枝加附子汤,再加当归、细辛、干姜、人参。可以对治三阴合病属厥阴的情况。这个方子内含的方子很多,包括桂枝汤、理中汤、当归四逆汤、黄芪伤多方等,这就是经方灵活的合方学术。; g3 R  P: V8 Q7 e- \/ g 
; D8 [4 ]- L& f 
痉病,手足厥冷,发热间作,唇青目陷,脉沉弦者,这是典型的厥阴痉证。 三阴证,多混杂,不像三阳病那样相对独立清晰。 这个方子的病机,是津液不足,寒饮阻滞,阳虚不化津液,因此用附桂姜辛解表温里化水饮,归草枣参养血补津液。 
: {: d% E+ c' P3 L6 H, M1 H; I1 ?目陷,是津液严重不足。津液亏得重,血液无所化养,血也虚。总之,是营卫阴阳都虚,以津液和真阳损害的厉害。 这样的病多见于慢性虚寒久病的,出现津液脱失的病人,因此有大阳旦汤的方义,扶阳化水养津液,解表治里、三阴同调。 附子,是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天雄、附子、乌头同出一源,都是乌头的干燥根,但部位不同,功效有异。 
& h* r0 A/ k& B《本草蒙筌》记载:“天雄长而尖……附子圆而矮……乌头原生苗脑,形如乌鸦之头”。乌头,是块根(即母根);而天雄,是子根变形无侧根者。% ]& n' H# j2 c" c6 p) ` 
乌头,性热,味苦辛,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6 w1 ?  y  Z; N6 g9 n这个药,比附子还霸道,开寒结而降逆。  附子偏于补,温阳化气出痹,力量缓一些。乌头是主攻逐的,力量霸道,专门除痹驱寒。; ~9 s- E+ B* }. L! ^$ \2 }8 x 
筋骨的毛病,以及中风偏瘫、癌症积聚,顽固不化的,非乌头不可。 【乌头桂枝汤】 
: r: T: x$ U2 q: N6 A1 o6 {( W! `- m& A乌头(君)8 T# l3 ?3 @0 K/ G# Y! u 
桂枝 3/4两(臣) 
1 R% u9 W2 N, G9 ]: j9 Q9 m生姜 3/4两(臣)2 f7 U2 R* B( S$ D7 R$ d 
蜜二斤(佐). N, {5 Y! o5 _( S6 X; q 
甘草 1/2两 (佐)' ^6 a3 v. O. U7 M 
大枣 4枚(佐) 
& m4 j! M/ `9 y0 ^芍药 3/4两(使)0 l7 @( ]3 M2 m' C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 h/ w# U! {- q* [- _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0 B( M+ M/ l* l3 \) {6 K8 u. B这个是桂枝汤加乌头。寒疝腹痛的厉害,四肢逆冷,手足麻木,气血凝滞不通,这是里寒严重了。如果还有周身疼痛,这是有表证了。并且针灸及用一般的方剂全都无效,就要用乌头桂枝汤来对治。抵当,专门对治的意思。 乌头加桂枝汤,温里解表,去风寒湿。桂枝汤,本身就祛风解表,加上乌头,驱寒除痹,表里兼顾,增强桂枝的解表作用。 这个方的药量记载上有点问题,临床使用上,基本是取桂枝汤原方的四分之一,加蜜煎乌头30g左右,从少量起服,逐渐加量“以知为度”,达到治疗量,也就是微中毒量:“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会头晕如醉酒、口舌麻木甚至全身微麻,面部于痉挛,心悸呕吐,出汗、关节毛孔“冒风”。 
4 f) C5 ^, a/ D8 k5 P附子和乌头,都能“温中”、“除寒湿痹”。 痹,《说文》曰:湿病也;《素问》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就是酸麻重痛等筋骨肌肉间的不适感觉。 偏热性的痹痛,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汤对治;而寒湿痹痛,就要用到桂枝加附子类方,甚至是乌头桂枝汤。! I: ?$ F8 j  l4 Z  J9 ~ 
一切痹证,除了筋骨毛病,还都有里证。痹证,里证是什么?都是寒湿或者湿热。你光是治疗外表的筋骨疼痛了,没注意里面的那个湿邪,就疗效不好。是一身内外尽寒湿,要内外兼顾。很多严重的风湿、类风湿病,你问问他的胃肠道,都不正常。并且,一旦胃肠有了问题,那个风湿的症状就马上加重。 曾治一例颈项、后背紧痛十余年,项背痛发作则伴发胃胀痛的患者,就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前后十余剂收功。 
# @! N  N" m' D5 z8 Z2 S/ l( F师父曾经讲过:有人说,桂枝芍药知母汤用了效果不好,那是你不会用。这个方子就是内外兼顾的。第一,要原方原量。第二,顽固的,换乌头。第三,加狗脊。这个方子太常用了,疗效很好的。全身各个部位的关节肌肉疼痛,都有效。这一个方子用好了,治疗颈肩腰腿痛,风湿、类风湿,你就会成名医。何况还有许多续命系列方子备用呢?续命系列方子,也要遵守这个规矩,轻的用附子,重的、顽固无效的,用乌头。乌头,好比大元帅。附子不过是将军而已。久攻不下,就要派派元帅亲临。 今天讲的附子和乌头这类有毒药物,都要从微量开始,逐渐加量。乌头用蜂蜜单独煎煮,然后,兑到药里服。4 E, F8 P& r8 C; ^3 A) {) i: a* F 
附子乌头有毒,它的毒性正是它的药性。而现在的炙乌头、炮附子等,把毒性搞没了,根本就无效、不治病了。 附子乌头有毒,它的毒性正是它的药性。而现在的炙乌头、炮附子等,把毒性搞没了,根本就无效、不治病了。 有关颈肩腰腿痛等疼痛症候群的中医学规范化诊疗方案,恩师刘志杰老师将会在十一长沙讲坛中系统讲解,敬请期待。 
% i/ j1 @$ ^% I) ^: M5 G" L+ D今天课程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0 y8 Q; W1 y* o' h- W 
) C) {7 O* w* G) k' j! U0 z,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