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725蜀-成都-羊长青 小儿发热案
5 O. p5 U& c3 R; ~/ X8 a/ ^
! B) S# T1 h- N; [; ^ 小儿2岁,主诉发热,高热39度以上,腹泻每日6-7次水样便。发热时无汗。娃娃手脚不冷,无流涕咳嗽等证,饮水不多,小便偏少。食欲略下降。
) V) e( _. B& a' Q, C$ a" D; V来诊时脉浮数,舌质可苔薄白润。来诊前到医院就诊,诊断为肠炎,医院要求输液未允。吃退烧药无效(本来是一直发烧,因为退烧药退了一会儿,后来又烧起来的,不烧时哭闹吃奶时有微汗),后来又去找一中医,处健脾清热止泻药。亦无效。大家来分析一下:
0 \* S/ c9 `. i* J" I( m/ B6 z% p4 C8 B# p7 l
第一点,这个病人高热无汗,虽然吃了退烧药,但是汗出不多,而且很快又高烧上。
+ `6 R' @" [4 s3 g3 a! l
; y' H4 }4 [* K& s- v6 g第二点,腹泻,但是无腹痛,也没有里急后重,更没有完谷不化,手脚不冷。4 q" V' }4 k3 {. K
3 ? d3 K: m% F# |第三点,舌脉,舌质还行,不淡,苔不厚,这说明虚寒水饮可以排除。脉呢,浮数脉。小儿脉本来偏数,一指定关,浮像。这个是病人往外之机' I' C7 M$ d z% W! a
' Y- W! s. ^( z* X3 b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阳明合病,必自利,葛根汤主之。& p3 I9 f; C1 ]; d+ r! v9 \
这个病人,从整体六纲体系来分析,如果说是阳明湿热 舌脉不合。如果说是太阴病,高热无寒手脚自温也不合。
7 Z& \: _& S! J' g# S, T% `
) x% o. i7 _" b% h, z9 Y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 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法将 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 u# ^- `% K: A
【原文指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 根汤主之。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 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痉者,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若自下利,葛根汤主 之;若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 之。8 R; t5 C7 d1 ` s8 Q2 g0 a
( {, K7 c. |* y( k
葛根汤,七味药,很简单的。这个病的病机,其实是病在表,而症状在表里。表有寒闭的滞证
- R2 F& [/ Y5 {& s& E% V$ H
* r- P v* e$ v9 o 大家知道,肌表被寒所闭,通常呢,太阳病了我们会体现的是发热无汗身痛或咳或呕。这都是表闭气机往外发的趋势,但是闭得厉害,这个津液不能从表解,往里走了。其实也是表解不通人体自我调整的一种方式。但是从脉上来看,病还是有往外的气机。如果这个人脉不浮而沉,你们就要考虑了,这个方子就不太合适了
K/ ?0 p% w4 E这种病,拉久了津液虚了有的会入阳明,有的会入太阴的,和患者平素的阳气强弱有关系。+ D: E2 Y% j3 F# C3 a3 i2 g( j
葛根汤,有桂枝汤养津液的意思,同时加麻黄葛根" z) K( U7 z0 P) }8 p
B% v) @# O* Q. n8 d- A 为什么不直接用麻黄汤加葛根?6 T+ ]/ L& G+ \8 [
* I; E# E# t R8 Z4 a, M+ } 考虑到下利后已经津液有损了。如果这个时候你用麻黄汤加葛根也能有效,但是可能病人会伤津比较厉害,有的甚至会出现痉症的。葛根汤,葛根《本经》讲起阴气,刘师书上讲得很清楚,也是它能止泻的重要原因之一。麻黄开皮毛发汗,配桂枝汤意思,一个是防止麻黄汗出伤津,一个是养津液。一个经方配伍,几味药很有深意,比你时方搞十几二十味更有深意。; ?4 j ^! K/ j! u' F
这个也是有换药式的一些道理在里面。麻黄配桂枝能发汗,配葛根能起阴气,使从里走的气机再回正常,而使水津之液从表而出。但是因为一个腹泻,另一个用麻黄桂枝,就必须要考虑汗出伤津的问题。: g6 o! e3 c3 _
1 o; J8 {) S6 Q1 }6 S$ | 为什么用芍药?不是说下利者去芍药吗?太阴的下利才去芍药。麻桂葛都是升散的药,如果没有芍药,这个方就不完美了。有升无降有散无敛。对于阳明本身问题的,即使腹泻,芍药用了反而有止泻的作用。为什么?比如大黄。芍药又叫小大黄,阳明病,里实热证可以出现下利不?伤寒论里面有条文的,大承气汤证。你们去找一找,里面有实阻,机体要排还排不出来,得用大黄去帮忙排出来。
$ q' |* X! x5 h* |: ~包括一些阴证的系阳明证,如果有下利的,也得用温下法去排泻。也就是说,大黄对证了也有止泻的作用。那么你的小大黄该不该用这个作用?大家下来自己去想一想,找一找条文和方证。
, ~" C" u$ |( k7 P/ P所以葛根汤,仲景叫太阳阳明病,没说是太阳太阴合病。这个是里面用药的关系。每个方子,每味药在经方里面都是独挡一面的。不会出现可用可不用的药,这就是经方。
% u! t. g7 `( j$ ?* O& i$ Q* T% Z% B2 W% O$ b1 I* c" C8 I3 z3 N! i
今天晚上讲的内容呢,病案很简单,但是给大家分享两个思路。
: O4 d" Q" p* a2 L8 g$ T
1 T% C1 g) E2 _' U5 _: M4 V) k/ @9 e 一个就是中医不要跟着西医的诊断屁股走) T4 [& l& D( z: c! j
一个就是大黄芍药可以止泻,附子干姜可以治便秘。关键在整体的病证病机的把握。临床上我治疗了很多小儿便秘,很少用到大黄等通泻药。反而多用辛温和温润的药。
. i0 A8 {/ d% m, a
/ N0 V! p& H* K" A3 c/ i) E6 `/ N' s最近还治了一例重度湿疹,反来复去,最后用了千金的枳实丸搞定。如果大家遇到小儿反复重度湿疹的时候,不防考虑下这个方子。当然还是要严格辨证才行。
2 i. `* x& r4 i5 e6 J: d& c5 ]
2 x8 K* N4 |2 V5 s' F/ K B
9 a/ g0 v; |$ d7 d8 e$ U4 U/ U9 n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果这个人还是这些症状,但是脉沉了,要怎么去考虑。作为课后思考吧。谢谢大家。
6 I1 q& \- Q6 r! P' y. @0 U
% P+ @' \9 ?+ Z( y9 s. S$ U
x/ Y% ]4 l) M5 H# a# Sㄟ( ▔, ▔ )ㄏ。。附。。十四老师课后吐槽:
% w$ D. m6 v9 \2 y8 |) f H如果是脉沉烧一定发的那么高。师兄辨症用药精准,叹服 ( f. k; W2 O3 p; d
" U1 B1 e4 g( q8 \葛根汤里总体温药多且养胃气津液药症也多,系太阴是事实。
9 h6 Z9 V" y8 o, \% G* K# I
h+ E' D. C' \3 g" _% |$ {1 K久利本来就是太阴,甘草生姜大枣桂枝麻黄都是太少类常用药
/ G( Y- g; t) J2 C3 A4 j: h# g" t* F- l7 G, a9 a
伤寒中风,寒及津亏都是事实
8 a. {, d! F" o' t* f
7 W# r8 F+ ?2 Q' z( x0 ~% B脉沉主里主虚主寒。需鉴别其他夹杂
0 q; [( W8 Q" ^0 a$ w, |2 h. A& Y( `; ]! _/ B" Y, X( `; v
大家不动脑不说只是自己进步不了,吃亏的是自己,这个案子羊师兄用的非常好,下次我们当多熟悉葛根汤证。这个案子不是太阴本家但是要知道中寒。 1 {0 y) M0 h0 r7 S7 m/ q& N5 h
$ Y& s1 b E+ W7 m; G,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 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 易动故也。[280]
' W1 i+ c3 r7 d( s' Q8 ]一个胃气强,一个胃气弱。对比6 i/ J- y6 Z3 p$ |
一个阳明里热、一个阳明中寒。
4 T4 a9 @6 h: E' C*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