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时间:2014.05.13
8 y4 W: ^, O* I( e主讲老师:鲁-青岛-于湖宪( y) U6 {( c1 k. R* m2 N
主讲内容:汉传中医基础理论. U0 n6 L" `% n) @5 J
今天晚上由我和大家一起复习汉传中医基础理论。
3 r T% ]1 J- R& P" ~% D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好的基础也是容易倒塌的,所以基础是重中之重。
7 C9 P$ g& S) t7 n! B( t1 |临床上辨病机的运用,可分为 “病位”和“病理”。' Q. v' A/ P7 n9 v
病位:病证在机体上的特定部位。以三阴三阳六纲框架为分类指导,内外上,分表、里、半表里,上下上,分为上焦、中焦、下焦。3 _" O: Z! v0 X8 {5 E& m K* e
病理:指生命体整体的疾病本质和病理机制,是以三阴三阳六纲和五行五证框架为分类指导,对疾病进行寒热虚实的分析,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的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理,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本质,对疾病具有根本性、广谱性的治疗指导作用,为精确运用方证、药症的相应性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 a; n- k9 F. r病位,包括表、里、半表里,上、中、下三焦。
9 C, b: N( I8 M& t0 T对于时方理论来讲,一般包括有虚热、实热、虚寒、实寒、虚实寒热夹杂等。把寒热虚实之间的关系搞的很复杂,尤其在虚实上,更搞出了阴虚、阳虚等概念,绕了很多大圈子,很容易把人弄的糊涂。甚至于每个患者都诊断为肾虚或者肝火旺。" p: C. y" T- B2 Y" T! V/ G$ ^
我们汉传中医 ,直截了当。将寒热两种病邪,称之为“虚寒”和“实热”。
# H& o$ i$ a9 k6 M+ E) W三阴病为虚寒,三阳病为实热。/ A; m* {. _. l6 B, D( o
经方重视阳气,人活着就是这个阳气。是以阳气的盛衰作为寒热虚实为标准的。
& A% k+ m' f* j3 Q" P$ C" t# r8 I三阴病,以寒邪为主,又称虚寒,是阳衰导致的水饮和瘀滞。包括饮证和滞证。
; i. D( \8 d# S三阳病,以热邪为主,是阳盛导致的热燥津亏,包括烦证、燥证。7 ?! O- S0 A; N6 n
虚又特指正气虚或者慢性病,实特指邪气实或新病、急病。9 V( n' I) F1 v
汉传中医基础,凡是病邪,就都是实邪,要祛邪才能恢复正气。因为,只有正气虚到一定程度,不能抗邪了,才会生病,这就叫正虚而邪盛。2 \3 L" {9 m# y4 T+ k! u
临床上正气恢复起来很慢,而疾病发展的速度很快,你补的再快,也不如邪气发展的快。时方靠扶正去祛邪,那是杯水车薪的做法。正确的做法,该是首先祛邪,病邪去掉了,正气才能得以逐渐恢复。这叫祛邪以扶正。
1 `" \# v* n/ ]. N/ ` Y) p; T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经方治疗疾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补法,用汗、吐、下、等祛邪法。
T& T) p$ R5 G: |# R现代人把鹿茸、三七常服,偏性是很大的,因此服药补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吃药养生,那叫没病找病!
, c5 d. p- M' o' x3 ^古人把药,称作为毒药。告诫我们说,药补不如食补。临床上用好了呢,砒霜一样治大病,用错了人参照样杀人。2 l, l3 p: W; c# q5 n) d, }
寒热没有绝对的寒热,绝对的寒热一旦出现,那就是阴阳离绝了。不平即为病。
9 m/ o2 J$ U, R* ^2 B( {' m师父给我们总结的法则大道至简,只要用了就有效。
2 h( g! s( X0 s; N4 r, m一切疾病,表现不离六纲,病机不离五证。六纲辨证也好,五藏辨证也罢,都不离这个共同的病机基础。五证象六纲病一样,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几证同见。要根据寒热虚实的详细辨别,来进行对证治疗,单独出现的,可以用单方治疗,几证合并的,可以用各自的对治方药去合方治疗。打个比喻,六纲辨证是“狙击步枪”,五证病机,则是“校准仪”。
+ {7 }7 k6 j0 {& ?4 P0 v) X8 u, Y具体的参看师父的三本巨著《伤寒类编补遗》《金匮要略增补》《刘志杰师徒医案集》。
# D* V0 b0 ~2 R5 c. @* \ M由于水平有限,就学习到这,谢谢大家的参与。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