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白虎汤加减化裁。' D! R) G% X4 B, b5 O1 O+ F& ?, n
白虎汤是非常重要的方剂,恩师讲这个方是治疗热伤津液的祖方,可以作为收剂一类的方剂的配伍公式。8 O# [% x. ]$ Q; ^; n
白虎汤,仅四味药,却冠以“四神”之一的名号,便知作用不小。- Z! F; q9 F: f
记得前几天,咱们群里有人问过朴老师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还能遇到如此的白虎汤证吗?”
, }$ P2 V% k A' C" m. c朴老师说,白虎汤太常见了。0 @/ R4 j3 T4 @' d/ r% M! x
一部分人会有这样的疑问,觉得现在用不到白虎汤,我猜想是对它有误解吧。 k; R c, u8 l v" a& u, g5 B
那我们今天先不讲化裁,来好好认识认识它。
- h- H/ b& {1 D& o55.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宋182)
' u) k+ i% F1 t# H/ ]1 G65.阳明外证中风,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恩师拟补) ( G6 R7 P7 ]1 { z4 ?/ U; C
我们两个条文一起看。/ R' W% X0 R, c; A
阳明病外证,典型的症状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U9 j; T! G) P! R$ k4 Q+ x' ?
关于外证,我们在很多课程中都提到过。/ [% V0 c5 g3 ]6 j/ p# S
外证相对于里证而言,是里证的外在表现。
/ I* n5 g6 w+ R. I9 N, a; \" ]0 b阳明病,里面蒸蒸发热,散于肌表,在表出现了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现象,称阳明病外证。
: M" h0 m" [0 _& N$ X在表的实热是太阳病,在里的实热是阳明病,阳明外证,是表里俱热,也就是阳明里实热合太阳表实热。
3 p: t8 @5 J- |4 o7 v* t g这么理解,也就能从概念上区分开外证和表证了。# A# d" [) a1 D: x+ f# k
理论搞清楚我们来看症状。
2 d) N: P7 D; U4 c$ M阳热偏盛,出现了“发热、汗自出”。
6 |/ L# m9 ~0 W. y \8 _7 q: \8 `这个症状不同于单纯的表证,太阳中风证的发热汗出是要恶风寒的,而这里的阳明中风证却是“不恶寒反恶热”的。
% f3 |/ o: ~$ z5 H( h! N0 j因为这个症状是有里热参与的,表里阳盛,热蒸津液外出,就会“汗出”,热从内里而来,自然是不恶寒反恶热了。* S0 q# Z9 P7 V6 I0 F
恩师曾在书中说,阳明的外证,热邪在于肌表和上焦,阳明的里实,热邪在于内里和下焦。
; q2 w5 l i! w ^) B9 Q- ^0 A. I阳明病,热盛伤津,邪热蒸腾津液外出,一定会损耗津液,除了汗出,还会有别的症状出现。
: @8 Z& D Y6 c8 w" k, n6 v就如这一条:2 w% P9 B9 T5 r: F# K2 ?
57.阳明病,口燥但与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宋202)
+ g+ ~% B5 w2 j$ m口中干燥,只想喝一点水来润润喉咙,不想多喝。
+ G# ?. G; A- A$ Q! ?/ y, Z/ N这是典型的阳明外证,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同时要口燥咽干,烦渴。
, n. J' o7 ^3 g$ d这是外热盛,里热不很严重,热都聚在肌表和上焦,耗伤津液,就要口渴多饮,饮水多了,内里水饮不化,有了水饮就不想再喝,所以“但欲漱水不欲咽”。
3 ], }: z1 M% v6 Z, N c# \* O上焦口鼻干燥,津液受伤,内有水饮不化津液,口鼻不能得到滋润保护,就会出血。
8 t9 T2 s) M9 z5 \7 M再比如:
i% ?. Y6 S Y4 @6 p189.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宋350)
! N: M' d8 h) |) ]; R这一条列在了厥阴篇里,表述的症状不同于上面。
6 y# H- H9 Y- ?1 @3 e“脉滑而厥”,滑脉,是阳脉,数而有力,是有实热的脉,这样的脉象却在外表现出了厥冷。- B5 G' M: B/ y3 R& K
寒热极不相符,这时我们要细心体察,恩师教我们首先要看大便硬不硬,硬了是阳明里实证,而非阳明病外证。
* f& C/ m6 n* V( U3 v( c+ |这一条,大便不会硬的+ v5 P4 u4 [; c, q
不要觉得阳明外证就应该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啊。
a) }0 ^: u9 U/ d4 K5 D- G% R& m" W阳明外证呢,里证的外在表现。
& m& q7 N# U# P就这条来讲,虽然是厥冷,没有身热大汗,但一定会有外证的热象,口干舌燥,口渴,苔黄之类的症状。: y) g- r( C) p' q+ k4 C0 m
这个厥冷,是由于过热反而出现了外面的厥冷,所谓热极生寒。
$ C7 @1 y( U+ ?+ G厥,阴阳不接续是也。7 |7 z) | Y& K6 J$ t. m. h
里有热,且没有便秘腹胀的里实,外表现为寒,用白虎汤解决这个热,热除,阴阳就平和了。$ |! i' d) `" ~. s* j6 B0 i4 T2 I
对治用白虎汤。
5 Z, f7 D& O7 L阳明病,不可汗,表证和没结实的里热要清。白虎汤,清热生津,养胃气的。我们现在来看看白虎汤。! H3 K& Q, Q- F" F6 ]
【白虎汤】1 q _" k+ @8 d$ c
石膏(一斤,碎)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0 P0 U7 i& Y( ^8 k: W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d8 b T( K$ |# a8 V6 C刘志杰经方解析法
% U' c+ f0 w. Y6 Q# K v三才解析法6 ~& B3 H( o; w' i+ X/ }
阴性药:石膏(凉,酸) 知母(凉,甘滋苦)4 [. d: \; j0 D& K" [$ E, |
平性药:炙甘草(平,甘滋) 粳米(平,甘滋)( V7 C) R3 `& J/ `+ A g
阳性药:无4 ?' J6 G: C1 l7 k1 B
群里不网诊,确实想治疗可以找医生面诊。我们继续学习
& A& \7 Q" P/ ?! @四象解析法$ `0 F* G6 k. Y* G4 c
君药:石膏(凉,酸)16
" m5 Z2 F& S8 a9 Q( o/ Z臣药:知母(凉,甘滋苦)6* M5 Z" V0 m, N& w5 q
佐药:炙甘草(平,甘滋)2 粳米(平,甘滋)6合' ]6 \6 v" X O, G: r
使药:无/ H4 b. D \# \" C' h: j
白虎汤全方气味以酸凉为主,主治五证中的烦温证。; ~ c' N* U$ a* [+ |. M: v
六纲上,主要治疗阳明病外证和太阳病本病。
6 f9 l8 Q5 k( C0 v7 u关于太阳病本证概念的提出,是师父对后世解读伤寒论出现的模糊概念做出的重要修正。
R1 L" v! R6 T9 g9 n9 S. P4 \ o; g我们来看这一句条文:
/ J8 s2 V/ k9 x8 S6 @; i0 h“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宋6)
3 A3 E2 W$ f" C/ R, p, R* A2 f& F, @在表的实热,会发热汗出,不恶寒,反而恶热,也会因津液受损而出现口渴。
$ j' ], z( n0 T$ \. B+ T* Z9 z这一条才是太阳病本身所应有的表证症状。4 S/ m7 T8 r7 \2 u$ F' n* R
太阳病,病在表位的实热,也就是表实热,即没有外感参与的自身疾病。& S( F7 Z/ y$ v3 I4 h6 ?4 g" {5 |
但由于“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宋182)”这一条文又提出阳明病外证的概念,将太阳病本证(表实热证)界定到了阳明病的范畴,叫做阳明病外证,致使太阳病表实热证被掩盖了。3 S- r5 t( O$ l* C; F9 ?
以至于后世医家认为,太阳病伤寒证、中风证就是太阳病,从而混淆了内伤和外感的辨证框架。
1 Z; D5 [3 r* K8 n' ?" C$ ^同时,温病是太阳病的本证,属于内伤范畴,后世多与外感病的瘟疫相混淆。* _+ i/ D7 f* b# S9 m9 U4 w2 l9 S
《伤寒论》称之为“温病”,也就是温热病的意思。
, P/ s4 k# D7 }* T热邪,有轻重之分,程度轻的为“温”,用凉药对治,程度重的为“热”,用寒药对治。: u& |% j9 R% o- N+ @
经方的辨治是很严谨的,不是看到热象就用寒凉药可以解决的。
m" @% z" n7 T3 G( n白虎汤在五证中对治的烦温证,就是指表里轻度的热邪。
. W. x, G- }2 R/ |5 u+ ?; L+ z9 W主要的病机就是,热邪使津液受伤,但是津液伤到亏竭的程度。
( Z5 O2 {" a5 P/ ?8 R主要的病机就是,热邪使津液受伤,但是津液没伤到亏竭的程度。/ Z* y6 |- u u% Y2 N
里面还可能夹杂有水热互结的现象出现。
' ^* t, T9 l) i+ h9 v4 o: ^津亏,或者夹带水饮,都是有可能出现的。: h5 c- ^* `$ u3 p
临床上可以仔细辨别,患者没有外感风寒感冒,也没有腹胀便秘等里实的症状,只是表现出发热,恶热喜凉,一热就会汗出不止。
2 V R1 u# D/ ~* d4 ~且这个发热汗出不是突然一下,而是持续的,如果是寒热往来,那就是半表里的少阳病位了。9 h6 P8 Q* Q! {6 A8 Q- k9 H
这个太阳病本证的表实热,白虎汤去治疗。
% o2 U, {' `0 r, K我们来看看药症。今天先来看佐药。
5 Q* a% E0 F1 B: m; f/ w& P5 `甘草 平 甘滋
& I3 `5 j1 ]* U4 j. G3 O* T《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 k1 [! N, J( j0 ^+ \, O0 e粳米 平 甘滋。
$ k: i7 o5 z3 x x- g" ] W《别录》:益气,止烦,止泄。
' `- W4 b G! S1 G* }) @两味药来固护胃气,养津液。是不是可以说见白虎汤没有想象中那么“凶猛”。- i& M9 J" G1 U
那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君药石膏。一些人不敢用白虎汤,主要的顾虑在石膏。
- `2 q8 L6 v1 P石膏 凉 酸6 s/ [2 c9 D g/ C) G2 J
《神农》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 O% L% o u) b; L师父对石膏的性味做了修正:石膏,性凉,凉能除烦。/ ~ k. n' ^& @0 j3 U1 P2 u
味酸,酸能敛化火热,使外热内收,里热下行而不上炎。4 G) e0 x1 ` f7 t
石膏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石膏,味辛,微寒”,《名医别录·卷第二》首次提出“石膏,味甘,大寒,无毒”,当代各种版本的中药学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医药辞书等均记载石膏性大寒。" r0 P# P( [5 j; Q* k2 x
至此之后,石膏大寒之性便深入人心,众医家畏之如虎。- x, N& Z1 @; c! u! k# F6 W
了解它就不会惧怕,有机会尝试一下,像神农一样。) \+ v' m8 U: n) _! e( K& V ~- _& Q8 R
恩师就是榜样,他在给患者用药之前,要自己试过,尤其是一些有毒的药物,用起来心中有数。
0 i! W+ `: l7 k1 u2 K恩师的理论都是实打实验证出来,才讲给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学习是捷径,要珍惜。
. t. d6 S, e {) X: l$ t说回石膏,我还是有些体会,不过当时没记录医成案,只能简单说说。3 _9 [2 b. i1 B' n1 x2 @
之前在学校高烧39℃多,同学给的退热药,吃了体温降下去,不一会就又烧起来。
2 _. I0 U" f! B5 N+ g: d+ {! c实在烧的乏力难受,给自己开了白虎汤,但由于种种原因,到我手里是石膏120g,知母60g,甘草30g,免煎颗粒,日3次冲服。
6 u2 g# o5 u: a( Z1 c: r B没对比过免煎颗粒和汤剂的区别,喝了一天烧也便退了,人也跟着清爽起来。( Q3 I8 n/ O/ M; B
又因为一些原因,只喝了两天,这期间,本身胃肠不太好的我,也没有出现胃痛腹泻的症状。
, J$ f0 o6 e9 r& P石膏药性平和,甚至是不大量使用,就会无效果。4 d" I M( S/ E3 O
且早有考证,石膏如鸡子大,如今实称大概是50克左右,一般用量50-60克,白虎汤石膏用一斤,即16两,160克到240克(1两按10或15克)。
. c( u5 o9 x9 V- C* s% S& D木防己汤中的石膏要用到如鸡子大十二枚,用量是很大了,具体方证大家可以课后自己学习体会。, G$ g) Y6 r( d! `+ g O1 p! `
总之石膏这味药,清热除烦,收敛降逆,还没有攻下的作用。
. G' a2 u/ v, @. _! Q: n7 ]我们在临床应用中,成人240克,五岁儿童用过120克,也没出现什么不良问题,效果很好。只要对证,就很安全。
, e+ o! C' m* y! W9 w/ a2 D" S) _ P臣药:1 a5 S# P) ?: j$ L9 e+ K) n
知母 凉 甘滋苦( R7 _# d( f) [
《神农》主消渴热中,除邪热,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Y4 X' h& N! C' a; o1 o, `8 s" \
知母苦能涌泄,协助君药石膏清热,津液得救,同时还利不化的水饮。
9 x, H8 U; c* y: ~整张方子君药石膏性凉味酸,清热除烦,敛化火热;臣药知母,性凉甘滋苦,助石膏清热的同时还能补充胃气津液,利不化的水饮;加上两味佐药,性平甘滋,养胃气,补津液。
$ x3 K6 P: g: m" R" D) R全方清热生津而利水,解决表里俱热,津液受伤同时还内有水饮。) l5 i* X0 P6 @
这么精巧安全的配伍如果被当做“虎狼”而置于高阁不用,岂不可惜。
4 P. e5 Q3 g6 u- p白虎汤的应用很广泛,它的作用不只是退热。
Z9 y- h" I: F8 E8 M是治疗烦温证的代表方,阳热伤津,津液不足,而内有水饮不化的上逆喘咳,大热汗出,口干舌燥。8 I& z/ @3 h G R4 [
胸中烦热,喜凉恶热,甚至比较严重的高热惊厥抽搐。
6 y+ s/ n+ D& c i1 D2 }5 H& ]" t包括一些偏于热性的“消渴病”,都可以用以白虎汤为基础方,随之加减。
6 \) v& q7 C* }& d$ J7 I7 ]本节课说了很多,但想要说明的很简单,只希望用过本次课,大家能够正视这个方子。) I" Q5 w: }) h; C5 d+ ?3 m
它的应用很广,化裁起来也很有意思。
- S8 V) d b4 {- e% O可是如果大家学了而不敢用,却有什么意义呢?4 @7 F: F( S$ ?# T. g
今天的课就到这,下节课我们就要开始对白虎汤进行加加减减了。感恩师父感谢师兄师姐的帮助谢谢大家% J$ {" m( b. |7 W" B% v5 O. U
% C5 e6 K" ^1 i* p0 d9 j
" K5 l9 S0 ?8 z- q( q+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