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信达 于 2013-3-6 13:23 编辑 4 x; p- O$ Y7 T
) y+ S% i2 Z% }* k8 G$ I1 }
豫-鹤--l1s2f3(1084842679) 19:59:47
9 y& o; u! X) @0 }( \4 H& g大家好,今晚由我来和大家共同学习,先祝各位同修新年愉快,合家幸福。+ r9 e0 j# ]1 R
今晚我想和大家谈一下我个人学习汉传中医的心得和体会。5 c' w& \5 @! D: ~2 [ S" v9 u
学习汉传中医要坚守“信、愿、行”,并且要持之以恒。
4 V% W) J! r: @: Y$ I7 T! Q3 |信就是相信、坚信。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学习中医多少年了,并且有的同修中医院校毕业就更容易入门了,错!这样考虑的话就是大错特错。5 v3 s+ m2 b* i2 @; `
国家培养的“中医人才”,是典型的“中医的掘墓人”。
# m" u. E4 ?! N' m0 v4 I3 A: M! ~* ^
* M7 {7 W) N* H我们不能满脑子谬论去学习汉传中医,这样只会误入歧途,越陷越深。
1 p- g; ]* G' L1 ^/ G这就是为何西医出身的同修更适于学习汉传中医,因为他们脑子干净,进步更快。我就是中医学院毕业的,我深有体会。
, S" a$ Q5 s1 Q& d2 U我刚开始学习前,就是满脑子时方理论,临床都是臆测,凭几个症状和西医诊断就开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开方,那真是让你眼看着患者怪病百出。, b/ ~) e' A' A% V3 O
偶尔治好一位还沾沾自喜-----又蒙对一个,呵呵。 V5 y* I4 h }6 v& D. ~
我在基层医师论坛见到了家栋恩兄的帖子,眼前一亮,方子简约,剂量不小,临床效果显著," N; f( m( p3 y" H
在寻找家栋恩兄时进入了汉传中医师承网,接着购买了恩师刘志杰老师的著作开始研读。
0 m% M4 ]/ [7 E/ ~在寻找家栋恩兄时进入了汉传中医师承网,接着购买了恩师刘志杰老师的著作开始研读。% l7 i/ i/ N' ?- {/ e! R( @* p
在临床当中看到不如人意,没有疗效,并且弄不好还会加重病情,我开始寻思咋会这样呢?% @; O; P9 P1 q( G
因此就重读恩师著作里的基础篇,认识到是时方的理念在作怪,所以在临床时,就开始抛开时方理论,努力用恩师的理论去考虑如何处方,由此,临床效果开始初见成效。
# R) ^1 u5 V [* c0 [% B1 L- O+ a3 \因为我是亲身经历的,所以我坚信汉传理论是纯正的中医理论。而各位同修却没有,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要遇到好多瓶颈,肯定会满腹狐疑。特别有中医底子的更厉害。
' A( c' s! Z% }只有坚信才能突破“药物、剂量、理论”这三个基本的瓶颈。& K0 x0 N& D' J6 [! x, v p
药物:比如生旱半夏、生南星、生附子、生川乌等等,这都是国家药典所禁止的。剂量:生旱半夏60----250g,细辛45---120g,黄芩45g ,吴茱萸120g ,麻黄120g等等。) m. C1 Z/ r; N n
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这两个瓶颈不可能突破。
) S2 \9 C, u) t6 f3 i8 I, h突破药物和剂量这两个瓶颈,最好的方法就是亲试。自己或自己的家人、亲属病了,就用,这样,自己就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只有这样才敢用到患者身上。
0 ]) b' W/ j" H5 N恩师曾说过,经方医生是用毒药喂出来的。
5 p6 U) D0 ~# t0 p W% C( x理论:《伤寒论》的理论核心是六纲辨证http://www.zhongyi999.com.cn/for ... 9021&extra=page%3D1这篇恩师的文章论述很清晰,大家学习一下。$ l2 ~2 a0 @; V+ H% T e& c' t* T
以上三个只是基础的瓶颈,在学习当中会遇到很多瓶颈,
6 u3 V' ?( a E- t2 n7 U7 I4 {, G4 Q& P* \! x6 Y0 T3 \4 `* \3 y
在遇到瓶颈时不妨先把他放在一边,继续深入学习,在一定阶段,这个瓶颈就会自然解开。
* N: I' u% c0 V9 v这时你回头看,你会发觉你已经又上了一个台阶,你会很兴奋,很自豪。4 t7 y5 x! Y: z8 x# D; c, I% ~. I
而有一类人就缺乏信念,自暴自弃,会这样想:“我学了以后,临床疗效还不如从前,不学了。”
2 {$ _2 n- g ^9 {
% k* W& v" z6 U) Y学习经方基础需要半年,而登堂入室需要三年,还没学会走路就想跑、就想飞,这是不可能的。* U. x( k( H8 y6 ^
所以想学好汉传中医需要坚定的信念和一门深入的精神,还要抛弃以前所学的谬论才能有所建树。
; Y) R+ \/ p# T9 A愿就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和感恩的思想。: ?" v$ A+ w/ m' t
传承中医自古以来都是口口相传,不传外人。
: k/ @+ L" a! ~ H. `% Z. r恩师刘志杰老师不忍看到现行中医的惨状,施恩泽与国人,倾囊相授,我等要心怀感恩。
, C3 \7 ]& ?. I: g3 I9 F8 {1 e否则就为人不齿。只有良好的思想和端正的心态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 o# e) [6 s6 G% e/ Z行就是自己在学好汉传中医的同时,要更大范围的去宣传中医的正道,去和世俗谬论斗争,救中医于水火,这才是对刘师最好的报答。
( _/ W- h: r7 f( k$ Y$ S- a) V" B下面一则病例大家讨论下。
0 n" t+ c \( r0 M牛XX,男,73岁,2013-02-13来诊,诉半夜汗出多年,汗后身冷。患者精神差,神智清,平日怕冷,脚凉,每日晚上睡熟后,就开始身上烘热汗出,汗出过后就身冷,烦躁。头不晕,咽干,口渴,饮热水,饮食差,腹胀满,打嗝,不烧心,不泛酸,腰酸,便溏,每日2-3次。小便不利,尿色淡黄。舌质淡暗,有齿痕,苔白厚。左脉:寸沉弱,关中取略滑,尺沉弱;右脉:寸沉弱,关硬略浮,尺沉弱。
6 y0 c0 r& }/ o8 b' X9 F西医检查:腰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前列腺肥大,结肠炎,矽肺病。& h& k5 B7 S* O/ u% k7 R- `0 j
曾服氟桂嗪、前列康、谷维素多年,药物引起抑郁症而有杀倾向,停服。" n6 r& q w/ V( ~2 f( {: |% z. V9 X
给大家5分钟,辩证一下。
+ b8 o ~* L6 e* V自杀倾向。( s$ C# c3 N- `: @ @
六纲:太阴、阳明属厥阴。饮、痞、滞、烦。
" C3 l! U; q9 c- `处方:四逆汤+肾着汤+栀子豉汤+桂枝
3 v. Y& Y, V" L) I8 `生附子15g 干姜45 茯苓45 白术45 桂枝45 。甘草30 生姜45 栀子10 豆豉30 。4付,制药12包,每次1包,日3次。 u+ @( u m7 ` g: k+ X9 h
五苓散 ,每次6g每日3次。0 a% ~5 X' Z9 s' X2 o. E y" e8 U
二诊:除小便不太顺畅,诸证皆减,晚上已经没有冷热感,不再出汗。原方不变,续服4付。
. R* K! N9 B# D2 ^% V+ y1 U三诊:只有小便略减轻,其他症状皆无。原方不变,续服4付。巩固。2 s" F8 M2 o1 A7 z/ ^5 P% m8 b
按:.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
; v! j+ U/ K% v/ C8 K" L- q2 M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宋[372]
+ P8 W' [; P( Z! k) h' \6 j《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16、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o1 I$ p8 t) F* g u
: B' [) x" \3 I( V# l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 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宋[389]
1 L+ V: Q6 S* F- S4 v+ z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 生姜豉汤主之。【351】! e, C! I) f4 Z' r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353】
; k# |* q3 B6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 ,栀子豉汤主之。【354】
5 a( j- J* e7 ^( k6 G+ m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358】
% `& x: D5 Z2 W7 F2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渴者宜五苓散。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麻子仁丸主之。【249】3 O g7 f" M$ _$ X- X( {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利小便发汗。【265】
+ _- c; V* ]* m3 d: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266】5 f9 r0 g9 r- j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267】# R. B0 t( q0 d9 D6 j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主之.。【311】
( c- U1 } _4 ?1 Q+ b总按:患者太阴虚寒,水饮盛,+ n" P( N% a5 j1 C0 u: W$ Z. p
在下焦则下利,
+ L4 {: u% [1 p- w: W6 Q: W, v上焦有阳明实热,热逼汗出,- }! }7 F/ \) C" ^
太阴水饮与阳明热互结,形成心下痞,% K4 m4 u+ ~, Q( Y1 y
气不化津而口渴。
$ N$ j2 ]( q# i1 z4 H$ ?外有太阴表饮而腰酸。6 M5 G% Y* h2 R3 r& ~
用四逆汤去除太阴虚寒,栀子豉干姜汤去除上焦的实热,
. C( U6 ^/ i, L& j肾着汤去除太阴的表饮,五苓散解决阳明热与太阴水饮互结的痞证和口渴与小便不利,
6 l i( a1 d* H, P! O6 g! i加桂枝有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之意,针对内有太阴虚寒的下利,外有太阴水湿的表饮。故应手而愈。
7 R5 L' M9 N& x, t/ f) ]# ]8 g今日讲完了,谢谢大家。/ `7 \7 q; O. L# o5 J% Z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芍加白术茯苓汤主之.。【311】纠正一下。
, W1 o+ `( z. P( i
+ `; B1 [7 |+ g6 y( w. J# l l9 G0 V/ ]8 G( }/ g/ V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