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刘守峰 于 2014-5-14 09:23 编辑 7 Y9 j) z+ v% W! _; q8 n
/ L- o' v. Q* Q" J% w
讲课内容:汉传学术的根本源于阴阳理论
6 j1 F" x2 D9 C( h讲课老师:津-代志蓉' o0 O. Y. j- A$ @5 X
讲课时间:2014年4月29日
, u/ @* v0 A+ k' }3 f; ^2 S2 `) }0 i- r" G; K4 A1 Y/ w: p
阴阳学说本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思想,而后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积极的推动着中医学三大理论体系(五行藏腑理论体系,三阴三阳的六纲理论体系,三阴三阳的经络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 _3 X5 } |; P) X% F* \各理论体系归属于不同的思维方法,因此在具体应用中切记夹杂,做到思路纯正才能体现真正的理法圆融!+ T; i0 W& D: u! p4 r
首先关于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做一简单梳理
( \% ^( j, ~, Q! G& a- a% @, V: y阴阳学说,在学院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只是简单的提出和叙述了其在中医学中的一般运用,做一简单整理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H$ z+ k7 B8 a, O+ D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x/ v) Z; ^- G/ A9 D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无论是生命活动的整体还是就各个部分都可以用阴阳进行抽象化的概括说明;7 s) Y. r: Z; F& N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主要表现为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的状态和病机;
5 ?# L4 ^; X. M- ^( q* r- Z4.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四诊资料的归类以及疾病症候的概括;
$ X) H0 j" f) p* z- m5.指导疾病的治疗及用阴阳归纳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沉浮;8 K* f9 P9 K( ^! E3 {8 D) n! m) q
6.指导中医养生防病。# {' o- U1 y; _; I
但是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精髓当属于三阴三阳的理论框架模型,这些是课本中所没有具体和系统提到的,三阴三阳理论作为一种分类法则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d D: x- s/ I5 U, ?- e
1.经络的命名分类;0 I2 t- h# c0 N) q# N V# h
2.运气学说的六气分类;3 d4 K( T Y c3 C! d8 l8 }
3.就是今天所讲的重点:运用于《伤寒杂病论》的六纲辩证体系。$ J" k+ `4 S! M& G: p
三者共同以三阴三阳进行分类和理论指导,但是其赋予的理论内涵和概念以及时序各不相同,不能彼此混淆,否则,将发生理论错位,导致学术体系的混乱。9 @) q% b; k% K% S8 c
经方的六纲辩证体系属于阴阳理论体系,它是囊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 u- q! y0 m9 H- O- l" K
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阴阳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阴阳先后天,卫气营血,三焦胃气等为生理病理学基础,通过严格的分析法则,进而体现辨证论治诊治特点的严谨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 H' L; t# @# A! a简言之,在临床运用六纲体系的过程中,从收集资料,辩证、选方、选药,都要抓住阴阳的大方向+ H8 |& B/ ^3 Q j
下面,就经方六纲辨证体系中“阴阳理论”的具体应用从三方面做一简单归纳:; g# I4 j9 W, [, c" Q
1.阴阳在六纲体系基础概念中的引用;
$ [% ]- _! g4 Y5 y2.阴阳对六纲辩证内涵的指导;
4 y9 A3 [0 E- t: Z+ m$ u- N3.阴阳脉法。0 U8 M k T0 l8 w9 V& i" @
^+ e1 b& k- V一、阴阳在六纲体系基础概念中的引用7 L2 e& o8 v I6 a& g, J! X
六纲体系的基础概念主要包括:阴阳先后天、卫气营血、三焦胃气、五证病机。
# k. Y* v3 [+ M: l5 ^(一)阴阳先后天理论中所体现的阴阳法则
/ p; m. O! |$ c2 v1 Z( g( @先天之阳居下焦,先天之阴居上焦。先天真阴真阳为一对阴阳,禀受于先天,为生命之根!
: ^. Y! D, X! J) N后天上焦属火,真阴所居之处。真阴与后天之火为一对阴阳,真阴不制则阳火上炎作乱。+ R% g( F- ^* i3 N2 d9 d
这种情况有一个典型的方证: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证。
7 K4 d% h/ B" x9 O+ t" L; w后天下焦属水,真阳所居之处.真阳与水为一对阴阳,真阳不蒸则饮水停聚为邪,这种情况就更多见了,在很多真阳不足的太阴方证都可以得到体现。
/ G1 Y% I8 [! x$ h! ^后天的水火也构成一对阴阳,通过有序的水升火降,互相作用而维持人体正常的阴阳转化链(卫气营血)的平衡。( x% {* r3 A- l6 h' n! W
这对阴阳如果出现问题,那就会出现各种寒热错杂的症候,比如泻心汤类••••••* E5 {) s: J$ U0 z6 v
(二)卫气营血中所体现的阴阳法则
2 B6 j3 j+ Z( p( t* b% u7 ]% j0 F气为阳,卫(津液)为气中血,属于阳中之阴。8 ?8 \8 j d6 z9 X
血为阴,营为血中气,属于阴中之阳。
8 K. F& j8 r% G3 u2 r$ A8 c# d气血在人体的作用通俗说就是防卫和濡养,并且互相含化
: J! o2 r1 s2 s% d8 N9 Z营卫是气血的中间体,气化津液,津液化血,血化营,营化气,反复循环,如环无端,组成了卫气营血互相生化的平衡链。
& F* q' b: x( d(三)三焦、胃气中所体现的阴阳法则
4 t" G" v) q& J, j) a三焦(包括表里):上焦为火位,下焦为水位,中焦为发挥枢纽屏障以及化物作用的土。
" I9 z D8 v1 M/ O% v三焦的寒热平衡,则为卫气营血生化运行和布散提供了一个完好的环境,卫气营血则正常布散周身,维持阴阳平衡。- J' K! ?4 }6 b: w# w q( ]1 y+ a
如果三焦寒热出现病态,卫气营血生化运行和布散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障碍,产生痰饮水湿食淤等病理产物
{+ T/ i2 W& p/ p现代人有一种很多见的状况,就是容易上火。这就是各种习惯导致三焦的寒热出现病态的一个体现。# B: l9 b- c% \( S4 f6 v s
胃气指人体正常的食欲和消化功能,为卫气营血的后天源泉,胃气和则气血的化生源源不断,卫气营血和则胃气得到充养而发挥正常的功能。 O2 O, d8 {, u1 U; [5 j
总结一下阴阳先后天、卫气营血、三焦胃气三者之间的关系:
2 U& n5 G1 b2 C8 \8 }& `2 M正常人体依赖卫气营血之间协调的关系来维持自身的阴阳平衡,气血的交合转化依靠营卫来完成,卫气营血之间正常的生理依赖于机体正常的气化才能达成。) X t( a6 y9 \: `1 Y8 I: @7 m2 D! g
正常的气化过程包括:①下焦蒸腾津液②津液通过三焦表里通道布全身③全身各处卫气营血正常正常的交合转化。* c1 P) S* H" x9 [2 h6 M
而正常的气化可以由这三方面的因素影响制约:①下焦真阳对水液的蒸腾②上焦真阴和火的制化③三焦表里通道的畅通。, N4 R$ {8 p, [
这三者出现异常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病变,刘师高度概括的将其主要总结为五证:痞、烦、燥、滞、饮。这五证在在不同的疾病中都有可能出现。
; O& u6 ?2 ?- a" ]& }8 C5 h比如饮有表饮如各种风水表证、又有各种虚寒腹胀的里饮。
" v, H* R# W8 }' E1 k$ Y滞有气分的滞、有血分的滞留•••
6 Q6 Z" J& [/ w/ _ e燥有在表皮肤毛发的干燥失养,有在里的经脉脏腑失养。
7 ]) r/ x/ O. ?( v% b y1 {所以五证病机是对人体各种病理的高度分类概括。
3 A% A9 k8 H! V9 ^& Q3 h( |六纲辩证不谈脏腑经络并非抛离或者刻意回避脏腑,其实卫气营血之所以能够正常的化生平衡,这恰恰是脏腑活动功能正常的具体表现。2 { h+ I6 u+ m. `7 R p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六纲体系所言的阴阳就是从先后天阴阳、卫气营血、胃气等角度出发,对脏腑经络等活动所反应出的生理病理现象,用六纲五证所做出的抽象化的分类概括和总结!
6 H; F+ ?3 A3 e" h$ p老子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充分体现出阴阳是通过一种互动般的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互融合的和谐状态。这种状态存在于人体,则人体健康,在六纲体系中,这种状态的维持就依赖真阴真阳,卫气营血,三焦胃气的共同协作而完成。' G' f2 ?0 \$ f" L8 T2 e, ~
人体具有自动维持和恢复这一动态协调平衡的能力与趋势。但是阴阳的这种动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又失去了自和能力,则人体由生理状态进入了疾病状态甚至死亡。
! K+ X! o7 z3 g& Y) @伤寒58条有言: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 O( B1 }3 u) Y* J请大家深刻理解这个条文的深意。而经方药物治病的主要目的则是通过药物恢复阴阳(卫气营血)的自和功能。" q1 }& q+ [8 R, a$ \* C
我们看书看书应该应该会注意到,在整个《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很重视津液和胃气,之所以重视津液其原因就是由于津液气化链条中重要的中间物质,也是发挥人体防卫和濡润作用的主要物质。而中焦胃气是水火发挥正常生理作用的基础,所以伤寒方证中甘草大枣的配伍在方子中多次出现。# V. m, l; L/ t
二、阴阳对六纲辩证内涵的指导
. r- M9 F% B8 F: P! @* a8 ^, r中医六纲辩证和五纲藏腑辩证均是中医用于辩证疾病的方法,其灵魂也均归属于阴阳,两者都是基于中医四诊资料,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认识疾病,我们可以把他们理解为不同角度的疾病归类法。
( ]+ w( U- j2 U2 s5 l% T1 M1 T脏腑辩证以阴阳的五行理论模型(阴阳五分法)为指导思想对疾病辩证归类,六纲辩证以三阴三阳的六分法为指导思想对疾病进行归类。
7 z' \' F | w: t r4 @就好比西医内科学,其主要分类疾病的纲领主要就是从人体九大系统出发的。, O( N% |3 p% K- a9 o$ X
其实后世所言所创之五行脏腑辩证理论其本质已经发生迷失,其表面说理似乎很圆满,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便掉进了五行生克的圈里跳不出来,各种含混不清,更别说交流了,真正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因此造就了诸多“医者意也”的中医印象派人才!迷失本来面目的脏腑辩证就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恩师称其为梦幻理论。
% g1 Y! h. `, a7 B- d% N# j( j其实真正的五行理论模型依然归属于阴阳,具体请参看恩师的文章:《五星生克论是中医自亡的罪魁祸首》《五藏与五臓的区分》。
, {9 v6 L/ i2 i$ \' O摘取《五藏与五臓的区分》一文中一段话一段话:“古人,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功能表现,用阴阳学说的五行理论模型,进行了五大系统分类,并以心、肝、脾、肺、肾等五个“臓腑”名词为代表作了冠名。
$ H& s j+ Q9 C* `) s/ B! w5 ~7 h五大藏象系统中,心藏的含义是指一身之“火”的太阳之气;肝藏的含义是指一身之“木”的少阳之气;脾藏的含义是指一身之“土”的中和之气;肺藏是指一身之“金”的少阴之气;肾藏的含义是指一身之“水”的太阴之气。
; m# x/ a0 T- p' c这五藏之气,能够抽象的阐明周身阴阳的升降出入运转,以及精神、魂魄、气血、营卫的归属和转化机理,更为中药的药症、方剂配伍等,奠定了坚实的临床理论基础,当然,它也可以象六纲辨证一样,指导有效的临床辨证施治。”
0 I, l/ J( v$ Q: I" _! V8 P, H理清了上面的,我们继续说六纲
6 H2 U7 f3 \/ n y I# a六纲就是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 `% g0 l7 W0 u0 I9 [
六纲这个名字是刘师首次提出的,为了与经络理论的六经相鉴别,刘师建议将六经更正为“六纲”,同时将六经辨证更名为“六纲辨证”。
* A6 L3 N* J$ I7 Z. ?% ?9 h& ~, f“六纲”和后世的“八纲”一样,是辨证纲要,不是特指什么经络脏腑,这一更名对还原仲景六经本义具有很大的意义。; r @1 |( X) g3 x( @& v- M
伤寒的六纲是一个病理性的概念,而并非经络,并非指臓腑,而是六个判断疾病规律的法则,是医生通过望闻问切搜集到患者的临床症状,然后对症状进行病位(表半里),病性(寒热),病态(虚实)的归类整合,最后才得出的六纲归属。, u1 T* C4 `7 x; m' Z! D
万物分阴阳,则疾病同样分阴阳,三阴三阳是对阴阳辨病的进一步细化。六纲通过病位、病性、病态(即六纲实质)的辨析而网罗了所有的疾病。! N1 r+ {9 B" O
六纲病可以单纲发病,也可表现为合病,并病,系属病。
! n3 G5 g: Y0 x/ O% j$ A, s一个好的疾病归类就其实用性而言应该具备以下三种特点 l; h4 g6 D$ b2 l5 V& o/ [
1,指导治疗
9 y: B8 s# U) @) s2,判断预后
' ` Q* P9 {! r Y9 B" i- k P& U& D4 X3,便于交流1 w A& O5 U0 { b5 w! z8 }
较后世所言之脏腑辩证而言,六纲辩证完全具备了以上三条的优势。, k) l) _( W5 g2 P/ `8 V: W F7 T
辨六纲—辨卫气营血(明病机)—选方证--药症加减,整个辩证过程很直观,更可贵的是其交流方便,易于学习和传承
, ]$ Q& B- p- t/ v2 P! r& l+ n学院课本的五行生克,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怪圈,怎么说怎么对,可是就是没疗效••••••$ \( r% N# t( J y* g5 ~: l
中医内科学貌似什么病都能治,可是管用的没几个••••• e( @/ c0 \1 { `. o0 ~- W
我们不能否认某些方剂的疗效,但是理论出现偏差,就没法指导运用9 u. o* K8 h" A @( }/ C3 l: |. V
记得在上哲学课的时候,老师提到:自然辨证法中关于科学理论的四个评价标准如下:①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②内在逻辑的完备性③简单性④预见性。
6 P. N% h$ G" j w! |可是我们的中医课本理论不少都违背了这一标准。
/ l4 _" R# k$ R8 O云里雾里的一大堆,最后整一个“博大精深”来美化自己。
3 S0 Z1 M% ^0 C我们从这个角度对六纲辨证体系做一个很客观的评价,相信会更加感受到六纲体系所具备的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所以读书时应放下成见,细读体会,方能真正感受到整部仲景书中,阴阳无处不在,六纲辨证体系其实就是阴阳辨证。
1 m, @/ }" Z, e- c# r d- [人体本身应该有循坏,循环中断就差不多没命了; F1 G' k7 y9 T$ C
但是我们治病就是寻找循坏出现问题的原因,也就是找出病机,针对病机做针对性治疗
& W/ P, p% U- d6 T& I4 c可惜后人在认识伤寒理论的过程中,首先迷失了六经本意,其次把《伤寒杂病论》所示的仲景六纲大法人为割裂,而言以六经(经络)辨伤寒,以脏腑辩杂病,犯了严重的本质错误!$ K, d& c$ @9 l; _$ `4 M" C1 j# b
方向错了,即使仲景把伤寒杂病论留给我们,我们也不会用。' z( ~; G5 z4 O) Q6 N* ^/ T' @
仲景时代,由于战乱频发,《伤寒杂病论》流散于民间,再加上当时文字多以竹简为载体,传抄十分困难,以至于原书散落不全,全貌难以得见,种种原因导致《伤寒杂病论》完整的理论体系支离破碎。
3 I7 W Y3 a' I* ^) [可幸的是,现在刘老师帮我们还原了仲景的理论根源,真理无争。0 \( q3 e9 t9 ]
万病不离阴阳,阴阳不离六宗,寒热虚实表里尽在,临证类而归之!
0 x+ x5 Q# [& G1 X) _. q, X0 X有句话,对我们学中医的很有用,与大家共勉:一切法门,明心为要。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征游移,漫无定见,故药证不合,难以奏效。# @/ S/ J: x1 D( i, ~6 Y6 Q
所以,掌握规则和法理是学习的基础。1 C5 J3 F! r4 G6 y4 T8 Z
三、阴阳脉法 O* X, K" k& J W) B9 {
刘师在《金匮增补》中关于脉讲的很明了,脉象,有阴阳脉法,脏腑脉法,经络脉法。而六纲辩证应用的是阴阳脉法。
+ R: q4 _# }% R! o. K. K各种病脉均是在人体在疾病的正邪相争中形成的,六纲之病有表里,虚实,寒热,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按照脉象的浮沉,迟数,虚实,弦杂来侯疾病之表里虚实寒热和错杂。
$ m6 O# K$ a+ P! P2 H' Y ^诸脉按照搏动的太过与不及,皆以阴阳统之,太过为阳为实为热,不及为阴为虚为寒,。
% s- y- H1 K# C* S阴阳整体脉象的总纲:浮在表,沉在里,迟多为寒,数为病热,虚为不足,实为有余,弦为表里居中,当有错杂。) Z( M4 W* S* W/ q
阴阳脉也有分部:寸部主上焦和头面,关主中焦,尺主下焦和腰腿,左脉管身体左侧,右脉管身体右侧,身体那里有病,就会在那个部位的脉上表现出异常。
8 K$ n6 @1 @+ U" f2 Y阴阳脉体现的是个全息对应理论,肝胆长在右侧,肝胆病变就会体现在右手脉上,并不像课本所说的什么左肝右肺•••••
2 y$ @9 n' u5 k& A1 ~关于阴阳脉具体脉象主病和分类,《金匮增补》中均有详细说明,条文中也有具体的渗透讲解,我就不多说了。
$ f. ^# {. k) |% @学中医这么久了,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没有一个内在逻辑完备的框架约束和规范这些东西,或者对已经形成的体系,由于没有一个严格的分类标准,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命名,始终没有达成一个共识,所以最终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在中医的“博大精深”中最终迷失了••••••9 X& p: r; n M$ |4 G
而六纲辩证体系就是我们用经方的框架和法则,不违背法则就是要重视基础。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