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守峰 于 2013-4-13 02:03 编辑
" }; {7 l: l" J% `4 ?/ q. Q7 P0 L+ O, j2 N- Y
闽讲课老师:闽-雲无心 时间:2013-04-12 19:33:08
; S2 Q$ B) q* A, v% T* c讲课内容:治病略例
6 S# @! V* w; ~( @3 [; _% } 中医治病,必然要用中医的思维 辨证论治。没有辨证论治的处方都是违背中医思维的。不能看到一个病
. I ?' v: l( Q9 O就要求用什么方,没有辨证方无所出。我们来看看经典中的条文是怎么讲的: 3 D- E1 Q- A D7 g
1.欲疗病先察其原,先侯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神农本草经》。欲疗病先察其原,就是要见病知原,通过望闻问切全面收集疾病资料,然后进行六纲分类辨证,推出病机所在,没有辨证的一病一方,或者根据中药现代药理研究随意加减,都是不得其术。不得其术,就是没有了中医逻辑,不同的理论乱套嫁接,开出了奇怪的处方。因为毫无依据,就会被质疑。就像现在的禽流感,不辨证6 o8 q; c! N( |# a; V; j
乱给方,结果被广泛的质疑,同时由于他们的中医思维的空洞,不能拿出符合逻辑的中医理论依据,因此结果只会加剧中医的灭亡。“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就是说8 K' B: C5 b5 j+ H/ H
生病了,只要是正气未伤,病位浅表,精神都还好,疾病还没深入。经过正确的治疗,就能痊愈。“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疾病已经形成了,就像慢性病已经形成了,还没到重症,就能半愈。半愈就是治愈率达到50%,“病势已过,命将难全"疾病一直拖到非常严重的才就医,大势已去,就是神仙也没办法了。所以了,人刚开始出现症状,就要及时的就医,只要辨证正确,都能迅速痊愈。这条讲的就是人疾病轻重的程度不同,治疗的效果就不一样。特别是打工的病人,生病了喜欢拖,而且还不休息,这样的病人治疗起来效果就不理想。这里讲的是中医,西医动不动就上消炎药是不可取的,因为“消炎药”不是争对人体阴阳平衡来用的,反而会影响人体阴阳平衡。
4 ]& R2 U) y$ D; F* S而且我们人体本身有自愈的能力,自己会调节平衡,只有超出了人体调节能力了才生病。根据疾病自愈能力,我们将疾病分为三类: V9 @ B1 W4 c: }7 Y+ J' p5 u3 b) v
一类,是不药而愈。机体会自我恢复。前提是要保持强健的身体,还要顺应自然,不能自认为身体强健就做有损身体的事情,如,熬夜,酗酒,大量的冷饮,冬泳,还有小年轻冷天不爱穿衣。还有近来国外报道的桑拿比赛,一个大活人蒸休克了,虽然人体有自愈恢复功能,但是比较重一点的病多数都没法好彻底,反复的次数多了$ a: V( ~+ _# G4 d6 @7 l; D
就落下毛病,就需要通过外力即药方给予治疗。
' W( A' W7 Y6 _/ l" H+ f* A0 Q 二类病是必须治疗才能痊愈的。这类病有的是一类病反复出现,每次自愈没能好彻底,发展来的,二类病大概占疾病数量的30%,我们医生主要治疗的就是这类病,这类病还没深入的发展,还不是很顽固,只要正确的辨证处方,多能痊愈, 1 p2 z( c, T! I% W$ m- o
这就是考验一个医生的水平的时候了。 5 o+ }, y2 x1 f: r4 L$ d$ I
三类病,就是不可逆转的疾病,伤寒书中多定为
' c$ d5 @/ k* g x' ~4 b+ t4 N死证,难治证。这类病用药正确有的能缓解一下症状病情,但是大势逆转很难。所以说,中医不要调入西医的病名中,要辨别疾病的轻重。很多病特别是一些西医的顽固病,刚刚出现轻微的症状就该马上就医。一拖久了
* H8 S, C3 l* O7 W F2 ~& v就难办了。 0 p9 [% |$ {8 S. u, k! ?
2.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神农本草经》所有中药都可以称为毒药。因为中药是靠药物的寒热偏性治病的,这一点跟西药很大的区别。现在很多中医老是拿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来用药,这就走上了自杀路。因为两者的思维理念不同无法互通。拿现代药理来说,你板蓝根杀病毒能比得过达菲吗?你哪个中药的杀菌能比得过抗生素,我们中药就是靠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达到治疗的目的。这是中医理念的强项,偏离这个观念就不是中医了。这也是板蓝根预防禽流感被质疑的原因,任何中药的现代药理都没法跟西药比。“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这是讲中药用量问题,西药每个药都有治疗量,致死量。这个量的规定是针对普通人群的。而我们中药没有这样的规定,因为每个人生病的偏性不同用量也就不同。偏性用对了,可以不断的加量,用反了即使是很小的量也可能致死。所以前提条件是正确的辨证,而不是某某病用某某药这样的简单粗糙的对应。那么中药的用量怎么用了?特别是一些有毒性的药怎么掌握量了?书中讲了以“度”为知。就是在正确辨证的前提下,先从小量,安全的量用起。没效果或者效果不明显就按一定的量逐渐增加剂量。一直增加到出现效果为止,以知为度。这个以知为度
) p) M' S: }+ H# `' V& c类似于,农药中毒用阿托品抢救出现阿托品化。网络上不是有人说板蓝根
6 F: S! w% z I( I不能长期服用吗?这个没有辨证,服药就是个错,根本就没有服药时间的争议必要。从小量起用,对附子来说特别适用。当对症时附子可以用到很大的量,20克,30克都没问题。但是不对症时,如阳明病你敢用吗?5克都会出问题。
5 H' c5 o' q8 V1 I9 b$ U) j 3.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一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神农本草经》这个讲的是服药的一般规律。病在上焦的,饭后服用。病在横隔以下的要饭前服用。病在四肢血脉的要早晨空腹服。病在骨髓的要在夜里服药。特别是三阴病的,要选在半夜服用。而且夜间阳气都回到内部。 / Q$ e$ g3 Y5 ~6 p2 Z" J; I4 h5 p
4.但问人男女长少依据方说,方说有半与病相会便可服也。宜有增损者,一依药性也。《小品方》这条讲的是
4 [% R2 S2 ]. V( f/ u, f但辨证正确时,只要有一半的症状与方剂的主治相符合,就可以服用。就会有效果当然相符的越多,效果越明显,疗效越迅捷,一剂知,二剂已。一半的症状相符,当你用六纲辨证的时候,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 @: l2 [3 G/ M# |
5.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虽剧但服,不过再三服,渐渐自知。非其主对者,慎勿服也。《千金要方》就是方证对应了,服药后出现了病情加重也不必害怕。很多病,吃药后,会出现药邪相争,会出现机体排病反应。这时不要害怕,这也是服药有效的一种表现。继续的吃完三四次后,排病反应就慢慢的消退了,疾病就慢慢痊愈了。要是什么反应都没有,那说明病情顽固,不好治疗。
6 @5 b. `0 a! d4 u 6.凡病诊侯,固是不易,又问而知之,别病深浅,名曰巧医。《千金要方》巧医,是指严谨的医生。现在的医患关系这么紧张,我们诊病自然要严谨对待。该问的都要问,触诊,腹诊都要到位。切不可为了拉拢病人,买弄医术,给人轻浮不重视的感觉。像江湖买膏药一样。问诊其实占了很大的比重,也花了大部分时间。平常问诊要点可以罗列出来,避免问的时候漏了, 0 Q/ T8 f0 K$ [$ n+ Z5 g. |5 i
还有要让病人带病历来。我国的医疗制度不健全,病人都没有带病历的习惯,很多病情病人自己又没办法表达清晰,这增加了我们漏诊的几率。
8 K* Y# x0 n' @1 @ 7.寻百病之生,违和共缓急理殊,救治不同。缓者年月乃剧,急者不延时即剧。缓者久而自瘥,急者不救即殒。或有见药欲服未详之,顷而致逝者。此甚众寻方,学之要以验速为贵。《小品方》这条讲的是疾病的轻重缓急,治法有所不同。慢性病,起病时间长,逐年累月的加重。那么治疗也是要花时间,才会慢慢的好转。急性病起病快,而且危险性高。但是治疗起来也会快。不管怎么样,我们选方遣药,都追求能最快显效。 : m; e" r8 G5 @/ i8 r
8.凡长宿病,宜服利汤,不须尽剂,侯利之足则止。病源未除者,于后更合耳。稍有气力堪尽剂,则不论也。《千金要方》这讲了服药的方法,凡是慢性久病,有实邪要攻下的,不能太过,通下了就停药。如果还有遗留症状的,可以二次服药。 + v+ n) R, P2 f+ ^. j
病人身体强壮的,则攻下可以彻底点。这其实类似于桂枝汤的服药方法,中病即止,达到了治疗目的了就停药,不能太过,一面伤了正气,药效还没达到的继续服药,知道显效为止。所以说中医看病就是每个人都要独立对待,那么中医用药有没有重复性,可不可以复制了?当然能够复制的,同样的证,就只能用同样的方治疗。
. v# h; d+ R9 b6 ~0 ]; v不管你是禽流感,还是咳喘,是小青龙汤证的就只能用小青龙汤治疗,这一点是可以高度重复的。不管你是禽流感,还是支气管炎,是小青龙汤证的就只能用小青龙汤治疗,这一点是可以高度重复的。而是中医外行人说的那样,都是个案,无法重复。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是不懂中医,走在歪路上,不得其术也。西医老是拿着西医的病,跟中医说同样的方,不能重复。那是因为他们眼里没有证,这个概念。一个糖尿病有不同的证就该用不同方治疗。但是如果是同一个方证,就只能一个方治疗了。六纲病,常常都是以合并系属病出现,有阴证,同时还有系阳明的实证时,就要温里兼攻下了。
% y9 s% f- {; U& X 好了,今晚由于时间关系,就讲这些吧。大家一定要多看书,掌握好方证,为中医撑起一片天,将板蓝根之流丢到历史的垃圾桶里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