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所执着 于 2011-12-3 08:36 编辑
% o& v7 H0 z" n" ` X& a E3 J
6 z: [% i) j# x- ^8 `( U 《六纲与八纲的区别》
一、八纲辨证理论: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八纲渊源于战国时期《内经》,《内经》提出了阴阳、寒热、虚实的明确概念。明代王执中将虚实阴阳表里寒热称为“治病八字”;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之说。清代,程锺龄进一步阐发了八纲的涵义,提出审证治病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近代《医学摘粹》正式提出“八纲”一词。1949年以后随辨证论治学术地位的确立,八纲在辨证论治中的核心地位及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这是八纲的形成史。 在临床上, 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这八个纲领进行辨证,叫“八纲辨证”。 各种疾病出现的症状虽然错综复杂,但都可用八纲进行分析、归纳,以探求疾病的属性,病变的部位、病势的轻重,个体反应的强弱,从而作出判断,为临床诊断和施治提供依据。 阴阳-----是指疾病的类别, 表里-----是指病变部位的深浅, 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 虚实-----是指邪正的消长盛衰。其中阴阳两纲是八纲中的总纲,具有统领其它六纲的意义。 阳证------表证、热证、实证; 阴证------里证、虚证、寒证。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四对矛盾,是相对的,又是互相密切联系的。 例如表证,就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分,还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其它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也是如此。 在一定的条件下,这四对矛盾可以向对方互相转化,如由表及里,由里出表,寒证化热,热证化寒,由阳及阴,由阴转阳等等。 八纲辨证法,对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纲做如下定义: 表证: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的初级阶段。 里证: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症候。 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症候。 热证: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功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症候。 实证: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点的症候。 虚证: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盛,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点的症候。 阴证:凡有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均属于阴证范畴。 阳证:凡有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均属于阳证范畴。 由于八纲辨证具有较高的概括性,起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故为辨证论治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医经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六纲辨证体系: 国学体系中的阴阳学说,是古人认识自然的一种科学方法。古人把万事万物按其属性,用阴阳的法则进行二分法归类。 老子在《道德经》中解释《周易》的阴阳,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又把阴、阳、中气,称作三才。 阴阳中再分阴阳,三才就成了六纲。由此而产生了三阴三阳的六分法。 昌明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科学原理。这个道,指的是真理。 (注:真理是人们对宇宙这个大自然的变化以及变化规律,长期观察和总结而形成公式和法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真理是永恒不变的,是一切事物的纷繁生衍变化都离不开的法则,万物都要以这个基本变化法则为基础;真理是唯一的,百家争鸣就成了谬论邪说。推演之,大家在中医学习过程中,如果认同了时方派或者学院派各种各样的派生学说,就等于认可了谬论邪说。这虽是题外话,但是,意在提请各位认识到六纲辨证体系的真理性。) 《周易》中有一句话,叫“乾坤生六子,退位而不用”。乾坤退位不用了,只用它们的六个孩子。 八卦六子 乾
5 s t0 h% T! Y. w- N | 坤 $ k2 Q5 b) K5 d
| 震
4 X! B5 ^! M8 l2 S | 坎 * t& t! T7 Z( Y5 W) y T% M' U( o, O4 p
| 艮
; S5 G; Y/ v" k' i( f | 巽
8 G1 a) d' |/ k | 离 - C1 D) j) `# E" r+ N/ f
| 兑 / j% ^+ L$ _' l7 R3 Q1 Z
| 3 x+ L% Q( r7 U5 `; p! B- x
| j3 _! ]6 p2 O; Z) j/ k/ c
| & f4 e4 w9 ?+ e" U' a8 c
| 4 B# x# O* d' q: @' y
|
8 R3 E0 A- x6 s, D: r/ s3 D |
, f. s- |2 `6 q# P I* [! K |
《伤寒杂病论》根据阴阳学说的六纲理论,把人体出现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阴阳属性,归纳为六大纲领,形成了六纲辨证体系。 八综六纲 阳
0 `8 f( o6 B! I+ `0 l | 阴 2 ~- d4 }0 N& h# l* C E9 o& W
| 太阳
( ^8 I8 _4 G3 f- l: v4 i2 \7 M1 ~ | 少阳 ! W. E% G; k& w; \
| 阳明 : X( V3 U/ O8 l% K9 g$ |
| 太阴
- W" Q% T+ p; q' C; J | 厥阴
$ h( ^: G7 z. U6 p' O1 l | 少阴 " [( l s5 {8 N2 E( g) f) k8 w1 Y
| # `! C% V$ d; k- g4 T; h- b' f
| 1 C' r! b; M' g! f4 g4 d' T. a+ c
|
+ X+ i6 a" @& j) j5 @/ `, { |
4 |* _6 c$ N6 K9 [* [" n | 4 Y' j8 q1 ~: O) _7 p5 n, {
| ; F: Z5 ]1 A1 i5 x0 H2 p1 b
|
三阴三阳六纲的框架就是:
% f- g; O9 L0 e6 G: Z, a; N8 E( B) j& a) j i/ k7 ?9 V
三阳:太阳-----少阳------阳明 三阴:少阴------厥阴------太阴 阴阳:三阳------三阴 生理状态下: 机体三阴三阳之气彼此表里上下相互沟通,保持动态的平衡而运转着,维持健康自稳态。 太阳与少阴,这一对阴阳,共同主机体之表,包括四肢百骸。司营卫沟通、主皮毛开合。 阳明与太阴,这一对阴阳,共同主机体之里,包括五脏六腑。司气血交换、主吸收排泄 少阳与厥阴,这一对阴阳,共同主机体之表里之中与上下之中。司气、血、营、卫交换。 六纲生理机制概括一下: 三阳主阳气(即卫、气),太阳主升散,阳明主收敛,少阳主太阳阳明之表里平衡;少阳还要与阴气相交,由阳入阴(这就是少阳纲小柴胡汤伴见些许水饮的原因)。 三阴主阴血(即营、血),少阴主收敛,太阴主开泄,厥阴主少阴太阴之表里平衡;厥阴还要与阳气相交,由阴出阳(这就是厥阴纲兼见阳明热的原因)。 病理状态下: 按表里分类: 表证-----少阴与太阳 里证-----太阴与阳明 半表里证---厥阴与少阳 按寒热分类: 热证-----太阳与阳明 寒证-----少阴与太阴 半寒热证-----厥阴与少阳 按虚实分类: 实证-----太阳与阳明 虚证-----少阴与太阴 半虚实证-----厥阴与少阳 六纲病理机制概括一下: 三阳:表证,实证,热证(即:太阳---少阳---阳明)。 三阴:里证,虚证,寒证(即:少阴---厥阴---太阴)。 六纲辨证
1 D2 _. e1 I) q% y) v | 六纲 0 z5 r0 h% t, f
| 病位 1 J1 }; L7 C! k
| 病状 9 t T) N) T% j1 Q
| 病性 , u) _; | I3 C: K( [! O
| 备注 - u: O: C/ _ s
| 阳 7 x# i+ u- d& I5 `+ a& ~
| 太阳
: g/ k- Q% ?( V) L6 k- @ | 表 / S0 M% Q0 t. k* l8 J- s2 G
| 实
. V) Y; t2 Y( d( A | 热 , l" q2 \. `1 y6 g/ }9 T! a- n2 ?
| * L$ M! O: t! U2 E% h) ^; G
| 阳明
5 d, }: B/ A# R6 {: S6 I; F | 里 % n) U" Y7 z% K5 m7 A! t1 [
| 实 * v5 b; _: W" [2 K" \( D6 E( }, X
| 热
" V2 E& a& H+ D7 e+ p) T | * ]9 _$ b4 O9 N8 L }
| 少阳
# s( `# O( {1 i$ A. u | 半表里 ( B! ?: r+ d; \) d7 O+ c. ^
| 半虚实 3 S# S' j) {" {) s" n
| 半寒热
b* u4 m) _& v | 往来内外 . m6 W$ L, R# x5 g i7 P, X
| 阴 - S8 L' I" K- l
| 太阴
- W7 { U9 n# U" A/ o- z5 t6 l' E | 里
& \* T, L/ ^4 [3 t. t | 虚
, x5 l) J, W3 ~8 Z' ~ | 寒 3 B5 {4 _/ \6 A* V- j
|
]9 J4 D' D5 Z" t5 o; b | 少阴
5 A8 A8 N3 n8 n) p4 k4 @ V1 e3 r | 表
1 Y. B* u3 e$ G' D+ n | 虚 1 t& m6 G$ o9 h: U) ]. u- |
| 寒 + O( x, o1 l. O* F( \% c
| 1 N: m9 }" ^3 o8 \% g5 M
| 厥阴 + I6 ?7 A% o9 j$ Z% z$ {
| 半表里 2 y, v, D: \: _& l- w/ s
| 半虚实
& ~& d' h) a: ^+ V# l; `0 L | 半寒热 - a! o' F( E) W/ d
| 上下错杂 , T+ ^4 I) a+ ~6 {& N" R8 V
|
三、六纲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异同: 首先,它们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按照阴阳来确定疾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不同之处在于: 八纲辨证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又称阴阳二纲为八纲中的总纲,来统领其余六纲。 按照阴阳学说,一般把表、热、实看作阳,把里、寒、虚看作阴。换句话说,本来表里、寒热、虚实,已经包含了阴阳属性了。八纲辨证体系又复添加了阴阳二纲,是不是有些画蛇添足之虞呢? 八纲辨证其实际就是六纲辨证的派生演变,但其理论体系不如六纲三阴三阳理论圆满,没有解决半表里、半寒热、半虚实这些“半证”问题。而反失去了原先的科学性。 八纲这一画蛇添足,使科学的辨证方法显得死板、僵硬、零散,缺乏完善的系统化的理论而趋于空洞、模糊,只能对疾病起到简单分类的作用,还得靠其它如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理论,才能指导临床,实践理法方药的运用。 也就是说,八纲辨证理论不能独立地应用于临床实践。这是八纲辨证不成熟的关键所在,是一大硬伤。 看一看上面罗列的八纲辨证理论对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证的定义,按照这些定义,你会遣方用药吗? 八纲辨证理论的形成,或许是据于《周易》的八卦理论,认为八纲才最完备(此为猜想)。 六纲辨证理论是运用阴阳学说的三阴三阳六大纲来涵盖表里、寒热、虚实等一切病理状态,把阴阳隐含在六纲里。 明确地提出了阴阳各自的中间状态,完善了半表里、半寒热、半虚实这些“半证”问题。 总结细化了九大疾病辨证分类,即: 表—里—半表里; 寒—热—半寒热; 虚—实—半虚实。 圆满地概括了疾病表里、寒热、虚实等相互夹杂的问题。 赋予了六纲各自严格的疾病症候表现,确立了完善、简明的辨证框架纲要;再进一步强调方证对应,施以相应的固定方证(即:有是证,用是方)。并在方剂配伍法则的指导下,更进一步地强调“药症“对应,针对复杂多变的疾病,进行灵活加减施治,妥善完成整个辨证论治过程。彰显了临床实用性。 六纲辨证法不和脏腑、经络去直接对应,但它通过病位划分涵盖了脏腑、经络。 这个就是大道,能包含一切。假如用某一脏某一腑去涵盖大道,就局限了,走偏了。 六纲辨证法在临床中,从不给患者说什么阴虚阳虚、肝虚脾虚之类的话,因为太虚无、太笼统,根本抓不到疾病精当的症结。 因此说,六纲辨证理论,具备了极为完善灵活的、理法方药相统一的系统化辨证施治理论。 经方学习者对于六纲辨证这一科学特色要有个清晰明确的认识。 今天要讲的内容就是这些。 最后,把之前整理的“六纲辨证法提纲症及主要症候群”群发给各位,没有看到过的看看,是否对你学习六纲辨证法所帮助。 谢谢各位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