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砸牛顿的苹果 于 2011-10-21 14:00 编辑  
0 W4 Q: f6 x5 {9 V 
  W& U/ z9 }9 P8 R( K6 @7 R三阴三阳理论 2011.10.21 主讲:刘先平  
& J, _' b% l4 o2 T6 B  d7 s  W. P$ a1 E) q* [ 
/ D+ s$ A( Z: v4 X& L) \ 
      各位同修,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汉传经方,真是殊胜的缘份。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复习三阴三阳理论。         一说到三阴三阳,大家都会想到“少阴、厥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这几个名词谁不知啊,很简单嘛。的确,大道至简,本来就是这么简单。但如果不能熟悉其来龙去脉,就很容易让脑袋糊涂。如果能理顺其运用关系,就能使思维清晰,运用自如。   一、三阴三阳概念起源       三阴三阳理论是阴阳学说的真正理论内涵核心。是阴阳学说在临床辨证中的根本框架模型,是中医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更是指导六纲临床辨证的根本理论。刘师前不久在YY语音中又特别进行讲解。       三阴三阳,和五行一样,是分类方法,老祖宗不知道从哪来的高智慧,“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掌握了这种方法,将自然界万事万物,用阴阳二分法归类,然后再将阴阳各自再进一步一分为三,进行细化分类。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刘师说:一,就是太极,二,就是两仪阴阳,加上中气,就是三才。三才之道,是万物化生最基本的模型,所以老子说三生万物。          三才者,天地人,象阴、阳、中气。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故三才而两之,六位定矣。        孔子在易经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又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六者,三才两之而成。在卦曰爻,象万物之变化。        又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刘师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类比生矣。辨治者,类比之道耳。盖三才两之,则阳有三,阴有三,六纲出也。阳有太阳、阳明、少阳,阴有少阴、太阴、厥阴。太阳少阴,天之阴阳也。阳明太阴,地之刚柔也。少阳厥阴,人之贵贱也。此皆万物类象耳。       三阴三阳之六纲分类法,是对一切事物进行六分法的宏观属性归纳和识别,六纲辨证理论、六气学说、经络的三阴三阳开合枢定位,都是在其指导下产生的。     二、三阴三阳不同运用        在中医学上,经络、六气、六纲辨证,虽然共用了三阴三阳理论进行分类和理论指导,但是其赋予的理论内涵和概念以及在时序上各不相同,各自有严格的对应标准。 不能彼此混淆。     第一,它在经络学说上的归类法:  
  ?  w+ G& e) }! D( d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 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  
( z) n6 M$ x" P7 n
 这是脏腑、经络理论中的“三阴三阳”表里配属。       第二,是六气对应配属: 少阴君火司天 阳明燥金在泉  太阴湿土司天 太阳寒水在泉  少阳相火司天 厥阴风木在泉   阳明燥金司天 少阴君火在泉   太阳寒水司天 太阴湿土在泉    厥阴风木司天 少阳相火在泉  
8 A  q3 i  z) G% j
 他这个配属,是阳之表----阴之里:太阳司天“表”---太阴在泉“里”。 阳之里----阴之表:阳明司天“里”---少阴在泉“表”。 阳之半表里---阴之半表里:少阳司天---厥阴在泉。       第三,辨证配属,就是《伤寒论》的病理分类:   太阳(表)---阳明(里)---少阳(半表里)。 太阴(里)---少阴(表)---厥阴(半表里)。 和上面一样,但是,赋予的含义彼此不同。  
( Y9 |$ h7 S' A. A
 三者的含义都不相同。       再强调一下:这三个理论,都用三阴三阳分类法,但是理论不能混淆。不同的运用之间不能混淆。不能互相套用。将六气和经络引入《伤寒论》,就象三个人、三个理论混到一起,夹杂不清。 比如:把《伤寒论》的“太阳”理解成六气的寒水(肾、膀胱),又进一步说是膀胱经,这样,又把太阳寒水的“肾”给丢了。肾成了少阴火了,讲不通就来个“从化”搞定。明清时的医书,很多都是这样讲,现在也有很多人这样讲,包括我们现行的教材,中医诊断学上也这样讲。象极了老百姓说的牛头不对马嘴。哪能这样糊里糊涂呢? 我们现在主要是学习三阴三阳在六纲辨证理论里的应用。       三、 三阴三阳的生理病理 1.生理:正常状态下,机体三阴三阳之气彼此内外上下沟通,平衡运转,维持健康自稳状态。 下面画了一个表:  
3 C; n* C9 [, t% t9 s5 {( r* p+ D  _7 c 
% L( J6 D- G! w# b7 t3 a& v7 k9 X* b+ H3 r  ]4 B* p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有自我的平衡调节机制。我们可以抽象地把这种自身的调节系统,按三阴三阳理论,划分为六大自稳系统。      太阳和少阴这两大系统共同主表。其中太阳主发散体热和汗液,少阴则制约其发散过度,二者维持着肌表相对的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外邪打破,机体就会以出汗这种形式来排邪。病轻的,则可自然痊愈。病邪重的,超出自我调节能力,就会有一系列的外表症状。如果表虚寒的严重,少阴系统就会发挥作用,制约太阳的发散和汗出,而出现畏寒无汗的现象。      阳明和太阴两大系统,则负责脏腑之间的阴阳平衡。阳明负责纳入饮食与消化,太阴负责排泄,二者一旦失去平衡,机体就会以腹泻和呕吐的形式,排出病邪。如果超出自身的调节能力,阳盛则伤津而便秘,阴盛则寒饮不化而下利。      最关键的一对是少阳和厥阴,少阳调节太阳和阳明表里之间的平衡,厥阴调节少阴和太阴表里之间的平衡。同时,又调节着整体阴阳之间的大平衡。这个系统失去平衡,就会寒热错杂,乱像纷呈,出现整体的生理功能紊乱。   可以参考下面这个图来理解  
& E! b9 j. j9 r6 u1 {4 g6 p  u- S3 z3 s5 x 
5 o) }+ Z$ C6 [& h' Q 
9 b) K+ J+ a# w' @0 }: ~2 E 
 
% s+ x5 c- N% M9 Z, M" K1 x6 k2 L* I6 B& `5 c) l" h8 T 
2.病理:机体受到病邪侵袭,表里上下阴阳失衡,无法自我调节而恢复阴阳平衡的常态,产生疾病。   三阳主实热,三阴主虚寒   太阳主实邪在表 阳明主实邪在里, 少阳主实邪在半表里   少阴主虚邪在表 太阴主虚邪在里 厥阴主虚邪在半表里。       四、六纲辨证 六纲辨证,是一个纯粹的临床术。这个六纲,前面已经讲过,是从阴阳法则发展来的,阴阳是六纲之体,六纲,是阴阳之用。《周易》里说:乾坤生六子,退位而不用。 这个六纲,给疾病进行定病位、定病态、定病性。   1.定病位: 按照阴阳属性,阳在表、在上,阴在里、在下。把阴阳的表里上下又各分为表里上下,这样,阴阳表里又各有个半表半里。 如此,阴的表---里---半表里, 阳的表---里---半表里, 归纳成六个部位。 上---下---中间,也可以按阴阳分为六个层次 阴的上---下---中 阳的上---下---中, 什么病都可以按这个方法定位,这就是定疾病的病位。   2.定病态 病态就是虚实问题。这个虚实,是对表里上下这个阴阳定位说的。 阴的虚---实---半虚实, 阳的虚---实---半虚实,   3.定病性 病性就是指疾病的寒热 阴的:寒---热---半寒热 阳的:寒---热---半寒热     这样 ,按照三阴三阳的分类法则,归纳为: 阴的:表---里---半表里              阳的:表---里---半表里      病位 阴的:虚---实---半虚实              阳的:虚---实---半虚实      病态 阴的:寒---热---半寒热              阳的:寒---热---半寒热      病性 可以参照这个图: + p+ Z0 u- p9 r4 [+ p" Q: _* } 
9 H$ _5 {% }; ^- Z1 y5 }$ N; Z 
* v0 r$ |  D2 o- [+ g 
3 A% i" F5 j/ p7 v 
 
: R  r! j2 c1 \6 r# E! I. T' Q5 ~      这里,举个例子,太阳伤寒证,用六纲理论分析:      太阳是个表证,伤寒是个寒症,伤寒无汗发热,周身骨节痛,又是个实证,这样举一反三,简单明了。       六纲分法跟六气没有关系,跟经络也没有关系,不用乱联系别的什么理论,就是六纲分辨法,精简明了。     最后附上刘师的一段总结: 三阳者,表也,实也,热也。三阴者,里也,虚也,寒也。 阳之表,太阳也。其里,阳明也。少阳者表里之中也。 阴之表,少阴也。其里,太阴也。厥阴者表里之中也。 此三阴三阳六纲之本义也,以定万病之提纲也。 就说到这吧,谢谢大家! $ |( o6 B% `; h8 ~$ W 
 
7 o4 {5 P% U: Y* {9 H' o8 C+ u+ p5 s! a 
 
/ m: h2 s' q3 D" W7 e( ^) j2 \ 
8 N% I* Z" C1 E7 q" r9 }: F. Y- O6 c4 a6 W1 f# L0 j# t) [ 
 
+ n6 h! r6 r  C# L' L' C# n2 Y$ b$ K) |# W9 @7 F 
4 v/ a5 W- h5 h& M! a 
 
! c$ j) F' e$ D! P1 \4 e5 C+ Q  R" p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