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杂病论》确实可以说是以前的经典。
为什么现在中医界,中医教学对它不闻不问,是有一定原因的。
第一,从最基本的应用来讲,《伤寒杂病论》里面确存在大量现成的方剂,而且是历经一千八百多年来各个医家的检验,证明是有效的,但是现在的病和以前的病相差实在是太远的,现成方剂已不完全符合现今的病症。打个比方:
某人感冒,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头痛、咳嗽等症状。
用六经辨证,属何症?很难分辨,所以用现成方也很难对症下药,需要加减使用。另外还需根据现今病症的轻重缓急而很主次用药。
我本人也支持学习《伤寒杂病论》,但作为一个中医师需要全面学习,除六经辨证外还有八纲辨证、六淫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等。
在众多辨证方法中我认为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是最重要的,如果不熟悉这两种辨证,如遇病人就无法分清楚表、里、寒、热、虚、实,就不知现病在何脏腑,程度如何。如不能查清表、里、寒、热、虚、实,现病在何脏腑,程度如何,又如何能对症下药?
第二,从后世方剂的发展看来,很多方剂都是从伤寒方发展而来的,(这个没错,但绝不是照搬照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后世才称《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既然伤寒方是基本方,那么,我们当然要从根本上学起,这样才更容易掌握。(这个也没错,但学是学他的方义,
应该以症论方,而不是以方套症,方是死的,而病是活的,以方论症如何治疗?)
如遇病人应不论经方时方,能对症下药就为良方,而不是一味的以方论方,如以方论方,那就沦为古人所说的有方无药了,据我临床实践,能与古方完全相符的症极其稀少,如不能按症加减用药,按原方用药是无效的,因此现今很多医生用药都是以古时经验方来治病,不按病人实际情况给予加减治疗,所以有效率极低,病人对中医信服率也降低。不但要识方,更重要还是识药,识症。俗话说,识药不识症,十医九不应,识症不识药,十医九不着。
第三,从历代的医家来看,真正的医学大家都没有忽视对《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就算是温病派的叶天士和吴鞠通也没有忽视伤寒的影响,而且也采用了不少伤寒方。这不正说明《伤寒杂病论》是医家(搞针灸推拿的或许可以不用理方剂了)必读吗?
这个我认同,但历代医书都应该能通读,学习里面的精华,这样不是更能正确的诊症下药吗?而不是只学《伤寒杂病论》,一味研究《伤寒杂病论》,而不学其他,《伤寒杂病论》在古医书中只是其中的一部而已,也就是仲景的一家之言,这样不全面。如果说中医是一双手,那么六经辨证可能是里面的一只手指,试问一只手指如何能抓起物体?只有5指全齐才能灵活的做任何事情。
第四,《伤寒杂病论》的方子不仅有效,而且真正掌握其在内在的理论,可以做到以简驭繁,从理论上反过来指导实践。这样不仅可以摆脱中医是经验医学的说法,也为医家开了方便法门。有这样的现成的系统,我们不去学,还要舍近求远吗?退一步来讲,就算《伤寒杂病论》不能通治天下各种病,但至少可以给我们以通过学习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去摸索出一套治疗人体治病的规律。这样其实就是学《伤寒杂病论》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了。
这个我很认同,因为《伤寒杂病论》的确有研究价值,我也曾拜读《伤寒杂病论》,但我只强调不要单学《伤寒杂病论》其他也要一起学习,通过对比,通过实践,才能把古方的经验良方,变为自己的经验良方,这才是真正的学习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