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晚上好
4 j3 K: }7 G# W. v4 c今天的汉传普及课本来是另一外师兄弟讲的,临时有事,我来顶上,因为时间紧,没怎么备课,我简单讲一下,大家课后有问题再咨询。
3 g* M2 v r" c! {今天我们学习麻杏石甘汤加减类方,
( x" D- P" n4 z麻杏石甘汤
! Q Y9 i; r. O( V4 m. l&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
4 t5 o9 C- v9 X9 ?文蛤汤6 p7 ?) N0 v% k1 D% u& S$ y
麻黄升麻汤 t+ X" [+ v' G" I( D
先讲前面两个方. p8 h2 j0 |4 A# [' c3 \; T2 A! m
在学习前我们再复习一下经方六纲基础,
. g1 a L: Z# G7 B9 T六纲者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也!6 K9 O5 O+ B5 M; u# y
经方把人体的疾病根据各自的病理特性分为六个大类,太阳病的病理特性或者说本质是表实热,阳明是里实热,少阳是半表里偏于实热,少阴是表虚寒,太阴是里虚寒,厥阴是半表里偏于虚寒。六纲每一纲都包含了病位(表、里、半表里)、病性(寒、热、寒热夹杂)和病态(虚、实、虚实夹杂)。0 @6 w5 {4 a. j9 F7 Y: {6 g% r
六纲病有各自的典型方证,典型方证下又有不同的类似证型,这些证型可以单见,可以合并,像模块一样,可以相互组合而形成不同的方证。
- B" ?8 g( U: H! [- |/ _/ B6 P3 ~我们这一轮要学习的是这些不同方证的组合规律及用方。/ ^7 P, B/ a. L8 ]- O$ p4 S
这些方和证都是有规律的,仲师已经给我们总结出来了
1 B$ @$ Q4 N2 c. ^8 m [5 `) N4 n我们只需延着他的道路求方证对应就初步进入了经方的大门。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以证定方,也可以以方测证,这样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如何方证对应呢?
2 I( ?$ T. K& w( x; x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 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汉书·艺文志》) / [0 C; |/ v6 T0 I" n/ m$ s5 F e/ }, H. x
这一段话就给出了指导思想,也暗藏了精髓。简单一点说就是用药物的阴阳(寒热)去中和疾病的阴阳(寒热),使身体阴阳平和,这样就会疾病不生。4 e: S- d% k4 D! M1 \, V/ Y
中医经方治病首先要辨寒热,疾病的寒热属性清楚了,我们就用相反的药物去中和疾病的寒热属性,使阴阳平和,疾病不生。5 @+ }! p! H+ \, T; ]" R! x
有了这个概念,才容易逐步深入理解经方的各个知识点,
% Z# q! o; m, {4 x- m下面就按这个思想讲讲麻杏石甘汤吧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J; Y9 b% |% {# z$ Q1 w
麻黄(去节,四两) 杏仁(去皮尖,五十个) 甘草(炙,二两) 石膏(碎,绵裹,半斤)
( ?! _4 l' E: C$ k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刘志杰经方解析法
; T5 V5 i2 ^# r2 {7 x; W' T三才解析法:
* y9 L {5 H# u$ I1 `$ @# I阳性药(温热):麻黄(温 辛苦涩) 杏仁(温 微辛苦)
! Z- O: M( E7 I平性药(性平): 甘草(平 甘滋); s5 l6 k1 D2 M' F" f
阴性药(寒凉):石膏(凉 酸)四个药两温一凉一平,以温药偏多,凉药少,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它治寒邪重,夹有少量热邪的病。四象解析法:" Z5 t* v& N9 n7 }; V7 S% v
君药:麻黄(辛温 发散除凉滞)4两. d y+ O" P' S% Z) H c& t6 R
臣药:杏仁(辛温 发散除凉滞)50枚
0 y. X" _/ R. u' U佐/ w7 h( \' N# I& e' H9 b; u m
药:甘草(平 护中,甘滋养津液)2两6 k* i1 E) o8 T- o* Y
使药:石膏(酸凉 敛化除烦)半斤君臣佐使的拟定有一个法则,首先把方子的寒热分辨出来,以寒为主的,君药就在寒药里面找,以热为主的,君药就在热药里面找,要符合1:药量或者堆儿最大:2:药物偏性也大:3:针对主症,这几个条件。选定君药后,和君药同一药性的为臣药,药性平的为佐药,和君臣药性相反的为使药。君药:(治主症)) ~& Z8 Z% W A' `# N& M4 b: U
麻黄 温 辛苦涩. o, ]0 j0 Z' [4 k
《神农》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 C. a: i, U+ w | t/ R- {5 R0 \7 f《别录》五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麻黄主治是中风伤寒,能够驱寒定喘,它是个解表的药,可以初步确定这个方证有外感表证,并以寒邪为主。臣药:(兼症); z3 h+ ^+ M8 w; ^
杏仁 温 微辛苦8 k( j( h) d3 R. t* Y- k
《神农》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奔豚。9 d3 ]" e+ S- Q) u1 Y5 n: a
《别录》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杏仁的主治是咳逆上气,也就是降逆治咳嗽,这个症是表证的常见症状,因此是辅助君药麻黄治表证咳嗽的。佐药:(护胃气)
) H% r& u3 n) v5 s+ M: i' F# Y# ?甘草 平 甘滋
! P8 r9 L+ t9 [0 W! F$ ^《神农》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 H$ ?: K. w4 ]《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甘草主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也就是解毒调和寒热,护中焦胃气的。使药:(治夹杂证): [* o- G: B% k# \: f
石膏 凉 酸
+ \0 \$ x: m; b《神农》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 s) c& I) M4 V《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鬲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石膏酸凉能敛化热邪,治津亏烦燥。对治实热证的,可治太阳的表实热也可以治阳明的里实热。这个方子从药上可以看出,它治风寒束表,气逆咳嗽,而有津亏燥热的证。按仲景的意思是治太阳(伤寒)阳明(外证)合病。汉传中医把外感病独立出来,把内伤严格按照六纲特性去分类,同时把阳明外证从新归类为太阳本证。因此这个方子可以说是治疗外感伤寒合并太阳本证的,也就是太阳伤寒证的方子。我们看看仲师关于这个方子的条文。322、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宋63)7 F _, i( u& A, u4 L% k) D$ K
328、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宋162)
$ L1 ?2 [2 K; T5 S c这两个关于麻杏石甘汤的条文,恩师在伤寒类辨讲解的时候变换修正了一下语序,使得更容易明白。“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8 W- b+ P8 O2 k5 }/ n. P; W* R
“下后,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9 c- D) q$ c; m/ I' ?2 j3 ` K首先第一条,患者有外感伤寒证,医者给发汗法治疗,但是汗不得法,发汗太过,导致伤寒表证不解,还伤了津液,出现了汗出而喘,这个时候不要看做是太阳中风而给桂枝汤。它条文给了个提示,“无大热者”,没有大热就是提示还是有津亏燥热的,这个热比白虎汤证轻一些。 j& u) G6 L7 f2 j2 ]+ D$ L {
伤寒表不解加津亏燥热,就用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这个汤可以看做是麻黄汤去温热的桂枝加上酸凉的石膏。这样就好理解了。第二条,医生用下法,肯定是看到发热汗出,以为是阳明里实热,就给攻下法,其实这是太阳中风的发热汗出。, a- V$ V# ^$ m$ a. z5 O
还好,患者体质好,下后没伤胃气,津液卫气还能抗衡,因为攻下造成本能的气上逆而汗出微喘。因为下法多少也伤了津液,不能再用桂枝汤发汗,桂枝还是偏于温热。用麻杏石甘汤,麻黄配上石膏,发汗的作用不是很大,它们能破风寒结聚,降逆,解津液卫气郁热凝滞的情况。
0 ^$ R, @0 {+ v/ u) y条文病机也验证了上面方子分析的方证病机。临床上碰到感冒发烧咳嗽的,都有用这个方子的机会,需要揣摩熟练。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 Y' G; j: h% ~6 \, c
黄芩三两 石膏半斤(碎)杏仁十四枚(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 l o3 c8 V7 r. |1 i A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这个方是麻杏石甘汤去了麻黄加上黄芩,杏仁和甘草都减了量,方子的寒热属性就变了,变得以寒为主了,放在这里讲解,是因为它也有上逆咳嗽,但是和麻杏石甘又不一样,这个上逆是阳热上逆,类似于麦门冬汤。我们看看这个方子的条文,在金匮里:) w' d, E8 J! O5 m
7、病温,口渴,咳嗽,衄不止,脉浮而数大,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主之。 (金匮增补师承课堂实录)是太阳阳明病,内外同热,没有里实大便硬的问题。口渴,咳嗽,衄不止,脉浮而数大。这是有太阳本证,就是白虎汤证,同时有里热伤津。火热上攻,气就不降了,要上逆咳嗽,火热上攻,津液不足,鼻子就要干燥出血的。燥热之邪比较重,临床上可以把石膏加量用,效果更好。还可以加上麦冬,生地等药,增强清热润燥。伤血分厉害,温热发斑,皮下出血的,可以加上阿胶。我们分析一下。
* @( ^5 ]; ]/ d& U# N刘志杰经方解析法:
# H0 y" y* L) B' r3 Q g# q三才解析法1 M7 P8 N+ X, L( U( M5 M, R T
阳性药:杏仁14枚+ w0 w' G- S2 @+ y: N. C6 L" I! v
平性药:炙甘草一两
; c! k t/ u- ?( ^阴性药:黄芩三两,石膏半斤可以看出这个方子以寒凉药为主,治温热病。可以是太阳病也可以是阳明病,或者太阳阳明合病。因为他们病理都是实热证,只是病位不一样。四象解析法:
0 e( M2 `3 \2 D2 E. e( x君药:黄芩
0 a! z7 n; i z* n3 x臣药:石膏8 O8 S7 ?& u5 P
佐药:炙甘草
( a+ @ x8 F' [& ^" S1 t s使药:杏仁黄芩 寒 苦; x0 U: v5 e' W0 A, ^7 Q4 }
《神农》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 f9 S$ K: M. m" Q& G# ^' Y* P《别录》主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黄芩苦寒能够涌泻湿热。它作为君药,自然是以治太阳阳明实热证为主的。其它几个药症上面也列了,不重复了。下面贴个相关病案大家参考一下3 z6 N8 ^2 d. H! S% r- n/ G
淳元堂医案—小儿咳嗽案
+ D+ \$ i+ t7 o/ _2 C3 Y' y2 F陈**,男,1岁3个月,初诊:2016.11.28& l E: W5 j- v h- }
主诉:咳嗽半个月5 h: Y- q8 M8 a
病史:半个月前感冒发烧,发烧好以后遗留咳嗽不愈。
3 m& G5 F% I# Q% Q诊刻:流清鼻涕,打喷嚏,容易出汗,手心热,白天偶咳嗽,晚上入睡后咳嗽频一些,呼吸有点促。喝水多,主动要喝水,饮食可,大便偏干,小便淡黄,舌尖红,苔薄白,唇略干。脉浮数。
) Z% c. i* F& ]$ G9 ?诊断:风寒外感+太阳阳明合病- `7 D* h2 H( _0 r' t# E0 a
处方:麻杏石甘汤+前胡
* F4 Y8 Y6 A; `& J6 v麻黄15,杏仁10,石膏30,炙甘草10,前胡308 ]8 {8 N/ U7 e% _, Y7 c7 ~+ }0 b
四付! p* O9 h6 I+ ?) f% i6 d- P2 t9 @ Q- I
反馈:服完以后鼻涕不流了,不打喷嚏,咳嗽减轻很多,晚上偶尔还会咳几声。胃口可,二便正常,继续服两付痊愈。今天就讲这些,下周二再继续,大家有问题,思考了,还想不通的就提问,谢谢大家
( N. H: Q @1 o) \) F A: N3 [) F: Q/ \ Y! _
* z7 Z! {0 E" Z: B0 S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