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习《伤寒论类编补遗第31------37条》
/ W+ h8 R! E& a: @我们学习《伤寒论》的条文,就是要在《伤寒论类编补遗》的框架里边学习,条文的讲解,书上都有的。现在我说说我学习《伤寒论类编补遗》条文第31------37条的心得。
" \( O k' k6 s# | E6 U李峰师兄的安排是用了功夫的,31条之37条,也就是一个小节,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小节(主要就是麻黄汤方证概念阐述)。首先我们要联系前边的条文,特别是第29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一条也就为我们要学习的这几条建立了一个原则性的规定,也为引起我们要学习的这一小节做了标示。当然,我们学习《伤寒论类编补遗》的条文,不能脱离师父的讲解,同时,我们还要思考我们自己的认识,是师父在引导我们走路吗。我在学习条文的时候,我是要先思考汉传的基础知识的。我们在学习31---37条文之前,就有必要先复习一下与之有关的汉传基础知识,用我们汉传的基础知识框架理论去贯穿我们的学习,就省劲得多了。这样也极其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始终保持如一、一致。% {' L7 W- ^4 Q s0 n
“病”,是指六纲特定的提纲病。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就是“病”。
' K2 V0 P9 _1 _* ^& S$ T( {* }“证”,是指在一纲“病”中(如太阳病这一纲),又根据不同的系列病情、表现,分出了数种类型,我们管这种被细分出来的疾病类型叫做“证”。
6 ~. r) p' U" a$ F“症”的概念,就是指组成一个“证”的系列症状。如发热症,恶寒症,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等等都是。& {6 y8 e2 j+ q
“病——证——症”,它们之间是有机的关联关系的。若干“症”组成一个特定的症候群,我们管这个症候群叫做“证”。一个病人,或者有一个“证”,或者有多个“证”,要把这些不同的“证”按照六病的总纲明确地归属区分开来,然后按照严格的方证对待关系敲定处方,这就是我们汉传辨证论治的过程。我们有了这些汉传的基础知识以后,我们再来学习我们的条文,显然就有了解剖的利器了。( G; Y- w" ^8 I* K1 j4 p1 F
31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宋31)
, f# L$ y$ f0 W' Q' k* D- Y上边我们已经复习了汉传的相关基础知识了,那么我们就拿过来用。% S4 ?* O/ ]- G7 D. k
“太阳病”这就是指“病”而言的,在这里就是指六纲特定的提纲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只要一提到“太阳病”我们就要想到这个“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就是先划定“病”,然后,在这个“病”的基础之上,有了“或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这些症状,这就是伤寒,“名为伤寒”,也就是太阳病的伤寒证。你看,我们就是在套汉传基础理论概念吗。汉传经方的框架架构理论,就是从伤寒论等经方经典著述中抽衍出来的,所以说我们运用汉传的基础理论去理解伤寒论的条文,肯定是十分吻合顺利的了。. V% c$ }9 ?2 x8 w [
任何症状,都有可能因寒、因热而导致产生。但是,作为症状内容之一的脉象、舌象等体征表现则是相对特指而稳定表现的,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头痛”这个症状,可以是太阳病的表现,也可以出现在少阴病当中,也可以出现在太阴病当中,也可以出现在厥阴病当中,这就需要你去鉴别、分别判断了,不能一下子就认定是太阳病的表现的。但是,脉象如果是“沉”,那么病就是在里位,你就不用去思考表的问题了。因此,在判断疾病的寒热表里虚实的时候,脉象和舌象就有着突出的重要意义。作为体征的脉象是主要的一项参考,因此:
3 K* g* g% r9 Q32条“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疼痛,当发其汗也。”
' T- s: m& l: E. D$ q/ q" U* m《伤寒论类编补遗》这样安排条文,极其便于学习者理解。32条就解释了31条的脉理和症状原理。“营卫俱伤(骨节疼痛),当发其汗。”这里也再一次阐明了表证用汗法的基本治法,我们就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去理解33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同时也去理解34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这两条都必须具备太阳病伤寒证的那些条件才行。不能死抠着条文文字套用到临床去的。/ w" O1 W. r' V( b$ ~" H3 @
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估计疼痛,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 H$ S# q# G. {: ?9 l# g( n
这才是我们今天学习这一小节的主题。这就象写文章一样,所谓一唱三叹,一波三折,如此这般才能引导你渐入佳境。# S) a/ S9 Z) D! K, X4 }
第35条就比较完整的阐述了“太阳病伤寒证”的整体概念。当然,我们概括起来去掌握的时候,在临床上,我是紧紧把握“体痛,恶寒,无汗脉浮紧”这样一个重点来使用的。表证,表闭(寒邪束表),卫津抗邪于表而不得散发,所以无汗而脉浮紧,这样,我们就对太阳病伤寒证的机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这为我们进一步灵活掌握使用麻黄汤方证,就建立了认识基础了。7 H; T5 z* z6 S: i2 c6 b9 }
3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N1 H y# R6 _5 o
这一条就阐述了,不管病情多少天,只要有“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的情况,麻黄汤就可以使用。同时,这里也引出了一个使用麻黄汤方证的变化的情况,什么变化呢?就是出现衄血的情况。这是阳气重的原因。所谓阳气重,阳气,指的是津液;重,有过多过剩的意思。也就是说,在表的津液积聚起来抗邪,积聚的比较强盛,当然,这也表明邪气也是够大的。这对于上焦比较薄弱的鼻腔血管,就有很大的压力,压力太大,津液在皮毛发不透了,就借着鼻腔渠道发泄出来,于是就产生衄血了。这个有排泄作用的,因此我们理解下一条也就很容易了。
. x. \! W K( F `37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宋55)
$ g6 [! Q: C- y不过,这里的意思是说,伤寒证引起的鼻衄,如果鼻衄了之后,病还没有解决好的,仍然要用麻黄汤来解决。这就等于说,鼻衄是有排邪作用的,38条就补充说明这一点吗,“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宋47)7 C) ^" y, b* p u
至此我们就大体述说了31------37条这一小节的意思,这里的主要内容是麻黄汤方证概念。我们可以大体看一下麻黄汤的方。
5 U2 A3 p3 U" W/ B# k( q麻黄汤
7 m; i( k" _2 o. W* h/ \麻黄(去节,三两30克)桂枝(二两20克)甘草(炙,一两10克)杏仁(去皮尖,七十个20克)
9 u3 q" [: H9 R* B& R%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7 m* ~( t1 C; L& g) _ H
关于麻黄汤的药症讲解,以及麻黄汤方剂意义分析和使用,请大家认真学习《伤寒论类编补遗》141页至146页。我个人在临床当中,很少单纯使用麻黄汤,我只说一句,我在临床当中使用麻黄汤的时候,我只是抓住“脉浮紧,身痛无汗”就可以使用,这个供大家批评借鉴,有时候,就是有汗(比如有头汗而其它地方无汗)我也可以根据病情而使用麻黄汤,脉浮紧身痛是最主要的。
! k0 Y- l. l/ c% a在师父的著述基础上,尽量多说一下我自己的学习心得认识,以供大家批评,这就是我于大家共同学习31------37条条文的用心,希望理解,谢谢了!
4 r3 `- y. q7 Z0 r5 w8 M5 P1 V1 R2 \2 O* N( U)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