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刘守峰 于 2013-4-9 11:21 编辑
( L6 N/ R; ]7 b/ M% U( u4 I; x
3 G+ v8 N+ ?" @( i4 g- I大家好!今晚由我来和大家聊聊* Q/ ~4 Y( a! F, }# D# B% q" }% J- \9 A
+ x" _5 \3 L6 f! @* n
前面很多师兄都在讲解医案,大家听后肯定收益多多。% y7 `8 H- u+ f+ y, d# G# L8 [! Q
讲过来讲过去,就是想让大家明白,如何将理论更好的用在临床上。" \' C: x" O2 z; O; [3 D
汉传经方的理论呢?刘师的几本书上都说了。8 ?7 D7 A5 R8 Y7 g3 R) Z$ Z9 Y# T# c
关键是我们有没有下过功夫,吃透了没。
b S- R; e. [6 |8 @+ _因此,除了听课外,我们还是要另外做很多功课的,要自己静下心来思考,别人讲的,如果自己不能深入思考,那还是别人的东西。
6 J1 }) S7 Z5 _学汉传经方,在六纲五证、营卫气血等基础知识上,最关键的是方证要熟悉,这个不熟,临床上就没法。4 G. v! r- h8 h) z @- r8 {
今天,我把自己做的一些学习笔记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下! }& }4 B* i. ^, J
所谓学习笔记,当然就是记录,所有的东西,刘师的书上或者论坛上都有。
' z3 O4 _8 J6 i B# a' n没有发挥,也不写什么心得,自己心领神会就行了$ H ~6 b/ l/ ?8 w6 c% i0 e8 x
0 m5 d I$ s8 B
药症:
3 ^# ~8 g: h1 h9 X, K1、 桂枝——辛、甘,温。《神农本草》: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功能轻宣,入表而透达发散。 5 X# d# h+ ?/ V6 g8 G. K4 V
刘师解说:专主太阳、太阴、少阴、厥阴在表的风邪。 可以宣散温通,入于上焦和体表。因此对于瘀滞的结气,喉痹、关节等,都可以宣通。
' t% d# E( @# Z( J. S' p
8 R( u- T. [# \$ C5 k8 \芍药——苦酸而凉。《神农本草》: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 G, Z8 G$ {9 w- K: k9 K* s+ m) B1 s
刘师解说:有清热和收降的作用。是针对少阳和阳明病。小大黄,去阳明里实不重的,还利尿,去水饮: J" J% W( c6 ~! S
# e( N, Z4 g0 V/ y
1、 生姜——辛热。《神农本草》: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2 T) W; v1 B( \4 ^刘师解说:去内外水饮,止咳逆呕逆,止下利。生姜止呕与解表,干姜则是温中,针对太阳和太阴。
1 R+ ?/ z1 s0 l4 o
^, `) F4 q- `4 ~# O大枣——甘咸而微温。《神农本草》: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 g! G6 R$ P2 }, x- K1 }" }刘师解说:针对阳明、少阳、太阳三纲,凡是三家的津液不足,胃气不和,都可以用。8 n. A5 p& p7 @6 Y3 @9 L& n
9 N) G; K( g4 x" F炙甘草——甘平。《神农本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d, f( ]6 J" R) I# n
刘师解说:在十二剂中,属于滋剂类药物。 针对太阴、阳明两纲的,其实也可以针对六纲疾病的,滋养胃气。( A/ V) I, g X- g
炙甘草,增加它的甘味和温性,入胃中养胃气。甘味还有个作用,便是缓急,什么急都缓,急热、急痛等都有效。1 U! A. k/ ]7 o0 u9 V& P
) i) ]2 y' ~3 N' ^/ Q1 N2 [
生甘草解毒,过去中医外科消毒都用生甘草汤。3 C7 ?7 K- }( M
药症是基础的基础,先不管理解不理解,总要熟悉。
, d4 ?6 q* q+ J, T' @
5 l1 h: J0 G4 d刘师讲解的神农本草,还没有出版,: ]( }* }4 g; j7 _) W0 O' h, I
但其实已经出的几本书里面,也透露了不少,
# k( ?6 M7 L$ O( t) Y8 Y/ h大家可以试着整理下,最好不要捡现成的,自己查一遍,收益更大。
: \- B3 N' F& ?3 l因为都是书上现成的,我再贴快点,大家有空就看看,现在没空,以后再看看也4 }. M$ T7 x. V8 h
我们再来看看有关的条文:/ \0 s# R2 x. E: g
条文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 d9 i4 t4 K: f3 @6 N" `1 [- u甘草汤方:
5 e V# T4 J9 z( O1 S" y甘草二两/ B2 q/ t( A9 L6 g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Z5 @1 ]9 _- v9 M8 S% T
刘师解说:这条主要讲的就是咽痛问题,少阴本病表证,有咽喉疼痛的症状的。
1 F" B' ^! t. h/ }# I8 p, d这条大概就是说,少阴病两三天,没传变,自己恢复了,但是遗留下了咽痛的症状。少阴感冒等表证,有咽喉疼痛的,这个人胃气壮,没等传里就自我恢复了,或者是经过治疗,留下了咽痛症状。: a) a, E. n) H7 L8 u/ ^
少阴的咽痛,典型的一般是寒性咽痛,不是那种发热红肿化脓的那种阳性的什么扁桃体化脓
4 }9 Z: D, Y& D+ \( M8 e/ U; o5 h' y8 f8 U. a5 y5 F0 u, N
。这种寒性咽痛,一定是身体有正气抗争的表现,在咽喉郁住了阳气。既然别的症状都不要紧了,就是咽痛了,
4 e! I! R i- l! v* J0 J% V可以用生甘草解决,煎汤慢慢地含咽,可以局部缓急去热止痛。
$ O& {5 g9 v- q
# x8 q# p$ ?, t: _9 G" N8 a1 Z( X条文2.儿洗浴断脐竟抱毕,未可与朱蜜,宜与甘草汤。
- e1 E$ v# J6 k# ^( o7 E/ F6 q* R
以甘草如手中指一节许,打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绵缠沾取,与儿吮之,连吮汁,计得一蚬壳入腹止,儿当快吐,吐去心胸中恶汁也。
6 H$ J" o9 y5 X8 v如得吐,余药更不须与。
6 @- K0 }$ B& _0 Q; d B, |9 `若不得吐,可消息计。如饥渴,须臾更与之若前。所服及更与并不得吐者,但稍稍与之,令尽此一合止。如得吐去恶汁,令儿心神智能无病也。
, B- Z0 I3 `/ J. J0 `3 u饮一合尽都不吐者,是儿不含恶血耳,勿复与甘草汤,乃可与朱蜜以镇心神,安魂魄也。(千金)
% O6 F0 \' k: D! x
* k- }7 |. O F$ P医案参考:《经方医案集》7 _+ i2 s# `: B' t5 ^9 y- U: s
P241咽痛案, S9 R- U6 O6 T/ a# ^+ S
8 T# m* \7 }1 d, m" _$ j
条文3: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 a# A* N3 X1 |& b4 T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5 S& Q( k3 T' i j刘师解说:4 A( c. O- v! q( }
芍药甘草汤,酸甘相和。本是个去血痹,安水饮,温中焦的方子。芍药,味苦。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这个芍药酸,可以去血痹,它活血,解血结的郁热。它还利尿,酸苦,收摄水饮,涌泄水饮郁热。甘草温中震慑水饮而缓急。它这个方子,治疗的就是血痹不养经脉百骸,外加水饮不化,但水饮不重,因此,而出现的拘挛急痛。! \: Z, y `. q2 l- \2 O0 K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你给用了甘草干姜了,都解了,就是还有脚挛急了,这时候也要注意,足不温不可用,还是阳没恢复,不能用芍药甘草。这个芍药啊,寒啊,针对下焦的,去实邪的,对血分的。它要配合甘草,缓急嘛,并且有个温性的制约,还顾护胃气的。没有甘草配合,止痛效果不好。
' _8 M" W8 i4 d# [9 i$ V& a2 [死学,听说这个方止痛就用,那个不行的。它有个辨证啊,乱用不行。一要有实邪,是血分病。二要痉挛急痛。三要有热象。一派寒的不能乱用。
. S& r& U( \- }' { E" U) `: `' r医案参考:
+ }; q8 g2 B u i+ D& U5 k这个芍药甘草汤,后世《朱氏集验方》取名去杖汤,当然药量不一样。郝万山教授讲课时讲了一个有关的医案。% b5 ?, t! s( O3 ?# ?
闲谈在阴证中芍药应用的问题
; B, S5 F% _2 W( a http://www.zhongyi999.com.cn/for ... id=6051&fromuid=684# w! r; a; ^8 J+ \
5 h- T9 E; w5 e0 H9 a' a条文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Z' u) d) Y1 X2 _0 H- T/ t
刘师解说:发汗不按法度。大汗淋漓的,伤了津液,病也没去。上焦主外,突然大汗,上焦不足,胃呢,也津液不足,都给伤了。
x; y+ @2 D. X6 A这时候,下焦不受制约了。下焦的气,浊气、阴气啊,就要上逆。它没有水邪,就是气逆而已。你上面虚了,身体就要平衡,就要把气冲上来补充。就这个样子了。0 t" r4 o. n' \# i
心下悸动,心也不好受,就是心口窝像虫子钻动、跳动,然后心里不安而难受。. c: B7 N) e& Y' i( z
" W/ C' |3 @: P: _7 o t记住,心悸和心下悸动是两个概念。心跳不安,手能按到,就是心悸2 L- v, L+ t' f6 K5 u! M3 }
。不是心脏,而是随便哪个部位跳动不安,就是悸动。
% m" x4 d b/ [3 v- N这个病,本来太阳病,要发汗,结果过度了,病没去,还伤了津液,伤了中焦和上焦了,津液亏了,下面的气就要上充而急,就冲逆了。下焦没有水邪,就是要马上来补充上面的虚,结果人家难受了,好意不成反做病了。这个病情啊,就给了一个方子,叫桂枝甘草。5 H4 b" e( M. A- F7 M
桂枝加了一两,又加了甘草。- B2 V; U. n; [+ Z1 V2 i9 F' e4 n* `
桂枝不但解表,还散结降逆,这个一定要记住,其他什么降逆的都没有桂枝好。你大汗不解,这次还是桂枝,还要加量,为什么?一要解表,二要降逆。桂枝不发汗,而是要想办法发汗解表的,不帮助它,它不汗。
@4 ]7 c! g" n# ~9 R麻黄汤也是,不盖被,就不明显发汗。甘草呢,是个缓急啊。他都两手按着心,能不急吗?病情病机也是外虚和胃虚,就要如此给药才对药症的。这是个解急迫的方子。不急,就加大枣了。胃虚而急,不要大枣,它要缓而补津液,是对的,但是,它起效较慢。
1 _- w" p1 R3 y. D$ G这个病,为什么不用芍药?因为芍药主的是泻,汗多上面虚,下面没虚,你用个芍药,就下面也虚,下面主阴主血啊。6 a2 L/ R1 r1 w. W. e/ w; }
: n; k2 j5 l, y" N& Z+ {) @你用了行,下面虚了,不逆上而补充了,但是,病要入阴了,就变证了。这一个方子就是救急的,这个急,就是手接着心来找你看病,你要马上解决它。4 L/ @3 m" _$ h. V+ n9 t! n' C
这个病,汗不得法,是有外证存在的。没有外证的一些汗大出,比如中暑热而汗多的,伤了津液,有这个症状,也可以活用,不一定要具备全了才敢用。一个方证,具备一半症状就可以用,法要圆通。* E5 _$ H" @8 `: M
堂主师兄整理的使用规范:; ]% h i Q i& ]+ J
1、 特征症状:心下悸,喜按;或者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中空悬感,或自觉惕怵感,如有人捕之。
, D( x2 h) Z* {- z2、主要症状:汗出或者有大发其汗的病史,气短或憋闷感 ,面色苍白,耳聋或者耳鸣,胃中悸动,按之则舒,呕吐或者恶心不欲饮食。无口干口渴,小便清。1 o9 }2 `4 B b6 P( e/ d% \* g
3、可伴随症状(太阳证轻症):发热,恶风寒、头痛(或者头晕)项强,鼻鸣,鼻塞流清涕。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3 X! c- O" u7 a2 |# |( P4 N9 Z
4、舌苔脉象:舌质淡或嫩红、湿润,舌苔薄白或苔少,脉缓弱或沉细,或结代。+ t8 [' Y3 f( f9 ^
4 u( b4 V# p9 \( [. [' Y! a/ o" k这里补充一个条文:( r" m* ]5 P! c5 ~+ o9 |' k
5.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方。生姜甘草汤
. b" ~( j8 a; V9 a* v
}; w8 F) h& e5 @生姜(五两)甘草(四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 x$ Z/ T& F$ x% j6 y! D# K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9 j$ i/ j- A) B. y$ E# k$ Q# f
姜枣草,很多方里都有,这里,还加了个人参,值得体会。
" ?9 p& |5 o- J' F6 v! [9 P& A条文6: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g: ~6 h) q; y }: q
刘师解说:这条也是讲太阳中风证误下后的治疗,这条要和15条对比着理解。1 w8 r p6 [. m/ l( n
; d. ~5 J% v; E" I,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 v+ n( t5 h, g% x: @本条关键点就是这个“促”脉。这个促,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那个脉率快的促脉。这个“促”,有紧促、催促的意思,就像排队,后面人往前挤这个表象。
}* g9 b, X. {4 D# j- s在寸口上的表现,就是寸实而浮盛,尺部沉而稍弱;脉率可以快,也可以不快。( U5 w- n* q- }3 J; H7 j. b
7 _$ _# I. I: [; B* `这个脉的意思就是上焦实,下焦虚。临床上高血压、呕吐等都可以见到,还有肺痈,一些心脏病都可以见到。
% P6 a* j) G+ F" d3 ]我们结合这个“促”脉,来说说这个条文,太阳中风,要用桂枝汤微汗解表,但是你用下法误治了。15条是用泻药,没有伤胃气,他胃气被激发而上冲,表证还在,可以用桂枝汤。气不上冲,就是胃气伤了,就表邪内陷,不能用桂枝汤了。这条呢,用了泻药,伤了胃气了,气不上冲了。& q% k- O% u4 n3 J
% H7 I1 I# }1 H
“脉促、胸满者。”胃气伤了,但表邪没有内陷,还在表,但它想内陷,就是这么个阶段。外邪还在,胃气被伤而虚,这个表邪很紧急的要内入,还没有内入,就是脉促来体现出来,: |5 Z- U3 \0 |+ j. D; {) b, k
并且邪要内陷,就要胸满。这个时候,就要把桂枝汤的芍药去掉,因为芍药有内敛作用,还有泻中下焦的作用。你已经中下焦虚了,表邪要内入了,还用芍药不就使内里胃气更虚吗?不就敛邪内入吗?
5 k9 ?# G9 ~2 ?& U6 y/ \过去有人说,芍药是“小大黄”,这个比喻很形象。这个芍药就是有去除腹部实邪的作用,所以内虚而有表邪不能用。7 L2 r1 }# V* C. e% U9 j
堂主师兄整理的使用规范:
) E( @: o4 M) d. Y特征症状:脉促,胸满
0 c3 F; r4 X1 \& E+ d# \主要症状(太阳证):发热,恶寒,或者恶风,自汗,小便清
1 @# ]. @3 n4 \) m) ?, y% }舌苔脉象:苔白薄& |" w( Z0 X9 r5 Y' M& c* q
% x) w9 Y/ f2 ]
有关桂枝汤的条文比较多:1 T: w- b$ {$ J0 _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
9 g9 H% J& u( p) r% C/ G$ y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5 |5 ~0 k0 Y' u5 Y4 F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 r& m* U5 X( c0 E, O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 Z& _- v) A1 B9 F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E! m! g& M4 u& J+ _- f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19]/ ~0 \7 x0 s. ]( {" p" p* l5 J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 N, G2 Y# i$ I7 {% x6 r( b4 C8 F$ t( M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25]+ l, z* B; E$ P# b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 k+ O9 L! y9 g6 s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3 M( S! A; Z P/ {4 _* ~5 ?: R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5 T G2 F' ?. @( C, q8 D* I5 D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 s6 ~6 Y4 _* Z0 u$ U$ _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N4 }. ]$ h; n) c7 N# j4 {& Q2 b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3]2 b8 C7 o, e0 e: P: ]. a) h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 Y8 Z M, U" h: {; d1 t: g% d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
) I: e6 {1 ~0 W& C4 z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M5 S% `( R/ b$ O* y
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3 [ P% C: i6 d5 G, P3 H6 X4 ^! f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 [: f$ s+ [/ x5 C$ U9 L' O7 F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o$ F T0 U0 E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M! p" j0 ~# N
后云,解外宜桂枝汤。[106]; N6 m* o' U: j% _5 |) Z; x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
2 D4 A# J0 X" Y6 O5 Y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64]
! n; `, s9 O* R& F8 e/ F# L2 ^9 _& D& p- z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 ^, _8 p$ o" O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40]! w2 n; Z$ Z6 p; j, s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n% g8 P1 o* K" _
1 c8 J3 j+ X0 m; E% Z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 a# V u5 q8 P# t! k; R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7]
7 n0 m1 w( P* G" ~3 p" Z0 t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口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5 h6 T5 T4 m( z+ u: i+ R
刘师的讲解,我也不贴了,再贴,就把整部书都贴上来了
& _& d3 Q4 ]0 O堂主师兄整理的使用规范:
$ ^( ]9 ^5 M2 t A! g5 z# U1、特征症状:发热,汗出0 g3 p' B) c5 _; o8 W! l& U
2、主要症状(太阳证):恶寒或者恶风、头痛,鼻鸣,鼻塞流清涕& z. w- U9 ~. Z4 `( ~
3、可伴随(津液不足)症状:以“血”代汗(血证),大便干结等
9 S8 B0 f9 ~ m- _$ u4、根据体质差异次要症状:$ I8 T9 y n+ N/ `
肌肉或者关节酸痛,或者肌肤麻木不仁;恶心呕吐(或者干呕),或者胃脘不适;/ ?$ i8 D& z' X; k& x
无汗而困倦乏力。& A/ d. i+ w, M! o& \: E, t N7 w
5、舌苔脉象:舌苔薄白,脉浮(浮缓,或者浮弱)% b; t( n0 _4 i [6 T4 Y0 P
以上的诸多症状中,不管如何,都应该排除热证(不管虚热还是实火)。+ G; s8 ]) i: F: b: v. ^2 Q
桂枝汤主要用于:/ F" C. E' H* Z
(1)太阳中风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 e7 V. t: e' c1 y9 ?
关键在于“汗出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换句话说,太阳证见到“汗出3 R5 |3 L# w" c6 ~& B
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特别是这里的“出汗”要注意,其包括了患者# s" A" E% o9 Z( t% O7 s, T
本身出汗情况,也包括用药之后已被发汗的情况,都可以使用桂枝汤; M) h: W; f) F0 h6 Q; \
还有的病人,表现出以“血”代汗(血证),大便干结等津液不足症状,
0 S1 u3 s1 H& D d6 w7 T! O. ~但就是有太阳证,这时候,不管有没有汗出,是不是脉浮(浮缓,或者浮弱),
8 b9 o/ @! ?; f8 O' A都使用桂枝汤,不可再发其汗。
' r$ A9 H# X3 g6 [9 Z8 H' i(2)营卫不和证:(藏无他病)发热,自汗出。
M7 Y7 n( o# x) W+ _6 U此证可以是发热,汗出同时出现(可又先后之后,也可以无),
) {! m7 Y8 M7 g' l6 a' Z也可以单独出现。可以是有时间规律的,也可以是没有时间规律的。
1 f$ G7 p4 p' ?" Z
+ `3 [ h/ N0 `3 L治疗有时间规律的营卫不和证时,都是“先其时发汗”,
/ t, E7 |4 f% N& U. `在发病的前一个小时温服桂枝汤。0 J* w s8 E& y c0 M# d
医案参考:《经方医案集》P11 皮下瘀血案 @3 {; F6 b6 d' `0 c4 y9 _
P176感冒旬日不除案% q# @% n \3 H7 H
一品堂 经方治病(系列十五)千古之第一名方 小议桂枝汤安胎1 h4 V& [$ B9 t1 a, ]8 ?+ }
http://www.zhongyi999.com.cn/for ... d=16859&fromuid=684
) r! E1 V7 i x1 |+ G6 j8 ^# Y! s9 @% ^% w
服桂枝汤后感
% S( H' I+ ?% H* {' K http://www.zhongyi999.com.cn/for ... id=3772&fromuid=684: C; l0 A- J* ^
2 N+ Q3 V+ F* g
这里,就是从最小的方,一直加到我们最熟悉的方。我们可以细心体会。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看看别的方证,
& c! R9 b1 d! u! O* J6 E4 Q% I
, y. O9 u/ e, C比如麻黄汤: 1 K) I, i% _8 i7 L
条文:
0 {9 D1 k6 X4 Q& R! E+ P- N) a# @- f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4 Q0 f+ \' U4 {2 p3 `2 ~# O: {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1 a+ B' W; o/ c4 y' P
不贴了,大家可以私底下自己做做功课,按照类方,比如桂枝加桂、加黄芪、加附子、加葛根、加芍药、加芍药胶饴、加大黄、加厚朴杏子、加龙骨牡蛎、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加栝蒌、加乌头、加生姜人参等等,一条一条对比着看,这样思路会清晰,也不怕记不住。
$ C" g5 b& a0 d) T! m8 D" A当然,除了这种加法外,还有减法等其他方法。" d% Q$ c( M# P+ `( G9 F. g
最后,大家多上论坛淘下宝,对着医案学习。8 O- i& r3 Z. A" {7 j
相信一定会有进步的!# m) p, \8 y! z9 j. e
& b+ a. L4 P! y8 ]
我们在这里讲的,因为不是一个人讲,不可能讲得很系统。* X5 r x: f8 C9 ~6 D# f5 W0 b* S
有条件的,最好还是跟着堂主老师,系统的学习,他讲得更细、更深。
/ O$ q8 U8 z+ n0 v% ^& D7 P! r5 `3 u: [. q+ W' {8 k2 \6 _
这次4月29日至5月2日汉传经方举办临床讲座,想取真经的,最好不要错过机会!- O, J0 j! s" z% v" T7 X
, q' p h5 Q9 f4 F% p; x: T' L6 s
有些东西,光自己看书,确实难以明白,或者自己以为懂了,其实根本没懂。我自己深有体会,明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千真万确!
4 }- @8 [3 D) [) t g去年在北京听过课的学员,一年过去了,现在怎么样?
- l2 V l! a9 V p: I象一品堂主、桂枝麻黄汤、微密观照等众多兄弟的表现,不用我多说,在群里时间长一点的朋友都清楚。8 |) o' |* T6 W0 l. |
' q/ O0 N, M6 v: {. j* m8 \7 e特别是有临床的,更不要错过这次机会!刘师曾透露过,象这样由他主讲的讲课,次数是极为有限的。4 J$ G. j6 o9 Y6 C1 F# k
最后,谢谢大家!
3 G; y8 {* ^/ k
1 l, M$ |& k2 M) l! N6 y, l9 [/ K. D5 d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