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阴三阳论案例 在基础理论上,地平老师比较详地讲解了三阴三阳论的起源和运用的方面  三阴三阳能运用到经络、脏腑、运气中,今天我们讲的是经方中三阴三阳的运用,也是刘师书中所说的六纲辨证。  完整的经方辨证包括六纲、五证、卫气营血、病因病机、提纲证、方证、药症辨证。 而六纲就是提到的三阴三阳,它的辨证包括病位、病性、病态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来确定属于某纲病,太阳表实热、少阴表虚寒、阳明里实热、太阴里虚寒、少阳半表里半寒热半虚实(偏于热和实)、厥阴半表里半寒热半虚实(偏于虚寒)  而其中以病性寒热最为关键,寒热判断错用药的寒热性质也错,导致寒者寒之,热者热之导致病情加重,而病性寒热判断对了,最关键的地方不犯错误,治疗都会有些许效果。 而通过病位、病态、病性辨证后确定了某一纲的病,还要根据症状具体细分,比如太阳病有汗出脉浮的表虚中风,有无汗脉紧的表实伤寒,少阴也有伤寒中风及少阴真阳不足的本证。  根据具体症状查找对应的方证,以及是否有某纲的提纲证,以选用处方。  卫气营血上是否有虚损或淤滞及受寒受热的情况,如受寒而淤滞在里有温经汤,在表有当归四逆汤,受热而淤滞在里有阳明淤血证得方证,在表有阳明外证的方证。  继以权衡以药症的增减。最后很重要的是整个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从病人起病的病因开始,如在外受风寒,在里饮食寒热、月经不调所致的失血淤血等,再到整个疾病发展的机理,首先要分析的让自己信服,其次根据经方辨证的要点客观严谨地分析,不能带主观意向。  这样一来做到心中有数,不然面对疾病的时候会底气不足。谁都有治不好的病,都会遇到难题,关键是要巩固经方辨证基础理论,一步步往前走。 我们来看个病例  某女,老年患者,72岁,心悸5年, 每天自觉心悸,活动、生气时心悸加重伴有胸闷气促,脸色发红,似刚喝过酒,两颧最红  全身的情况是虚弱,无力,出汗 ,腿脚酸痛厉害,一走路就大汗淋漓,不恶寒,四肢不发凉 ,有自汗盗汗,腿脚酸软,严重嗳气 平时容易腹泻,心下痞塞 饮食偏少,时有恶心但不呕吐,无心烦口渴,不欲饮,平素情绪抑郁,易生气。小便颜色正常,没有尿频尿急。舌红 苔略黄干少无津液 ,脉结代细数无力(因转述未区分结、代)。 简要病史:快速型心悸,以前一直胆小,陆续看着病,以服中药为主,去年冬天因为房颤住院,才开始服用西药。  大家简单说说 五味子 
4 O, G- O1 L6 j7 x$ M: ]7 D20:57:45 柴桂合剂么 经方—梁晓光20:58:31 先讲辨证,在处方,这个顺序要记住 独活 
7 T: ^5 W, N$ y20:58:45 营血大虚 Anson8 j# v0 Q* l) _& k7 @ 
20:59:28 太陰少陰陽明 经方—梁晓光: H" K' |- C+ M& k 
20:59:55 从六纲辨证上讲一下  独活 
, [# O- _" J! k8 r) h21:01:01 出汗 有自汗盗汗——阳明 Anson 
* s9 F6 V! K( {6 k8 K3 [21:01:03 屬厥阴 Anson7 V  j: b6 T9 F' \4 F2 v9 Z 
21:01:28 五证 独活" ~$ r- x9 y- E5 N+ z& X9 R 
21:01:36 严重嗳气 平时容易腹泻,心下痞塞 饮食偏少,时有恶心但不呕吐——太阴 Anson 
4 W2 }& N' z$ f( w& L! L, M3 n; @21:01:47 痞证、饮证 经方—明希 
" }+ |$ K1 g7 C, n$ t) M21:01:53 脸色发红——阳明热外越 [小禅师] 
5 Z2 }, P* s4 k9 T, U5 q21:02:27 次病太复杂了,   红枣 
2 v/ s6 i4 {! m2 v0 W' _, C4 E21:02:54 少阴太阴阳明少阳炙甘草汤*桂枝*附子汤*柴胡芍药枳壳散 Anson% f  j8 s1 O/ `. J1 i# o: u' [ 
21:03:22 苓桂术甘汤、半夏泻心汤加附子 晓辉& q) A  F- S$ e% ~ 
21:03:24 柴胡桂枝干姜汤+炙甘草汤+生姜泻心汤。 深蓝 
( v$ {6 t% C, b: F; F# ~; S21:03:36 厥阴,痞症,气卫营血具亏,表虚 经方—梁晓光21:05:49 好,我们一步步来分析  F-16 21:06:13 太阴中风  晓辉21:06:32 厥阴中风 桂枝麻黄汤21:06:37 脸色发红、舌红 苔略黄干少无津液——阳明 不欲饮,平素情绪抑郁,易生气——少阳 腿脚酸软,严重嗳气 平时容易腹泻,心下痞塞 饮食偏少,时有恶心——太阴 腿脚酸痛厉害,一走路就大汗淋漓,不恶寒——太阴中风 舌红 苔略黄干少无津液 ,脉结代细数无力——津液亏 诊断: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津液亏+寒热错杂心下痞 经方—明希21:07:30 五证:痞 烦 滞 饮 六纲:太阳阳明太阴 炙甘草合甘草泻心 经方—梁晓光/ N8 U/ ?" X3 H 
21:08:20 首先我们按照六纲辨证的步骤进行,在病位上,病人的主要症状心悸、胸闷气促、心下痞塞是偏于中上焦的里证,无恶寒发热为代表的外感表证,同时未见位于半表半里少阳厥阴的症状。  道沖 
: i, u1 T. `# M5 {$ Z21:08:28 太阴阳明屬厥阴 痞滞证 炙甘草汤+半夏厚朴汤(含桂枝去芍汤) 张景xp 21:08:58 六纲辨证阳明太阴 五证痞证 从兼症上看,有自汗盗汗、腿脚酸软肌表和肢体症状,也有腹泻、恶心的里证。 单从病位上,我们只能定疾病的部位,不能直接定六纲中的某一纲,它必须结合病性的寒热和病态的虚实才能最终确定。  病位有表、里、半表里,在表位根据寒热虚实可分为少阴太阳,同理,在里可以分为太阴阳明,在半表里可以分为少阳厥阴;所以病位的确定只是让我们知道这个病位上的一对阴阳病。 比如这个病病位在里,那我们就大致明了,这个病主要是太阴病或者阳明病;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根据寒热虚实来定阴阳,这样一来就可以明确是太阴病还是阳明病了。 在病性上,就是确定疾病的寒热性质,寒者属阴病,热者属阳病,寒热夹杂属阴阳合病。 此病中病人心悸、胸闷气促、易腹泻、恶心,无心烦热、口苦、口渴喜饮,无明显的热像,主要是太阴水饮的表现。舌红,质干无津液,苔略黄说明津液亏虚,夹有邪热,提示此病不是单纯的太阴病,结合心下痞塞,嗳气考虑水饮停聚,寒热互结。  从病态虚实上,诸证主要提示虚证,体表自汗盗汗,腿脚酸软提示津液亏虚,心悸结合脉结代细数无力提示营血不足。  者有全身乏力,自汗盗汗,腿脚酸痛的肌表和肢体症状,患者出汗过多,出现体表津液不足,肌肉组织不得濡养出现腿脚酸痛、乏力,卫气固护肌表不利出现自汗; 盗汗是阴精亏虚,晚上睡觉,卫气入阴所致,病人脉数,舌红苔略黄结合这里的盗汗提示有一定的阳明邪热。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数者,喜盗汗也。《血痹虚劳篇>>  我们知道在病位上太阳少阴主表,这里有体表肢体的症状,但能不能归属太阳病或少阴病我们分析一下 太阳和少阴,一个是表实热,一个是表虚寒,从诸证上看病人无外受风寒的外感表证症状,也无四肢冰凉的表寒症状,同时也无少阴本证的但欲寐、心神不安、色白等真阳不足的表现;无太阳少阴的提纲证。  在病性上它不具备少阴的寒,也无外受风寒出现的太阳少阴表证。脉细无力,考虑卫气营血不足,所以它只是单纯的体表津液亏虚,因其定不了病性的寒热,同时也无提纲证症状,不具备少阴太阳病的病因病机,要定位太阳病或者少阴病的依据都是不足,这个只能单独在卫气营血辨证上加以说明。  在卫气营血上,上面分析了卫气营血都亏虚,这里要注意一点的是,病人的脸红以两颧为盛,及病史中提到的房颤,我们要考虑营血有淤滞。  而从西医的角度,房颤因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有效收缩,由于血流在心房内产生旋涡流动缓慢,产生附壁血栓,形成淤血。 所以在卫气营血辨证上属于卫气营血亏虚伴营血淤滞。 在六纲辨证上,病位:里;病性:寒热夹杂;病态:虚。辨为太阴阳明合病。  五证上主要是痞证  提纲证上这里主要是太阴提纲证表现明显。  方证上: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太阴阳明合病  痞证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太阴阳明合病  痞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阳明热伤及津液营血,营血淤滞。 考虑病人情绪抑郁,爱生气,存在气滞,因整体寒像并不重,在上方的基础上加了四逆散。 年老体虚,加之网诊局限,嘱其生地和麦冬用30,半夏20,黄连5,其他的药10克。  三剂后患者病情无明显变化,再予三剂后心悸明显减少,心下痞塞明显减轻,舌较前润,脉仍细。嘱其上方加合欢皮四剂。四剂后心悸较前继续减少,腿酸明显减轻,心下痞已出,心情较前大为好转。上方继予七剂巩固,病情稳定。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