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砸牛顿的苹果 于 2011-11-18 15:45 编辑
3 h& N5 b0 i6 f2 R; H7 u" D6 Y2 y6 ~/ ^
0 \* X! m- h& F3 K6 ?( o0 Z
( b1 L5 G0 N4 G* K* P. Y/ H8 G% O
. r* d# ~. r* x6 D1 a9 T" b" V5 r+ i/ }
三焦理论
2 O1 n' m4 c6 ~- G$ Q3 ]0 Z
$ A7 n( ?& m. @5 X主讲老师:代志蓉(小水)
6 Y' y; C3 I2 g( z% u1 {$ y4 j. d. o
# R l9 H i8 a2 U
|& k' P1 N) r8 O$ m/ @% \& j
2 i0 O0 Q/ Q5 Q* m2011-11-18 今晚我们一起学习六纲辨证体系的三焦理论。 三焦,是中医学中一个特有的名称,历代医家以及古文献对其论述,都是彼此有出入,各有各的看法,至今对其仍是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争论不已•••••• 中医就是因为缺乏一个基本共识,所以搞出了不少无谓的争论。
, \" R X! ?' i/ R4 r一个独立的理论,只有放在一个自身科学的理论框架网中,通过这个框架中各种理论的彼此互证与连接,才能体现出其本身的意义或者价值。比如我们六纲辨证体系的阴阳先后天,卫气营血,五证,六纲本义等等基础理论。我们思考下,他们彼此间都是有不能分开的关系,单独将其拿出来与人讨论其实质,必定是产生争执。甚至产生的是毫无疑义的争执。
1 } C" q9 U+ r4 |8 |# C' U 下面我们开始说说六纲体系的三焦理论。 广义而言,上中下三焦,即是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 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如果进一步放大还可以包括头面部, 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 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3 ~* S$ g [' D5 I7 ^4 E/ D在女性而言,还包括胞宫和输卵管,卵巢等盆腔器官。
& |" _8 A, O& v1 V& J5 j 首先说一下三焦各自的阴阳本质, 这一点,看过书得基本都知道,就是上焦属火,中焦属土,下焦属水,为了深刻的理解三焦的阴阳属性,我们还要和阴阳先后天联系起来,
& y2 O# {' l8 Y4 ?; O% `2 k& I% x 上焦火位乃是先天真阴所居之处,他们属于上焦的一对阴阳。真阴不制则阳火犯上作乱。 下焦水位乃是先天真阳所居之处,他们属于下焦的一对阴阳。真阳不蒸则阴水积聚不化。严重者会出现水饮上逆, 土居中,为太极中气,内涵阴阳二气,其对上下二焦水火阴阳的升降起着调节作用,土气失调,则水火升降不利,同样,上下焦的水火阴阳也会影响土的运转。 , }% B% Y8 K0 f! |$ Q- j# J; i6 \
三焦阴阳有序的水火升降,维持着人体正常的津液生成和布散,进一步维持着卫气营血这个链条的平衡。 1 b0 A* m+ k! \8 {3 z# P! {4 l/ s
三焦的生理总结而言就是上制下,下奉上。 而上焦对中焦又有一个直接的管制,上焦阳火与真阴共同协同,就像温暖的阳光一般照耀着中土,不会太燥热,也不会太阴暗,使中土保持燥湿均衡,中气调和,从而制约下焦阴水的侵袭。我们不难发现,经方的六纲方证处处都重视中焦土气(胃气),除了一些危机重证,基本方方不忘用甘味药去固养中土,这是因为什么呢?主要就是因为中焦胃气是上下焦之间的一个纽带和屏障。下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既是津液生成之地,又是藏污纳垢之地,下焦的乱与治,都取决于下焦真阳的衰盛以及中土的管制。 , ^+ a& N/ x( j
- k" v( F/ E, [: X6 x$ L 下面说一下三焦的病理: 三焦之间的水火平衡以及升降出现异常,那么就会产生一系列疾病表现,当上下焦的寒热阴阳失调,就会出现布散和泌别清浊作用障碍,从而产生水火的郁滞停聚。
0 ]( M. R# W1 e0 y" _ 我简单的做了个一般性总结, 首先说说上焦,上焦有真阴,因为上焦为火位,其病容易出现阳明热,而且火热有时会煎灼真阴、津液以及营血分,出现一些虚热或者营血分的淤热,其病多辨为阳明病。阳明的热有阳明外证的邪热旺盛,阳明本证的腑实热证,还有津伤虚热证,以及热伤血及真阴诸证,这些症候,都离不开上焦的阴阳属性。5 ~+ `7 r! r, @0 t1 L% A: Y! D* e
阳明纲代表性的白虎汤类方证,承气汤类方证,还有黄连阿胶汤证,抵挡汤证,酸枣仁汤证,以及许多针对津伤血热的方证,都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总结。同样,上焦也是一个布散津液的地方,容易出现阳气(津液)的郁滞。我们思考下太阳病的根本病机,就是正气足,津液的向上向外聚集出现一系列症状,所以上焦也多出现太阳病。
7 m3 r# ^% z1 t 再说说中焦,中焦具有枢机作用,对寒热
8 d8 P h' ~, u9 p$ | B( i ?水火进行调节,中焦不利所导致的各种寒热症状并见的疾病,根据其正气虚实,要么属于少阳,要么归属于厥阴。比如少阳的邪气阻于中上焦之间,上焦不通,则会出现一系列津液与上焦火的郁滞以及轻微的水饮现象,再比如厥阴系列的泻心汤类方证,乌梅丸方证,都表现为寒热夹杂,上下不交,上焦有火郁,下焦有寒饮,所以方中有针对上焦的黄连,黄芩•••针对中下焦的干姜附子等,还有固护中焦胃气的药物,其方子药物就是针对上中下的寒热偏性进行组成的。 ! Q3 L! C x0 `8 {
接下来说下焦, 下焦有真阳,因为下焦为水位,容易产生水饮,且进一步导致营血分虚寒淤滞,其病多归属为太阴和少阴病,不应当表述为归属,表述为导致更确切,水饮产生的基本病机就是里虚寒,严重点就是真阳不足,如果中土虚弱,不能制约阴水,那么就会出现一系列水饮症状。是的,真阳不足,就会不能温化下焦的水饮。饮在下焦:尿频,尿色白,腹胀腹泻,女性可表现为带下的异常等。饮犯中焦:则可表现为胃中胀满,恶心,呕吐。饮邪进一步上犯,可以到达上焦,上焦阳气被水寒所抑,不能舒展,则白觉胸中憋闷;胸为心肺所居之地,水寒之气犯胸,也可表现为咳嗽、短气,心悸不安;若水气再上冲于咽喉,则可以表现为咽喉部的闷堵不适。 水气再往上冲,必蒙蔽头面清阳之气,证见头目眩晕,动则为甚。这个症候临床比较多见。 头面部的眼、耳、鼻、舌,皆属清窍,今浊阴之气上犯,清阳之气不能温养清窍,则往往出现耳聋、双目视物模糊不清、鼻塞、口失滋味等证。 仅仅这一个水气上冲,在临床中五官科疾病,心肺疾病都有可能出现,所以我们要掌握饮证一般情况下的舌脉和症状群。 在问诊和诊断中会更有针对性。针对太阴的方证很多,我就不多举例了, 总之下焦最重视真阳! 没有了真阳的鼓动和温化,容易产生水饮,容易影响营血生成,更会造成中上二焦不得安宁。
3 R U, W! E3 G y1 L: ?. d
关于上面讲的这个分类,只是一个一般情况的大致总结 。六纲辨证是灵活的,一个纲的辨证,没有固定的病位,所以具体过程不能拘泥。 不知大家能否感受到,独立的讲三焦,那是没有意义的 ,要把三焦放在这个六纲框架中去相互联系的理解, 因为这一切本身就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不论从生理方面,还是病理方面,三焦,往大讲,如同一个阴阳互含的人体小宇宙,往小理解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水火通道,但是其在六纲体系的阴阳本质属性是固定的。所以,我们要抓住实质性的东西,然后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理解和延伸,这样才能达到运用自如。 讲完了,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