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砸牛顿的苹果 于 2011-7-15 00:04 编辑 3 ~( N- H9 L& D5 y
# d( E0 S7 K9 D: X. V
2011.07.08 20:08:51
8 D% ~ \7 q4 T2 ?" g5 U b中医的历史 主讲:砸牛顿的苹果(李锋) 8 u# m" P2 J. }: z: D
; i& t: [- @( B' r
大家好! 汉传中医又开始重新讲课了,我们只是把我们学习的所得所悟跟大家分享一下,很多内容在书中都做的很深的分析,希望大家都能够深入书本去学习,这样才能全面完整的学到内容。
9 F* N9 t, B- f5 u, i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医的历史 本来不打算讲这个的,为了照顾一下群里新来的人员,让大家对中医的学术观念有个新的认识,就重温一下吧。 很多人学习中医、热爱中医。但是你问他中医的学术特点是什么?中医的发展历程怎么样?他一般都会告诉你中医是博大精深,一辈子也学不完;还有中医讲的就是辨证论治,就是阴阳五行。问中医的历史怎么样?就是把历史时间表出现的人物 著作说一遍。再就是告诉有很多秘方啊,高手啊流散在民间。 我们学习中医, 首先要明白中医这几千年来怎么起源发展没落流散的, 学术上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疗效上发生了什么变迁。哪些是有效的中医,(也就是有系统的理论,能够学习掌握,在临床疗效上能反复复制运用,经得起循证检验。) 哪些是花架子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只有认清了中医的历史,才能知道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才能把握中医的本质。
& F/ U0 E' U: Q T/ P3 O/ i我们来看看我们平常所认识的中医历史,也就是在院校中学到的中医历史。 1.先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2.晋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 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 3.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小儿药证直诀,金元四大家 4.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医学纲目,证治准绳,医宗金鉴等 温病四大家:吴又可,薛生白,叶天士,吴鞠通 5.近代,现代——整理,中西汇通,发展时期
' S* u3 k6 D$ B( p1 }. Z& I* ?* B这种记流水账的历史一点意义都没有,看不出任何学术的差异,表面上看好像中医真的在不断的发展。其实是在不断的衰退。直到被取消灭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医的核心学术本质在不断的丢失,所表现出来的是中医的疗效在不断的下降。到现在发展成见效慢、疗程长、可有可无的心理安慰剂。虽然各代都有著作补充,人才辈出。那都是水饮虚肿。
( j" ^3 i# R9 k- H9 I教材中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这是没错的。 但是其核心理论的变迁决定了中医疗效的高低,决定中医的兴亡。 实际上,中医的发展, 是雏形于《神农本草经》、《桐君采药录》, 发展成熟鼎盛于《汤液经法》、《内经》, 散落于《千金方》、《辅行诀》…… : D% }% Y, g; Q$ D8 X
这是以学术为基础得出的中医历程。 中医的形成,并不是通过当代实验室而来的,而是广大百姓在现实生活中同疾病做斗争的智慧结晶。这里面含有千千万万英魂生命,可以说,中医进行的是人体实验,是不折不扣的循证医学。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几千年,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了大量的用药经验。这些经验被先贤们据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进行了分类编写《神农本草经》, 依据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编写《桐君采药录》。 其中《神农本草经》是经方体系的形成。 《桐君采药录》形成医经体系。 从这里看得出来,中医学说除了起源于阴阳,经方与医经两个不同的体系还都利用了五行形成了各自的雏形。中医的雏形的源泉可以说是一样的,都是实践和本草,只不过后来各自的发展有了变化而已。其各自的核心理论也开始慢慢的形成。以后逐渐发展成经方和医经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
0 F2 z- y( i8 U2 u/ p% [从《汉书·艺文志》记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并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可以看出两个系统的明显区别,一个是运用汤液药物治疗疾病的学术。“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但是其理论部分具有隐藏性,没有明确示现。重视用药经验、方证辨证。这就使的很多人忽视了经方的理论,归结为简单的经验医学 ) H3 K$ r' ^+ S, r+ E) l. e: [
医经体系是以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框架理论模型,气血、经络、脏腑等解剖、生理、病理等为主。重视基础理论方面研究,往往是有证无方。在《内经》中就有相关的脏腑方证,但是有证无方,或者说是证全方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重针不重汤。
, r% j+ F6 ?9 ]$ s( ?$ M而经方体系从用单味药物发展为组合成复方治病,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很普遍了。复方,可以说就是我们所言的“汤液”。这个也是中医经方发展成熟的标志。经方体系中,最有可能留下来的就是《汤液经法》,到了张仲景时代,他把《汤液经法》和收集到的经方文献进行“广论”,使得经方体系得以重见天日,于是有了《伤寒杂病论》。根据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我们得出其隐藏着的核心学术理论,就是以阴阳的三阴三阳为理论模型,用六纲框架为基本辨证工具,结合阴阳、卫气营血与五证病机,采用汗吐下温等方法,辨证清晰灵活,方剂配伍严谨固定,强调方证对应,辨证准确,效如桴鼓。 % P0 `+ y' z0 ~( O2 \2 u$ R
而医经体系的学术核心就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框架理论模型,以及气血、经络、脏腑等解剖、生理、病理等。 医经派别系统又可分为五脏辨证理论和经络辨证理论。 张仲景之后,也就是隋唐开始两个派别的医学开始衰败了。原因就是古籍的散失,后人对中医的核心理论失去了把握,并且把两个派别的理论给混淆起来,互相牵扯不清。使得正道慢慢隐晦。
) X8 {4 p3 Y3 `7 O% m! P先来看看医经派系的情况, 医经体系当中,就是一本《内经》,其里面本来就有错简、脱简、阙文严重;到了唐朝王冰将运气七篇参进了《内经》, 在王冰之前,运气七篇就已经独立存在,但是不属于医经理论的内容,七篇的参进,切底改变了医经理论的架构,使得本已含糊不清的《内经》更加模糊了。原来的理论更加难寻。 到了金元时期,四大家更是参入了宋元理学,大谈运气,根本就已经脱离了医经理论的宗旨,更脱离了方证,其他理论的参合,主体理论的丧失。使得原来的疗效急转直下。金元四大家只是获取零星的片段进行发扬,但是失去了核心理论的指导,使得的这种发扬各说各的理。才会出现了学术的争鸣。再加上疗效的下降,谁也没法说服谁。 到了明清时期,这时候的人又根据运气学说搞出形形色色的理论,什么“温补派”“温病派”之类的。粉末登场。因为没有核心灵魂,自然疗效下降,为了追求疗效的提升,自然到处寻求新的理论支持。 直到西医的传入,这个没有了灵魂的医经学系,自然经不住严谨的西医的冲击,一下子把各种弱点都暴露出来。只剩下苟延残喘,靠着民族情绪来维系着。虽然大家都有民族情结,但这拯救不了中医,中医的复兴是依靠中医核心理论的回归。 - z0 U+ [! V4 V: M( ?
再回头看看经方派系的情况 自从张仲景之后,由于战乱《伤寒杂病论》也开始了散落,虽然有王叔和,将仲景之书进行了整理,但是也是对经方派系的核心理论没能把握住,将并非经方体系的东西——内经、脏腑之类加进了《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中的伤寒例、平脉法、辨脉法、杂病例就是。包括现在的序言,里面也有王叔和加进的东西,这个使得本已经命运多舛的经方变得更加杂乱,也使得后人误解了《伤寒杂病论》是从内经来的!于是出现成无己之类。所谓的“经典伤寒派”。 * R2 Q' k% s& E# J& w: Y
关于内经解伤寒之误,大家可以参看这个帖子
5 b! K! h6 k: @. D1 p到了清朝,又有人将《伤寒杂病论》与“温病派”理论相结合,就发展成了“通俗伤寒派”,例如《寒温条辩》等。这个就是完全变质的了,毫无经方体系可言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由于经方核心理论的散失,疗效的下降。到处寻求新的理论来支持,结果越补越乱。还好虽然伤寒论散落错简,胡乱补充,但是在《千金方》等著作中都有抄录。前后对照还是比较的完整回归。孙思邈的功德无量 2 s4 R Z1 }2 D, x
同时,在民间还有一部分经方理论流散民间,这些将是未来经方复兴的力量。其中有胡希恕先生的学术,还有就是我们汉传中医的学术
$ h. ~+ U3 Q# f
. ~; |4 ]5 w0 e/ o) e2 K' B Z8 d6 M- s3 ?' D+ w2 e
下面就我们汉传中医对中医历史学术的概括做个归纳 ) R% w& q$ n6 l) R
中医的学术体系,可以概括为“两大派别,三大体系、四大辨证”来概括。
}4 K: J! y9 T, U* Z# O: t两大派别,就是医经派和经方派。 $ ~* r; D4 h6 n
根据 《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并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我们可以知道 ! e7 A3 ^8 t+ B" y- {
医经派,包含了全部的中医基础理论,这个理论,就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框架理论模型,以及气血、经络、脏腑等解剖、生理、病理等。 * ]4 i0 C- O( F
医经派系统又可分为 五脏辨证理论 和 经络辨证理论。
1 U) ^$ v Z/ k* 五脏五纲辨证,重点以五行学说的框架理论模型为依托,以脏统腑,以五脏虚实补泻立法,纲要简明、理法方药具备,立足方证对应,运用灵活,疗效显著。 形成了系统的五脏五纲辨证体系。 因其采用药物方剂治疗,因此,其理论虽为医经理论,但是也把他称为经方。
/ J0 R0 F, p5 A) _ x6 L0 C* 经络辨证和治疗的理论是对经络采用阴阳分其类,五行、营卫气血论其理,以八纲辨证为依托, 在辨证上,又分为经络的 “六经辨证” 和 “十二经(奇经八脉)辨证” ,强调“穴证”和“穴症”的对应,选穴及其配伍,相对灵活。 : y0 m) D1 w/ h. f( J& C. n
# ] F$ V% n" M$ {
. x# ^! \! u0 m3 r. d
* B. c2 d4 A3 {7 t8 {: }6 o五脏五纲辨证和经络辨证,又时常合并运用,针药并施,提高了疗效。这是医经派的特色。以《黄帝内经》和《辅行诀》经典为代表。 这些理论在环境允许时,可能会在未来出版的书出版,
- X+ \* |% X+ w+ g. v7 F
7 ?, S% O l2 C8 X/ _. h: w+ N# {) }& o* L9 z
经方派,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汤液药物治疗疾病的学术。 以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远古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为圭臬。 这个学派,以阴阳的三阴三阳为理论模型,用六纲框架为基本辨证工具,结合阴阳、卫气营血与五证病机,采用汗吐下温等方法,辨证清晰灵活,方剂配伍严谨固定,强调方证对应,辨证准确,效如桴鼓。 % p+ \" S1 h: a7 x3 ]8 i$ ^7 E
广义的经方派,泛指运用药物来治疗疾病的学术体系。包括医经派的五脏五纲辨证体系。
' `, }' L+ L0 o# V# z: Q; N! a狭义的经方派,单指六纲辨证体系。就是以阴阳的三阴三阳为理论模型,用六纲框架为基本辨证工具,结合阴阳、卫气营血与五证病机,不包括五藏 经络等内容的。
' t" Y1 H! p: K) A所以我们一直很讲究 经方的理论 跟 医经的理论不能混合运用,更不能将时方理论也混合进来使用,不然又会使得核心的学术理论受到干扰,轻的引起辨证不准确,疗效下降,重的将中医再度带进泥潭,正道迷失。那么 马悦凌、李培刚之流就会横行于世。 2 X2 {/ M( A# ^& |/ J+ }3 K+ L
2 S0 k7 U: {9 T. f% |6 f I% |5 S* U; s! {- ?4 ?' G9 ?6 _) e
归纳一下,就是 两大流派:医经派和经方派。 三大体系:五行理论体系、阴阳理论体系、经络理论体系。 四大辨证:五脏五纲辨证、三阴三阳六纲辨证、经络十二纲(奇经八脉)辨证、经络六纲辨证。 3 G1 H+ j$ D, y! _, k$ \: e/ d
这四大辨证的理论,各自有其单独的系统理论,不能彼此混淆参杂。自王叔和开始,就没有看清这个问题,理论彼此混淆夹杂,出现了对古经典的臆断乱解,中医的理论和疗效,由此逐渐步入没落衰颓。
2 w; I4 m; c" v
$ _# D2 D2 f: O% A讲这一课程的目的 是让大家看清中医学术的历程,使大家学的有方向,有目标。 特别是初学者,感到中医茫然,不知道从哪里学起。也让大家学习讨论的时候,知道什么理论我们该讨论,什么理论不能接触,该学的理论不懂随便问,我们都欢迎。不该接触的理论,一提起就破坏了 谈论的环境。所以学习要正本清源。 : m5 g3 T$ m! i
其实今天所讲了就是论坛上的一个帖子 中医的学术体系与发展史 # o0 }) k5 P/ u1 |/ ?) D
我只是对他进行归纳一下跟大家分享,大家可以去看看原帖子 也欢迎大家多到论坛学习提问 以后讲课内容都会发到论坛上, 学习的人针对课堂的内容有什么疑问就到论坛跟帖提问,我们将作出一一回答 在啰唆一句,不同的理论不能混淆,就像飞机的系统不能跟汽车的系统混淆 虽然他们所运用的基本的材料可能是相同的。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吧。 谢谢大家! , h4 g3 R' K! \: J- J; `
) v+ j, v/ B& j# w" X$ r. H
, j# S0 K, h8 K
- J7 Q+ ~' @. _0 z
==================================================== ) Z0 n% A1 i/ }& b3 P. |- {
大家对课程中的内容有什么问题,欢迎跟帖提问,我们将作出一一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