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讲时间:2014.09.23# V) \0 y* ?" \$ b: G; \
主讲老师:昆明-何桉灵
) c& p4 `) a8 k1 k: x7 {# a主讲内容:论病“传”与“不传”
5 A% \& b& J' j5 B5 e8 e大家晚上好!
+ G8 _% N& l0 a$ @5 C* ^先看两个条文:3 `; w- X# S P' k) L$ |9 L% V6 @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宋4;伤寒类编补遗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4)
# J- B7 C% I! f# y+ m2 F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宋5;伤寒类编补遗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5)& t/ P0 l9 x, o2 F& i
“传”可有多义,有变,转,串之义,也可有传递、转变之义。传递有合并之意,串,有系属之意。
0 l2 M( z( X9 q* w* Y太阳病一章,把六纲都讲完了的,个人理解太阳中风可传阳明,也可传其它纲的。群中以前有人问,一个病,是否会把六纲的方剂用完,个人理解,理论上是可论的。
- g! O$ [; f8 n# t! G, N+ o未入汉传前,看不懂《伤寒论》,更看不懂《金匮》,一个更本的原因,是不知病传,或未懂病传。“病传”,在汉传出的四本书中未特别讲解。但在内部弟子的信书中,刘师做了重点讲解。* H* j7 d9 t2 o
很多师兄(师姐)临床厉害,都是因为书未出前,就聆听了刘师的讲课啊(除医案集,其它书都是刘师讲课的收集整理),出的四本书中,有很多内容已不全了。在此希望,如果以后,有人厉害了,别忘了汉传。别以为都是因为自已太聪明悟性高。; I& e M. y, A% {8 E1 }* {# u
传——病传,不传,是很重要的,不知传,是难临床的,是会遇到很大障碍的。
. T% z8 P: K; h' y/ m/ W" d医生知传,治病会有底,患者知传,也会有良好的心理。否则医患之间会矛盾重重的。后果很来得的:医生治不好病,患者病治不好,这都是医患都不愿看到的。
0 P3 i( Y9 u5 ~0 z e3 {后果很来得的:医生治不好病,患者病治不好,这都是医患都不愿看到的。
+ b; q* ^+ k5 z2 h3 H传字,说明病是活的,会动的,不是固定。5 ^1 Y. Q0 V- s0 w+ J8 G( c: o8 O
打靶易,中中心难,活动的更难,打活物就更难。
. R& i- c& |2 P: G" L* [钩鱼,直提的话,小鱼也难钩起。如随鱼传呢,再大的都可能钩起的。
, ~3 {2 v6 L: M" \ a2 E0 B病传与体质强弱,感邪轻重,治疗的当三方面有关。3 ^; J0 X; ~+ b) [
邪盛正衰,则向里发生传变,正盛邪退,则病传出痊愈。
! L& Q) b& p/ `* y身体强壮,病变多传三阳,体质虚弱,病变多传三阴。
0 A8 Y2 G. S3 Q传变有可有以下几种:
& M, |$ m8 T+ Y. ]次递传:按六纲的表里次序相传:+ M, e; \9 l5 l+ t' e1 m# h
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劂阴——太阴;
, y+ P) K4 k/ R4 l% j* A间传:不按表里的次序想传。如太阳病不愈,不传少阳,而传阳明,或不传少阳,阳明而直传太阴。其原因,多由病邪旺盛,正气不足所至。3 Q/ M1 u; `* B8 k9 [
反过来,里邪出表,从阴传阳,所谓的阴病转阳,本为三阴病而转变为三阳证,为正气恢复,病向愈之征。这也是阴阳的消长和转化。% T |/ A/ V7 ]# _
临床,三阴病症为多,即便是有发烧等阳性症状而就诊者查舌脉也多为阴性体征。很多本为患者阴性体质向阳性转变过程中的一个良性现象。$ T, A! g% t! n, _' z
当然三阴病症在得到恰当治疗过程达到相应时间程度后也可能出现发烧,腹泻,咳嗽身痛等比较剧烈的阳性症状。这都是良性症壮。阴消阳长啊!7 h2 X5 S6 J5 y& @8 A0 ^
患者治病都是要有好结果的,治疗后病情反而“加重”,这就考医生功夫了,沟通不好就麻烦了。很多医生为此而转行。2 t: C. p1 d$ M* `
在此想对患者说:医生怕患者不烧不吐不泻不咳不痛。如果患者不烧不吐不泻不咳不痛,反而可能不处方的(接诊小儿老人尤其明显)。; P0 L7 N7 J* w; x$ ?2 U
不传:三阴病人,很多人的症状是难以改变的,就难传了。
- p$ A0 y8 \4 P/ ~0 u记得好象群中一位诉服当归四逆类方一年余,好象症未变。
/ W6 O, r" `7 f知传与不传,心理就会良好好些了。% C- `) T3 V/ U. ^/ b
医生都希望症状有变化的,最怕服药如石沉大海,无所反应,多半是遇到了沉疴固疾了、或严重神经误弱证了。也有些人服药后症状变得很快的,但症状的改变,病就传了么?如果证未变——是不传的。甚至脉象发生了明显变化,证也可能未变,不传的。' o# C3 r; F! L
( M6 V, V% ]7 r7 j& t) x与大家分享病案:% ]9 ?) j0 D+ Q% w" a5 d) x; X& h
/ x. F( p2 ]' X
20140917女23,T:36.8,腹泻恶心呕吐。糜烂性胃炎史。
p5 K$ c- L! ]# F$ [患者于昨天下午开始腹泻至晨十次左右,水样色黄味酸。现全身无力,晨全身冒冷汗,后止,止后头晕恶心呕吐。" u1 S3 n. i( t. c* G0 P$ s$ u$ C
现诊:不怕冷怕热怕风无汗不饿。小便次可色可。头晕重身酸腰酸甚。脚手冬凉,口干不苦不欲水,昨夜未眠。舌质淡白苔薄白,尖边红点尖红,脉细双寸关脉浮右略滑7 |' D# k( a; i5 i
这个病人因吐,与五苓散少许后处方:桂枝人参汤三付!7 w, z, C9 V |) L( d4 P8 ~
一服吐泻止,二服后胸闷,测体温38,脉象数,# Y. H8 U4 t4 f$ H: Y( P4 x4 b
舌苔如前。续服。( Y# g" L( e( \4 ~1 O6 \
对这个病人映象深,第三天下午测体温还38度左右(中间体温也曾降至正常)
3 p+ x+ S t8 n第四天体温及余症完全正常。
5 N: r0 B$ P) V/ z* b i a9 P A症状及脉象虽已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太阴里饮外寒的证(尤其是里饮)未变,不易方续服而愈。5 h* J+ K4 [+ F6 Z/ \6 Q8 B' R' r
; ~0 f0 d! y8 _* w3 o3 Y+ n以患者当时的壮况看,有恶习呕吐,药重后,患者是否能服下。药要能入口为宜,这所以用五苓散少许啊; J: q5 M/ W# j) u, l1 d
相似病例,用理中汤,也可止吐泻,基乎未见体温升高的。但对里饮本病的效果,一般就差些了。. I3 b. _+ `0 O+ z( f. g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脉数,相当迷惑人,加上体温上升,一旦当成阳明证,阳又成阴了。/ O' M2 a# H% z, p0 T' X
阴病传阳不易,阳病传阴就容易了。: h, i0 i: F* k: @7 n& n6 o
一部伤寒寒论,多条讲述了脉数用麻桂的。$ V5 V# W W% |* k* }$ j9 A1 F
就谈这些吧,谢谢大家了。(本来准备了一个老年病病案,现在找不到了——其症多变,以后有机会再分享给大家吧。)
1 @# N% L8 h2 a; A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