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守峰 于 2012-12-29 03:08 编辑
/ f( }$ Q, w: o! o# N: l9 o; W/ s: Q! K; X- Z
2012.12.28 滇-微密观照(473978037) 20:03:36
4 C8 x; Q0 X! A! K# Y大家好 2 K# K, Q8 \/ t* E4 z
今晚与大家分享一病案 201210704张老师,女61(处级干部家属,高级营养师,多家知名幼儿院配餐顾问,素不服中药)右大姆趾腹侧肿硬痛两月,加重半月 患者于两月前右侧大姆趾腹侧痛,始不在意,但逐渐加重 经省级多家院各种检查:B超,X片,核磁共振后,竟无法定性,建议开刀后看看
: ]3 B. z9 v* h, x患者不愿开刀,让老师(太极师傅)试问于我
( [% {1 `, H: \/ {7 J9 c, ^7 _我当即回答:按我老师——汉传中医理论,这无非一在表的简单病,我们医生不治这类病,能干啥哟; 又求治于云南某知名祖传外科医生——用膏药贴了十天效不显效,于我诊所就诊。0 L( k4 O) ]7 E+ k" \; `# I
现诊:右侧大姆趾腹侧痛,查姆指腹侧肌肉色暗,按之松软,如腐肉感!
e# V- l/ f- f( }头晕,前额痛,背腰怕冷。小腹时胀痛,口干,时时喝热水,自诉喝水多,小便次数白天较多,大便一天一二次。不成形。50左右停经,面略黄,唇略青,舌质可,苔白略少津,尖红,中裂纹。
) X7 P0 O; w Q: G+ }1 h: b右寸关缓略弱中取得尺沉缓弱
# ~( I; S% R" P" c, p3 A左寸关尺沉缓弱 辩证:少阴、太阴属少阴;五证:滞症 外方:当归四逆合吴芊生姜汤(两剂) 药:当归30桂枝30白芍30木通20细辛30灸甘草20大枣25枚吴茱芋70生姜80(自加) 医嘱:此药必须敞开煎,不能加盖,须煎药40分钟以上;煎好后温时喝,不宜热时喝;此药太难喝的,开始时可以少些,如果欲吐,事先准备凉开水少喝点!两天一付!两付后看情况,可能要局部放点血才能痊愈。 相关条文: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宋273)
: Y2 j# J: |* B3 x: |& _& l7 |附: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腹时自痛,胸下结坚。(《脉经》-《伤寒论类编补遗》第118— 大便一天一二次。不成形;小腹时胀痛:小腹时而胀痛史——太阴纲症 s$ O: |; D: b3 i S5 p, e
但患者主诉为表症:大姆趾腹侧(肌肉痛)——为表;前额痛;背腰怕冷——为表;自幼头痛(太阳穴)、腰肌劳损腰痛史——表 头晕,手素凉(以前夏天也是凉,现在好些);面略黄,唇略青,舌质可,苔白略少津,尖红,中裂纹。右寸关缓略弱中取得尺沉缓弱;左寸关尺沉缓弱。——为营血虚弱症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宋281)(伤寒论类编补遗146)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俗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宋282)(伤寒论类编补遗147) 少阴病,无热恶寒,无汗。或无大热,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周身骨节痛,腰痛,咳喘,脉微细,或微浮细紧。但欲寐,名伤寒。若身冷,汗出多而恶风,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手足冷,脉微浮无力,名中风(伤寒论类编补遗149)
& O6 _- a" s1 g少阴主营;太阴主血;营卫偏于主外,气血偏于主内。综合分析主症及兼症均为营为主,属少阴。
堂主曰:有形“精血”之中藏有的无形的“清气”,营也叫作“血中的气”,这个营归属于少阴 刘师〈〈伤寒论类编补遗〉〉:少阴病是表证,是相对太阳病而说。是在表的阴证;少阴病,属于阴,三阴之表。
* ~* k5 z% s% M- b患者为太阴少阴症共存,少阴为主,属少阴。
" b1 D$ t: N: d% k/ O& |3 G“属”病,谓传变之时,出现一些主要的他纲症状;或未传变但多纲症状主次并存,属某纲,则某纲为主,其他纲为次,以所属之纲方证为主治,参以药症权衡。
方剂相关条文:' C: V& g* b- X& \) D* a6 k! k+ a6 B
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逆加吴茱芋生姜汤方之。” 把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芋汤在了厥阴篇。 $ B; t5 K- S) q- V U
宋本伤寒论原文,把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芋汤放在了厥阴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宋326)
# f9 z S2 W+ h s 厥阴之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甚者则欲吐,下之不肯止。(《脉经》)
; A' }' }+ C/ F# U此患者口干,喝水多,极易辩为厥阴纲。9 |' t/ w( q2 e' F: F* ?
但细辩:此患者渴而喝热水且小便多,是下焦寒甚, ——津液不化,导致多尿;无以上承,所以口干; 此口干欲饮为寒致,非阳阴热致。 纵观患者其它症状,均为寒证,一派寒症,无明显热症(甚无热症)——非厥阴! 非厥阴,而用厥阴方?矛盾哦! 在此感谢刘师是:在北京把临床心得全盘讲出—— 刘师曰:——当归四逆汤是对治少阴病的主方。 北京培训刘师曰:少阴本证之为病,心烦,欲吐不吐,但欲寐,小便色白,自利而渴,手足劂寒,脉微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治表对治里有作用),若内有久寒加吴茱芋生姜汤主之;当归四逆加吴茱芋生姜三阴通治! 于是无有疑问地使用了当归四逆加吴茱芋生姜汤 按一般思维,少阴表证——麻黄附子细辛,麻黄附子甘草,草附子类,效果会如何(临床是一次性,不可重复,不得而知哈) 药症:9 y/ V. B \8 A. c7 P2 d( c
当归:辛甘温。《神农本草经》:治咳逆上气,温疟,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煮饮之。 刘师强调:当归入营分,主入少阴病位。能够温养血脉。 桂枝:辛甘温。《神农本草经》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刘师特别强调:注意“利关节”。关节利则血脉通。;补中益气的功效也很重要! 芍药:酸苦而凉。《神农本草经》: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刘师强调:芍经去血痹,通瘀滞。虽然性凉,和热药一起使用,调和阴阳。
8 k; l" W. i5 f& p8 Z4 \寒则血瘀,用芍药去血瘀,有双重作用 通草(川木通):辛苦凉。《神农本草经》: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胲关节,今人不忘。- H4 y$ H* q5 H: d
血胲——血脉 细辛:辛温。《神农本草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7 ~3 u& }" J) N7 f
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7 R T3 b3 `9 P6 i2 w/ _
刘师强调:细辛,温通百节经脉。可用至10——80克(水煎,敞开药壶盖子 吴茱芋:辛苦大热。《神农本草经》:主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4 N5 @* l) X `- a. j
刘师强调:一味吴茱芋功同四逆汤 生姜,辛热《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温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老气,通神明。
9 D3 n- R( P' x8 g6 N% b刘师强调:生姜走表。 以上药症,均有通滞作用,合用,力量强大!/ q1 Z. b4 ~$ G) ~$ C( T
大枣:甘咸而微温。《神家本草经》: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6 a9 e0 A3 k3 i# B) m; D0 @" ?3 S
大枣也能通九窍。 灸甘草:甘平。《神农本草经》: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刘师曰:可以针对六纲疾病,有滋养胃气作用。用蜂蜜炮制,可以养胃中津液。 治疗过程及效果:
: b0 _* }) {, y* [3 N' j+ f/ y/ h+ l一周后,患者反应,药太难喝,还有一天的药,痛已减轻!+ p' ^7 S9 q d3 V
半月后电话诉痛大减,要求再续药两付。 一月后从北京电话诉全好了 近日(近半年后)见面再三感谢——全好了!(一说那药头就颤),当时实在怕放血!所以电话要了两付药,太难喝,现在还有一付!近日鼻炎犯了,正在治疗—— 查右姆趾皮肤无异常 我笑曰:把剩下的那付药煎了喝就行了,实在怕苦,把黑色的药(吴茱芋)拣出即可,而且药就相当好喝的!按我老师的理论,姆趾那里是个痞块,按现代全息理论,那里是大脑反射区,幸好痞块在大姆趾,如果不是长期练习太极,有可能痞结在脑部哦! 此病案也想到附子而没加 附子:辛苦热,《神农本草经》: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壁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患者营卫津血偏不足,附子辛热耗液。有一份津液即多一份正气。邪气的祛除必需津液的充足! Z0 |$ k7 z0 R
如果加川芎药症,效会更良: 川芎:味辛温。主轻宣,归太阳,少阴,太阴,药症: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神农本草经》; 刘师讲药症强调:内能通瘀血,外能散血结,祛寒瘀。病位上,入太阴、太阳、少阴。上达颠顶脑中,下达少腹胞宫,外达四肢百骸。由内向外发散的力量,十分完美。
$ m" [. r8 O' v$ O+ M( i6 F多纲证互存时,合并乎系属乎
刘师曰:系病属病,有主次之分,也有缓急之分,在治则上,也有变通,并很好的解决了六纲辩证中的虚热与实寒的归属,明确了治则。 5 X! z6 {6 E$ C: B
“属”病,谓传变之时,出现一些主要的他纲症状;或未传变但多纲症状主次并存,属某纲,则某纲为主,其他纲为次,以所属之纲方证为主治,参以药症权衡。 临床中症往往是复杂的,证也可能是多个的
& x8 f' e7 K8 P) Z5 g+ s$ l9 M“系属”让我们抓主要矛盾,矛盾的方要方面,直入病机,分清主次缓急,更精练处方加味。----这都是刘师临床心得。一般心量之人如何能传出??
昨晚许师兄之——多米诺骨牌的最佳点! 如何让不愿服中药的人服最难喝的中药?要有强大自信啊, 两年前,可不敢以这样口气面对患者及家属说话。很多时望病兴吧,茫然!(尽管也有快速中病时,但不中病时多啊) 此患者效疗如此之佳,“鼻炎”后,也不愿再服中药,可能又要到欲手术时才会中医吧,可见中医用药之难?大环境之差! 就讲到此9 w0 t. V' |4 P
谢谢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