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晚上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 E4 j5 A1 q" w% y: Z }( l! a《六神类方解伤寒》
: a9 ^4 ]; b0 ?' |% r( @9 z一直以来,汉传中医学术团队本着以中医学的正本清源与科学复兴,永续传承与普遍弘扬为目标和宗旨,开展着有关《伤寒论》的公益普及网络课程,至今已讲授了八轮。
7 W: }, I, [4 y2 W0 E/ t从今天开始,我们便正式进入汉传中医第九轮公益普及网络课程——《六神类方解伤寒》的讲解。下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往期的课程。0 m6 w% _( F$ U7 _3 z; I
在前六轮的公益普及课程中,我们一直以仲景先师的本义,对《伤寒论》条文方证进行系统归纳编排进行讲解,尽可能地为大家展示出仲景先师对经方医学体系的高度归纳与总结。; C" u6 _, m1 c$ p7 X& E1 |- U2 d
之后,我们以汉传经方理论体系为指导,在第七轮课程中按照类方的形式将《伤寒论》方剂进行类方归类,并依据汉传经方解析法进一步阐述了《伤寒论》方剂类聚对比、灵活运用的特点,即《类方解伤寒》课程;! e: e8 i& T; _) ?+ b# a. z
第八轮课程,我们又从张仲景方书的历史流传考证中,进一步向大家明确了《伤寒论》一书的理论体系框架,并以孙思邈本《伤寒论》为蓝本将六纲方证按照基本方及其化裁加减的方式归类,同时依据汉传经方解析法,讲授了《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课程。
; E3 S$ [# I* i尽管我们通过以上课程将《伤寒论》的有关条文方证与方剂前后讲解了八轮,但一直是以流传的仲景方书为脉络,为大家梳理其中暗含的理、法、方、药理论构成,其中仍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与规范性。
& ]# Y) z0 ^% R" q* F! X% \. f本着汉传中医“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学术理念,本轮课程我们将以汉传经方六神方剂的方剂配伍分类法则,系统性地对《伤寒论》所载方剂进行归类,以此讲解《六神类方解伤寒》课程。
# g J2 S1 D. ~1 H4 p并借此将汉传中医的经方系统理论体系再次公益性的呈现给大家,让大家体会汉传经方医学的科学、规范与严谨。这也将是汉传中医最后一轮系统性地讲授《伤寒论》系列公益课程。
( u+ }7 y F$ |0 L! d《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学习每项学问,了解其产生到发展的源流过程,对认清其本质、了解其内涵、掌握其概念与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Z# Q2 w, p ]) P
在开课通知前言中我们提到:
" D" B5 B" L* F% ~& \4 H: C“六神方剂的分类法,是以汉传经方系统理论体系为依据,对经方方剂进行系统、规范的分类法则。《六神类方解伤寒》课程,即以此分类法则,将《伤寒论》方剂进行规范、系统的归类和讲解,使《伤寒论》方剂进一步达到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经方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程度,为中医的科学复兴与传承弘扬再填一片砖瓦。”2 i- ^5 |& o0 C, Q
那么,这种六神方剂的分类法源自何处?这种分类法又有怎样的科学化、规范化与标准化?它又是按照怎样的法则去规定方剂的配伍?这便是我们这一节课主要讲解的内容。) N& p6 k5 n" u$ n) U1 y
六神方,直白而言,即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阳旦、阴旦”这六个名词命名的方剂。提到这六个名词,大家可能会先想到《伤寒论》中的大小青龙汤、真武汤、白虎汤等方剂或“证象阳旦”等条文名词。
# j( V8 P4 p. a5 I而对中医较为了解的人,可能会首先想到的《辅行诀》,因为首次将六神方剂名词、主治及方药全部提及的,便是张大昌先生于上世纪所献的《辅行诀》一书。. l! i8 a6 f& q9 m/ ~2 C
尽管此书中记载的六神方剂的药物组成、条文主治皆存在缺陷与不足,但其蕴含的框架理念为经方六神方剂配伍、分类法则的恢复提供了宝贵的思路。5 i8 s3 u9 a5 G ~ q) _
《辅行诀》一书,相传是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所撰,书中记载:“弘景曰:……此六方者,为**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但以某药名之,亦推主为识之义耳。”3 `, A8 h$ |1 o* f
陶弘景说,这六类方剂,是按照**模式的“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法则分别设立的“神明之剂”,而东汉末年,道教盛行,张角起义,祸乱天下。如《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言:“光和中,东方有张角,……角为太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此人不信道。”8 I% k S* U# U. m6 d. n
因此,当时ZF对于道教所奉的一些名词十分敏感,张仲景当然是尤恐避之不及,因此他将把有关方剂的名称换掉,以药名之。更是闭口不谈六神方原理了。而《汤液经法》的失传,也可能与此有关。
1 B& v% l) o# w- ? s+ e3 y4 m1 C那么有人会问,如今可见的《伤寒论》中仍然有真武汤、白虎汤、大小青龙汤的记载,这些方剂的名词怎么没有被更换掉?这便要从“四神”名词的起源说起了。5 F y' I* E0 B* `- t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名词,并非人们印象中是某个宗教独有的名词,它们最早是应用于我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星象名词,后被宗教以及各类术数所引用。
; _. \7 l8 ]0 u) y7 j2 p5 G6 x最早在《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1 H4 V* l- z4 p. W% ]) T8 t* K
“何谓五星?东方,木也,……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南方,火也,……其兽朱鸟,……西方,金也,……其兽白虎,……北方,水也,……其兽玄武。”$ Q0 {/ M! y8 a( L! N
即西汉初时,四神名词用于天文五星五方相对应。这与《礼记·曲礼上第一》中:“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进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同样是用于方位对应。 j% M% K" }1 I' a6 B
后《史记·天官书》中记载:' G. C% @* s0 U: ?* v
“东宫苍龙,房、心。5 ?8 a% [1 s% x3 f% q, Q
南宫硃鸟,权、衡。
9 L x) r L: K0 s9 U西宫咸池,曰天五潢。
+ b: N" d7 S& i) F% m: y参为白虎。: t6 w5 d3 [/ a8 D
北宫玄武,虚、危。”
: h3 V7 }: ]# D- n$ C% K6 P$ y& _后又在《汉书·天文志》中提到了这段话,这里要说的是,咸池,是星宫名。西宫咸池含有奎、娄、胃、昂、毕、参、觜七宿。或以白虎作为西宫,这是对东方苍龙、南方朱鸟而言,由于白虎的主要部分为“参,觜”两星宿,相当于虎首,而参、觜居西宫边隅,不在正位,而《志》是以正位代表星宫座位,故在古代天文学中,西宫用咸池而不用“参、觜”的白虎。
+ c, G+ Q* V! z在《汉书·艺文志》中,又记载到:
4 Y- |7 B: J' j5 M- z( {! y“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
( m' B# i5 F7 Q( ?( M5 X此处,便提及了四方二十八星宿之说。四方二十八星宿,亦称“二十八舍”。是古代的一种恒星分群系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
7 W9 A5 `4 {% ^( N周天四方各有七宿,每方又以一神象作为代名词,即:( V5 I# ?/ \$ J7 {* k: X8 ]* E3 D
东方曰苍龙,有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v6 w8 z8 S5 Z3 B1 w3 n
北方曰玄武,有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1 |' {. l& ]/ P* ]4 E2 {
西方曰白虎,有奎、娄、胃、昂、毕、觜、参七宿;
( Z1 z2 T8 C8 }! x- k南方曰朱雀,有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
2 D2 J; o- \! S& a! ?5 f# ?2 o# y- s+ `7 H8 t
古人用这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中每象每宿的出没和到达中天的时刻来判定季节。又因古人面向南方以观察方向节气,因此而有左东方青龙、右西方白虎、后北方玄武、前南方朱雀的说法。* T- } @7 p. c2 U2 D
由此可见,四神名词是我国天文学的特有“专利”,并非某一宗教组织的特殊名词,在特殊历史时期,这类名词的使用可能受到限制,但并没有一直受限。或许在张仲景向下传承《伤寒论》时,部分如青龙汤、白虎汤的名词已经被重新应用回来,这也使得六神方剂的理论框架能够在坊间得以流传千年。
2 u, |( z/ |7 e/ e% h+ f& ~8 z下面继续讲六神名词与经方方剂的关系。尸子云“四方上下曰宇”。**,即代表寰宇。而四方指四象,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在方位上为东、南、西、北四方。9 v2 C% t0 ]8 l, }
上下,指天地阴阳,并以日月为天地阴阳的代表。在方剂名称上,命名为阳旦和阴旦。旦,是太阳刚升起之意,可引申为开始。阳旦,指的阳气始生,开始逐步温暖;阴旦,指的是阴气始生,开始逐渐转为寒凉。在五行里,是指中土太极里面蕴含的一对阴阳。这对阴阳展开后代表的,就是阳旦和阴旦。0 W5 u, d/ a' u: f) S5 E3 y
在南阳出土的西汉漆棺,棺椁上彩绘“朱雀、白虎、玄武、青龙”四神,棺盖上绘有阳乌和蟾蜍。日神为阳乌,月神为蟾蜍。《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乌而月中有蟾蜍”。
) A4 C3 O {: c& F汉代画像中三足乌的形象多与日在一起,蟾蜍的形象多与月在一起,并常常出现在同一画面,有日月共存、阴阳和谐的意思。二旦,象义为日月,代表天地、阴阳。
5 r* U1 W$ y1 p2 o! W日月旋转,历照四方,合称为六神。把六神的名称分别代入到**模型中,再配以具体方剂,即得到了六神方剂(四神二旦汤)模型。“方剂”也由此含有了“方向”的概念,是指代对治疾病的“方向”,所以中医开药,又称为“开方”,即开据对治疾病的方向。
; Z) [( a* F. ~; T6 T0 a) A! t; \5 q* t9 n# T
**模型是经方医学理论基础中立体的理论模型,其主要应用于六神方剂的定义与分类。六神方,即是指四神二旦汤方剂,包括东方青龙汤,南方朱雀汤,西方白虎汤,北方玄武汤,益阴阴旦汤和扶阳阳旦汤。: ?; b+ S- Z2 x" V* a5 w
六神类方的理论模型,应用的是**模式为理论指导框架,并与经方基础理论中的“三阴三阳”框架、五行框架,以及经方辨治学当中的五证、六纲辨治流程紧密相联,不可分割,是大家学习汉传经方系统理论必须掌握的理论基础框架之一。( ?( L, ^# r. a7 t7 D5 l# U
那么,六神类方各自有何作用,又如何应用于临床当中呢?陶弘景说,六神方能“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升降阴阳”,便指代二旦汤的功能。二者能调整一身整体的大阴阳。阳旦汤,以扶阳为主,兼能益阴。阴旦汤,以益阴为主,兼能扶阳。5 \* `4 K$ o, R% Q0 P
“交互金木”,指代青龙汤和白虎汤。一温一凉,彼此互用。东方青龙本体为“凉”,而使用“温”药去对治。西方白虎本体为“温”,而使用“凉”药去对治。“既济水火”,指代朱雀汤和玄武汤。一寒一热,彼此互用。南方朱雀本体为“热”,而用“寒”药来对治。北方玄武本体为“寒”,而用“热”药来对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提的“水、火齐汤”便与此同义。4 O) ]! x. l- Q0 p
即:9 C+ r& ?# Y( V6 v4 `1 A' k
朱雀为火神,朱雀汤里面反用寒药。
9 \2 ~6 L6 p+ ?) m4 v" ~+ F7 s玄武为水神,玄武汤里面反用热药。
; |, _3 Y6 W+ C R& o青龙为木神,青龙汤里面反用温药。$ B, {) q- S% M% `7 B6 \3 F# x
白虎为金神,白虎汤里面反用凉药。 `- A' z W$ i9 O) e, M! E
这都是互立互用的体用关系。四方之神原位不动,内含上互换。阴旦和阳旦,同样是互换关系。阴旦阳旦,为整体的“大阴阳”。
3 W6 T8 y" ^7 Z$ h阳旦,阳气初升而阳气少,因此阳旦汤中要以温热药为主,兼用寒凉药。阴旦,阴气初升而阳气多,因此阴旦汤中要以寒凉药为主,兼用温热药。9 a5 J: z, [8 q1 g( y5 A. h
这便是六神方剂的基本原理,同样也是从基本的阴阳学说中演化而来,具体的经方医学基础理论的易学基础,大家可以在《经方基础理论》教材出版后,详细学习。
G7 H' _: {* P1 V" Z) j, ^陶弘景又称六神方“乃神明之剂也”,即在说明,六神方是方剂之祖,研究经方如果离开六神方剂的原理和法则,理论便会流散无穷。那么,我们根据上述六神方的基本原理,便可进一步推导出六神方剂的分类配伍法则。2 R2 S1 I% [1 K4 |, B5 q+ C7 [
首先,六神方剂又大小方之分。因四味药的组合最能体现汉传经方“君臣佐使”四象解析法的特点,因此小方以四味药为规范。而四神星象中,都是以七个星宿组成,因此古人以七味药来确定大方的药味数量,用以规范。2 v$ {( M0 R1 u) Z
六神方剂,是以五证的寒热病理量化标准:凉滞、寒饮、烦温、燥热、痞(阴痞、阳痞),来确定对治原则的。那么六神类方的分类原则,便首先基于方剂整体的寒热温凉属性,根据以往我们对五证的大致描述便可得出以下结论,即:* R! j6 J& x2 t
方剂以温性药为主的且无热性药和寒凉性使药,方剂整体为温性,能够针对“凉滞证”的,归属青龙汤类方;
# G" N: a |" Q$ b+ y7 ~% s方剂以热或温热药为主且无寒凉使药,方剂整体为热性,能够针对“寒饮证”的,归属玄武汤类方;) n7 H' J5 O4 Z; N# m5 H6 }/ |
方剂以凉性药为主的且无寒性药和温热性使药,方剂整体为凉性,能够针对“烦温证”的,归属白虎汤类方;
7 B& V" h3 c. }; c方剂以寒或寒凉药为主且无温热使药,方剂整体为寒性,能够针对“燥热证”的,归属朱雀汤类方;) F: O! H3 T# \; H' A, P: F$ h, P
方剂中寒热温凉药互见,方剂整体为寒热并存,能够解决“寒热错杂证”的,归属为二旦汤类方。
7 B# S; b; d1 B D( E" h' r W+ m其中:
. i0 v, _$ f, i' [+ O" Y3 M+ G方剂中温热药偏多而寒凉药偏少,方剂整体为温热偏多而寒凉偏少,能够解决寒多热少的“阴痞证”的,归属阳旦汤类方;
0 M0 F% o) m# B- A. t8 G5 I方剂中寒凉药偏多而温热药偏少,方剂整体为寒凉偏多而温热偏少,能够解决热多寒少的“阳痞证”的,归属阴旦汤类方。
- I6 f" p; n: K: M A8 H其次,再根据经方方剂的解析及配伍法则,进一步制订了药物数量与六神类方分类关系的细则。0 v+ H. C1 @4 `. q% k
即:
* @, ]' M+ g5 S9 ~1、依据配伍原则,方剂中无使药者,为四神类。有使药者,为二旦类。
; h6 S$ }$ u5 x4 ]+ r# Z2、六味药以内的方剂属“小方”,无使药者,为四神类。有使药者,为二旦类,允许四神类方借用。% s$ R& v% ^1 V# F5 K3 U
3、七味药以上的方剂属“大方”,有一味使药,可以归属四神类;有二味使药以上的,归二旦类,不可以被四神类方随意借用。
7 n p. a9 T9 L* p. Q' t. w5 ]* T `1 K以上,便是六神类方的具体分类与配伍原则,其以五证的宏观寒热病理量化标准为根据,选取寒热温凉平等不同药性的药物进行组合配伍,用以严格的对治相关病症,达到“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的方证相应标准,最终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而治愈疾病,且不会造成“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的失治误治情况。5 ?, j4 w9 m+ e. Z1 w& v( E
汉传经方的六神类方,是遵守“方证相应”标准的,科学的、规范的经方方剂分类及配伍法则,使得经方医生在临证处方之时,有法可依,进而能开据出一副精简、完善,使患者满意、医生放心的经方方剂。
+ j2 u* F* p) d从下节课开始,我们便依据六神类方分类及配伍原则,将《伤寒论》所载的相关方剂进行分类,并结合汉传经方解析法,从阳旦类方开始,讲解六神类方的具体应用和相关方剂的经方解析。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6 z" L! g" U/ g$ S# n9 T4 K3 l. H% U# w/ F8 `0 U' J- ]
; x: x9 E* a- T1 g' v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