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11-9豫一品堂朱培府經方治病神昏谵语病危 经方一剂显威
9 N: S4 I" D. b1 T7 F3 n) q2 G今晚呢,还是继续和大家共同学习病案,经方理论很重要,临床实战同样很重要嘛
# t7 R6 j& v$ y& p' Y先给大家发个病案..
* \, ]4 T) k! B |. h4 O S8 n蒙**,女37岁2 k0 N3 u. w7 V9 B1 e$ K; a0 z
初诊时间:2013年7月14日 3 q" |* t. j5 b" G/ l4 \4 |
主 诉:谵语8天,加重3天。
' ?2 i' W# p& ]; d7 N, c$ Z病 史:(家属代述)十日前突然昏倒,住某院输液缓解。后渐渐喃喃自语,西诊未有明确结果,逐渐目不识人。医院建议去省城检查,患者因家贫未允,遂回家找神婆巫祝。凑巧好转2日,又再度昏倒,适逢其亲戚在旁边,是我铁杆病患,电话求救,嘱其针刺其人中,耳垂放血,狠掐合谷而缓解,而后邀我出诊。: y# q! A. @& y
刻 诊:患者躺在床上,面色蜡黄,口唇焦躁,双目直视,见人视如未见。问诊一问三不知,只是口中喃喃、胡言乱语,手脚无力微微摇动,口中臭味明显。时而语声尖厉如见鬼状,时而表情惊惕而不安而发抖。汗出微喘,手足心热,腹部拒按。询问其家人,言发病至今无大便,偶尔解少许小便,小便黄赤。问平时月经情况,家人回答不知。
7 C/ g: I: s& g+ j1 _* L& o" x舌苔脉象:撬开患者嘴巴,舌体鲜红,舌苔黄厚,干燥不润,中间黑褐色。脉左右俱沉有力,略有滑象。
1 ]6 ~% |8 d+ v2 \: M# n患者主症是神昏谵语,是神智出了毛病,连人都不认识啊!易惊而躁动不安,迷迷糊糊的失去辨别能力。
, k7 e" g Q& ]) G, |这种情况以脑病多见,西诊虽未明确,但作为经方大夫却不可忽视,这是重症啊,临床不能马虎的。
( }' q0 e2 a! p0 l4 f( `2 n汗出微喘。双目直视,见人视如未见,这是“亡津液”了,眼睛直勾勾而转动不灵活。西医多为脑神经受损。
" o& E: A) n0 c$ x x% O* P患者腹部拒按,七八天不大便,还汗出微喘、谵语,独语如见鬼状,手足心潮热,腹部拒按。独语如见鬼状是谵语,里有结实的热,且里热上攻。
, ^: L& x1 Q* @% Q里热极盛,津液不能上达濡养则“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二目无神发呆发直,看东西就像没看见或模模糊糊,阳明里热上攻重了,便会冲昏头脑,从而发生“谵语”。 “此为实也”。; U, D9 D* h. J3 t+ C& t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里热厉害,连里面的水饮也蒸干了,形成了里实的大便硬,脉象沉滑有力。这是阳明里实热证,要急下而保津液,需用大承气汤救命啊。( d* s- T1 ^; M
舌体鲜红,舌苔黄厚,干燥不润,中间黑褐色。脉左右俱沉有力,略有滑象——一片热燥津亏的舌脉。: s7 t/ B& k* m. F; {* c' h$ d9 R
顺便说一下,临床上有一部分阳明病患者,其脉象有时候会表现出假象,比如有可能脉沉弱等。但是,其舌苔基本上要黄燥且不润的。
* W# s G1 E! |# w4 y5 n. ~8 L幸而患者脉象沉滑有力,说明机体正邪都盛,还可以治疗。假如患者脉象短涩或迟而无力,正气虚衰了,脉证不符了,那就难办了。
. u; _4 y& L3 d9 @; }5 a+ a1 h六 纲:阳明里实热证. x' z9 X9 M7 g+ w# F
五 证:烦、燥、滞
$ _! Q {" X! J% a处 方:大承气汤(一两按15克计算)
0 A8 ?, |- t% \7 H4 T# H 大黄60克 厚朴120克 枳实100克 芒硝40克8 u! B+ v# C/ D4 S
一付,水煎,分三份,灌肠,大便下则余药舍弃。
. m# H. a& I6 q- W$ D1 L% c我当时守在病人家中,一小时解下干燥大便若干,臭秽难闻。继而又灌肠一次,大便两次,每次解下燥屎,夹杂黄色稀水,患者神志清醒过半,余药就舍去而不用了。% k" W. G) C* I3 P: T) a& \
灌肠?在这里,本案患者具备了阳明病“胃家实”,并且符合大承气汤的主要运用指征。因患者没法服药,所以就灌肠给药,灌肠呢,曾和张善哉师弟探讨过,他对此很有研究,大家有不懂的,课后可以找他请教。
' t2 S# u# T' U5 A6 l; I* w+ n3 B. c% ^大承气汤中,厚朴下气力量大,能消除胀满,芒硝能软坚燥而配合大黄推陈出新。枳实,可以破结气,除寒热之结,止利。恩师说:枳实止利是个反佐,怕大黄、厚朴、芒硝攻下太过,这是环环相扣,制约严谨的团队作业。
; C" U" r& J+ d6 ^真是点窍之言啊!
# E- f9 ?* i9 Z- ]二诊:患者微感心烦,略有气短,口干口渴,想喝凉水。舌苔仍黄燥,脉左右基本相等,中取有力,沉取略显不足。已经给患者通下了,病情也缓解了,大承气汤要中病即止,所以需要换方子了。
. |# R7 K3 b& \" X$ f- {7 `) _心烦,气短,口干渴,想喝凉水。舌苔黄燥。脉沉取略显不足,这是津液尚未恢复过来。还要继续清里热,还不能伤了正气。那就需要调胃气,微微泻下,津液才能得以恢复。
8 I( T, K: [% x) i2 }! z二诊处方:调胃承气汤芒硝减半加蜂蜜(一两按10克计算)因炙甘草用完了,故用生甘草,加蜂蜜50克
6 j$ T' c0 V3 A( W9 D生甘草20克 芒硝40克 大黄40克 蜂蜜50克1 R* O8 X9 l, [- [* H
上三味,加水2碗约600毫升,煮二物至1碗,去滓;入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待温,入蜂蜜,分2至3次服,以调胃气。 - e6 G4 t/ X% x& m* Y) k
二诊处方:调胃承气汤芒硝减半加蜂蜜(一两按10克计算)因炙甘草用完了,故用生甘草,加蜂蜜50克2 f+ y2 d7 Q5 O! g; D) K/ v, `* l
生甘草20克 芒硝40克 大黄40克 蜂蜜50克 Y3 r1 L( }' W" C2 O
+ w0 B. `4 T; }* q" I上三味,加水2碗约600毫升,煮二物至1碗,去滓;入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待温,入蜂蜜,分2至3次服,以调胃气。 二诊处方:调胃承气汤芒硝减半加蜂蜜(一两按10克计算)因炙甘草用完了,故用生甘草,加蜂蜜50克* ` E% L0 }$ C/ i
生甘草20克 芒硝40克 大黄40克 蜂蜜50克. Y- ~' k0 P/ M; A0 s Q
上三味,加水2碗约600毫升,煮二物至1碗,去滓;入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待温,入蜂蜜,分2至3次服,以调胃气。 两付% E! F3 P4 d/ G, i% a7 n
服药后,患者每天保持二至三次微溏大便,两付服完后精神大振而有食欲,诸证基本痊愈。不想再服汤药,嘱每天清淡饮食,常喝蜂蜜水。半月后电话随访,一切安好。患者这个情况下,不可以加人参。, Q4 N7 A3 j1 O# `
调胃承气汤中,炙甘草,甘平。固护胃气,养津液。 大黄,苦咸而寒。入阳明病位的,通闭结。 芒硝,苦咸而寒。通闭结,也入阳明病位。 两味药攻下,一味药养胃补津液。泻中有补,泻热调胃,使津液入胃。
9 e# G% Z. S- ?经方的配伍很完美啊!我加的有蜂蜜,感觉还是平稳的。在什么况下加人参,大家课后可以讨论,当时我没加,倒是考虑有点儿不周4 \* L! c6 s, ~' k7 F4 p& L, E
这个病人早期是被耽搁了,以至于病重危及生命,这提醒我们医者看任何病都要观察入微,不可马虎大意,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否则就是草菅人命。
! P' F! r( [ V# j" r# G每天保持二至三次微溏大便。临床上这类病人往往是先去西医医院,个体医生平时反而接触不到。等医院不治了,病人家属没招了,才会想到中医。而且还不完全信任中医,是抱着试试看、听天由命了、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 S6 t' A' J3 l
以前的病案中曾经提过“调胃承气茶”,还是少量频服,大家有空去论坛看看7 h) f0 \. r5 _2 d! o5 W/ P/ S1 ^
该病人迅速痊愈,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已经病危了,谁敢说有把握,谁又能保证一定能救治呢?我也是机缘巧合,硬着头皮上,如履薄冰,幸而不辱使命,否则大概会吃官司吧!
3 t9 ~9 q/ C4 @$ ?心中时时刻刻都在感恩,尤其是我的师父刘志杰先生,是他给我解惑,教给我中医的真本领——汉传经方!教诲我要有勇猛精进、敢于担当、大无畏的精神!感恩师父!感恩汉传!
8 y R& U* C( l- V; t感谢大家听我啰嗦!这次有机会去广州参加汉传中医第三期临床讲坛的兄弟姐妹们,会有福气聆听恩师亲自授课,感受经方真理精髓!感受恩师的正能量!见证汉传崛起的辉煌!, M- f' b7 O3 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