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9-1-9 李锋老师《六神类方解伤寒》第三十八课 [打印本页]

作者: sunjianchen    时间: 2019-1-9 21:36
标题: 2019-1-9 李锋老师《六神类方解伤寒》第三十八课
大家晚上好,我们接着学习朱雀类方。
+ C" H: c5 _: ?- b" O第四个方子。; y) r  b4 h9 p
【葛根黄芩黄连汤】, B7 s7 U( Q0 f! G3 \
葛根(半斤) 甘草(炙,二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 \$ y% K) y, |4 X5 v# {& Q* C  L1 k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6 [1 C: b$ q4 @9 W, w7 }, X) c用“汉传经方解析法”分析一下。, }; P2 N  v2 F4 F
【三才解析法】
4 I7 p' k: \3 A9 q3 d7 C8 @# @& h9 H阳性药:无5 j3 i) ?% M# Q* S0 i! @5 h
平性药:甘草
7 A5 E  Q7 o. d( x( M/ ^5 _# W. q阴性药:黄连、黄芩、葛根
* {3 m( O6 i/ o2 N% c4 H【四象解析法】
1 Q7 _; \" |3 }( V, y君药:黄连(大寒 咸苦)3两$ e  D' M5 X4 u: @% H' e
臣药:黄芩(寒 苦)3两( h- C4 _0 N  g, l! B& }. Q/ w
葛根(凉 甘滋微苦)8两
! \# W: e4 F: e" z* @$ D佐药:甘草(平 甘滋)2两
9 y2 Y. o0 _3 f  l使药:无. d$ h0 s' b) X$ |) j' D  T
【药症】
! O5 z" x5 Q/ M  q1 a$ K药症前面都讲了,就不重复了。这里就一个葛根新药症。1 v, ]* U0 i) z2 f
葛根 凉 甘滋微苦5 s# D8 D& I, P& ^9 y; @: p+ I: I
《本经》: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1 S8 f9 Y$ f! Q9 i  h; y  [; |4 G
《别录》: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创,止痛胁风痛。5 H+ N% N; r  T$ j3 h" m
通过解析可以看出,方子属四味药的小方,1 @/ D6 K0 h7 ~: y% i! q1 W  c
方中全部是由阴性寒凉药与平性药组成。
; _7 x, Y: S' v' _( X我们对比一下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把方子看作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减去阿胶,加上葛根而成。
- O3 ]5 P8 R' t1 a+ P) n) s  A$ G减去阿胶,是因为邪热没有伤到营血层面,不需要阿胶来滋养营血。9 v$ v, o6 ?7 M" y( G: Z2 g
加上葛根了,葛根性凉,内外热邪都能清,补津液、化水饮、清水热,并能解肌清表,善治疗外感温病,还能治疗热邪壅滞的经脉痹阻不通,使得津液恢复,热清身安。4 v4 Y- k& S7 A2 Q
对于热证,葛根必须大量使用效果才好。
- T1 v: f6 a- `1 q( \6 F下面看条文:
0 {+ C6 E4 ~' N329.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宋34)6 M5 m  z. p2 B! ?
这个条文的意思是,有太阳外感的表证,误用攻下法,表证不解,病邪内传出现了阳明里证,3 }' v9 ]3 C$ W- ]0 M
水热互结,出现协热下利。8 O8 {7 w/ G6 j5 T1 b9 N% T* H/ S7 {
“喘而汗出”,喘是上焦热邪壅滞,气上逆。
! V8 Z1 V* C6 [& a6 N% L热盛外发必然汗出,内外皆热,就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8 }8 e8 B1 |" z$ a( g1 V; L' e
单从条文上去理解,这个方子的治疗就比较局限了。5 D' S! I& h+ l2 |6 O; I. p
要是从方子的组成上去理解,方子的运用就更广了。) @  a6 a+ K& V6 V! o5 U
黄连黄芩君臣协同清热燥湿力度强大,
- f# I0 z8 q5 w1 i" q; Q葛根清热滋养津液,去除痹阻。
" T3 X: w+ I3 s  _2 E) r& Z1 S甘草固护胃气,补津液。
% j6 y  i: ?& U' Q' K* V! h内外兼顾。
: |, u5 y( \) c" n+ z/ H9 K可用于单纯的阳明水热互结,腹痛下利,津亏口渴。: r) p% P8 l2 w
也可用于里热盛而外越,出现太阳表热,形成表里俱热,甚至引发黄疸。6 J  a6 L; P+ N4 g" b6 ^
还可用于外感温病发热汗出不解,内传阳明引起水热互结而出现协热利。+ ~- B( y8 w5 ^- H. U
归纳总结一下。
: C- K$ y$ }5 }  l7 x/ \葛根黄芩黄连汤: ~1 B. i9 [  _4 V( J. u
六纲:太阳阳明合病。
$ D# C; D1 v0 F五证:燥热证。: K+ G3 ^! R5 g
病位:表里同病,以里为主。
: l( P7 V  E( O! X2 ?% M病机:热伤津液,津亏痹阻,水热互结。* l- C# C: [1 q, V5 V
常见症状:热邪炽盛导致的面红目赤,口干渴,多饮,烦躁,小便黄,腹痛协热下利,舌红、苔黄厚腻,脉数等。
- [8 P3 B4 j, s2 T' B, Y* g! z第五个方子。. D# ?- {1 r8 e3 K5 j2 c; v
【大黄黄连泻心汤】. E1 H/ {. f- K! X9 w( `. g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 s1 n5 R" h3 m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
/ o4 w2 v! J% F) w4 q用“汉传经方解析法”分析一下。
" q4 g# t/ |# L' U【三才解析法】3 J0 X9 X6 ~" C  u0 h+ l# M
阳性药:无: @9 M+ P+ P+ M3 N
平性药:无) i' C9 J. m6 J! j+ o
阴性药:大黄、黄连
7 c) d; V! s& R$ `【四象解析法】  I1 c" D6 t: N4 d
君药:大黄(大寒 咸苦)2两
; ~/ q# n( u, ~& o7 c" F臣药:黄连(大寒 咸苦)1两
$ `& d$ u, A$ z9 l9 n" J佐药:无
8 W1 Z2 ^+ s+ E- T4 n6 B% r使药:无
  n8 y' E+ W7 F【药症】* c. W5 G& Y" s- H) J. q% @) X
大黄 大寒 咸苦1 X  I# t6 W) x! ?2 L3 G
《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B* J+ q/ j% b
方子就两味药组成,均为阴性药,1 f0 A. i7 K1 L
都是大寒之品,药力大,用量就相对小了。4 y% y! a$ c1 S5 f$ Q
再用泡服法轻取其味,达到清热、祛滞、消痞的目的,
1 e2 I9 h. {3 @$ o6 {且不过度清热泻下,避免伤正气。
3 }4 R8 L( ~* M$ _在讲条文之前我们再梳理一下对痞证的理解:
+ c; |7 w/ z/ q: D3 @5 F1 C痞证在不同的范畴有不同的意思,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加强理解。& s9 P$ g* z0 _1 n( o, |( P
1.在五证中的定义是:寒热温凉夹杂,燥烦、滞饮互见的,称为“痞证”。; l4 E8 D+ Q* D- u+ f$ |+ i
其中,热多寒少的,又称阳痞证;寒多热少的,又称阴痞证。
$ Q0 e; x, M; P它的范畴最大,凡是寒热错杂的都属于痞证。
  {- B5 K+ l6 \病位包括身体的上下表里内外,
- o1 ?( H( {4 G! M' o六纲中包括少阳病、厥阴病、以及阴纲与阳纲的合并病。
9 }7 k$ N/ P, ?- A1 V6 b这是广义的痞,作为一个大证来理解的。9 D3 N7 [; @$ h
2.症状的痞,$ {  N* f( ^5 }  \0 k0 P: \/ l- S3 i
就是《伤寒论》定义的:“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4 y; ?, F/ t! Q9 W指的是狭义的“痞”,6 W4 O/ S4 [. }# E) _- g9 B) G
症状表现为胀满不痛。
5 H: Z& N% q6 ?' \  k* e其病理有两种:一种是病理为寒热互结导致的,是真正的痞证的症状。
, u" t. R. d! ]6 a# v还有一种是单纯的寒邪或者单纯的热邪引起气机不通而壅滞,也表现为胀满不适,这种只能称为“类痞症”。
2 M+ e1 Y- m8 n$ W7 A症状的痞,只有属于寒热互结的病理引起的,才能归属于痞证。6 Z; ~/ a- X" w6 ]9 c
治疗方剂选用的是二旦类方的泻心汤。. b" T7 Y- B5 j& o7 q" S( g/ W: ~
而类痞症的治疗方剂,热证的选朱雀类方,寒证选玄武类方。
5 y7 P: r. u' \8 Z+ J: |下面看条文来加强对方子理解:
1 K9 }5 h; Z" p7 |9 u# _& N38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宋154); l; z' M; [% f7 ~8 N* Q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是出现了心下痞闷胀痛,用手按着不硬,
* i5 R+ m& A, ^( i; ~5 v脉象是关脉浮滑如豆。
- [$ c3 U1 d5 s) Q$ m4 l而方药用的都是大寒之品,说明热邪结聚中焦,热邪壅盛,津液不足,气机不畅,经脉痹阻,形成了“痞块”的病理产物,, n0 U3 M/ ~# ^
但还没到结实的阶段,
) o2 r8 x8 y4 k这个“痞”是个类痞症。
% d0 v- q3 `5 D  v# l8 g进一步发展就有可能出现里实证,如小陷胸汤证。
1 Y2 z7 a0 d7 Q5 {症状上,除了“痞症”,还会有实热的症状,
: s6 k9 J  j' A/ ~/ o/ |: }0 E如汗出、口干、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腻等。
" S' V3 O: t# K6 E: }5 w/ t: Q: w! h, [这个方子的煎服法也比较特殊,用开水泡服,而不是水煎。
& v  C9 W% S3 ]9 i( E9 b药材泡服或短煎,气味就轻,入阳及上焦,破无形结聚。2 s2 D4 t# [  c! P* T) r
久煎则气味重,入阴及中下焦,消有形之积聚。
+ f" e, k- w1 W0 b方子中这两味大寒之品可以专清阳明里热气结,泡服轻取其味,服后稍微腹泻,并且会排出滞气,有轻度血瘀的,也可以排出瘀血。
* m# n+ g  W' V) _这个热邪也只是刚刚轻微的影响到营血运化,病证还不是很重。0 a. v! N$ S3 ?' Y7 ?
385.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宋 164)* J: L4 C+ c) u3 w
这条文说了,有外感表证,给予了攻下,结果表证不解,还内传阳明出现了热邪瘀滞的类痞症。
  i; l" m% @" \7 x7 d$ l( a这时要先解表,后攻里,给你定了治疗的法则。
+ ]1 c/ O9 g' G) s: L! _  L" h有外感表证的,要先解表,不能攻下,误下会导致疾病传变。
1 ?* H: P9 ]& K0 U7 ]等外感表证解了再解决这个类痞症。而后就按上条说的治疗。
$ C( S, I8 M% g" j, J第六个方子。
& ]5 x' ^: @$ i6 q) N/ m7 A【泻心汤】& d* p" r, r# N# F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8 ]1 L- D) e9 n1 i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 m9 O) @9 T1 }" k2 k用“汉传经方解析法”分析一下。# {/ W1 J5 z, S3 b0 N, a
【三才解析法】8 w1 |* c3 p; {0 e
阳性药:无
, @5 z9 n% [" v( l) e( H9 V. ?! m平性药:无3 o( W- |/ d* w' |9 j; p. d
阴性药:大黄、黄连、黄芩
6 J# N; s# v% T6 ^! G; F5 _7 Y) m【四象解析法】
* L' k3 }  D4 w' U. H. z君药:大黄(大寒 咸苦)2两
0 i7 V$ K3 k; Y: ]臣药:黄连(大寒 咸苦)1两
, M7 X- k' R9 _( [- u8 o          黄芩(寒 苦)1两
# u, D# D: g- r, Q& W! `0 g- Y6 C佐药:无/ o3 ?4 |- [4 J4 o, ~+ d
使药:无* r; A+ ~3 e% C
这个方子就是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黄芩。' T5 m- b  R% s7 S2 \
《伤寒论》几个版本里,有的大黄黄连泻心汤里有黄芩,有的没有。7 m( h+ \$ A6 N1 }8 {; h" m+ s
从理论的角度上说,加黄芩更好些。黄芩既能加强清热作用,也有散郁解结的作用。- m' o! O! y! |1 l7 {
特别是邪热影响到营血层面时用上它更好点。这两个方可以结合着理解,无大的区别。
) |; u' x4 v1 M' d- e& s归纳总结一下。
. T/ S) P$ q7 Q0 R. ~! Z) S5 r5 P% O大黄黄连泻心汤; W- p! c2 g' J7 b
六纲:阳明病。; s6 {0 [2 S2 y5 f* O
五证:燥热证。
9 N9 C9 w* v& j, o病位:以里为主0 w3 K  G# ~; a2 L, T* D* m/ \
病机:热邪雍滞,气机痹阻痞结,血脉不畅。0 K3 q. t7 m: W# Q; _* o
常见症状:热邪雍滞导致的面红,口苦口干,或口舌生疮,烦躁,心下胀满而痛,按之不硬,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厚腻,脉数或关浮等。
' }. k) a8 s  j# E$ O第七个方子。  u. ^4 O% u& m& M* m. ]& u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 X% O9 J) s7 E! B8 x- r7 S0 V3 f# H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栝蒌根(四两) 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 甘草(炙,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劈,十二枚)5 l& X& ?; E, O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根据桂本整理]0 `. M. j$ {) R% I6 B6 }
用“汉传经方解析法”分析一下。: I  A7 F3 r' j8 R
【三才解析法】% M& }9 a! s9 O2 Y3 o' w/ m0 w$ L
阳性药:生姜
) G4 T4 b; ^: Z$ U  C平性药:甘草、大枣
8 P5 s6 A+ l& n0 N% I  }% u, U; U阴性药:前胡、黄芩、栝蒌根、人参、黄连、牡丹皮
/ L4 g; w7 r8 o- t/ r, T0 Q【四象解析法】
( F/ H5 s( j; M* k9 }君药:前胡8两2 G1 N1 t  ^. v; v/ t/ _5 h" I
臣药:黄芩3两、栝蒌根4两、人参3两、黄连3两、牡丹皮4两
7 Y$ [( V! }0 N' ?  f' K佐药:甘草3两、大枣12枚
2 C/ C& D! ~9 b4 H5 f; n8 d使药:生姜3两
; h, i% P1 b/ Z9 s. D/ b4 P/ J( E【药症】
( c- ~6 q/ a# L' c5 r前胡 凉 辛苦7 S% e& c1 p  \: R
《本经》主心腹肠胃中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B2 ~: F2 ]1 ]9 G
花粉 凉 甘滋苦  \* H3 L% x+ u9 t: O4 b
《本经》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3 P# M  ]( @1 b, {3 f6 K& t人参 凉 甘滋# k7 Z' f$ x; F- G
《本经》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9 W- x/ Y+ Y0 t! H
丹皮 凉 辛苦
& V" L7 N) O" i" v《本经》主寒热中风,瘛疭痉,惊痫邪气,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藏,疗痈疮。
- f1 p+ ]( j4 Q* `生姜:大温 辛6 y0 D) a5 [. i' k+ s! b
《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 n" z8 Q4 q$ U( _+ N通过汉传经方解析法,再对比小柴胡汤。
2 b2 N' |* f3 U% K1 ], f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方子是把小柴胡汤去掉了半夏,加了栝蒌根、黄连、丹皮而成,+ g" T* A. L$ x4 B& H
[attach]4835[/attach], W4 N; s) n( w" S
+ r$ j# ]+ w6 @( D# _. P% C
一共九味药,属于大方,在大方中虽然有使药生姜,但是只有一味,1 o3 r& M5 p, r3 w
根据方剂归类原则,七味药以上的方剂属“大方”,有一味使药,可以归属四神类,
& s3 |  S" s5 I, [1 H8 n那么这个方以寒凉药为主,归属朱雀类方。
- Q+ X+ R, \8 `5 l对治的是燥热证兼夹了轻微的凉滞证。六纲上看太阳少阳阳明都有。4 N4 Z5 n( h* z
下面我们结合条文来理解:& D/ i# J6 V3 K2 V! I
温病,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金匮要略增补》据桂本修正)
9 d7 ]6 t5 {- d- a6 S% C% S这个条文出自桂本《伤寒论》,在《金匮要略增补》当中,恩师刘志杰先生对这条条文予以了修正。% e$ W7 F1 f! p9 B+ r1 u1 ^% \
条文的意思是,得了温病,发热汗出,那是有太阳表实热证了。* `7 I% k) t/ L$ J
接着又出现少阳的一系列症状,少阳是夹有水饮上逆的。
5 |& r8 }7 Q: w3 `4 E但是病继续往阳明传变,那点虚寒水饮也因为热盛蒸发,而变得很轻微,# N8 E0 J1 o( j
阳明热盛的症状变得明显了,甚至出现了谵语。5 G/ L) c6 l- u; l1 }! C, |" d: {
此时会因热邪较重而津亏口干口燥的,因此加了清热生津的栝蒌根、清阳明热的黄连。
$ B# `$ m: w) q# X$ j; h8 a/ W( e1 ~热邪还影响了营血运化,因此加了丹皮。; t) o( s+ [1 f0 s+ @  L- r7 Z8 H
因为津亏,所以去掉了辛燥的半夏。& P% J6 p6 r7 s$ N7 G
没有去掉生姜,说明中焦还有轻微的虚寒水饮上逆,用生姜温化水饮,固护胃气。
# i$ O: Y$ r# n9 v5 ^+ n虽然邪热重,但尚未形成里热结实,进一步发展就有可能大便硬的谵语了,那就要用到大柴胡汤。
; ~/ G% f* d. U* Z* N2 k: Z/ \归纳总结一下。
2 {! m: R2 }4 s6 w- B. b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 P+ U9 Y; z! f2 w% l+ l+ s
六纲:太阳少阳阳明合病。
/ n! l0 S. k- p2 p. v2 M# O五证:燥热证。5 u2 _# a/ b+ C" H
病位:以里为主。
2 d8 q5 A$ V4 v" \4 S2 S. e病机:热邪雍滞,气机痹阻,血脉不畅,夹有轻微水饮。) _: R. A, ^1 z
常见症状:热邪导致的面红,口渴,多饮,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烦躁甚则谵语,小便黄。脉弦数。舌红苔黄腻。
7 Z8 V# k' e+ k# J回顾这两节课的七个方子,均属朱雀类方,
3 i7 n4 i7 f' b$ }/ J. O对治的都是热盛的燥热证,病机多为里实热证,水热互结。
' T8 t) ]6 b7 T* E9 b! j% D实热程度由轻到重,除了具有一般的燥热伤津的,水热互结的协热利,
+ l5 A. M7 r8 ?0 |还有影响到或伤到营血层面的,重的也会达到热结气滞欲结实的阶段。: w1 r: I( f# V5 E" s  D
临床上需要根据不同的阶段选用不同的方子,( ]8 f5 F& n: r# t
避免病轻药重伤了阳气,变生他病,也不要用药太轻影响疗效。
* [1 c9 f$ G. r; ^! \. m: q5 t, A3 u* o好了,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吧,下周由师兄禤宝子老师为大家讲解剩下的方剂

( w% P9 d" {  _: X5 B$ y  ~

( F- e* }: D. Q5 q& @, W: F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9-1-10 13:53
拜读!
作者: yaochunhai    时间: 2019-1-11 13:27
学习,谢谢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9-4-4 11:17
大黄黄连泻心汤已看,谢谢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9-6-4 11:03
学习学习,辛苦感恩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