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8-10-31许璇老师《六神类方解伤寒》第二十八课 [打印本页]

作者: sunjianchen    时间: 2018-10-31 21:48
标题: 2018-10-31许璇老师《六神类方解伤寒》第二十八课
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玄武汤类方。0 I9 V: n# w  w; k8 @1 ?& N! n2 u
简单地说玄武汤类方,就是以热性药为主,对治寒饮证的一类方剂。6 a' A5 X. C! f* v$ c
今天先学习三个方子,方剂的主治功效并不作为我们本次课学习的重点,我希望在学习中,能体会玄武类方他这个配伍的法度是怎样的。
6 d& m' d' Z$ V8 R7 u# F, g" z【甘草干姜汤】& n9 L) \7 o/ f, a) n% c7 S! q
甘草(炙,四两 40克) 干姜(二两 20克)                                
; ]* X9 N# A" u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3 I4 i" i1 A$ p; C汉传经方解析法& t8 P! h/ e" G* }! I+ @+ k  |
三才解析法
" C2 J# U% S, R+ e& v: m阳性药:干姜(热 辛)2两* ~2 }+ U7 d8 T7 M
平性药:炙甘草(平 甘滋)4两  ' y& f0 }: h6 ^  Q/ y
阴性药:无
$ e2 t3 M1 m' t四象解析法
2 y$ z( R1 q6 ^8 x9 C3 Q君药:干姜(热 辛)2两, V- j2 R" G& Q5 k; Q
臣药:无
  N' ?7 C5 r; W- u. T$ W佐药:炙甘草(平 甘滋)4两
9 M: ~' L1 b( z/ p7 x  Y( ^使药:无% U5 U) ^, j; c: g- S
方子组成很简单,只有两味药,整体的寒热偏性也是非常明显的,一目了然对治寒饮证,符合玄武类方剂的配伍法则。
+ h& e5 X+ g! z来看条文:
' i  t7 \0 a2 y2 w8 Y( E( t  w脉经: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必烦,微恶寒,而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当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而胃气不和,谵语,可与承气汤,重发其汗,复加烧针者,属四逆汤。(修正,宋29)- C3 `( V0 J# b1 x
我们单看第一句,他这个病情表述的还比较复杂,这节课我们简单概述一下条文,详细的分析大家可以查阅书。: D. C# n  R* @' H8 @$ @
在用桂枝汤之前从症状上来说,这个证,“属厥阴”,或者“属少阴”。
& t% Q3 @$ e3 ^治疗当温阳祛风而固表,养胃气津液。! R! A# \: D3 K2 \3 q7 R
而医生误判了,用了桂枝汤,本来有亡阳之兆,现在一发汗攻表,便“厥”了,就四逆了,还伴随着咽干、烦躁、吐逆。
- ]- V: I( J% d. ]* k咽干,是津液匮乏;烦躁,属于亡阳的那种躁动不安;吐逆,是内寒水饮乘虚而上冲。/ ]( d$ F6 M7 h+ Z$ ~% o! m2 l
那么这时要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内外阳气恢复,同时还解了在表的风邪,津液得复,寒厥得解。
# k% k- A) y& @& `我们看这个方剂组成:3 V9 J: o6 Z0 ~9 O* R6 C
君药:
5 Z/ D% V; [9 [  W& ]5 w8 U# C干姜  热  辛* n+ y) ?9 U2 s) Z" g# n) p
《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N  N8 \4 y. s, \
干姜性热,能温中焦,化寒饮。' a4 |5 ?/ N6 `- \! P
止虚寒水饮上逆造成的喘逆、呕吐,温中止虚寒下利。味辛,能发散疏通,去风湿痹阻,也就能解表。在这个方中,干姜能温阳解四逆,还能温化水饮,降逆止呕。
+ Q$ j# j4 l1 H( k佐药:
  f% l' f; p$ y3 \甘草  平  甘滋0 T; P* i* E3 }+ e4 ]
《本经》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6 W" r7 c/ \1 w# G# L' `甘草养胃气津液。对治咽干、烦躁等津亏造成的症状。用炙甘草,还防止干姜过燥伤津液。
$ y. O6 ^/ z# J$ G0 q干姜和甘草,温里去饮和养津液,又在一定程度上兼顾表证。
& l# |. c" Q& s& Z$ i) _7 p两者相合,针对里虚寒为主,水饮上逆,津液亏虚,或兼有表证,手足四逆之证。4 l+ X: W$ e; M, E% T
其实结合我们临床,这个方如此精简,细细体会就能总结出这两味药的“药症主治”,不单单是条文描述的证治,只要病机相符,兼症或然症有所不同,加减化裁活用。
) I0 Z4 y/ ~: K: Z  K2 p3 @【干姜附子汤】
9 p# E+ z0 v5 j3 v) ^3 L干姜(一两) 附子(生用,切八片,一枚)
" `) |8 t- V* P0 j) P6 Y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r- \( R7 I+ o+ r3 f' F
汉传经方解析法& W9 g/ q, U- a. _, A4 B. k
三才解析法$ y9 K4 L& {/ Y
阳性药:附子(热 苦辛)1枚   干姜(热 辛)1两2 {1 d2 s$ B1 L0 J* e$ O
平性药:无
& c4 S7 z& _1 J阴性药:无
( R' j' o: j  f$ m四象解析法4 M% ^8 R8 ~& p% n
君:附子(热 苦辛)1枚, @1 G0 }5 j) \; A- @
臣:干姜(热   辛)1两: J$ F. ^; v$ s) m8 C" B2 w
佐:无   
( Z* E: V0 v! C6 Z6 s2 x) u使:无
! L/ T/ \7 A) b1 V$ v又是一个极精简的小方,一味附子一味干姜,没有使药,比起甘草干姜汤连佐药都没有了,治疗的是单纯的寒性疾病。
# z8 Q) v3 B1 H; q1 o* ^; G* L来看条文:( N; h7 g: f, X& E- _2 W5 @
349、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宋61)
' s& Q8 T) y' x: V3 s解释一下,内脏没有阳气的温煦,就要不安,这个烦躁不安,不是那种真正的热伤的烦躁,他是火不足的那种寒性的烦躁。1 h+ N1 v0 W  Y8 C/ j5 B
在舌脉上就都会是那种阴性的表现。白天啊,这个卫气从里面出来,不能温内脏,这个现象就明显;晚上呢,卫气入阴了,即使不足也还能温一下,所以就安静许多。: M* [  D) b0 J0 m% D
下后,又发汗,津液伤,病入三阴了。不呕,没入少阳,不渴,没入阳明。还没有太阳表证,只剩有脉沉微,身无大热。
" X" j5 X4 |4 W2 A' x7 \身无大热,一个是告诉我们,有点热也不能认为是有三阳证了。一个还告诉我们,阳没有脱,火没有灭,要急救还来得及。
7 i% S8 Z; H. \7 H* s5 }没有了一切阳证,就只有阴证考虑了。既然是三阴问题就会体现出真阳不足的虚寒,正需要我们用玄武汤类方去对治。这个情况,我们就用干姜附子汤。
& M9 k0 R. F( a+ k: ~; _, Q君药:# X/ u1 o' z" y: R1 k1 j
附子  热  辛苦
5 l0 {; G; D+ X, U5 m. F《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 j8 V0 X/ j1 E, j) `) z4 d附子可以温化凝聚的寒饮,去邪气结聚,驱饮向外排泄,还可以活血。它对腰脊风寒疼痛,心腹冷痛效果很好。7 Z: M  t; H+ `
像风湿、类风湿,但要用生附子才好,性急而猛,整个方子能救急,所以和上面的甘草干姜汤相比去掉了缓药性的甘草,加了这个附子,与干姜二者附子走外,干姜守中,表里俱温。
+ {; m( j! e3 @" Q/ @3 i9 p还要注意这个方子的服法,顿服,也就更是说干姜附子汤更多是针对的是急、重症。0 c2 v2 L9 J7 O0 ]( R
再来看四逆汤。5 z  Y/ t! d% Q0 ?
【四逆汤】% W, \1 V: j; @4 i  x! H9 F9 [
甘草(炙 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 h0 V/ ^3 C9 p* _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2 A6 i. l3 f1 M$ D3 s# Y7 E& z
学习过了前两个方,我们再来看四逆汤,是不是亲切又熟悉,附子、干姜、甘草。2 ]$ C% ]+ z5 _. Y0 O
附子性热走表攻逐,他需要干姜来帮助,干姜擅长温里化饮,两味药一起解决表里虚寒的问题,如果里寒不重还兼有表寒,我们也可以用生姜来兼顾解表。& v6 P' F6 c$ M0 N" J1 @/ a
甘草固护胃气,补益津液,并相对缓和君臣药性。回忆一下前两个方,甘草干姜汤,对治内寒水饮上逆,津液亏虚者,干姜附子汤对治真阳不足的虚寒证。) n0 B) p) Z* A5 A# p
而且一个方有佐药,偏缓,缓中焦,和胃气,才能降逆。一个偏急,无佐药,无牵制,对治急证。都属玄武汤类方,热性药为君臣,或有平性药固护胃气,没有使药,全方偏性明显,对治寒饮证。: K$ y! r* a, e7 ^
汉传经方解析法
$ N* Y: k5 s3 t8 P3 O) [/ q三才解析法:& o/ n& A# X  ?! D. A1 g2 u
阳性药:附子(热 苦辛)1两  干姜(热 辛)1.5两( A2 Y3 \: b* @+ K0 C1 m
平性药:甘草(平 甘滋)2两
5 q5 [9 c+ ^4 w! D/ L阴性药:无
1 Q+ e. Y' w) H7 H5 Y: }# r四象解析法:8 N1 T  {; q( w5 R5 G' J
君药:附子(热 苦辛)1两 / W: M) S0 W& X& ~
臣药:干姜(热    辛)1.5两 4 f0 K" P# t) n1 b3 V. Q1 |
佐药:甘草(平 甘滋)2两. e  M! N5 ]" {" E* ?( H
使药:无+ `5 ?1 d" y) Z. v
用药的方向明晰了,再来看条文,就更简单了,一定是对治三阴病去的:1 L& @% e9 }: c/ ^1 z" H
“少阴病,始得之,手足寒。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若膈上有寒饮,饮食入口则吐,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原宋324,补遗修正)
- x) }; J0 ~; v3 a- G6 Q  t# V9 a在少阴病的基础上,还有四肢寒凉,心下胃里不适,恶心欲吐,还吐不出来,干哕的厉害。' x0 j, h# s/ e" @7 @+ {9 [- v
这里是阳气不足,导致里虚寒,水饮上逆。加之津液不足,没什么可吐的,要去温化,用四逆汤对治。再严重一点上焦虚寒不化水饮,积聚过多,则会凝聚而不散,还会出现实证。
! q( X+ t; Y! O  b9 k5 V“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宋225)”+ Q6 p7 \  \; X7 O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宋354)”
: ~4 W+ n7 D! D- |2 ]$ d" ?9 n下利清谷,大便排出来的都是不消化的食物残渣。2 i% k  |% F" p( I9 ]
清谷,就是说大便并不伴有恶臭的味道,这就是告诉你没有热,和热性的下利那种恶臭是不同的,这两条的下利,表示有里虚寒,用四逆汤解决。9 C! \4 {# u6 _) B5 [7 n
今天先到这。谢谢大家。

, u& e; l+ c# _8 s2 ~3 b" c% f/ ^- j

作者: 风儿吹吹    时间: 2018-11-1 19:31
学习了* G: `& M: \0 P) a- h

作者: 84539    时间: 2018-11-5 09:56
好好学习。
作者: 叶知秋    时间: 2018-11-13 10:58
感谢老师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9-3-4 09:54
干姜甘草汤,简约而不简单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9-3-6 10:10
谢谢分享,学习了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9-5-24 16:01
学习了,谢谢许璇老师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