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趣说医理又何妨 [打印本页]

作者: 子曾曰过    时间: 2007-7-25 14:43
标题: 趣说医理又何妨
--------------------------------------------------------------------------------
作者: 青云    时间: 2007-4-5 17:00     标题: 趣说医理又何妨

趣说医理又何妨
--评《小说中医》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  中医药出版物审读专家

  中医如何与“小说”联系在一起?乍一看张大明先生的新作,我不无迷惑。待披阅全书,疑问便迎刃而解了。作者在自序中写道:“《小说中医》,有二层意思,一是以小说形式普及中医,二是与'大而全'相对,小说者,小小说之也,意即书中所说仅为博大精深中医之一小部分。”
  以小说形式表现中医药,上世纪七十年代柯雪帆教授开风气之先,其所著病案小说《医林掇英》,风行一时,远及东瀛,获优秀科普作品奖,可见此种形式颇受欢迎。然自此以后,中医科普作品虽然不少,而以小说形式者至今鲜见。张大明先生既是中医专家,又是资深的中医期刊编辑,并注重的文学修养、兼习书画篆刻,(本书的封面、装祯设计即是张大明先生亲为)他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创见写成《小说中医》,作为“中医新课堂丛书”之一,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是为空谷足音,见之而喜,故乐为之评。
  小说语言典雅而不失风趣,师生对话,时有妙语。书中结合病案,广征博引,以中医学为主线,结合西医学、心理学,乃至文学、史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来喻医说理,循循善诱,使得全书既具有难得的趣味性,可读性,而又不失其严谨性,引导读者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医悟巧,避免了学术读物单调枯燥的缺陷,如同"手把手"地带教,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医学与文学的融合。而如果只将此书看成中医普及读物,只是将已有的知识普及化而已,则未免有失公允。这是因为,小说仅是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借此来表现中医的深刻内涵,寓学术于情节之中,趣味盎然而绝不浅俗,通俗易懂而颇多见地,如对中药理论的认识、对辨证施治的表述、对医易关系的探讨、对经典学习的见解等,均有作者对中医学术的发挥,许多思想具有前沿性。我认为,其中的许多章节都是以小说形式写成的论文,章头句尾都反映出作者的良苦用心。
  《小说中医》虽然写的是跟师抄方实习,但又非单纯的病案小说,正如从书主编刘观涛先生在"中医新课堂丛书"总序中所言:“特别要指出的是,作者并没有拘泥在临床技巧这一层次,而是时常借此将读者带到中医之道的大境界,通过中西医学及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引导读者从较高的层次俯瞰两大医学体系,开阔了读者的视野,可使读者从东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医学的文化底蕴、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特色之所在,这皆有助于从根本上、从实质上理解中医临床思路,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这只无形的手对中医临床的统摄指导作。” 在全球化曰趋逼近的浪潮中,挑战和机遇同时摆在了中医学科的面前,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一中华瑰宝,让她更有效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亟待得到人们的回答。张君此著,正当其时,开一家之言,抒赤诚之见,颇具意义。联想到近期中医界新作连连、新意频出,不禁让人兴奋不已,喝罢“鸡汤”读“小说”,习过病案温医经,文化复兴在中医领域里真的兴盛起来了!
  仔细品味《小说中医》,我越发有爱不释手之感。作为中医爱好者、中医院校学生的普及读物,她可以悄然使人们与中医靠近;作为中高层次专业人员的欣赏作品,她能给人以有益的启发和思索。浅者可得其浅,深者则得其深,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也!
               《健康报》2006.02.24 4版 社会周刊“书苑”  编辑:张蕊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4-1 22:42
中医是鲜活的,贴近地气的。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