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生脉散探源 [打印本页]

作者: 子曾曰过    时间: 2007-7-25 14:27
标题: 生脉散探源
--------------------------------------------------------------------------------
作者: qiuzhang    时间: 2007-1-26 11:16     标题: 生脉散探源

生脉散出自李东垣《内外伤群感论》。考其源,历代医家皆认为,此方脱胎于《伤寒杂病论》之复脉汤(炙甘草汤)。因为:一、从方名来看,复脉与生脉,其意相同,都是为了使虚弱之脉得以复常。二、从配方及意义来看,复脉汤由多甘草、桂枝、生姜、人参、麦冬、生地、阿胶、麻仁、大枣、酒等组成。方中炙甘草、桂枝、生姜补心阳;生地、阿胶、大麻仁滋养心之阴血;人参、麦冬补心气,益心液,大枣和脾,酒助心阳通脉。故此方为振奋心阳,滋养心之阴血之剂。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方中参、麦冬补心气,益心液,五味子敛气生津,故为补益心脏气液之方。三、从主治来看,复脉汤为心之阴阳受伤所致之“脉结代,心动悸”而设;生脉散系为心之气液虚损所致之汗多体倦,口干舌燥,短气口渴,脉虚弱或虚数而立。四、复脉汤是侧重补心阳,养心阴;生脉散是侧重益心气,增心液。追溯其因,由于导致心病之因不同。“脉结代,心动悸”,为伤寒引起。寒则伤阳,故复脉汤中有温补心阳之品;损阳及阴,故方中又有滋养阴血之药。生脉散所治之证,乃由暑热耗气伤津所致,故李东垣仅用复脉汤中之人参、麦冬,并加五味子以治之。此方所以不用复脉汤之其余诸药者,以其不对证也。总之,脉者,血之府也。心主血脉,故复脉必须治心。上两方皆为治心之剂。两方有先有后,所以推测生脉散是脱胎于复脉汤。
生脉散虽然脱胎于复脉汤,但是也借鉴了张仲景的白虎加入参汤。叶天士首将上方化裁为生脉散,并用于温病津伤气脱之证。薛生白《湿病条辨》又将生脉散用于“暑月热伤元气”。吴鞠通将白虎加人参演变为生脉散之过程,说得非常具体。如《温病条辨》说:“太阴湿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稍贿,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出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场主之。……汗多,脉散大,喘而欲脱者,生脉散主之。”汗出恶寒,是津伤气脱之显蛔;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为邪热伤及肺中津气之表现;脉散大,为邪热重伤元气之证;汗出,脉散大,喘而欲脱,为津伤气脱,化源欲绝之象。其病由轻而重,由虚实兼来,进而发展为纯虚之喉,这是符合热病变化规律的。由于生脉散证是由白虎加人参汤证逐渐发展而成,所以,生脉散之创制,要借鉴白虎加人参汤。
总之,生脉散之出,既与复脉汤有关,也借鉴了白虎加人参汤。
--------------------------------------------------------------------------------
作者: qiuzhang    时间: 2007-1-26 11:19     标题: 李东垣

李东垣(1180~1251)

中国金元四家之一,脾胃学说的创始人。即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自幼喜爱医药,20多岁时,母亲得病,医治无效而亡,于是立志学医,拜名医张元素为师。曾以进纳作济源(今属河南)监税官,当地流行俗称“大头天行”的传染病,死亡率极高,他探本求源,拟订方药,治愈不少病人,名声大振。收罗天益为学生。他在学术上深受张元素的影响。当时中原战乱,人民生活动荡,精神恐惧,温饱得不到保证,造成很多疾病。单纯运用治伤寒的方法不能奏效。他根据《内经》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的理论,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并系统阐述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内伤病的致病原因,发病机理、鉴别诊断、治疗方药等问题,创立脾胃学说。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如果“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还认为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有伤,上可影响肺,下可波及肾,并可涉及大肠、小肠和九窍。只有谷气上升,脾气升发,元气才能充沛,才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因此,在治疗上重在补益脾胃,尤其强调升发脾胃之阳,制订了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黄芪人参汤等方剂,并首创甘温除热法治疗体虚身热,取得良好疗效。他的学术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脾胃属土,故后世推他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宝秘藏》、《医学发明》、《伤寒会要》、《用药法象》、《东垣试效方》等。而题名为李东垣撰的《保婴集》、《伤寒治法举要》、《东垣心要》、《活法机要》、《医学法门》、《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等,都是托名作品。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4-1 22:39
渊源还是来自医圣!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