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8/04/17刘云舟老师《六神类方解伤寒》第二课 [打印本页]

作者: sunjianchen    时间: 2018-4-19 06:15
标题: 2018/04/17刘云舟老师《六神类方解伤寒》第二课
本帖最后由 sunjianchen 于 2018-4-19 06:19 编辑
3 D6 W# j) K/ a: G  h; t' A( O$ E. H( a$ r1 v0 i
大家好,今天开始正式进入《六神类方解伤寒》的方剂讲解课程。5 ?; G% t3 l3 A
在正式讲解方剂之前,我们再回顾一下“汉传经方解析法”的具体内容。4 b. x( B) I# b  w* b& _
“汉传经方解析法”,原名“刘志杰经方解析法”,起初家父出于知识产权的考虑,不得不以此命名,避免学术剽窃问题。如今为了有利于汉传中医学术的进一步弘扬,我们已将汉传中医的多个理论框架图申请专利,并即将用于各本经方教材当中,因此“刘志杰经方解析法”届时正式更名为“汉传经方解析法”。
4 a3 H, J* G+ {8 t经方解析法,古今医家都在试图**其内涵,但因没有运用正确的系统理论体系做指导,都未将其彻底**,空做了无用功。$ i, U% J; j9 e
而只按照条文主治描述的“证”去运用方剂,又称为“死套方证”,达不到真正理解方剂内涵的目的,更不能保证方剂的实际疗效。
, m# J* m. x; X  F1 c& G那么,只有将方剂对治的寒热病机、配伍法度、药症主治等全部理清,才能正确地使用、活用并广用方剂。
7 j* `+ g1 `9 G汉传经方解析法适用于任何中医方剂的解析,将任意经方或时方方剂代入其中,该方剂的配伍组成、针对病机、功效对治,以及方剂的不足与缺陷皆可一目了然,然后按照汉传经方的方剂解析法则去分析、整理、修正,并指导运用,可以使一个方剂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达到对方剂的“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 O  }  B  e& T- W0 D) ~* {1 }9 x学习过前两轮课程的同学都了解,汉传经方解析法,分三个层次:三才解析法、四象解析法和五行五味解析法。
0 _/ {( T5 L* u2 Y' d  u析方之法有三
! f+ b) C$ R6 l' F' i& ]一者三才,分阴分阳,知五气多寡,详病理也。) h; p3 g$ o) K' d' l
二者四象,定君臣佐使,明主次,识方证也。
% a* v, e5 y1 j" ?, s( ~* U$ i三者五行,究六味之功用,查药症,致病本也。——《经方法钥》
[attach]4752[/attach]. U/ c# \; t% _1 g1 m
从上表我们便可清晰的了解汉传经方解析法的各部分具体内容,在我们的公益课程当中,主要运用三才与四象解析法用以对诸多方剂的讲解。
: i4 k2 a+ u% [; \* Z- I( k& w对于四象解析法,我们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
* ^- E6 ~$ B% ^君药,在一般情况下,其药量使用相对较大。另外,峻烈药、毒性大的药物,虽然药量小,但因其作用强烈,也为君药。0 ]+ Z; S  B5 s, m, e- ?. I
如四逆汤中用生附子,尽管附子用量不多,但药物作用及毒性较大,因此将附子列为君药。4 p6 |6 {5 e2 U  J
总结一下,君药的确立条件为:
9 `/ }2 f4 r) U; M8 Z3 `1、对治主症,以及同时对治其它兼症。+ T. h% i0 T8 A; W# c) C
2、药性的毒性和烈性程度相对较大者。/ g7 W" ?$ T6 m% z$ S1 {' j; K
3、药量偏大。
, ]3 n6 [7 o) M其中,第一条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二条和第三条可备选其一。; C* u. c8 [# I% O+ w# g$ X2 j
下面,我们就结合汉传经方解析法,以及上一节课提到的六神类方分类法则,进行《伤寒论》相关方剂的讲解。  s% v& B5 y: f9 @8 z0 M
【桂枝汤】, p1 j% t9 T& h1 J2 b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 z+ Y! Q* w  Z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2 Q( e! h/ V9 ^( s- j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 [* N# ]2 I! E' _  f
汉传经方解析法
  Z7 \% \% h  t! `三才解析法
: q2 ?( M! H6 D阳性药:桂枝、生姜5 @/ |& [+ J$ @$ }: p
平性药:炙甘草、大枣4 `5 Y) s" F1 W* ]0 O* ?$ ]9 i- p
阴性药:芍药
9 h* y8 r; K- F* t7 l$ q4 D, L从三才解析法中可以看出,桂枝汤五味药,属小方。两味温性药,一味凉性药,定有使药的存在,为二旦汤配伍。而三两桂枝与生姜的温性要强于三两芍药,因此桂枝汤为阳旦汤类方。
* y* o) B  c7 {" J' @桂枝汤用药温多凉少,因此能对治以凉滞证为主,夹杂烦温证,凉温证并见的“阴痞证”,六纲归为厥阴病机证。: p0 T, X1 O3 h
继续往下分析:
% [: N0 J+ ]3 `: [四象解析法. l* |+ t# _8 n+ y1 B
君:桂枝(温 辛甘滋)3两1 H/ y* f- y% q" C2 W+ Y
臣:生姜(大温 辛)3两
& B+ t/ F1 \% ~6 F佐:炙甘草(平 甘滋)2两1 Q/ P' i3 X8 L, F6 R: z, R
    大枣(平 甘滋)2两4 G, d7 U8 y, L3 |, M: @$ Y
使:芍药(凉 酸苦)3两( C- [. `4 g: ^$ p3 O' T
药症:  |4 `5 \$ ]& Z# {) U% O- ^
桂枝 温 辛甘滋3 B# }4 \  ^7 v& \: R
刘志杰:治伤寒中风。* K3 D  \  N- G$ P1 @3 r0 @1 v
《神农》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 I0 [3 R3 v- B, Y
生姜 大温 辛) T' \& N. |. _3 B4 M7 W4 a; R
《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O) ~- U9 D( m9 R5 i5 g/ X. W
炙甘草 平 甘滋5 l/ p; l; x% Z+ T
《神农》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7 ?; G4 T5 S0 y! @9 @  W大枣 平 甘滋7 i) `* ~+ G9 l9 i
《神农》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3 @3 G& H# _" G& \' A5 P芍药 凉 酸苦. N, n; j  L2 ^, ?2 \& B
《神农》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n' ]" h7 ~$ B# l, `" s+ w! i' W
从四象解析法及药症可知,桂枝辛温,能温散外感风寒湿邪以及凉性气滞。能解决头身痛,上气咳逆,心下结气,喉痹吐吸,关节不利以及寒凉性虚劳不足等症。表里凉滞证症状都能解决,药力作用广,因此为君药。因其甘滋,还可以养津液、护胃气。
$ z, R4 \5 v( N# r& O% Z生姜辛而大温,能解决凉滞证及轻度的寒饮证导致的气滞、血瘀、痰饮等病理产物。“出汗”,是指其发汗解表力强,能对治在表的风寒湿邪,并加强桂枝治表解表的作用,使桂枝汤能够发汗攻表解肌。《伤寒论》中的“桂枝攻表”一词,便是指代桂枝汤而言。正因生姜的辅助,并配合“啜热稀粥”,桂枝汤才具备攻表的作用。此外,生姜还能温中下气止呕、止下利等,治疗主症以外的凉滞证下的兼症。为臣药。
: `0 [) [6 l. Z$ e炙甘草和大枣,性平,能固护中土胃气;味甘滋,能滋养津液,为佐药。佐药,都有调和诸药的作用,其中,炙甘草能养虚劳,护胃气津液,协调诸药,缓解诸药劣性,因此,经方方剂中多用甘草作为佐药。而大枣,更强于和胃气、补津液,胃中或体内水饮较重的情况下不宜使用。
+ C( G: ^) G" x8 ]芍药,性凉,对治夹杂的烦温证,能沟通君臣的桂枝与生姜,调和阴阳,并制约君臣药性,使其温性不至太过,为使药。芍药能通大小便,有“小大黄”之称,泻而不虚人,对于虚劳体弱者,较为合适,虚寒证明显者则谨慎使用。芍药清热、利尿、通便,对温热性的血瘀痰饮等导致的疼痛、腹痛,都有较好的疗效。因此,能对治烦温证为主的血瘀、痰饮、食积结聚等病理产物。% U& b1 R! e; q+ `
总结一下,桂枝汤,主要治疗寒热错杂、凉滞多烦温少,水饮和津亏并存,的“阴痞证”,六纲属厥阴病机证,对治的病理产物囊括了“气血饮食”。外能发汗、解表、祛风寒,内能调和阴阳、除凉滞清烦温,补虚劳。
. m% n1 z% u0 j+ ?; |3 W0 F  ~有人可能会提问,桂枝汤既然对治厥阴病,又为何能治太阳外感中风?
$ l# x& l3 ~- s; K太阳外感中风证,即是外感风寒之邪与太阳本证的合并证。风寒之邪束于肌表,表热又不得外发,因此而既发热又恶风寒。发热、汗出是烦温证的体现,恶风寒、头身痛等则是凉滞证的体现,符合寒热错杂、寒多热少的厥阴阴痞证病机,桂枝汤自然能够很好的解决,更何况药症的同时相对。
, H. w& E' P! c! A& y8 `桂枝汤,是在汉传经方的小阳旦汤基础上,加入一味平性甘滋的大枣,即增加了甘滋补津液的功效,因此桂枝汤更适合厥阴病机证或外感风寒证时并见津亏相对明显者。* U$ Z6 F7 h  q# q7 K) t
桂枝汤主治的常规证为:头痛、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脉浮缓。1 d2 U7 L$ F. C$ z2 w0 n! q
而临床广用,大家可根据病机及药症进行组合分析。接下来看下一个方剂。) x9 ~! V/ Y$ x  P3 x
【桂枝加桂汤】& R. `! G$ W* N  a) W% n) y9 a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1 ~1 _3 z6 l5 @( q2 ]$ K0 |% O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K1 E3 p5 {: i9 Y* P& k' @桂枝加桂汤,就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增加二两桂枝。药物组成及数量没变,增加了温性药,那么其配伍法则和类方归属一样没有改变。
: B8 b8 m6 Z& c% D# }: ~汉传经方解析法
$ Y* O7 I, S9 B9 y1 |四象解析法. u( j( T8 P# N6 p9 U# A( i
君:桂枝(温 辛甘滋)5两
0 E+ C+ M% D3 `; F7 }# }# Q+ V臣:生姜(大温 辛)3两' a, ^  }" u$ X/ u% z" D
佐:炙甘草(平 甘滋)2两
9 x/ U6 v( i* k1 T9 R4 e    大枣(平 甘滋)2两
& H& P  s+ q! ^" D4 U1 b使:芍药(凉 酸苦)3两
6 S! {0 f' f. D1 [; d桂枝汤除了解表治表这个主要功效外,还有一个主要功效是降逆,主要原理就是通过辛温发越,散表通气,而达到降逆的效果。增加了桂枝的用量,便是加强了这两种功效,同时,也加强了补津液、利关节的作用,使化裁后的桂枝加桂汤更加偏于发汗解肌利关节。
4 Q+ Y9 O; I3 T$ w' {' c那么桂枝加桂汤,对治的病机便主要是在表证较重,津液消耗较多,引起中下焦之气乘机上逆、关节不利的寒热错杂、寒多热少的厥阴阴痞证,病位以表为主。
9 ]9 r6 C0 c4 Y; A2 s0 Z正如相关条文记载的:* U2 D- a* H( {# s5 D' a2 n/ c7 g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伤寒论》
+ n) _: A# [* ^* b% P/ U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金匮要略》
2 q! V+ W2 H8 h: N  d; S% k记载的便是发汗过度引起的气机逆乱的问题。
2 G" v! ~5 F6 A因此,桂枝加量,补津液、散外邪,释放上冲的压力,治疗表证明显、津液亏虚,咳逆结气的气机逆乱明显者,或伴有明显汗出恶风的太阳外感证等情况。
0 c4 r+ x3 a5 g8 H2 d/ k这样,桂枝加桂汤也讲完了,再看下一个方剂。
- t3 H" y3 ~' \, @( Z; b* \7 }  ?【桂枝加黄芪汤】3 F8 C( A' {7 h; I. V4 a" J
桂枝 芍药(各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 N: L: e9 ^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 r# r4 z6 E- u6 j% K2 R很明显,这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了一味黄芪。1 X% \% K# S! x% Z, H: l
黄芪 微温 甘滋甘淡8 g" \2 c: k% L9 F: J7 P& p
《神农》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 S! p- i* \( H" B0 C! l0 z) m桂枝加黄芪汤,六味药,仍属小方。黄芪性微温,属于增加了一味臣药,因此仍为阳旦汤类方。
3 v8 t; C1 J: E+ v5 \汉传经方解析法; Q. A, ?: {9 \
四象解析法4 G6 H0 C- m+ L" A6 O
君:桂枝(温 辛甘滋)3两
; J7 \0 g2 G( b臣:生姜(大温 辛)3两
2 a5 V* r; a0 }2 h8 h黄芪(微温 甘滋甘淡)2两
) _/ J5 Q$ o( {% j佐:甘草(平 甘滋)2两
: R" x! r6 ?, r, T    大枣(平 甘滋)12枚" h8 H0 u: v7 d' \
使:芍药(凉 酸苦)3两/ n4 W' P3 a: \4 V# R
黄芪,是一味补虚劳的要药,而对于黄芪这味药的详细药症讲解,在家父的博客中便有记载,大家课后可以到网站浏览。黄芪性微温,能加强桂枝除凉滞的功效。味甘滋甘淡,既能补津液又能祛水饮。这使得桂枝汤在发汗解表的同时又能渗水利湿,解决表里水饮,还能辅助补津液、补虚劳。- \+ F/ e: ~; q3 w* C& Z& B% l
因此,桂枝加黄芪汤,能够治疗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见表里水湿排泄不畅导致肌表出现粘汗、汗出不畅,或并见皮肤病,或见明显虚劳征象等情况。
( l3 a- W% M8 L7 }2 e5 w符合条文中对此方的描述:
! p3 `4 a) ?( g/ x1 r4 o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又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小建中汤。(据《金匮要略》条文合并)
0 K2 Y# W9 g4 ~我们再看一个方剂。: }% I, ?* z" l# S- C: f! i7 w
【桂枝加附子汤】
/ t4 v2 P5 B; q7 E& f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Q" j! }' f' k6 Z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I2 Z  C/ \, Y1 y4 @7 w
桂枝加附子汤,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了附子,六味药,仍属小方。但附子性热,药性相对峻猛。上面我们讲到,君药的确立条件中便有一条:药性的毒性和烈性程度相对较大者。因此,桂枝加附子汤,君药为附子。) n- P5 `$ O  f
汉传经方解析法
4 n) x' U( ?, `: A四象解析法
) U# T6 O" r( n, D( E君:附子(热 苦辛)1两
# ~5 @0 u0 y/ R臣:桂枝(温 辛甘滋)3两
/ O$ [1 N3 Y- C- F1 d7 i生姜(大温 辛)3两
+ E" I1 }3 @% ^2 K4 _佐:甘草(平 甘滋)2两
/ Z/ m' O6 y, J! l    大枣(平 甘滋)12枚
  _4 b% x0 v; P1 W% o* M3 X% y使:芍药(凉 酸苦)3两
. [% d# O$ ^& k. ?7 K附子大者一枚,约合15g,可以按1两计算。不过,如今的附子质量良莠不齐,患者对附子的适应程度也各不相同,汉传中医如今使用的附子为江油地区产的生附子,**皆从5g起用,以知为度,此处须对各位加以提醒。
9 t- ?* Z( m6 r附子 热 苦辛% _) S, t4 s, Z; F) {: n7 f
《神农》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 k) u5 R  S0 M3 Y  D+ g附子药力较大,能对治寒饮证,又配以两味辛温的臣药,而本方又属小方,因此,桂枝加附子汤为阳旦汤类方,可以被寒饮证(玄武汤)借用,用以对治寒饮证明显,而夹带轻微烦温证的病机。6 c& q3 G$ o/ T4 k
附子是温阳利水祛寒饮的主药。其性温通走窜,能发散风寒湿邪,还能除气滞,涌泻痰饮、血瘀和食积等,表里上下的寒饮皆可对治。& X. i* T+ Q4 [0 z9 O0 m
那么,太阳中风发汗过度,导致表证及风寒之邪不解,伤及在表的阳气,表卫不固,因此“遂漏不止”,持续汗出,此时不但要更恶风,还会畏寒加重,四肢逆冷,甚至难以屈伸,出现了在表的阳气欲亡的征兆。同时,在里的津液也不足,引起“胃中干”,里热津亏,而致“小便难”。: z/ p7 J8 i0 \) z: q( W
正如《伤寒论》条文中记载的: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2 u5 `& G3 f) E
表证风邪不解,汗多不止,阳气受损,病及少阴虚寒,又存在里热津亏,同样是寒多热少、寒热错杂的阴痞证,寒饮为主烦温为次,因此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温阳气散寒饮固肌表,同时补津液清里热,利大小便。6 f0 t% L+ ]" G1 B
那么桂枝加附子汤,即是对治在表的阳气不固,表虚寒明显,同时津液亏虚,在里又有轻度实热,出现畏寒身冷,恶风,汗出不止,四肢拘急,大小便难等症状的厥阴病机证。
) f  ?# z- \$ O这样,桂枝加附子汤也讲完了。这四个方剂,层层递进,不仅体现了阳旦汤的基本配伍法度,也示范了药症及四象君臣变化模式,希望大家课后慢慢体会,玩味其中的原理。
- W% A0 p# Y.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8 m$ ^2 M; s3 x+ B7 E

5 Z/ R& [$ P& R* v/ {0 D
作者: 杏林小生    时间: 2018-4-19 10:14

作者: 杏林小生    时间: 2018-4-19 19:09

作者: 悠悠书香    时间: 2018-4-19 21:16
又重新温习了一遍,多看有收获。
作者: 水青    时间: 2018-4-20 20:43
感谢分享0 b) ~( ~7 Q7 `: d# @: t" H; n

作者: 山东好汉    时间: 2018-4-21 05:41
点赞。。。。。
作者: C.K    时间: 2018-4-23 09:22
感谢
( T1 f; d* A& Q( d. g$ s8 K3 `5 B
作者: 采采de卷耳    时间: 2018-4-24 09:00
感谢老师,学习了!
作者: shiwenhu1981    时间: 2018-4-25 09:26
学习了
作者: 酉水悠悠    时间: 2018-5-14 15:32
感恩老师,慢慢学习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5-16 01:28
温习!!!
作者: 道法自然30    时间: 2018-5-29 07:06
感谢老师,学习了!
" h6 b* Q  _* L, z7 o( l: h6 g
作者: 84539    时间: 2018-6-20 15:23
初学者来学习的,多谢!
作者: wuxian281    时间: 2018-6-27 06:41
谢谢老师,学习了
! M% U1 a# A9 E/ }4 D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7-27 23:10
细细品味!
( R  q1 _. Q( c3 E1 j5 t: n! d
作者: 三叶    时间: 2018-9-2 22:47
感谢分享!慢慢学习。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9-28 16:03
温习一遍!
作者: wangrongjian    时间: 2018-11-22 20:31
又看一遍
  U$ ]4 R( E, {7 ]. s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8-12-24 15:57
一遍又一遍,感恩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9-4-27 11:26
汉传给我方向!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