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转帖:《黄帝内经》“消瘅”发微 [打印本页]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7-12-25 13:25
标题: 转帖:《黄帝内经》“消瘅”发微
《黄帝内经》“消瘅”发微

□ 迟华基 山东中医药大学

  消瘅的名称

  消瘅,中医学古病名。《黄帝内经》中首见,约出现17次,与之相关的病名还有消渴、鬲消、肺消、消中、脾瘅等,是根据其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而命名的一类病证。现代临床所谓的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尿崩症等当属此类。此文主要论消渴。

  病因病机

  1.五藏皆柔弱

  《灵枢·五变》说:“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关于五藏柔弱的表现,“黄帝曰:何以知五藏之柔弱也?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黄帝曰:何以候柔弱之与刚强?少俞答曰: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畜积,血气逆留臗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人之刚暴而肌肉弱者也。”提示五脏柔弱者,常情志刚强。

  《灵枢·本藏》指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并说:“五藏皆脆者,不离于病。”说明五脏脆弱者容易发生消瘅病,并对五脏脆弱的外在征象做了扼要的描述。五脏之精气皆虚,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肉,口渴多饮、多尿而消瘦,多见于1型糖尿病。

  2.过食肥甘

  《素问·奇病论》中载:“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谓:“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两段文字都说明导致消渴的原因是过食肥甘。肥生内热,甘生中满,津液独留于脾不输五脏,脾气上逆,口中甜,五脏失养,当今社会营养过剩在部分人中确实存在,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的多发、早发是有力的证明。此类人多肥胖,痰湿内生,体重怠惰,多见于2型糖尿病病人。

  3.情志失调

  根据《内经》记载消瘅与情志失调似乎不甚密切,其实不然,这应该是与生俱来的先天性原因,如《灵枢·五变》所述:五藏形态、功能虽柔弱,但其情志多刚强、性急,表现为暴躁易怒或抑郁苦闷。《灵枢·寿夭刚柔》曰:“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藏,乃病藏。”病前如此,病后其情志愈加容易激动,激动则加剧病情。

  症状表现

  消瘅是慢性进行性疑难杂症,彻底治愈比较困难。此病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逐渐发生的,一旦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典型症状时,已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况其发病又与先天因素(体质,或称“基因”)密切相关。改变体质(或基因)具有较大的困难。

  眩晕、胸闷、心悸、胸痛、白内障、雀目、耳聋、痈疽、肢体麻木等都是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兼症,并非每一位消瘅患者的必见症,出现什么症,何时出现,因人而异。虽是兼症却不容忽视,因为它是消瘅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中药治疗消瘅效果虽无西药直接明显,但减轻症状,延缓、减轻兼症的作用是不能否定的。

  治疗

  对于消瘅的治疗,《素问·奇病论》提出:“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特别是2型糖尿病更应除陈气。陈气,即积于体内的滞气、痰饮、瘀血等。临床根据辨证结果,以补肝、心、肾、脾、肺之气阴为主,同时兼除陈气、清虚热。

  此外,还要注意调节饮食,即进食量要少、准时且以清淡为主,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平时的喜好和环境条件等选择适合的运动方法,不可超出自己的体力承受能力,同时,要和喜怒,即患者应该努力回避激惹事件的发生,加强情志修养。
作者: 易邪    时间: 2014-5-28 14:28
学习了。谢谢。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