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6年11月15日邓泽成老师讲理中汤加减 [打印本页]

作者: WEIWENZHU    时间: 2016-11-17 12:52
标题: 2016年11月15日邓泽成老师讲理中汤加减
本帖最后由 WEIWENZHU 于 2016-11-17 12:51 编辑
% P0 V' ^& S" k+ H2 ]$ ]% g& I: O$ g( C
2016年11月15日邓泽成老师讲理中汤加减
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理中汤加减。
首先我们看看理中汤。
$ h4 ?- W$ y! w. T" O- B( Z0 Y# l【理中丸】
3 n$ U& H  s( U9 B, V1 D人参  干姜  白术  甘草(各三两)
煎服法:% b, i+ @. q- d6 C% j  {
(丸药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三才解析法
阳性:干姜(热,辛)  白术(温,辛甘滋微苦)
平性:炙甘草(平,甘滋)
阴性:人参(凉,甘滋)
四象解析法:* m8 ~/ n6 t; h6 H7 G" X/ r" S, k
君药:干姜(热,辛)3
* L4 d5 W2 Q9 \
臣药:白术(温,辛甘滋微苦)3
  K* ^! ~; t% f" B- o
佐药:炙甘草(平,甘滋)33 b. u' y- C/ A3 K
使药:人参(凉,甘滋)3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理中汤以阳性温药为主。针对的主要是太阴中焦虚寒的病证。
这里涉及到三焦理论,这里简单说一下。
三焦,广义地说包括了上、中、下三个部位。
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下焦包括肾、膀胱和肠道。
三焦理论的法则是:上管下,下奉上。用阴阳太极来理解就是:上为阳火,下为阴水,中焦为太极中气——土。土为太极中气,调节这其他四象阴阳的平衡。
中焦太极中气,燥湿均衡,调节这上下、阴阳、水火,起着斡旋的作用,这也是经方理论注重胃气的原因。
六纲病证皆有三焦分属,理中汤就是对治太阴中焦虚寒的病证。
接下来我们看看有关理中汤的原文。
134、下利,不欲食者,就当温之,(拟补:宜理中丸)
这个原文记载是“欲食者”,是个错简。师父根据太阴机理以及上下文的联系,并且查阅资料后,修改过来了。《伤寒论类编补遗》中有关修正的论证,大家可以去看看。
前面说了,六纲病证皆有三焦分属,那么太阴里证,分有三焦的。
中焦起着承上启下,协调上下阴阳平衡的作用。
中焦出问题了,就会气机逆乱,在上焦不能受纳水谷饮食就会出现不欲食的症状;在下焦水饮不受中焦制约,一方面上逆导致恶心呕吐,一方面出现下利的症状。
5、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金匮要略增补》
这个是大病后出现中焦虚寒,水饮微逆于上焦不化,因此口里涎液增多。病人虽然涎液多,但是也会出现口渴口干,还不喜饮水的症状。
6、霍乱已,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这条讲的是霍乱的症状消失了,身体略有恢复,但是由于伤津液造成了变证。
前半句“五苓散主之”,是因为病没往虚寒上发展,而且出现了“欲饮水”的症状,说明有热参与,是水热互结的五苓散证。
后半句“寒多不用水者”,说明病人是虚寒证,以寒饮为主,出现了不欲饮水的症状,这个时候需要用理中丸来温化寒饮。
8、治霍乱吐下胀满,食不消化,心腹痛方。《金匮要略增补》
因为霍乱上吐下泻,伤及津液。
伤津液就是伤阳气,胃气跟着就虚弱,就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中焦出现问题,人体上下焦气机运行受到影响,自然也会出现吐下胀满的症状。
总的来看理中汤。& @* E1 x! Y- A2 ~
六纲:太阴8 o* X! z" a8 w& S. }. Z2 o
五证:寒饮证
- |1 b9 l0 Q& H! B/ z# q% J% ~
主要症状:恶心,呕吐,下利,口干、渴等/ N* ~# n% W' S- a  U5 \
主要体征:舌淡有齿痕,苔白水滑。脉弦。
《千金要方》的治中汤中记载有关的加减。咱们来看下。
“仲景云: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size=12.0000pt]
干姜
白术
甘草
人参
生姜
茯苓
附子
桂枝
理中丸/汤
3
3
3
3
5 |; M9 n1 m( u5 g) q; _* w% m# \
- {. d0 t- a' U. ]  W

0 A; b) _" h3 D- w$ [

, t' S5 j4 R7 }! C# i; s; |
理中汤去术加桂
3
+ \" U4 P5 ~: {4 m
3
3

8 @2 C' C3 e+ c0 g  b  e9 \
- q: m6 p: |3 {- }( Z% W3 a2 C

5 H* y+ f3 t# i. M  w" x) E
4
理中汤去术加生姜
3
0 F: ^% N2 Z' u5 v# k
3
3
3
7 }2 K) [# q2 \" s: }2 f' r
# s+ k" P& x) H% I6 d9 j$ n9 N6 Y) Z
; A$ P+ u: V$ K6 k1 p
理中汤加生姜
3
3
3
3
3
+ \' ^8 V- I* O  r+ y+ k
4 L% |9 m/ u" m7 L0 a  _% q5 }

$ {" a/ ]/ B' x" K+ B2 }
理中汤加茯苓
3
3
3
3
) C5 B, S1 E/ B2 q/ Y
2
5 e+ E* S) ]' ~- B- N
  w% w! H# u" Y# O. O- \
理中汤加白术
3
4.5
3
3

% {& \0 w1 `8 x3 t8 k9 K; M6 S

9 p" {. r7 n% H% a6 c% D% K
' x7 i, {' |( F2 @
# C4 n" _$ Q- D1 M
理中汤加参
3
3
3
4.5
. s2 [/ q- A+ i, N2 U' u! Q
' s* H8 V2 F' U; s
( _0 ]6 T; p, }1 Y% j6 M

( T* z& D' l" y) g, \2 D  d' S
理中汤加干姜
4.5
3
3
3

1 |  ]" p; @6 ]0 h9 j( A1 b+ F

- Z% G9 w7 z* B4 U$ [7 Z% r0 C
! s( z" q: ]) T# g) [
" t1 Q( }' o. a& |( Z
理中汤去术加附子
3

8 Q0 s# R: h6 x0 t
3
3
5 P% t: i  R4 V1 _, Z

* k: V1 n, y; b# W& k  X, ?& @' z
1枚
" Z* ]/ J5 U' k# v: m
【理中汤去术加桂】
四象解析法:
君药:桂枝(温,辛甘滋)4
臣药:干姜(热,辛)3
佐药:炙甘草(平,甘滋)3
使药:人参(凉,甘滋)3
我们来看看桂枝的药症。
桂枝 辛甘滋
《本经》: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这里主要是气逆,病人出现了胸闷气短、心慌、胃中动悸的症状。
从症状来看,这里的病人下焦是没有水饮的;假如有水饮的话,水饮会随气机上逆,导致出现咳、呕、眩、晕。
所以去白术,加的桂枝。
从桂枝的药症来看能平冲降逆,使气的旁流,减轻冲逆。同时还能养胃生津。
气得旁流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看理中汤加生姜,再看理中汤去术加生姜。
【理中汤加生姜】
四象解析法:
君药:干姜(热,辛)3
臣药:白术(温,辛甘微苦)3  生姜(大温,辛)3
佐药:炙甘草(平,甘滋)3
使药:人参(凉,甘滋)3
生姜 大温 辛
《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白术 温 辛甘滋微苦
8 t; C& g) _# h
《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这是理中汤的基础上加了一味生姜。
生姜能对治气滞、出血、痰饮。
这里是由于患者呕吐跟下利都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加了一味生姜能协助白术解决体内水饮的问题,也能照顾到呕吐的症状。
【理中汤去术加生姜】
四象解析法:
君药:干姜(热,辛)3
臣药:生姜(大温,辛)3
佐药:炙甘草(平,甘滋)3
使药:人参(凉,甘滋)3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病人出现以呕吐为主,下利不严重的情况,所以去了白术,加生姜。
【理中汤加茯苓】- A% I  X' ]8 \/ c
四象解析法:
5 x! w% T# R( ~% L
君药:干姜(热,辛)3
" o& r2 `. u4 u3 f& e) P1 u
臣药:白术(温,辛甘微苦)3  2 y* S5 i: e/ s4 ~
佐药:炙甘草(平,甘滋)3  茯苓(平,甘淡)2
$ n, g' l7 j  Q7 K9 Y. n
使药:人参(凉,甘滋)3
茯苓 平 甘淡
0 o5 e) K8 i0 {) O
《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悸者,加茯苓二两”病人出现心悸,是由于水饮上逆严重导致的。茯苓的药症“胸胁逆气”、“心下结痛”,正好解决问题。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了,大家课后注意复习。
: x$ p  ^9 J1 w& R

作者: 张小医    时间: 2016-11-17 15:38
辛苦了,谢谢整理!1 }8 ^: q) Y' k: t- x$ v4 f/ Y

作者: djcyj001    时间: 2016-11-17 17:43
谢谢了
作者: 鲁谭嘉超    时间: 2017-2-4 08:47
学习了& c. w" h0 M# m! Y  y$ ^1 w" @' p! _

作者: chinajxm    时间: 2017-3-24 07:56
仔细体会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8-2-2 15:23
谢谢,学习了
作者: a894818129    时间: 2018-10-16 18:52
学习了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