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6-8-13 高珊珊老师与刘云舟老师讲汉传对痰饮的理解 [打印本页]

作者: 琳达    时间: 2016-8-15 10:39
标题: 2016-8-13 高珊珊老师与刘云舟老师讲汉传对痰饮的理解
高珊珊老师:古无“痰”字,到了晋代,才在葛洪的著作中,始见“痰”字。汉代以前均以“淡”字命名。淡,薄味也。形容滋味的厚薄以及液体浓度的。水液的浓度一般,称之为“饮”,水液的浓度偏高,可以称为“淡”。后世把浓稠度偏高的水液,称之为痰。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或冷、或热、或结实、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满、或短气好眠、诸候非一,故云诸痰。
1 J" j, ?% d, Q; U刘云舟老师:: p6 l! y' T+ D( ?
咱们汉传对病机的理解有三因、四本、五证、六纲等的分论。这个痰饮,是属于“四本”的内容。
: a  c2 u/ A) p  j四本者,气、血、饮、食也。
- G8 A# q8 N3 e8 ~; Q! ?也就是四大病理产物。
/ r' O, c: c2 S% z$ P而这四大病理产物都是分寒热的,也就是说,寒、热之邪皆可产生病理产物。4 t# G0 q( x: I
今天看大家还都有兴趣,就给大家简单讲解一下这个“痰饮”。
8 U: w" _% L" _所谓“饮病者,痰凝、水泛也。”——《汉传经方辨治学》
0 i$ v) b3 a" W0 t这个痰饮病,古代称为“饮证”,在《金匮要略》中就有四饮的描述,有知道的没?
0 l: W7 B4 X: Q即悬饮、溢饮、支饮、痰饮。
! v% F! a( m, R/ Z6 E: ?; n5 C珊珊师姐在上面也提到了,这个痰饮发展到隋朝,巢元方对饮证有了更深入和明确的阐明。
, k# K1 o/ A* j9 E也提到了古代无“痰”字,汉代以前以“淡”字名之。
# v0 o: s" F0 F2 F4 N3 z! L1 z具体的分类法珊珊姐也说了,这里引用一下:淡,薄味也。形容滋味的厚薄以及液体浓度的。水液的浓度一般,称之为“饮”,水液的浓度偏高,可以称为“淡”。后世把浓稠度偏高的水液,称之为痰。( g. x6 ?3 c. G" U9 B& ]
痰饮,泛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驻于体内某一处而生的病证,这是广义的痰饮。
8 ^. i  T% Y1 l, T; `* i. ?8 J# x这其中呢,痰和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v! r7 z, l3 J首先,他们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9 S. Q3 ]: I8 ]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 _" G2 ?# H0 I6 w/ X8 o其次,它们又可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6 Q8 f7 ~$ Y; G; S1 F. L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痰,清稀称饮。
4 a, H5 O) W# @! f  L5 [. T, }2 w7 u: P& ?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2 l% E- H4 R/ E& \2 k
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0 {" F& X% I7 t2 W  W6 |# T7 P1 I
至于痰饮的产生机制,我在最开始就说到了,这四大病理产物都有寒热之分,我们就分别来讲一下。
! e& \& t: k/ f" z& d, D- o汉传中医,以阳气为参照物,阳盛则热,阳虚则寒。2 j  q/ k3 U% r6 S. O7 O- v8 W
寒,则水液不得蒸化,产生痰饮。
( |, q/ b9 j, w+ G5 r轻者,水液代谢失调,产生停滞,称为“留饮”,类似于气滞和血瘀一样,留结不散。# N/ {7 w$ g& \2 B  ]; j
它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在汉传五证上,称为“凉滞证”。
) J- H* y, y2 i# f而寒性重者,则大范围的水液不化,而成水饮泛滥,发生喘、呕、眩、悸、及水肿等。- M, V( _0 q4 |# L) O; K
更甚则水饮结聚,如同结“冰”,成为癥瘕积聚。
/ d: {* I/ G. B4 E! D7 P* A在五证上,称为“寒饮证”。: p9 a5 ^5 k; b9 Q/ a
汉传中医理论框架有对称性,那么热邪所致痰饮,也分两种情况。
. h7 Y% A/ U; v+ c2 ?% s5 u一种是温热之邪,一种燥热之邪。
9 N+ V9 n* V% X  z- @- G4 S2 h  @温热之邪煎熬津液成痰,五证称之“烦温”证。7 K: h% N' a; a" v
燥热之邪,则是将代谢异常的水液熬干,甚则将未及时排出体外的代谢物质积于一处而成“结石”、“宿便”一类的产物。
- E7 X/ e. Y9 ~9 \  F' {, f- v0 z; e- d9 b' C5 c1 i2 d5 k
说到这个结石,多是有重度的寒或热邪所致。1 V' K' M; z# y/ p, K$ t: j
一种炼液凝结,一种寒邪集聚。
* c7 L" j1 u, [还有一种,温热之邪也会导致水饮泛滥。
" \8 [2 s3 C% E% W为什么呢?
" w* Q! G6 P$ g( s" g& U
8 H. h$ ]$ T) D7 S4 a4 X因为温热之邪,耗伤津液,多数会口渴,从而大量的饮水,导致了水液集聚难化。. g7 p; j! |/ h4 a3 v0 {
《伤寒论》称之“水渍如胃”。
6 b: _& _& k( V' n如-入
1 g  D2 J8 m% y5 T7 x) b% l5 e+ z( ]8 x" R4 X+ i# m% P5 [, N" Y9 U& Z
又如,白虎汤证的饮水数升,水液不化,导致的水饮泛滥。
0 S7 H- @0 \, e& n8 `1 C方中的知母,就是解热利水的,知母有“下水”的功效。
+ I1 C8 ^( L* F0 J' p( \4 O因此啊,水液泛滥,我们也要分寒热。
2 q- r. X5 i$ \2 A+ L# Z' D痰饮病,轻度的,常称之为“微饮”。因为痰的根源是水饮,所以,我们常把痰饮简称之为“饮”。
) _. N# L2 l0 H/ C: I2 @% Q
/ ]5 e* `' ?/ p) a/ u所谓“积饮成痰”就是这个道理。0 ?, I8 p9 e; Z' H  W( }
痰饮病,可以产生无数种症状和疾病,可以说,临床辨证上,大多数都离不开痰饮的参与。
6 L; d+ P/ k5 Y  ~9 Z/ _. |- N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古今医鉴》中对痰饮所致症状的描述,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 p1 C% s% s5 N+ w李时珍说的好,“痰生百病食生灾”。
. C8 S+ ^! X9 t1 _. `2 y
  [& q7 ~1 ~( R/ b/ X7 {
: ?. |" s5 Q; B' r  o8 \3 T然后后世的许多医家干脆就干脆把治病的着手点直接放在了痰饮上。
: S0 X! @0 z+ M. \8 N" B还说“百病无非是痰”。常常用二陈汤啊,《外台》茯苓饮啊这些方剂为常规方进行加减治疗多种疾病。
: ^8 ]: T  N: h! h( u
8 y' l" N. F/ N* a# Z) Q, a! h虽然说临床疗效不错,但是这种思想不可取,未免偏颇了一些。好比金元四大家以及火神派、黄元御的扶脾派一样。4 O! b8 z, a3 R, r! Q9 `& Z( l
我们临床上一定要避免这些偏颇思想,要坚持“有是证用是方”的铁定法则,允执厥中才行。1 t5 O& T2 v" E' c6 j* x. d6 R" V$ g
明显的血瘀证,你也按痰饮证去处理,疗效不会满意的。7 N& ~7 f6 T$ M7 S
无论是什么样的痰饮症状,我们辨证上,都是要辨清寒热,才能治本。简单的用祛痰药对治,不辨寒热,病虽一时减轻或者症状消失了,因为寒热的这个致病根源没解决,不久还会复发的。
3 M  D5 I! ?2 Q, f' e; G就讲这些吧,说多了我该挨骂了
3 w* ^! h: S: E+ ?6 u/ I  A* Q. \

% D1 F5 V. v' S" M: U# K谁再说汉传只谈伤寒论,今天讲完起码还有《诸病源候论》和《古今医鉴》吧
/ o* ?: @* ^! g3 o, E* O( u# v食生灾--“食病者,食积结聚、完谷不化也”。四大病本之一。9 p- N; _6 k3 ~$ e
归纳起来,不外乎暴饮暴食,饮食停滞,纳运无力;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胃肠;或恣食生冷,寒湿内停,均可损伤肠胃,气机通降不利而发生系列消化不良症状。% v7 A, y5 \; q
这个就不细讲了. \4 j8 X5 R/ X. w, [, _1 J. [3 t7 W6 Z
不光是痰饮有寒热,四大病本气血饮食皆有寒热。
) m9 V2 `5 v" K1 Y5 m1 i
作者: 琳达    时间: 2016-8-15 10:42

作者: 医海拾金    时间: 2016-8-16 07:11
谢谢!( n6 y7 Q" t+ b* H0 w& S7 ~

作者: zuomaosen    时间: 2016-8-16 08:32
感谢分享。
作者: msf123456    时间: 2016-8-16 21:58
谢谢老师讲解,重新理解,加深印象,已经收藏!
作者: YANGGANJU    时间: 2016-8-17 09:42
谢谢分享,学习了
作者: xhy430    时间: 2016-9-1 22:15
谢谢分享& Y8 D2 J8 ]; P6 u

作者: phuying    时间: 2016-11-16 09:42
再次复习!谢谢整理者!
作者: 王海华    时间: 2017-1-15 22:26
谢谢分享,再次复习!
作者: 鲁谭嘉超    时间: 2017-2-8 09:19
学习了+ V& K- X) M  L" ^4 W
谢谢1 u. `/ ?+ \. Q

作者: 鲁钟广    时间: 2017-2-25 13:29
谢谢整理分享( x; h/ ~$ w* N4 B2 b  `

作者: chinajxm    时间: 2017-3-23 20:43
仔细体会
作者: 鲁谭嘉超    时间: 2017-4-29 10:17
谢谢您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8-1-4 16:49
谢谢,学习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6-29 23:09
求解惑,“三因 四本 五证 六纲”中的三因指?
作者: zhchch    时间: 2018-7-2 20:00
谢谢!这内容要多学习几次。4 [! k4 f. E! q3 w# u% h- j8 V

作者: 三叶    时间: 2018-8-31 20:15
痰饮只是标,见痰莫化痰,辨清寒热是关键。
作者: a894818129    时间: 2018-8-31 23:46
学习了
作者: hjcllq9999    时间: 2019-3-11 18:12
四大病理产物对症为伍,好~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